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与启示

《彷徨》读后感与启示《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下面是小编整合的《彷徨》读后感与启示,一起来看看吧,肯定对你有所帮助的。
《彷徨》读后感与启示1鲁迅先生的《彷徨》多是以农民知识分子作为中心人物,在思想苦闷的二十年代中期,鲁迅先生注意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精神上的穷困潦倒,无论是《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还是《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都能从中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深沉与愤慨之情。
鲁迅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匕首一般深深扎在敌人的胸膛,刺痛敌人的神经,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贫苦人民的生活,从平凡中感受震撼人心的东西。
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生活现状都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现实,深沉有力地控诉了旧时代地主豪强的压迫以及封建礼教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表现了自己对人民生活贫穷、精神麻木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中华民族命运的殷殷期望与高盛呐喊,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
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祝福》一篇,鲁迅先生以命运多舛的祥林嫂为描写叙述的对象,取材于社会现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从人物悲惨的生活遭遇以及变化的思想轨迹中透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压迫与剥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摧残,忍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压迫的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折射的是整个社会的沦落与消沉,透露着这一时期社会的冷漠与隔阂,贯穿着鲁迅先生对贫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殷殷关怀。
我想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不正是前辈们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所祈求的美好未来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古老的中华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的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的胜利曙光,我们应该珍惜这一切来之不易的现在,让华夏这个伟大民族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彷徨,是人生常常遇到的一种处境,然而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彷徨,虽然孤独,虽然无奈,虽然失望,却从不曾忘记过用自己的力量与之作斗争。
高中《彷徨》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高中《彷徨》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高中《彷徨》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彷徨》读后感800字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彷徨》读后感800字(篇1)一张桌,一壶茶,一丝淡淡的书香,在每个失望的日子,《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总会伴着我。
在这本书的指引下,我走近了苑子文,豪两兄弟的身边,品味他们那百味人生。
如茶,留有清香。
《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讲述了20个关于青春,正能量,勇气的故事。
每一个为了自己梦想而奋不顾身的日子,都应该被记住,每一天都应该用自己最大的希望和勇气来迎接。
我还记得哥哥苑子文在书中说过:这是最好的年纪,你已经不再是个小孩子,可以勇敢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又因为年轻,即使做错事,也会被原谅。
所以啊,时间别花在犹豫和畏惧上,考虑清楚了就去做。
人生没有那么多。
“如果”和“万一”,要时刻保持渴望和战斗力。
是啊,青春哪有那么多时间用来后悔,害怕。
所以,从现在开始用心过好每一天,毕竟只有一次啊。
记得初一第一次月考的时候,考的特别的不理想,连续几天,整个人都处在消极的情绪中,直到拿到这一本书,作者也曾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可他们最后摆脱了消极情绪,梦想在支持着他们,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他们不忘初心,依旧坚持自己的“北大梦”从他们的文字中,我看出来这个梦想一直在支撑着他们前进,最终梦圆燕园。
受到他们的启发,我开始收起一蹶不振的样子,换上奋斗,努力的决心。
在这过程中,虽然累,但是很快乐,因为我也在为心底的小小梦想而努力奋斗。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他们同样不是神的孩子,他们也曾身材臃肿,也曾不讨人喜欢,然而最后减肥成功,成为了两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他们的成绩也不是一直优秀,弟弟子豪因为北大自主招生失败,也曾跌入谷底;哥哥子文的成绩一直没有弟弟的好,也曾反思过。
也许梦想有时遥不可及,但你可以一直向上,向前。
《彷徨》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读友吧

《彷徨》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彷徨》读后感1000字范文篇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
其实,彷徨主要源自于责任、期盼和压力。
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的方式了。
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与世,做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
在这现实与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着亲人与故人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和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当我们觉得自己快要承受不起时,就会感到周身的血液如禁锢在坛子里的葡萄酒,有一种想把这坛子打破的冲动。
其实,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很简单,人们从懂事的那一天起,总在努力学习适应环境,努力做到与别人和谐相处。
但恰恰忽略了一点:忘记了学会与自己快乐相处。
而正是在这一点,才导致了我们种种的烦恼与痛苦。
其实,战胜生命彷徨的力量恰恰在于自己本身。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失落、欢乐和痛苦。
面对自然与社会,人不可能总是胜者,就像季节不会总是春天。
我们应该让自己学会与自己的快乐相处,让自己的心灵时时充满快乐,就是自己要拥有一间常敞开着的‘健身房’,常常走进去,为自己忙碌疲惫的心灵做做按摩,使心灵的各个零部件经常得到维护和保养。
按摩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中要的是做到自我悦纳,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对自己的长处能欣悦自慰,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短处能坦然自若,不讳疾忌医。
对自己不提过分苛刻的要求,对自己犯的错误也能够平心静气地谅解。
许多人的烦恼和痛苦,多半是对自己要求过高,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又耿耿于怀。
一个人能够放弃自己已经成为心理负担的所谓远大理想,中止自己毫无结果而言的努力,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智者。
而承受,是一种力度和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想;是为实现自我的一种磨练;是为寻求迸发所作的自我积蓄。
心理学家有一句这样的惊世名言:人类似乎是能使自己变得神经不正常的动物,因为他们首先否认自己是动物的事实。
鲁迅小说集《彷徨》读后感5篇

