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和鲁板
23.橹板和橹板

学校淮阴师范学院第一学院附属小学(淮海路校区)姓名杜小四年级一年级内容23 鲁班和橹板第(七)单元教材分析:《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3课,该单元以叙事为主题展开。
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
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鲁班看到艄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
第二自然段写鲁班在想让船行驶得又轻快又省力的办法。
第三自然段写一群鸭子用脚蹼拨水,轻快地向前滑行。
第四自然段写鲁班仿照鸭子的脚蹼制成一种摇船工具,让船行驶得又轻快又省力。
第五自然段写人们把这种工具叫做橹板。
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
课文叙事具体明白,并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通常学习的课文内容简单,而本课内容不一样,学生不是一读就懂,而且课文内容离孩子生活比较遥远,理解起来很困难。
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没有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探究,可能只有少部分的孩子真正可以用自己的话还原故事大概情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道出了质疑的重要性。
学生的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疑”开始,又在“疑”中得以发展。
低年级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得不到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往往对文章一知半解。
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今后的语言文字的应用都有很大的障碍。
要解决这一难题,老师首先要明白如何“授之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文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水平。
是文章的灵魂,是曲径通幽的钥匙。
经常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弄清楚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
而班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学习面的狭隘,对语言文字接触有限,所以遇到课题往往会有许多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因此要想从题目着手质疑,须从《鲁班和橹板》质疑学文。
鲁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鲁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关于鲁班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鲁班的传说故事,希望对你有用!鲁班的简介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的故事1在水母楼北面,拾阶而上,有一小巧玲珑的祠院,居高临下,景致十分幽雅。
殿前悬有巧思人神的匾额,祠内神完上塑着一位和蔼清瘦的老人,便服随身,一看便知是饱经风霜的劳动人民的形象说起老人的名字,恐怕是无人不知。
他就是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能工巧匠鲁班。
他复姓公输,名般,般与班同音,又因他是鲁国人,故称为鲁班。
相传木匠、石匠、泥瓦匠的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所以各种匠人把他当祖师爷来敬奉。
鲁班祖师心灵手巧,爱动脑子,据说,不管是什么事情,还没有能难住鲁班的。
人们说,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大建筑,都是经过鲁班的指点,才顺利修造起来的。
山西应县的木塔、恒山的悬空寺、太原的双塔、解州的关帝庙、还有京城的很多宫殿等。
晋祠的殿堂祠宇、亭台楼阁在建造中,也保留着很多关于鲁班祖师的传说。
如帮助悬起九九大钟;为胜诚楼选择了四面射光的位置;修建了独一无二的十字型桥梁― 鱼沼飞梁;为水镜台推来了传播声音的大缸;帮助圣母殿解决减少廊柱的方法等等。
可以这样说,晋祠庙的大建筑都留有鲁班师傅的智慧。
晋祠的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工匠们为了感激鲁班师傅的恩情,纷纷自捐钱粮,修起了这座公输子祠,并把鲁班的像塑了进去。
《鲁班和橹板》课件PP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文章采用寓言形式,通过讲述鲁 班发明橹板的故事,传达出勇于 创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等主 题。
02
写作特点方面,文章语言简练、 生动,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鲁班出神地看着,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这句话描绘了鲁班 在观察鸭子脚蹼后灵感闪现的瞬间,表现出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思维。
“只看不行,还要学会做。”这句话是鲁班对徒弟的教导,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鼓励人们将想法付诸行动。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鲁班被塑造成一个聪明、勇于创新、 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形象。他通过观察 鸭子的脚蹼,发明了橹板,解决了船 行速度慢的问题。
鼓励企业培育工匠精神
引导企业注重产品品质和技术创新,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激发 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06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从鲁班身上学到什么?
创新精神
鲁班作为古代杰出的工匠,善于 创新,敢于尝试新事物。通过小 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 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创新精神。
精益求精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
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播 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知识的普及;指南针的应用推动了人类的航海事业和地理大发
现;火药的传播改变了战争形态和军事技术。
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包含了许多现代科学的思想和原理。例如,浑天仪的制造涉及了天文学、数学和机械制 造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种植和农耕技术的改进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纺织技术的 创新则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在材料科学和工艺美学方面的卓越才能。这些成就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
鲁班是我国木工的祖师爷,现在很多木工工具都说是鲁班发明的,历史上鲁班有多少发明?

