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易的“微言大义”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_1

《道德经》的读书笔记《道德经》的读书笔记1《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
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
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
所以,不应该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认识。
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通的。
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
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还给我们提供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
“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
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
“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老子通过这个句子详细地指出了人应该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
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
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
人类应该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
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
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心灵。
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时机。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精讲精练】专题15 写作 布局结构(练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写作之:布局结构练习题1.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话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雷锋日记》开篇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看到这几句话,你头脑中会闪现出哪些与此相关的人或事呢?请你展开联想或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其中有一节专门记录红军中的少年先锋队员。
斯诺在书中写道: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
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
我这样说听起来大概好像是在说教,但是看到这些英勇的年轻人,没有人能不感到中国的人并不是生来腐败的,而是在品格上有着无限的发展前途。
“他们”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1936年的中国少年。
红星照耀,初心不改,接棒前行。
你作为同样是在“红星”照耀下成长的中国少年,请给“他们”写一封信,谈谈“他们”给你带来的触动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一种“特殊情形”,在民事纠纷、刑事犯罪案件中,可以免于承担不利责任。
正当防卫制度有其规范价值。
法律基于道德和正义的准则而建立,在现代社会,人权和公民的安全是法律保护的重要对象。
当公民的人身、财产等权益受到他人侵犯时,法律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使公民能够在合法范围内保护自身安全和权益。
此外,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而正当防卫则是法律赋予公民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
但正当防卫具有一定限制和条件,需要在合法范围内行使,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需要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等,综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作出判断。
②实践中正当防卫认定面临诸多困难。
司法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包括防卫起因、防卫对象、防卫时间和防卫限度来认定。
首先,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但司法实践中,许多不法侵害并非真正的不法侵害,而是由挑衅、误判、误解等行为引起,防卫人在进行自卫时往往难以判断对方行为是否构成不法侵害。
其次,正当防卫对象必须是不法侵害者。
但司法实践中,不法侵害者范围相对模糊,可能包括直接侵害者与间接侵害者。
精品解析: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D.故宫文创团队始终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需求,因此,他们设计的文创产品才能受到人们趋之若鹜般的追捧。
7.请结合同学们的研究报告(全文),用“不但……而且……”句式为故宫文创产品拟写一句宣传语。
【答案】1.D2.A
3.故宫不接地气,离人们的生活很远。4.C
5.将“态度”改为“精神”;在句末加上“的发展”。6.D
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引申为并列
B.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喂
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犹,尚且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B.安求其能千里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过清
1.同学们对划线词语的读音、写法有疑惑,请你帮他们指出判断有误的一项( )
A.“馆舍”一词泛指房屋,应读作“guǎnshè”。
B.“日lì”的“lì”是“记录年月日和节气的书、表等”的意思,该词应写作“日历”。
C.“曲高和寡”一词原来指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曲”应读作“qǔ”。
D.“huàn发”一词指光彩外现的样子,应写为“涣发”。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不二法门:修行者唯一的入道途径。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此处形容减量提质是所有博物馆发展的独一无二的方法,使用正确;
微写作微言有“大义”

微写作:微言有“大义”徐小明(江苏省淮安市仇桥初级中学,223226)摘要:借助微写作,用微故事与微评论回答“写什么”,用微改写与微创新破解怎么写。
聚焦“写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微故事记录生活细节,借助微评论训练观点表达,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针对“怎么写”,教师可以立足课内,帮助学生用微仿写迁移写作方法;关联生活,用微创新激活写作素材,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关键词:写作教学;微写作;写作素材;写作思路互联网时代,被冠以“微”字样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如微信、微店、微视频等。
这些“微事物”以短小、便捷、快速的优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作文教学中,微写作这一写作方式也日益受到关注。
微写作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操作性强,一般为200字左右的片段;指向明确,侧重于提升学生写作方面的某种能力或解决学生作文中暴露出来的某个问题,因此,可称之为微言有“大义”。
写作教学中,可以借助微写作,用微故事和微评论回答“写什么”,用微改写与微创新破解“怎么写”。
一、“写什么”:微故事+微评论(-)利用微故事记录生活细节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舞台,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打响自己的“战役”,上演自己的“戏剧”;放学之后回到家中,与家人相处的时光也是学生写作的时机,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均可以成为写作的话题。
因此,家校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源泉。
微故事的的幅短、情节浓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随兴地记录;学习中的琐事、生活中的偶得,都可以纳入微故事的写作范围。
笔者曾经布置过一项微故事写作任务:“家,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承载着最真实的情感……”请以此为开头,刻画一个家庭生活场景片段,250字以内。
