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课件)

二、赤壁之战
探究一:据材料分析,赤壁之战前的局势如何?
材料一 曹操写信给孙权说:“此次,我奉天子之命, 讨伐有罪的叛逆,军旗指向南方……如今,我统领水军 八十万人,想与将军在吴地一起狩猎。”孙权把信的内 容告诉大臣,大家都像受到震惊一样变了脸色。
材料二 诸葛亮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援而不可图也。”
图1 东汉末年形势图
图2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形成。
探究五: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四
(曹魏后期从皖北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
(吴国建业)“其四野则畛啜(zhén chuò,田间小路)无数,膏腴(肥沃)兼倍”。
——《吴都赋》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三国志》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 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25 年
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中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后 期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后 期
州牧割据——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军阀割据混战
一、官渡之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共24张PPT)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9年,孙 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 建业。
三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
国
大力兴修水利。
的
蜀
治
汉 发
理
展
与
经
发
济,
展
改
善
民
族
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
关
海外贸易。(卫温到夷洲)
系
东 袁绍 汉 末 年 官渡 军 之战 阀 割 据 曹操
曹操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魏
三
国
鼎
立蜀
吴
曹操 历真阴粉细在白史的险白眉脸色上就疑脸长谱象的是诈目中征曹一的。,操个奸 臣阴吗险?疑诈
《龟虽寿》
曹操
(jì) (lì)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评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
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 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官渡之战 曹操
赤壁之战 曹操
政治:挟天子以
令诸侯招贤纳士 兵多将广
经济:实行屯田,
--骄傲轻敌
奖励农耕
孙、刘
袁绍
天时
骄傲轻敌,听不 人少力弱 地利
进正确意见
人和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 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 D) A、东汉 B、魏 C、蜀 D、吴
5、230年,孙权派卫温将军率万人船队
到达夷州即 今天的( B )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课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统编版(2024新版)-历史-上册-[课件]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https://img.taocdn.com/s3/m/29b409e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33.png)
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二、赤壁之战
◎《三顾茅庐图》(局部)
刘备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便 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他出山相助。诸葛 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描绘了实现统一 的前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三顾茅 庐之后,诸葛亮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经济: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二)概况
时间
交战 双方
结果
200年 袁军和曹军 曹军胜利
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之战示意图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 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三国志》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一)背景
材料一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东汉]曹操《龟虽寿》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东汉]曹操《短歌行二首》
诗歌反映了曹操怎样的人生理想?
统一全国。
(二)概况
时间
交战 双方
结果
208年 曹军和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胜利
特点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 区的开发。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分裂是否是历史的常态?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符合人民渴望社会安定的要求,为新 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常态。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21篇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1[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16《三国鼎立》课件精品-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2022年版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1.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使中国历史从动乱走向新的安定。2.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人物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1)材料一中毛玠提出的这个建议使曹操获得了怎样的优势?曹操后来在哪次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2分)
[答案] 优势:①曹操可以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取得了政治主动权。②注重发展生产使曹操的势力壮大。(答出一点即可,1分)战役:官渡之战。(1分)
材料二: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他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曹操却因……兵败……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不同结局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2分)
[答案] ①战略战术要运用得当;②不能骄傲轻敌;③要适时出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诗中所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课后活动”)
[答案] 参考答案:景象:人民生活困苦,社会混乱。原因:东汉末期军阀割据混战。
1.曹操曾写诗言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的曹操“志”在( )
D
A. 消灭袁绍 B. 称雄北方 C. 废汉建魏 D. 统一全国
A
A. 为以后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B. 避免出现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C. 促进三国疆土的继续扩展 D. 南北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
7.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毛玠对曹操说,我们现在应当尊奉天子,并打着天子的旗号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同时要注意发展生产,积蓄军事力量,这样就可以实现称霸天下的大业。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精品教学课件

改善民族关系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课堂总结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为未来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你还有什么疑惑 ?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 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作业
三
北方社会经济
方
尚未恢复和发展,惨
都
败后无力南下
不
曹操
具 备
统
一
统治区域扩大, 刘备
尚需稳定巩固
孙权
江东、江南地区 正在巩固发展
全 国 的 条
件
学习任务四
时间:220年 建立者:曹丕 都城:洛阳
时间:221年 建立者:刘备 都城:成都
魏 蜀
吴
时间:229年 建立者:孙权 都城:建业(今南京)
学习任务四
利。于是—远水大—道土疫《奔不,三走服吏国,,士志兵 疾多·士 病死魏疲 流者书,惫 行·乃; ;武引帝军纪还》。 瑜部舰将船黄连盖接曰,:不“习今水寇众战我;寡,难
与持久。骄然傲观轻操敌君,方指连挥船失舰,误首。尾相接,
可烧而走也。”……时风盛猛,悉延烧 岸上营落。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二
自主阅读:阅读教材第92—93页的内容,梳理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特点:以少胜多 结果: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学习任务三
实力较强, 占据北方。
曹操
刘备
遍寻人才, 寻求发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统一全国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课件