刨子的发明,有些人认为是罗马人发明的,但是没有充分的证据,毕竟西方人最喜欢拿中国的东西贴上自己的标签。刨子是木工中最为常用和精细的工具,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大智慧。
四、墨斗
中国人讲究横平竖直,由此发明了墨斗,墨斗是木工行业最为常见工具。虽然现在好多高科技的墨斗取代了老式墨斗,但是墨斗的发明足以见得古人的聪明才智!其用途有三个方面:1、做长直线(在泥、石、瓦等行业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是将濡墨后的墨线一端固定,拉出墨线牵直拉紧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弹下即可。
2、墨仓蓄墨,配合墨签和拐尺用以画短直线或者做记号;
3、画竖直线(当铅锤使用)
五、木鸢
木鸢也就是今天见到的风筝,只不过鲁班发明的的风筝是木制的,因此叫木鸢。据说可以三天三夜一直飞而不掉下来。
六、榫卯。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感谢您的阅读,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还望指正,喜பைடு நூலகம்历史的朋友,欢迎转载,也可以关注我,大家共同讨论历史!
八、鲁班锁。曾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智力玩具。是中国古代民族传统的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民间还有“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叫法。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支撑,就像一张纸对折一下就能够立得起来,展现了一种看似简单,却凝结着不平凡的智慧。
九、钩强也叫"钩拒"、"钩巨"。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据《墨子·鲁问》记载:从前楚越水战,因"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致使楚败于越。楚为改变这种战局,在鲁班初到楚国后,就首先让分制造了这种兵器,对败退的敌船能钩住,对进攻的敌船能抗拒。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鲁班和橹板》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鲁班和橹板》教学设计《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第二册的课文,讲述了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发明了橹板的故事。
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的设计:一、自主发问,自定目标针对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伊始,教师由板书“鲁”和“橹”这两个生字人手,导人新课。
先让学生认识并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分别组词“鲁班”和“橹板”引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对课文内容进行自由猜测,自主发问。
对于同学们的种种提问,教师先不回答,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小问号去自由初读课文。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情况下,可让学生对自己的初读情况进行简单的自我小结,分两步进行:先自由交流自己的初读成果,可以从字词的掌握,问题的解决,读课文的熟练程度等方面进行交流;再提出自己无法解决或感到有疑问的问题,教师对此做适当的梳理,将与课文紧密联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等作为下一步学习的目标。
二、自找学法,自主交流围绕学生初读后提出的重点问题“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在此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自找学法,自主感悟。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一次全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轻声读,大声读,默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你认为是重点段落的,还可以自己多读几次。
2.选出重点段落3、4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一步学懂,读好。
可以是自己独立思考,练读;也可以由同桌或小小组共同讨论学习。
方法不限:可以边读边看图,借助插图读懂课文;可以读读课文,再动手演示制作过程(如:绘图、剪纸、捏橡皮泥等);可以同桌互当讲解员,以讲解介绍的方式来读课文……充分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3.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及读书情况。
可以分小组、全班两步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尤其是对学生隐含学法的发言要及时点出及肯定,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积累。
小学一年级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例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例文《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的能工巧匠、创造发明家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
下面就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一年级语文《鲁班和橹板》教案内容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第四自然段。
三、教学准备:投影、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鲁班介绍鲁班。
2.继续板书:和橹板(领读,指插图):那人是艄公,手上握的就是橹板。
(二)初读课文1.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再读课文。
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看哪写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
3.重点指导理解:吃力、对岸、盯着、扑通、安。
4.认读要求只识不写的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力岸已经盯(四)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
思考:(1)鲁班造的橹板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好处?结合插图指名口述本自然段的内容。
