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描发展史资料讲解
国画白描相关知识点总结

国画白描相关知识点总结白描是国画中的一种技法之一,是一种用轮廓描写物体的绘画方法。
白描绘画的特点是用线条描绘物体的外轮廓和内部结构,不加上颜色、花纹等装饰效果。
白描有许多变化和发展,它既能独立成画,也能与水墨、工笔、写意等其他绘画方法结合。
白描画法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四宝,颜料有墨和彩色。
它是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底蕴、艺术表现力强的一种传统绘画技法。
白描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到了唐代,白描画法已经运用于绘画实践。
在唐代的绘画史上,有将白描作为独立绘画形式的用法,而在宋代,这一形式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白描画法已经日益成熟,成为了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白描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描画法的特点:1. 线描生动。
白描的线条运用自由,需富有生动感。
2. 调色渲染。
白描画法除了着重描绘轮廓外,还对形体、光影进行层次渲染。
3. 用墨墨法含蓄。
白描画法的墨色刚柔相济,线描清晰,而不失含蓄。
4. 深浅有致。
白描画法要求深浅处理得当,层次分明。
白描画法的基本步骤:素描、线描、用墨、均匀和勾画陪垫、逐步丰满、渲染晕染、洗画、交互染、反复晕染、计较对照、错落有致。
传统白描绘画题材广泛,主要以人物、花鸟为主。
白描绘画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白描画家张大千、齐白石、方增先等都是中国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往往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白描画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白描已经不再的作为单一的绘画形式存在,它融合了现代绘画的一些特点,也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绘画元素。
一些白描画家也开始在创作中大胆尝试,使得白描画法在当今的中国绘画艺术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白描画法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之一,自古以来就一直被视作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精准的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表现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成就,也在当今中国绘画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描基础ppt课件

11
❖
不同可质编辑感课件的PPT 线
12
可编辑课件PPT
13
四.十八描
❖ 明代周履靖的《夷门广牍》.汪砢玉的《珊瑚网画法》 和邹德中的《绘事指蒙》所讲的“人物十八描”是 古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在实际中根据客观不同的形 象,不同的质感,陆续创造出来的,这十八描为高 古游丝描、琴弦描 、铁线描、行云流水描 、蚂蝗 描、钉头鼠尾描、撅头描、混描、曹衣描、折芦描、 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 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
可编辑课件PPT
20
❖ 七、橛头钉描: 秃笔线描,是一 种写意笔法,马 远、夏圭多用之。 顿头大而方,侧 锋入笔,有“斧 劈皴”之笔意。 线条粗而有力。
可编辑课件PPT
21
❖ 八、马蝗描: 马和之用之。 近似兰叶描, 顿头大,行笔 曲折柔软,但 很有力。
可编辑课件PPT
22
❖ 九、折芦描: 用笔粗,而转 折多为直角, 折笔时顿头方 而大,线多为 直线,是一种 写意画的线描 方法。梁楷 《六祖劈竹图》 用之。
白描
可编辑课件PPT
1
❖第一部分 白描概述
❖ 一、白描概念 ❖ 二、白描发展史 ❖ 三、国画中的线 ❖ 四、十八描
可编辑课件PPT
2
❖ 一、白描概念:
❖ 中国绘画中,以淡墨钩勒轮廓或人物,而不设色者,谓之白描。 白描于人物画之重要,见诸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所记:“画人 物之道先求笔墨之道,而渲染点缀之事后焉,其最初而要者,在 乎以笔勾取其形,能使笔下曲折周到轻重合宜,无纤毫之失,则 形得而神亦在个中矣。”仅以线条便能将神态表达臻于完美。白 描多半是中锋直悬的线条最难遒劲,故极易见画者之功力。
❖ 一、工具材料 ❖ 二、白描笔法、墨法 ❖ 三、白描临摹步骤 ❖ 四、作业要求 ❖ 五、临摹范本 ❖ 六、白描作品赏析
白描总结800

白描总结8001. 引言白描是一种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也是中国文人画中的一种常见表现手法。
通过极简、概括的线条和勾勒,白描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主题的特征和情感。