三国时期,军事科技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曹 操的霹雳车等,这些新发明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学与天文学
三国时期的数学和天文学也有所发展,如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和 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为后世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国的文化艺术
文学
三国时期的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如曹植的《洛神赋》、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这些 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曹魏的农业发展
农业政策
曹魏实行“均田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提高农业产量。 同时,政府还修建了许多灌溉系统,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
农业技术
曹魏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广泛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和农业产量。此外,曹魏还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水 稻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农业成果
在曹魏的农业政策和技术支持下,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三国各自建立了相对独立的 政权,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
三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并存,互相交 流、借鉴和学习,推动了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经济上,魏国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农 业发展;蜀汉开发西南地区,扩大了 经济腹地;东吴发展海洋贸易,加强 了与海外的经济联系。
02 三国鼎立的政治斗争
曹魏的政治制度
刘蜀的工商业发展
手工业
刘蜀时期,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丝织业和冶铁业。蜀 锦以质地轻薄、色彩鲜艳而闻名,成为当时重要的出口商品。
商业贸易
刘蜀通过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成都成为了 当时西南地区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和货物聚集。
盐铁专卖
刘蜀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加强对盐铁生产和销售的控制,为国家提供 了重要的财政收入。
4.16三国鼎立(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第 一 部 分 单元导言篇
单元内容概述: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 ,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 。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 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2、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 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
—东汉灭亡。
魏
222年,孙权称 吴王,229年称帝, 国号吴,定都建业。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史称蜀
汉,定都成都。
吴
三方都不具备 统一天下的条件
叁·三国的建立及发展
3、三国经济的发展:
(1)曹魏:220年,洛阳,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屯田
三国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田面积最广,实力
最强。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
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
翻车
“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叁·三国的建立及发展
3、三国经济的发展: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吴国船只
吴国船只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 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三国志·周瑜传》
①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 不服,瘟疫横行。
②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③曹操骄傲轻敌。
材料二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
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 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比较辩别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 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一样吗
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
历
史
使 通过本堂课学
人
习习你你有有哪哪些些启
智 慧
启示示??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 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 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为什么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请记住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奠定 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天下形势示意图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 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 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带领少数人马,慌忙逃回 北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赤壁之战
(3)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 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匈来自奴袁绍200年
官渡之战
刘璋
曹操
刘表
袁术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官
袁绍
公元200年
十万人
渡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之
乌巢
官渡
战
曹操
以少胜多
三四 万人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一、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字孟德,
我国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曹操字孟德,我国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 《观沧海》等诗篇,他用诗抒发了自已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
阀汉 混末
孙权
(208年)
吴
战年
努力发展
联合攻曹
蜀
刘备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轻松闯三关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你能做对吗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
材料:
作为参考
(1)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心时,曹 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 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2)三次发布求贤令 ,选拔和任用一些 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屯田
水利工程,北
方的生产明显
恢复和发展起
来, “家家丰
足,仓库盈
翻车
溢” 。
蜀国的治理与开发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 地区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曹操 (统一北方)
魏
军东
赤壁之战
史实辩析
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 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 丞相”,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 “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 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 里?
提示: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曹魏重视农耕
魏国修建许多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赤壁之战中军事 上居于优势的曹 操为何会失败?
为什么 呢?
(可以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历
什么经验教
史
训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
使 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
人 的不同结局中吸取了
智 什么经验教训呢?
慧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评说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怎样评价曹操?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 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 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 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 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 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 呢?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怎样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在后世人们心 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 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 身,甚至有诸葛近妖 的说法.你该怎样看 待诸葛亮?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21年,刘 备称皇,国 号汉,史称 蜀汉、定都
成都
220年, 曹丕称帝, 国号魏, 定都洛阳
魏
吴 蜀
222年,孙 权称王, 国号吴, 定都建业
七年级历史第18课
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魏
时间
220年
创建者
曹丕
蜀
221年 刘备
吴
222年 孙权
定都
洛阳 成都 建业
七年级历史第1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