(2)他怎么想到造橹板的?a.指名读第一、二段。
讨论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b.指名读第三、第四自然段,想想:鲁班怎么想到橹板的样式的?哪几个词告诉我们他看得很认真?2.师范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小结:橹板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3.练习概括各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轻轻读课文,想想: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坐船想看鸭子拨水做橹板后人称呼)4,练习口述《鲁班和橹板》的故事。
(五)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程度1.理解吃力的意思。
找出课文中哪个句子、告诉我们用竹篙撑船十分吃力。
2.指名做盯的动作。
用简笔画画出河两岸,要求指出对岸。
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把安换个说法,怎么说?演示动作。
(六)各自想办法记住生字指名学生说说各字的记法。
着重指导安的写法。
(七)总结谈话1.鲁班怎么发明橹板的?2.讲述故事《锯子是怎样发明的》(八)思考:其实鲁班发明的这些东西都是从生活中一些细小的地方受到启发的。
关于鲁班的经典故事_鲁班发明了什么东西

关于鲁班的经典故事_鲁班发明了什么东西鲁班,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工匠家,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
那么你知道哪些关于鲁班的经典故事呢?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鲁班的经典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关于鲁班的经典故事鲁班是敦煌人。
他小时候,双手就很灵巧,会糊各种各样漂亮的风筝。
长大后,跟父亲学了一手好木匠活,修桥盖楼,建寺造塔,非常拿手,在河西一带很有名气。
这一年,他成婚不久,就被凉州(今武威)的一位高僧请去修造佛塔,两年后才完工。
他人虽在凉州,但对家中父母放心不下,更想念新婚的妻子。
怎样既不误造塔又能回家呢?他在天空飞旋的禽鸟启发下,造出了一只精巧的木鸢,安上机关,骑上一试,果然飞行灵便。
于是,每天收工吃过晚饭,他就乘上木鸢,在机关上击打三下,不多时便飞回敦煌家中。
妻子看到他回来,自然十分高兴,但怕惊动父母,他也没有言语,第二天大清早,又乘上木鸢飞回凉州。
这样,时间不长,妻子便怀孕了。
鲁班的父母早睡晚起,根本不知儿子回家之事。
见儿媳有孕,还以为她行为不轨。
婆婆一查问,媳妇便将丈夫乘木鸢每晚回家之事说明白,谁知,二老听了不信,晚上要亲自看个真假。
掌灯时分,鲁班果然骑着木鸢回到家中。
二老疑虑顿散。
老父亲高兴地说:“儿呀,明天就别去凉州工地了,在家歇上一天,让我骑上木鸢,去开开眼界。
”第二天清早,老父亲骑上木鸢,儿子把怎样使用机关作了交待:“若飞近处,将机关木楔少击几下;若飞远处,就多击几下。
早去早回,别误了我明日做工。
”老父亲将交待记在心中,骑着木鸢上了天,心想飞到远处玩一趟吧。
就把木楔击了十多下,只听耳边风响,吓得他紧闭双眼,抱紧木鸢任凭飞翔。
等到木鸢落地,睁眼一看,一家伙飞到了吴地。
吴地的人见天上落下一个怪物,上骑白胡子老头,还以为是妖怪,围了上去,不由分说,乱棒把老头打死,乱刀把木鸢砍坏。
鲁班在家等了好多天,不见父亲返回。
他怕出事,又赶做了一只木鸢,飞到各处寻找。
找到吴地以后,一打听,才知父亲已经身亡。
23、鲁班和橹板)

编号9223、鲁班和橹板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新的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课文内容,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撸板的。
教学重、难点:1、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图问结合。
教具准备:识字卡、挂图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教程:一、揭示课题1、你听爷爷奶奶讲过鲁班的故事吗?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认读生字:鲁、板。
说明什么是鲁班、鲁板?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
把读准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得正确、流利。
3、认读出现的生字词。
(1)正音。
(2)同音字、行近字辨析。
圆板力已往身园反刀己住深4、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5、指导读好文中长句子。
6、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师生评议。
三、读文、探究、巩固识字。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或问题)鲁班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指导读词:十分吃力已经累得满头大汉(3)指导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读出老艄公的吃力。
四、指导写字(田字格中前五个生字)五、小结、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精读课文课时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学习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读第1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2自然段。
(1)这节共有几句话?(2)“盯”是什么意思?做动作理解。
还有一些词也表示“看”,你知道吗?练习:“看望盯瞧”说话。
(3)指导朗读。
读出疑问的语气,要发自内心地疑惑。
2、学习第3自然段。
正在这时鲁班看到了什么?(1)指名读。
(2)“嘎嘎”、“扑通扑通”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表示声音的词叫“象声词”你还能说一些象声词吗?(3)你能读出小鸭子那轻快的样子吗?指名读,评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鲁班和橹板
执教: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祝艳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够读准字音,学会前音不拖,词儿连读,字正腔圆。
重点理解“艄公、撑船、脚蹼”。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到读通句子,理解句意。
3、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感受鲁班爱观察、善思考、勤实践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看图猜人物:
(1)中国古代有一个伟大发明家,受亭子的启发发明了伞;看到树叶的锯齿、虫子的利牙联想发明了锯子。
(2)(出示锯、墨斗、曲尺等工具)他一生还发明了许多工具,让人们工作、劳动起来更加省力。
猜猜他是谁?