在绘画史上,白描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山水、花卉、人物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从白描的起源和发展、技法和特点、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总结白描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白描的起源和发展白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它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隋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宋代,白描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文人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明清以后,白描逐渐式微,但仍然保留并一直影响着后来的绘画艺术。
3. 白描的技法和特点白描的技法主要是通过使用熟练的线条勾勒和描写来表达绘画的主题。
白描的线条要简练、流畅,并注意捕捉主题的特征和情感。
白描注重寻求线条的变化和层次感,通过虚实结合、以简驭繁、以灰代彩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白描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3.1 简洁而有力的线条白描的线条力求简洁、有力,通过将主题表达出来。
它强调形态的准确和简练,能够通过熟练的勾勒,将对象的形状和特征完整地展现出来。
3.2 精准把握主题的特征和情感白描要求画家对主题的特征和情感有精准的把握。
画家通过线条的抚触和描摹,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主题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无论是山水之胜、花卉之雅还是人物之情,白描都能够以其独特的线条传达出来。
3.3 虚实结合,以简驭繁白描注重虚实的结合,通过运用不同程度的线条和灰度变化,营造出层次感和空间感。
画家通过运用实线、虚线以及不同浓淡的线条,创造出立体感和维度感。
白描遵循以简驭繁的原则,通过简单而富有变化的线条来描绘丰富多样的画面效果。
3.4 以灰代彩,凸显黑白世界的魅力白描中使用的颜色非常有限,主要以灰色为主。
这种以灰代彩的手法能够更好地突出线条和形态,使得画面更加鲜明而有力量感。
白描以线条和灰度的变化来表现事物的质感和气氛。
4. 白描的应用领域白描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技法,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白描的语文知识点总结

白描的语文知识点总结一、白描的历史与发展白描源自中国古代绘画,最早出现于汉代,成熟于唐代。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句,就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来描绘河山景色。
到了唐代,白描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被广泛运用于绘制山水、花鸟等题材。
隋唐时期,白描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开始注重线条的表现和节奏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白描大师,如吴道子、张择端等,他们的作品在白描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代是白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白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艺术体系和技法。
宋代以来,白描成为绘画传统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并深受后人喜爱。
在元明清时期,白描风格逐渐丰富多样,形成了以花鸟、山水为主要题材的白描画派。
到了近现代,白描在绘画领域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绘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法。
同时,白描也在书法、篆刻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白描的主要特点1. 着重线条表现。
白描绘画注重线条的勾勒和描绘,通过线条的表现来揭示事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在白描画中,线条要求简练、流畅,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外形和质感,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 形态传神。
白描绘画强调对事物形态的传神表现,通过线条的描绘来准确、生动地展现事物的外貌和结构特征。
白描画家要善于捕捉事物的形态特点,通过丰富的线条变化来传达事物的内在含义和意境。
3. 无色彩表现。
在白描绘画中,不使用色彩,只以线条描绘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结构。
这种无色彩表现形式给白描画作增添了一种朴实和纯粹的艺术美感,更能够突出线条的表现和结构的特征。
4. 轮廓清晰。
白描画作的轮廓要求清晰准确,能够对事物的外形轮廓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通过清晰的轮廓表现,使作品更具有空间感和形态感,增强了绘画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三、白描的艺术技法1. 线条勾勒。
白描绘画的核心技法是线条勾勒,通过线条的精细勾勒来表现事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白描课件

三、白描临摹步骤
◆ 选稿与读画 ◆ 拷贝 ◆ 勾线
明 陈 洪 绶
明 唐 寅
清 金 农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任伯年 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兼工带写,雅 俗共赏,用线准确,造型 符合解剖结构和透视关系
