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理论与政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应对策略及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近年来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形成机制经济效应应对策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税壁垒和配额、反补贴、反倾销等传统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WTO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及环境资源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具有的针对性强、隐蔽性好、运用灵活等特性正逐步取代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对国际贸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纠纷已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一个新的焦点,并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前期较多集中于对WTO-TBT/SPS协议内容的翻译、简单剖析及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简单介绍。近年来,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研究的视角也逐渐拓展,已从对概念界定、措施方法、表现形式等的介绍深入到对其形成机制、经济社会效应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内涵及表现形式的研究

叶柏林(1990)较早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有了深刻认识,指出它己替代传统的关税、数量限制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成为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的最主要的贸易壁垒。并进一步(1992)将其定义为:确定产品某些特性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相关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并将其表现形式归纳为技术法规与标准、认证与认可制度、包装和标签规定、计量单位制等八类。高文书(2003)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由于各国的技术措施水平或体系的不同,或信息不足,或歧视性制订和实施而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并将其按设置的故意与否分为了客观性贸易壁垒和主观性技术壁垒。夏友富(1999;2001)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做了概念上的说明,他强调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保障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合理目标。并将其表现形式归纳为:技术法规、标准与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要求;产品检验、检验制度与措施;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这一分类被普遍接受并对日后的研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作了扩展,冯宗宪、柯大纲(2001)将知识产权保护和环境壁垒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殊形式。周伟民(2005)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分为“边境壁垒”和“边境后壁垒”,他认为前者是通过国家层面上的技术法规实行的,具有纠正“市场失灵”的结果;后者是通过行业或企业层面的技术标准实行的,作用机制是市场竞争,且大部分属于与国内市场有关的政策,只有一小部分属于贸易政策。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机制的研究

张海东(2004)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经济学动因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以及用以提供公共产品,除此之外,还在于产业寻求贸易保护的政策需求与政府政策供给的相互作用及均衡。康晓玲(2006)认为各国技术性措施间存在的经济技术水平的、体制性的或信息交流方式上的差异,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

的供给机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另一个分析视角是运用博弈论的工具。章志键(2009)从国家间贸易政策博弈和各国内部政治与经济力量相互博弈的角度,通过构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对各利益集团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些学者强调,要解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大量涌现及苛刻多变,还需要引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这一分析视角下,技术性壁垒是理性最大化的经济个体和政府在经济系统内相互作用达到均衡的过程(孙泽生2006)。杨波(2006)结合WTO 的相关规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进口国技术进步和政府干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主要因素;具备技术和贸易优势的发达国家,更倾向于主动采取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战略并从中获得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却只能被迫采取亦步亦趋的跟从策略。刘红梅(2010)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采用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解释和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她对美国制造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因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美国政府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主要取决于国家利益指标,即出于维护社会公平的目的,主要保护低薪收入国民和就业率,但是利益集团之间、利益集团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也会对其政策决策和执行产生一定影响,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影响力较大的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王杰(2010)则从市场失灵理论、技术差距论、博弈论、利益集团理论的角度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成因进行了多维度的系统的理论解析。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经济效应的研究

冯宗宪、柯大纲(2001)就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做了定量分析。张海东(2004)运用经济博弈方法从技术选择角度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影响,他运用局部均衡模型来分析标准和技术规范引起的等价关税率及相应的福利变化,得到的结论是:小国假设下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直接的产业保护会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损失;大国条件下,由于大国具有一定的需求垄断优势、生产贸易条件改善和符合成本的分摊,其产业保护的代价小于小国假设。朱允卫(2003)认为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没有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禀赋加以考虑,使“显示的比较优势”与真实的比较优势偏离,从而掩饰了发展中国家在现有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中所付出的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而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中环境壁垒虽然短期内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受损,但其倒逼机制将促使发展中国家按环境规制的要求参与国际分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潘菁(2004)以技术壁垒为虚拟变量,采用Panal模型对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出口额、出口量有很强的负相关性的结论,其出口系数为-0.292。朱玉春(2006)主要从进口国的角度分别在小国假设和大国假设下对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同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产业保护为目的的壁垒会降低一国的福利水平,而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壁垒在技术标准选择适度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一国的福利水平,在进口商品含有对国内生产不利因素时,实施壁垒要优于禁止贸易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