读读他的名字“鲁班”(词儿连读、读准边音)他就是人们常说木匠的祖师。
2、(出示:橹板),这里有个词读音和“鲁班”有些相似。
(第三声读饱满)
看看偏旁,观字形明意思,橹板可能是什么做的?(正确,橹板是一种木头做的工具。
谁来读读书中的这句话)
出示:人们把这种摇船的工具叫做“橹板”。
指名读
评价:读书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句子的意思,橹板是用来干什么的(手指“摇船”)再读读(指名读)评价:我听明白了,橹板是一种摇船的工具。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鲁班和橹板)齐读课题
鲁班和橹板有什么关系?把书打开,听老师讲故事。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双手捧书,书外斜)
2、同学们听得仔细,看得认真。
让我们自己也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学生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不拖音、连词成句读通顺)
3、故事读完了,你知道鲁班和橹板有什么关系?(鲁班发明了橹板)
4、鲁班是怎样发明橹板的?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细细地读一读,想一想。
三、细读课文
1、鲁班是怎么想起来发明橹板的呢?个别读第一自然段。
■读得好,听出来了,老艄公(老船工)用竹篙撑船船很吃力。
我们来感受一下。
读得不好,注意读清楚:鲁班看到谁在干什么?(个别再读)
■点拨:
【竹篙】读读这个词——竹篙,看看字形就知道竹篙是什么做的?篙上面的竹字头表示……,下面表示读音。
竹篙就是用竹竿做的撑船工具。
【用竹篙撑船】看“撑”字,左边是一只手(要用力),右边是手掌的掌(伸出右手),两只手握紧竹篙,用力抵到河底,用这个力量让船向前走。
你们试着用手掌撑着桌子,让自己身体离开板凳撑一撑。
什么感觉?(费力、很用力)老艄公撑一下,船向前走一点,
■难怪,老艄公用竹篙撑船……。
(读词:十分吃力)等把船撑到……满头大汗(指着三点水,两个字里都有三点水,汗水真不少啊!)。
用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老艄公吃力撑船的画面。
指名读。
男生读。
2、看到这些,鲁班想——(引读)
(1)个别读——“有什么好办法……省力呢?”
■嗯,鲁班正在思考呢,读出了一种疑惑。
■注意这里还有一个小问号,鲁班正在思考呢。
范读,再读读。
个别读
(2)鲁班想得很投入,引读“两眼盯着”?
——生:一直地看
“盯”的左边一个“目”旁,右边就是一个形象的“钉子”。
视线像被钉子钉在了船上,眼睛眨都不眨,……你能学学鲁班此时的神情吗?(生模仿……)
师点评:瞧,眼睛眨都不眨,而且还微微皱着眉头,就带着这样的神情读——---生:“有什么好办法……”
(注意点拨:是在心里“默默地想”啊,轻轻地,再读——)
听出来了,鲁班想找一个好办法,让人们驾驶起来更加省力
3、正在鲁班想的入神时,鲁班又看见……
■(图片)齐读课文
一群可爱的鸭子游过来,它们轻快地向前滑行。
■滑行,有水滑溜溜,滑冰,滑水,又轻又快地游过。
靠什么?(出
示脚蹼图)瞧,这就是鸭子的脚蹼,它们的脚趾间是有一层薄薄的皮膜连
着的。
难怪鸭子能——(手指着引读)轻快地向前滑行。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读这句话。
(女生读:只见它们——滑行。
)
4、鲁班出神地想着,
“出神”,就是第二自然段说到的两眼——盯着,默默地——想,发愣
的样子。
忽然眼睛一亮,他……(想出办法来了)
读(有了灵感,再读)
■鲁班是怎么做的?个别读读第四小节。
■边读边画(一人读、一人协助老师画)
学生指图解释:削、上半截、下半截
削:用刀斜着把木棍削细,削薄。
■再读,把鲁班制作鲁班的过程读清楚。
5、橹板的效果怎样?(齐读)
我仿佛听到了艄公爷爷的笑声,男生读。
省力就是……(吃力的反义词) 女生也来开心的读一读。
比较着读。
6、鲁班为人们发明出了这么省力的工具,所以(读第5节)。
用鲁班的名字命名(橹板)
四、指导写字
1、手指操
2、写字要求
3、(出示:已)
“已”字就像一个趴着的娃娃,脑袋小小,身体长长,小手伸出来。
(范写)横折收收紧,竖弯钩伸伸长,竖弯钩里藏小圆。
4、(出示:安)
“安”字一个女子住在房子里,安定舒适,好像我们能干的妈妈。
(范写)女字长横稍稍拉长,像妈妈有力的臂膀托起我们的家。
5、(出示:等)
“等”古时候就是将官署里的竹简放整齐。
(范写)竹字头两边不相同,
左小右大。
横画距相等,竖钩稍右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