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高一知识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高一知识点《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问题探究本文作者梁实秋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他说,他和他的那班青年“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梁实秋先生好像也是一个不谈政治,专攻学术的文人。
真的是这样吗?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梁启超为什么“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二、什么是政治。
只有从政才是政治,搞学术就没有政治了吗?你能否搜集一些资料,并结合课文,就这两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高中地理?探究思路第一个问题:从1898年的戊戌维新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再到民国初年,梁启超为建立西方那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奋力搏击,然而事与愿违。
他先是追随康有为,为维新运动鼓与呼,结果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了;辛亥革命后,他寄希望于袁世凯来建立政党政治,结果却迎来了一个大独裁者;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后,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并自愿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结果段和袁几乎如出一辙,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严酷的现实使梁启超深切地感到,所谓民国,只是一个假招牌,“连骨带肉都是前清那个旧躯壳”。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革命”、“共和”,仍然未能跳出中国过去朝代更迭“以暴易暴”的旧框框,和真正的民主政治相去甚远。
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背离,让梁启超陷入到无限的悔恨和痛苦之中。
1918年冬天,他明确宣称:“旧式的代议政治不宜于中国。
”他甚至还牵强附会地提出,要以中国封建社会的“民本主义”去矫正欧美代议制度的“流弊”。
就连组党结社,他也十分反感,主张离之越远越好。
这样的一种政治心态,自然就使梁启超下定决心远离政治,转向在思想文化方面做一些开启民智的最基础性的工作。
由此可见,梁启超晚年的醉心于文化,是政治上迷茫后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2019版高中语文 第0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0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作者(梁实秋)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字。
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2.梁启超(梁任公)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其著作合编为《》。
3.请写出易误读的字词并注上音。
①戊戌.()②显宦.()③莅.()校④步履.()⑤谦逊.()⑥酣.()畅⑦屏.()息⑧蓟.()北⑨洽.()合1.梁治华实秋翻译家2.饮冰室主人饮冰室合集3.xū huàn lì lǚ xùn hān bǐnɡ jì qià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性格特点?是怎样塑造的?作者对梁任公的性格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用了反衬手法,从侧面赞扬梁任公先生的为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样的学者当世少有。
反衬手法解读:①反衬的内涵:所谓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反者皆相成也”。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种,相对“正衬”而言。
②反衬和正衬的区别:反衬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条件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
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其中“从”是背景、环境、条件,“主”是人物、物象。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是“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就是“反衬”。
③反衬的作用:在反衬中,以“从”衬“主”,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可以借此显彼,借反衬正,造成艺术上的回旋,增强作品的意蕴。
2020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一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含答案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眼中的梁启超“少年强则强,少年富则富。
”那强有力的语句出自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去奋斗,去拼搏。
从进京赶考的“公车上书”到变法图强的“百日维新”,这个知识青年立志要救中国于水火之中。
变法失败,捕杀维新人士。
懂得变通的梁启超逃到国外,没有人说他是怕死,因为他为国家之崛起保存了力量。
十余年的清王朝覆灭,他终于回到故土。
回国的他并未隐姓埋名,而是在教育方面继续做贡献。
但天不遂人愿,疾病又降临在这位老人身上。
这位老人患上了尿毒症,左肾病变,尿中带血。
有人劝他去看中医,也有人建议他去国外,但都被他拒绝了,而他选择了北京协和医院。
所有人都对老人的选择十分不解,而只有梁启超自己才知道原因。
他曾经在国外居住十余年,深刻感到了西医之重要。
西医有很多优点,快速机动性强,因此,中国要发展、要强大就离不开西医。
但当时在国人眼中十分神秘恐怖,这便给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造成了巨大的阻力。
若要让利国利民的西医发展,就必须消除人们这种心理。
他便基于这种目的,进入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梁启超住院检查,医生决定为他摘除病变的肾。
手术很成功。
然而他的病情非但未见好转,反而加重了。
他只好去医院复查,结果让所有人吃惊,他的健康的肾被摘除而保留了一个病肾。
医生的疏忽酿成一起医疗事故。
所有人都在等着梁启超去控告协和医院。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又十分平静地住进协和医院,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默默宽容地接受了一切。
他知道自己去告医院会有什么后果:中国接受西医至少要推迟十几年。
而他的生命却只能依靠药物维持。
他的宽容大度让所有人都敬佩,而他那颗为人民、为国家宁愿牺牲自己的爱国之心,也被代代传颂。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梁启超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一、学习目标1.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人物个性的手法。
3.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高中语文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下列每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莅.临/翌.日奈.何/耐.心炯.然/迥.乎不同B.屏.息/摒.除淋漓./篱.笆酣.畅/鼾.声四起C.涕.泗/孝悌.擦拭./车轼.沾襟./情不自禁.D.文稿./枯槁.箜篌./王侯.高亢./引吭.高歌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每一次“走出去、请进来”,都________着人们的心智,打开了一扇扇思想之窗。
(2)在一个________的机会中,记者在远离美国政治中心华盛顿特区一千余公里的一个小镇上,亲身感受了小镇公民集体烘托出的民主氛围。
(3)这部戏曲以唱、念、做为主,其表演形式短小________,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唱腔洒脱、豪放、委婉、流畅,真实地体现了山西民众朴实勤劳、憨厚耿直、热爱生活的淳朴性格。
A.启发偶尔精悍B.启迪偶尔精明C.启发偶然精明 D.启迪偶然精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B.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围绕“探究世界经济不确定性的根源”“寻求变革与转型”和“创新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起承转合....的讲话。
