七年级历史上册 (18.19)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2.教学重点: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3.教学难点:剧情的分析和文学特点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和价值。
2.背景介绍(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图书和其他学习资源,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黄巾起义、群雄割据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
同时,介绍主要人物刘备、曹操和孙权的生平和政治事迹,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主要人物介绍(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研读相关的资料和阅读原著,展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问题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的特点和意义。
4.剧情分析(30分钟)5.文学特点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国鼎立》的文学特点,包括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6.总结和拓展(2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著作和扩展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培养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18.19)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18.19)课三国鼎立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官渡之战的背景是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2、赤壁之战的背景是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3、三国鼎立是指(国名),形成的标志是4、魏蜀吴经济发展的概况:【课堂学习】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三、拓展延伸: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四、系统总结:试用数字1、2、3、5总结本节课知识五、巩固训练1.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昆阳之战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3.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独尊儒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请说出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A.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B.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C.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D.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5.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一次重要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战国七雄有一定的认识。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个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以便于课堂展示。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于记录课堂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是如何演变成秦统一六国的?在此基础上,提问: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势图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是什么?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时期中国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列举三国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及经济发展,评价三国鼎立及曹操,感悟历史。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感悟历史(二)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堂教学,《三国鼎立和西晋统一》。
(三)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思问结合,辨析感悟。
二、课堂实录(一)引入(语)师:你知道刚才我们听的曲子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的三国故事有哪些?(二)师生活动生:周瑜打黄盖、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师: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事实吗?谁能说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生:《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
师:说得很好。
简介《三国志》。
陈寿本是蜀汉人,蜀汉亡后仕晋,撰魏蜀(汉)吴《三国志》六十五篇。
《三国志》叙事核实,但不免过于简略。
宋裴松之为作注和补,征引汉魏以至六朝著述一百数十种,引文首尾完具,并考订异同,足以补陈寿书的不足。
《三国志》有了裴注,在正史类中,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最好的正史。
转承:听了这么多三国故事,我们来理一理三国的历史。
问题:请罗列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统治、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重大事件。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形势》图,展示官渡之战的FLASH,阅读书本中的三则资料,请学生分析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生:曹操善于用人,宽容,出奇制胜……师转承:曹操在《龟虽寿》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表明官渡之战后,曹操有什么抱负?生:统一全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深入学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认识三国鼎立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2.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插图,营造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三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故事情节、相关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
3.视频资料: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
4.板书设计:三国鼎立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人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师巡回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官渡之战的背景是
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2、赤壁之战的背景是
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3、三国鼎立是指(国名),形成的标志是
4、魏蜀吴经济发展的概况:
【课堂学习】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
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四、系统总结:
试用数字1、2、3、5总结本节课知识
五、巩固训练
1.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2.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
A.昆阳之战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3.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 )
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独尊儒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
④
4.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请
说出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
A.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
B.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C.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
D.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
5.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当时的台湾被称作()
A.台湾 B.夷洲 C.琉球 D.柴桑
7、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1)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
(2)材料一中“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二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六、当堂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晋的建立、灭亡以及淝水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以及原因。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开发的原因。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三国归晋:(1)魏灭蜀:控制魏国大权,灭掉弱蜀。
(2)西晋代魏:年,夺魏位建西晋,定都。
(3)西晋统一:年,西晋灭,结束了分裂局面。
2.西晋灭亡原因:①统治腐朽。
②第二代皇帝无力治理国家。
③内部混战,耗竭。
④、、、、等少数民族内迁并起兵反晋
(2)灭亡:年,内迁的人灭亡西晋。
3. (1)东晋建立:年,皇族建立东晋,定都。
(2)前秦建立及统一黄河流域:世纪后期,族人苻坚建立前秦政权,并统一了
4.淝水之战的时间:年。
地点:。
(3)双方:征集八十多万兵力的与仅有8万人的。
(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
5、南朝的建立及更替: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
“”,结束了的统治。
此后,南方经
历了个王朝,总称“”。
6、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
(1) 优越。
(2)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比较安定。
(4) 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2.表现:(1)修建许多,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2)稻田里开始使用,和也得到推广。
(3) 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3.影响: (1)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影响。
(2)为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课堂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两晋各自的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灭亡时间。
2、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3、五胡的含义。
巩固训练:
1、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刘裕
B、苻坚
C、王猛
D、司马炎
2、历史上汉人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
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A、氐
B、羌
C、鲜卑
D、匈奴
3、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苻坚轻敌
B、军心不齐
C、骄傲自大
D、指挥不当
4、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实力强盛,因此大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5、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战乱较少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6、东汉末年以后一直到两晋,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到江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长期战乱
B、北方人口太多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7、三国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很多地区还很落后,而到南朝时江南已是“地广野丰”“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发展?
(2)结合原因,谈谈对今天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