清 任 伯 年
清 任 伯 年
继承发展期 现当代
近 代 徐 悲 鸿
当 代 苏 百 钧
当 代 刘 泉 义
当 代 周 京 新
当 代 何 家 英
唐 阎立本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吴道子 线描特点: 线描特点: 用线“如铜丝 萦盘” ,具有运动感及强 烈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天王送子图(局部)
吴道子用线之挥霍, 任才使气,腕底人物有 八面生意活动,技近乎 道。有“吴带当风”之誉。 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 风动,下笔有神”的艺术 效果。
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柳叶描琴弦描蚂蝗描战笔水纹描竹叶描橄榄描蚯蚓描柳叶描战笔水纹描竹叶描蚯蚓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十八描是古人所总结的线的各种描法
白
描
白 描 的 发 展 概 况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 我国古代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 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 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 称为“白画” 也有人称为 线描” 又称作“双勾” 也有人称为“ 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又称作“双勾”,指 以线条作为表现物象的唯一手段的造型艺术。 以线条作为表现物象的唯一手段的造型艺术。
元 永 乐 宫 壁 画 白 描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陈洪绶 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人物造型多夸张 变幻,富有装饰意味,而又 有古朴意趣,神情表现深邃。 用线简洁质朴,有很强的规 律性,并强调用线的金石味, 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式样丰富 。
历代白描人物画概说

中国白描人物画是从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线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区别于西方以色彩、明暗来表现物体的方法。
这种方法称之“白描”。
无论是工笔人物画还是写意人物画,他们都是以线构成,故而白描人物画不仅可以独立存在,也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
古代人物画按题材可分道释,人物、写貌三类,道释即宗教画,人物以古贤故事为主也包括具有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写貌即肖像画。
中国画表现对象是以线为基础,而对象本身并没有线的存在,所以决定了中国画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为特长;这就决定了中国画必然从写实走向写意。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艺术家对于线描进行了艰辛的艺术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线描艺术,留下了无数的优秀白描作品,使之举世瞩目,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是其它画种无法取代的。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东晋前后,卷轴画已经出现,标志着中国绘画开始成熟。
目前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中国卷轴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传世摹本。
这两幅画中所用的线描已由过去的粗拙简单发展到圆润挺秀的笔法,那种“青云浮空”、“流水行地”的紧劲连绵的线条已具风格化,被誉为“春蚕吐丝”。
顾恺之在理论上提出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迁想妙得”、“以形写神”。
他的“传神”之说和与南朝宋宗炳提出的“畅神”之说,代表着当时的美学思想。
可以说东晋的绘画和理论给隋庸、五代,两宋的绘画出现全面高峰,奠定了基础。
女史箴图卷顾恺之晋代洛神赋图第一卷全卷顾恺之晋代唐代是中国线描人物画繁荣、鼎盛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佛教画也侧重世俗化,技法上意向求巧;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线描人物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而融进恢宏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长线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一批封建帝王自持、骄矜、贪婪、淫威等个性特征的肖像画。
中国画白描的由来

中国画白描的由来白描也称为线描,即只有勾线没有设色的作品,通常会称之为“白描”。
在现在的艺术定位中,它也属于工笔画的一个部分。
白描在传统绘画中,最初是作为稿本出现的,也就是古代画论中常说的“粉本”。
稿本之所以被称为粉本,是因为古人要将起好的稿子过渡到最后的正稿之中,“粉本”是根据过稿的特点而被命名的。
女青年八方土城正稿,是指最后完成的作品。
而之前,它的形象一般都要从稿本上拷贝过来。
但是古代因为没有现代人的拷贝台,就将反复修改好的草稿用针沿着形体扎孔,然后再将一张新画纸放在下面,用石灰粉沿着小孔撒下,完成以后移开稿纸,新纸上就会有一个完整的漏粉形象。