C.陈宗云在卫浴行业度过了20多年的岁月,凭借自己的才智,经过努力拼搏,已经成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宗师。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转基因水稻可能很快在中国进行商业化生产,将成为第一个批准商业化生产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转基因大米很快就能端上中国人的饭桌。
B.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湖南等城市都在努力发展自身的动漫产业,把城市的发展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提升并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

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家梁实秋在听完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所作的一篇著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讲学和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的饮冰室著书立说。
]大约在民国十年①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①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①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②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①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
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戊戌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推行变法,引起顽固派的忌恨。
十五日,慈禧太后将支持变法的帝党翁同稣开缺回籍,并命荣禄署直隶总督。
九月二十日,维新派被袁世凯出卖。
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旋又捕杀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通辑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废除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令。
戊戌变法失败。
②云南起义: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伪造民意,宣布接受帝位,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12月25日梁启超联络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在云南通电反对,组织“护国军”讨袁,次年出兵四川、贵州和两广,时称护国之役,又称云南起义。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作者先以梁任公的政治声望来衬托他的学术声望,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练习含解析1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许多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航天事业便是其中的一项。
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妤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人员为了他们的梦想,要勇于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为此________在所不辞.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而实施探月工程就是圆中华民族________飞天搅月之梦。
从北斗环绕到嫦娥奔月,从神舟起航到天舟穿梭,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承载的是中国人民“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积蓄的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磅礴伟力.当然,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它不能________,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事业发展________.从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野来看,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
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不仅航天事业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B.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C.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D.航天事业不仅是梦想,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人民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中国精神的体现。
解析:A项,“航天事业”应该放在“不仅”的前面。
B项,后面两句话都属于它蕴含的内容,所以应该先说“其深层所蕴含的”。
C项,“中国精神”属于精神层面,应该先说“对未知领域的好奇”。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B) A.赴汤蹈火自力更生饮鸩止渴负重致远B.赴汤蹈火自强不息急功近利任重道远C.冲锋陷阵自强不息饮鸩止渴任重道远D.冲锋陷阵自力更生急功近利负重致远解析:“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讲义新人教必修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率直,独特证婚词寄爱徒徐志摩是梁启超的爱徒,梁启超爱志摩,在婚姻问题上又怨志摩。
在他看来,徐志摩遗弃发妻已是大逆不道,追求林徽因不成之后,又去爱朋友的夫人,那是大逆不道之最了。
徐志摩之父提出两个条件应允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一是必须请梁任公证婚,胡适做媒人;二是结婚费用自理。
梁启超本来不答应为他们证婚,无奈胡适苦苦相求,又实在是师生关系难舍,只好答应做证婚人,但是说明婚礼上他讲什么由不得外人。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陆小曼的婚礼举行,宾客如云,连陆小曼的前夫王受庆也送来了贺礼。
事前,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爱事迹已经传得沸沸扬扬,这一天总算是好事多磨有了结果,而且梁启超亲自证婚,让朋友们为徐志摩松了一口气。
在众宾客的期待下,梁启超发表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二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
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婚礼上徐志摩、陆小曼自是羞愧难当。
礼堂里鸦雀无声,梁启超说完证婚词后很久宾客们才从惊愕中清醒过来,不过他们心里皆非常佩服:这才是梁任公,秉正率直。
事后,梁启超说:我平生演讲无数次,唯有这一次最为特别。
徐志摩说:我听了先生多少次课、谈话,唯独这次最铭心刻骨。
(一)背景链接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的邀请,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
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
课文题目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二)博览悦读对梁任公先生的爱国情的解读一、引用《桃花扇》的部分内容。
关于此点,一般理解为梁任公演讲感情投入得深,感情充沛而已。
那么,梁先生为什么演讲到此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呢?文本中引用的《桃花扇》的部分内容是左良玉在听到崇祯帝上吊而死的消息时悲痛万分而唱的一段曲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3.9.2记梁任公先生的第一次演讲作业与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907161101

记梁任公先生的第一次演讲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