这样的微写作只需要学生调动感官去观察环境,记录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花费时间少,简单易操作,学生写作积极性高。
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校有位教师还学科教育47设计了“纸上微博微信”的微故事写作形式,学生可以每天“发表”自己的状态,记录自己的心情,抒发内心的感想或客观记录所见所闻。
浅谈对微型小说的认识

浅谈对微型小说的认识熊莉娅近年以来,我国微型小说创作发展迅速,情况十分喜人。
随着微型小说作家、作品的不断涌现和对微型小说评论工作的逐步展开,微型小说正与日俱增地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
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微型小说短小精悍,反映现实生活比其它文学形式特别是中短篇小说敏捷、迅速、轻便;它正好适应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变革迅速,社会思想变化快,人们渴求跟上时代步伐的现代化潮流;(二)微型小说篇幅有限、情节单一,内容通俗易懂,读来省时省力,易于为各阶层读者所掌握,并可满足各阶层人们对文艺多层次的需求;(三)微型小说虽篇幅短小,但能以短见长、以少胜多、平中见奇、微言大义、含蓄隽永,与短、中、长篇小说相比,它同样具有艺目前,微型小说已成为与海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文学品种,并已进入大中小学的课堂。
然而,有些学者却有这样的解释:“微型小说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精、深,即篇幅短、容量小、内容精、思想深刻”;有些文学课教师也说:微型小说是“小菜”、“不过瘾”。
但我认为把微型小说的“小”解释为“容量小”、“小菜”、“不过瘾”,是不妥当的。
首先,我们应正视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我国已经普及化、专门化、兴旺繁荣的现实。
微型小说在中国源远流长。
在阅读先秦寓言和先秦散文时,从《韩非子·守株待兔》、《吕氏春秋·刻舟求剑》、《战国策·画蛇添足》以及《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章》、《庄子·庖丁解牛》、《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就可以看到微型小说的胚芽和雏形。
具有真正意义的微型小说在我国魏晋时代就已产生。
如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正是此期微型小说的典型代表。
隋唐以后出现了一大批笔记小说,如《野人闲话》、《玄怪录》、《江淮异人》、《何氏语林》、《阅微草堂笔记》等,其中也有着相当多的微型小说珍品。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微型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微型小说珍品《聊斋志异》。
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
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
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
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
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着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
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
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
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绿树上所结的果子。
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正是“得天独厚”的。
过去长期的阶级社会里,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对人民的同情和理解,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的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
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他不可企及之处,却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不能不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我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
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占了便宜。
我们只要听听我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了。
由于作者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这是有道理的。
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还是相当广阔的。
有的作品想象地描绘着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半写实半幻想地描绘着人类早期的处境、活动及其对文化的开拓;有的描绘着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和杰出的领导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小易的“微言大义”
作者:王丽玮张传胜
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8年第13期
作家风格谈
白小易,是微型小说界的领军人物。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小小说因为“小”,更加注重含蓄。
因而白小易的作品,大都短小精悍,却意味隽永,凝结着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切感悟。
白小易作品中的情节大多是常人眼中琐碎的、平淡无奇的小事,但作者总能捕捉到人意识中潜在的却常被忽略的那部分,善于通过“多重反转”的故事模型来展现微言大义,让人深刻反思。
作文观
区别于传统的宏大叙事,微型小说更加侧重于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件或者生活中的横断面来反映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的人性。
所以,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大都在对话中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人物的对话中完成,而主题蕴含在事实之中,并不会特别彰显出来,但故事却充满了张力。
名篇赏读
客厅里的爆炸
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几上,盖上盖儿。
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
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
隨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
他匆匆进了里屋,而且马上传出开柜门和翻东西的声响。
作客的父女俩待在客厅里,十岁的女儿站在窗户那儿看花。
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啪的一响,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暖瓶倒了。
女孩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
事情尽管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女俩一点儿也没碰它。
的的确确没碰它。
而主人把它放在那儿时,虽然有点摇晃,可是并没有马上就倒。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
他的手里攥着一盒方糖。
一进客厅,主人下意识地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脱口说了声:
“没关系!没关系!”
那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
“太对不起了。
”他说,“我把它碰了。
”
“没关系。
”主人又一次表示这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女儿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
”爸爸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
你一动也没动。
”
爸爸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倒的!地板不平。
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倒了。
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
“不行啊,孩子。
”爸爸说,“还是说我碰的听起来更顺溜些。
有时候,你简直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你说的越是真的,也越像假的,越让人不能相信。
”
女儿沉默了许久:
“只能这样吗?”