弹去多余的石灰粉之后,再用毛笔沿着这些石灰点勾线,勾好线以后,一幅完整而清晰的线描稿就算完成了。
课堂写生八方土城这幅线描因为不上色就是白描,它也是可以长期保留和反复使用的样稿。
另外,又因为它都是以漏粉的方式制作出来的,久而久之,行内人士就习惯称其为“粉本”。
在美术史上的那些白描人物画作品,基本上都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线描稿,其中,最典型的作品就是《朝元仙仗图》。
白描稿本因为世代流传,也被看作是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传统样式,即使不施丹青,也会光彩照人。
像《朝元仙仗图》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到今天,已经没有人再从稿子的角度去看待它了,而都是从白描的角度去赞叹它的艺术魅力。
课堂写生八方土城线描稿本主要流行于佛教绘画的兴起阶段,尤其是在壁画兴盛的唐代,佛教壁画的主题都比较类似,人物稿本之间的形象参照大于内容的作用。
画家在画壁画之前,都会有个设计稿,即壁画内容的小样。
后来许多道观寺庙中的壁画,都可以看到诸多类似形象的流传,如佛教和道教故事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等。
那些流行的人物形象大多也是早期有影响的佛教画家所创立,比如有“曹衣出水”的“曹家样”“吴带当风”的“吴家样”等等。
而这些所谓的“xx样”,往往就是稿本流传的主流样式。
男青年像八方土城到了宋代,在绘画上也有专门从事白描画创作的艺术家,比如北宋画家李公麟就用白描作为一种创作形式,成为白描人物画杰出的艺术大师。
白描

白描法,在我国古代又被叫为“白画“,亦或者”线描“。
其实白描化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
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关于白描法的画法。
白描绘画骏马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摺的动感与厚度感。
北宋画家李公麟可称是白描画法得代表性人物,李公麟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最完美的境界。
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著作《绘画发蒙》中,提了“十八描”的说法,这十八种描法是指:1、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2、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3、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4、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
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5、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6、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7、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
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
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8、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
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
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9、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
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10、马蝗描:马和之用之。
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11、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
十八描中无兰叶描。
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
吴道子用之。
12、枯柴描:水墨画笔法。
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
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13、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
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
线条粗而有力。
14、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
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
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白描发展史线描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
线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原始岩画、彩陶纹样、古代瓶画、壁画、帛画等。
传统中国画的线描称为白描或白画,特指用毛笔墨线勾勒物象、不着色彩或略施淡墨的画法,多用于人物、花鸟。
这种纯粹的毛笔墨线画法,是传统中国画笔墨造型的骨干,用笔与书法相通,“运墨而五色具”(张彦远),富于传神写意的表现力、单纯空灵的抽象美和黑白交响的韵律感,堪称中国美术独特的创造。
大约在东晋刘宋时代,已有独立的山水画。