①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②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等几大原则③游欧回来梁启超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的关系是求同存异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评估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⑤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①④②C.①④③②⑤ D.③②④⑤①答案 A解析整个语段的思路是先总写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求同存异的关系,然后从求同与存异两个方面分别说明。
排序时要注意前后句的对应关系。
2.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对所列《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文段进行点评。
《丹柯》:“我要为人们做些什么事呢?!”丹柯比雷声更有力地狂叫道。
他忽然用双手撕开他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他自己的那颗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
那颗心正像太阳一样明亮地燃烧着,而且比太阳还更明亮。
点评:一个敢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因准确的动作描写而鲜活逼真,赞颂之情熔铸其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点评:答案一位率性洒脱、神采飞扬的大家形象,因传神的肖像描写而跃然纸上,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3.根据下面情境,请补出空缺处的对联。
梁启超十岁那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
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
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家的人看在眼里。
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筵席上,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知识概览·【作者简介】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重点理解】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
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
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
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
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
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
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
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
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
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
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课文背景资料: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但介绍西文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论散文梁实秋“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
“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所以有人说过,“图画就是无音的诗”,“建筑就是冻凝的诗”。
在图画建筑里面都有诗的位置,在同样以文字为媒介的散文里更不消说了。
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
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
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
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音律。
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
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
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
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
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头脑笨的人,说出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
由此可以类推。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示出来。
在韵文里,格式是有一定的,韵法也是有准则的,无论你有没有什么高深的诗意,只消按照规律填凑起来,平平仄仄一东二冬地敷衍上去,看的时候行列整齐,读的时候声调铿锵,至少在外表上比较容易遮丑。
散文便不然,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喀赖尔(Calyle)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布丰(Buffon)说:“文调就是那个人。
”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断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
批评家哈立孙(Frederiok Harrison)说:“试读服尔德(王尔德),狄孚(笛福),绥夫特,高尔斯密,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
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譬如说《左传》的文字好,好在哪里?司马迁的文笔妙,妙在哪里?这真是很难解说的。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
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术仍是所不可少的。
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
福楼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
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
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
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
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求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
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
譬如仄声的字容易表示悲苦的情绪,响亮的声音容易显出欢乐的神情,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的态度,在修辞学的范围以内,有许多的地方都是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
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
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
散文的毛病最常犯的无过于下面几种:(一)太多枝节,(二)太繁冗,(三)太生硬,(四)太粗陋。
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
太繁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
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
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愿卒读,并且也失掉纯洁的精神。
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
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
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散文的美,美在适当。
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
要免除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
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
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是要写得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