“只好这样。
”
技法借鉴
1.善于利用“反转”的叙事手法,故事充满张力,微言大义显人性。
水瓶明明是自己倒的,作者却偏偏要“反转”,让做客的人对主人说是自己不小心碰倒的,而且言传身教,面对女儿的质疑强调说“只好这样”;女儿在“沉默了许久”之后,似乎也默默地“反转”,似乎认可了父亲的看法。
这篇几百字的微型小说,充满张力,一鸣惊人,如一股强劲的飓风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它揭示了人习惯于生活在虚伪和病态之中,通过一个细节,瞬间抓住人性被扭曲的根源。
2.通过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题。
整个文本,除了必要的故事情节交代之外,大部分的内容从父女二人的对话展开,凸显了虚伪的人物形象,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人性主题。
3.精雕细琢,细微处凸显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
暖瓶倒时发出了“绝望的碎裂声”,其中“绝望”二字,既凸显了暖瓶倒时的声音之大,又暗示了这个“碎裂声”对父亲的心理的影响。
语言运用精当,富有表现力,凸显了语言含蓄蕴藉的风格。
片段赏读
那天,他躺在门口的藤椅里喝茶,邂逅一个进山砍柴的老农。
他将老农请进来参观他的宅院,他给老农倒茶,上水果,并与老农闲聊。
你怎么会住在这里?老农问他,看你的模样应该是有钱人吧?但是这里,兔子都不屙屎……
我来这里是想享受真正安静的贵族生活。
他说,您看看我的房子,是不是很棒?
老农四下看看。
凑和吧。
怎么是凑和呢?他说,这房子是用石头和木头建造起来的,墙是土坯墙,我连砖都没有用。
知道为什么不用砖吗?用砖,就失去了原始和粗犷的味道……
这不稀罕。
老农撇撇嘴,说,俺们那个村子,家家都是这样的房子。
光房子还不行。
他说,您看看院子里的这些花草,都是我从附近的山上移栽过来的。
这更不稀罕了。
老农说,俺们村里遍地都是这些花草,想避都避不开,看得俺们烦。
……
咱俩不一样的。
他有点急了,虽然咱俩吃着同样的饭,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我是贵族,您不是。
俺看差不多……
肯定不一样。
你知道我是怎么熬到这一步的吗?先玩命地赚钱,再玩命地健身,最后玩命地让自己厌倦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以及虚伪的交际……
你这么说,俺总算弄明白了。
老农笑笑说,咱俩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你是玩命才成了贵族,俺一生下来就是贵族。
(选自《农民贵族》,有删改)
技法点评
此片段的情节在老农与“贵族”之间的对话中展开,通过对话,读者可以了解到“贵族”一系列的行为和追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两个人的对话,老农在原生态生活中表现出的平和顺遂、质朴自然,恰恰反衬出“贵族”刻意追逐“贵族”生活的浮躁焦虑、虚荣造作,有利于凸显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
学生习作
豆角月亮
一考生
还没有上学前,娟子总是托着下巴想自己未来老师的样子。
想啊!想啊!忽然一个戴眼镜的老师对着自己笑,娟子也笑了,忽然一切又不见了。
娟子揉揉眼,哦!原来是个梦。
又一年的夏天,娟子扎着羊角辫,背着小书包上学了。
娟子发现讲台上的老师戴着眼镜笑眯眯的,娟子好高兴啊!她好喜欢这位李老师,李老师笑起来像妈妈,声音好听极了。
李老师也喜欢娟子。
一天,李老师讲《月亮》这一课,她轻轻念着:“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念完后,李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说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像小船。
”“对!这位同学说得对极了。
”
“像镰刀。
”“弯弯的月亮最像镰刀了,丽丽说得真好。
娟子,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老师!弯弯的月亮像外婆院子里结的豆角。
”娟子认真地说。
教室里响起了笑声,李老师气得脸发白。
“娟子,不许说月亮像豆角,听见了吗?”娟子低下头,她好委屈,她明明看见弯弯的月亮像豆角,为什么老师会生气?她好不服气:弯月亮就是像豆角,就像!就像!
二十年后,娟子也成为一名老师,她总忘不了那“豆角月亮”。
她讲《月亮》那一课时,也问道:“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呀?”
同学们有的说像镰刀,有的说像小船,有一位叫李佳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像豆角。
娟子好高兴啊!娟子说:“李佳同学说得很正确,弯弯的月亮是很像豆角的。
同学们!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不能只拘泥于说别人说过的,要说出自己的想法,新的想法。
”
又二十年过去了,娟子老师仍不改初衷,仍教育着孩子们“豆角月亮”,她不断地鼓励孩子说自己的话,说别人没说过的话。
有一天,娟子老师收到一封信,信是一位叫李佳的作家写来的。
信里写着:娟子老师,我是您的学生,谢谢您没有扼杀一个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谢谢您的“豆角月亮”。
点评
小小说的语言是清新欢快的,文章主体部分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的,生动有趣。
首段写娟子想象未来老师的样子,为后文娟子做老师埋下了伏笔,做了铺垫。
娟子经历“豆角月亮”事件后敢于坚持己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自己成为老师后,娟子在讲《月亮》这一课时,她鼓励孩子们都说出自己的想法,结尾揭示主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要敢想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