这时期已有为数不少的善画花鸟的画家出现,也有独幅作品的记载六朝:勾线渐趋成熟与凹凸法之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绘画技法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知名画家,画史上第一批为后世崇奉的百代宗师和第一批有摹本流传的巨迹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并产生了第一批论画名著。
在中国美术史上,顾恺之、曹仲达、吴道子、武宗元、李公麟、梁楷、赵孟坚、王绎、张渥、陈洪绶、任伯年诸家都擅长白描,其中北齐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密体)、盛唐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疏体)笔法最负盛名。
历代名家传世的白描作品,包括寺观壁画粉本和木刻版画插图,至今仍是初学线描者临摹的模板。
明清时期的绘画启蒙读物,把历代白描人物衣纹概括为高古游丝描、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钉头鼠尾描、折芦描、柳叶描等十八种描法(有人又归纳为铁线描、兰叶描、减笔描三类),坊间还刻印了不少白描花卉图谱。
这些从自然生活和书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线描程序,形成了传统中国画线条造型的规范,标志着中国画线描技法的高度成熟,但也束缚了中国画线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正如现代中国美学家宗白华所说:“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
绘艺衰落,自不待言。
”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
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
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岩画和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装饰纹样。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彩绘是以天然矿物质在陶坯上描绘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美化装饰效果。
商周战国及春秋时期绘画已有相当的进步。
除壁画的流行外,这时绘画技巧的发展也可从青铜器及玉器的装饰纹样、战国漆画上看出已达到相当水平。
特别是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帛画成为这一时期绘画技法发展的杰出代表。
此时绘画已逐渐脱离附属于工艺美术品的装饰地位而独立,成为后世卷轴画的先声。
秦汉绘画技法发展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的情况除求诸石、画像砖外,各地出土的帛画对了解当时绘画技法发了最有力的资料。
战国展的状况提供帛画“迹简意淡”,突出线条作用的水墨画法和西汉以高纯度装饰性色彩依线描涂染的勾勒着色画法,奠定了后来卷轴画的两种基本画法风貌。
六朝:勾线渐趋成熟与凹凸法之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绘画技法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知名画家,画史上第一批为后世崇奉的百代宗师和第一批有摹本流传的巨迹都产生于这一时期,并产生了第一批论画名著。
人物画法从完成变略为精,由“迹简意淡而雅正”走向“细密精致而臻丽”之后又出现“笔不周而意周”的疏体,鲜明显示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的时代风貌。
源于人物画背景和古地图的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开始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大约在东晋刘宋时代,已有独立的山水画。
这时期已有为数不少的善画花鸟的画家出现,也有独幅作品的记载,但未流传下来。
隋唐:线描、水墨的高度发展与金碧设色的完善隋唐时代的绘画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在表现技法上取得高度成就。
人物画在隋唐仍居主要地位,在继承本土汉魏传统以外,也吸收西域画法,艺术上的发展更加成熟。
隋唐山水画日渐成熟,有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和墨分五色的水墨山水等,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的青绿山水日益走向成熟与兴盛。
其画法风格,也像人物画一样属于勾勒设色,所不同者在于形象勾勒的简括和赋色的强烈浓丽。
使用的颜色以青、绿、赭石、白粉等石色(覆盖色)为主,甚至辅以金粉,鲜明夺目,纯度极高,颇有金碧辉煌之感,宋人称之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这种以装饰手法进行写实的着色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最早的风格形态。
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主要是在中晚唐以后。
在青绿山水至盛唐发展成熟之际,水墨山水的前身“破墨山水”开始萌生。
中晚唐以来,山水画的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技法上更出现“不依墨踪”的狂放画风。
这时,部分画家在盛唐的破墨技法之外,又发展了“泼墨”。
中晚唐的山水画家,由讲求用笔进而又重视了用墨,而用墨方法的丰富变异,回过头来又解放了笔法。
水墨作用引起了广泛注意,为五代水墨山水画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唐代也出现了一批花鸟画名家。
花鸟画题材多流行于宫廷及上流社会,用以装饰环境及欣赏需要,大都以工笔设色的画法,写生逼真。
五代:双钩填彩与落墨画法之定格五代十国的绘画,无论中原、西蜀还是南唐,也无论人物、山水还是花鸟都在继承唐代传统的同时有新的发展。
在山水画方面,这时突出发展了唐人水墨风格。
“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及南北两大山水画派的出现,成为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两派画家笔下,用以呈现山水纹理质感与结构的“皴法”得到很大发展,墨法丰富起来,有笔有墨成了画家的自觉要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山水画至此已发展成熟。
花鸟画领域五代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技法风格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花鸟画走向成熟。
五代,勾勒设色的青绿山水仍在延续。
两宋:工笔的极致与兼工带写的初创及章法的突破宋代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风格形制日趋多样,技法更加完备。
文人画的兴起与宫廷绘画的繁盛成为这一时期的新特征。
在艺术上自觉追求有别于画工的“文人画”是在北宋中叶兴起的。
风俗画、历史故事与现实题材的人物画都成为画家感兴趣的题材并有杰作出现。
北宋画坛上,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画史所称“宋人格法”主要指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
南宋山水画的主流是水墨苍劲笔法所显示的精奇而抒情的风貌。
这一时期随着卷轴画的大量产生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宗教画开始退出画坛的主要位置,画家与画工明显分开来。
宋代花鸟画在艺术技巧上大大超过了唐代。
继五代之后,北宋初期的花鸟画随着朝野需要的变化而蓬勃发展,跃居于人物画之上,与山水画并驾齐驱。
宋代花鸟画家观察的精细入微和描绘的一丝不苟使他们的写生刻画水平已经达到“和生者逼肖”的程度。
元代:笔法墨法的拓展与丰富元代绘画在继承唐宋五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
其显著特点是文人画的盛兴,人物画相对减少,山水、花鸟画成为主要题材。
绘画艺术上强调有“士气”和“古意”,反对有“作家气”,摈弃南宋院体传统,主张师法唐、五代、北宋。
创作上遗貌求神,尚主观意兴抒发,讲变化而轻刻画,喜平淡而弃绚烂,纸本上运用干笔皴擦的水墨技法得到极大发展。
元代绘画以山水最盛。
在花鸟画中,随着墨竹与木石的盛行,墨兰、墨梅也同时并举。
元代墨卉墨戏盛行,在工笔花鸟画中也出现了全部以墨代色的现象。
中国花鸟画技法经过宋代全面发展后,元代又向着水墨领域深入。
明代:水墨大写意的繁兴明代绘画风格迭变、画派繁兴。
山水、人物、花鸟均有发展,画法方面以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的勃兴,成就最为显著。
明代绘画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明早期宫廷绘画与浙派盛行于画坛,形成以继承和发扬南宋院体作风的时代风尚。
正德后在苏州地区崛起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波澜日壮,成为画坛主流,明代中期以后,有成就的花鸟画家主要是在野的文人画家。
万历以后的晚期绘画出现新转机,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另辟蹊径,力倡南北宗论,影响很大,成为画坛主导。
除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外,晚明还出现不少地区性山水画派。
花鸟画领域青藤、白阳的水墨写意画法,人物画领域南陈北崔的变形人物画法,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人物画技法多样,有质朴典雅的白描,也有浓丽细密的院体工笔,有粗放豪迈的水墨写意,也有变形奇古饶有装饰意味的人物画新体。
清代:水墨写意画法之盛及与西法之初融清代绘画继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康、乾时期宫廷绘画有新的发展并出现中西融会的画法。
技法上总体讲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早期画坛因画家不同的追求而在文人画领域出现以“四王”、吴恽(吴历、恽寿平)为代表的崇古和以“四僧”等为代表的创新两种趋向。
清代早期的山水画,画家更追求笔情墨趣,风格技巧争奇斗艳。
在西画影响下,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的新探索。
清代人物画虽在艺术性上并未有多大的提高,但比明代繁荣,在写意人物画方面有所开拓。
清代画院盛于康、乾两朝,院画家与文人布衣画家的技法区别十分明显,工整重彩是宫廷院画家之能事,然意境较平乏。
在野的文人布衣画家以水墨写意为主,亦兼带工笔人物,比较善于追求笔墨意境。
清初画坛兴起一种用手指代替毛笔在宣纸、绢上作画的“指画”技法。
清代的花鸟画在技法上,工笔重彩、水墨写意、没骨法均有大家,既承传统,又创新意。
清代宫廷花鸟画以康、乾两朝最为兴盛,花鸟画主要用于装饰。
20世纪:金石书法入画与中体西用将书法篆刻的笔法章法融入画中,具有金石味。
在色彩的运用上突破古人的传统,并且吸收民间用色的特点,色彩鲜丽,对比强烈。
现代中国画是在近百年来西方美术潮流冲击的文化环境中发展的,受西方美术的影响和冲击,中国画技法突破传统模式,出现新的局面。
按照绘画主张的不同,技法探索基本沿着两条路进行:一是“借古以开今”的传统型道路,较少受西方影响,从传统自身求变革。
突破文人画的局限,扩大师承面,从金石碑版、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实现现代中国画在传统技法图式基础上的复兴与开拓。
这类画家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最为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