鲁迅小说集《彷徨》读后感5篇《彷徨》透过旧社会的人,物,事编织出11个短篇小说,蕴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陋习,是一本由字组成的20年代的相集,细阅下能从字里行间找出作者愁绪的踪迹,愁如书名,正是彷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彷徨》读后感(一)《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
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
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骚》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他紧紧握着战斗的笔杆,冒着弹雨毒硫,坚强地、英勇地、不屈地战斗着。
当然,鲁迅的这种“希望”与他当时的思想有很大关系。
因为他是一个进步者,认为社会总能向前发展。
我们暂且将这种思想放在一边,不去评价它的对错。
然而单是有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就是很可贵的。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
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彷徨》读后感(二)《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条明显的下行路线,人物的悲剧性藉由其命运的恶化或曾经纯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现。
鲁迅《彷徨》读后感 (4)

鲁迅《彷徨》读后感
鲁迅的《彷徨》是一篇颇具震撼力和思想深度的散文,通过描写作者在人生的彷徨中所经历的心理历程,展现了一种对于生活、社会、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首先,《彷徨》透露出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与不满。
作品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痛心和不满。
他描述了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困境,以及对于社会道德沦丧、人心冷漠的深刻观察。
这种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让人深感作者内心的愤怒和无奈,也引发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其次,《彷徨》体现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与探索。
在作者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于人生的迷茫和困惑。
他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剖析,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于个体在社会大潮中的微小与渺小感到迷茫和彷徨。
这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引发了读者对于自己生活价值的深刻思考。
最后,《彷徨》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鲁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
他的文字简练而有力,充满了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社会的深刻观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彷徨》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通过对社会现实、人生意义的探索,展现了鲁迅作为文学巨匠的深厚思想和独特风格。
这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让人在阅读中获得了对于生活、社会、人性的深刻启示。
《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范文《彷徨》读后感范文1《彷徨》是鲁迅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小说代表作。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香门第,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在中国是一位地位独特的作家,大多数人都承认他是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
他的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小说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小生,中国社会的弊端予认深刻的阐释,是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
他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说,散文诗,回忆和杂文等,代表作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篇》,《野草》,《花夕拾》,《南腔北调》……他前期的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剧情,以清末明初的底层百姓生活为主,注重细节描写,能在点滴间以白描手法鲜明刻画人物,并挖掘微妙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底层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艰辛;后期作品则以借历史典故映射现实生活,风格从宽充裕,幽默洒脱,于前期大不相同。
《彷徨》是作者记述的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琐事和所闻所感,以及对往事的一些追忆,通过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对当时社会的评论,无形中也对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美好的祝福,希望构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彷徨》一书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辛”,“怒其不争”关怀,艺术技巧圆熟-----深亡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参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我们活得要有意义,要投入生活,深入社会;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要敢于奋斗,要敢面对和承受现实,更要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实,彷徨主要源于责,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的方式了。
《彷徨》读后感范文2《彷徨》是鲁迅先生继《呐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收集了他从1924年到1925年创作的11篇作品,集中反映了那个时期作者的思想苦闷。
1933年,鲁迅为彷徨题诗寂寞新模范,平安旧战场,两间于一卒,荷戬独彷徨。
”这便是“彷徨”的来由。
《彷徨》读后感

《彷徨》读后感《彷徨》读后感1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的《呐喊·彷徨》,这本书是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5年创作的小说。
这些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深刻的揭示了种种社会矛盾,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变现出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意识和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呐喊·彷徨》中最令我震动的便是《兔和猫》了。
它告诉我生命是不应该被漠视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弱肉强食,生存发展,是达不破的规律,似乎我们也不应该对那些处于艰难竞争中的生命发出厚此薄彼的议论。
但是看管了弱者的小事,强者的胜利,却会让人变得麻木,冷漠。
尤其是当你漠视生命被侵蚀时,可曾想过,当整个世界都无视生命时,那该是如何可怕的境地。
人皆有恻隐之心,即使自己未曾蒙难,目睹着惨状,同样也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平静。
孔子说,君子跑庖厨,享受美味的同时,躲避开残忍的场景,其实只不过是既成人时间的游戏规则,有逃避内心刺痛的最滑头的手段。
然而,鲁迅却不,他既不想跑,也不愿妥协,而且还要从这不能中找出一条路来。
有谁知道,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却又时间最柔软的心肠。
在鲁迅身上有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和果决,但她内心深处却是一刻舍身饲虎的此信。
这是一个仁者所具备的'。
《呐喊·彷徨》中还提到了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幸福,其实是一种思想状态,一种心理满足感。
也就是说,只要你心里满足了,即使是粗茶淡饭,也是幸福;否则的话,即使是锦衣玉食,也体会不到幸福。
物质上的充裕与否,想来都不是衡量是否幸福的尺度。
幸福只能到你的心里去寻找。
只要你知足,知道感恩,幸福就在你的身边。
怨天尤人着,是永远也品尝不到幸福滋味的。
再多的激情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在多的感觉也无法用口水来散发,望大家去看《呐喊·彷徨》这部书。
《彷徨》读后感2“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读《彷徨》有感800字_《彷徨》高中生读后感范文5篇

读《彷徨》有感800字_《彷徨》高中生读后感范文5篇读《彷徨》有感800字1轻轻地,走进那个多灾多难的季节,挤一滴生命的翠绿,涂满不堪回首的往事。
他,就是鲁迅,黑夜中孤独的探索者,为与黑暗的抗争耗尽了他满腔的热血,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带着几缕彷徨走近他吧!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异常黑暗的年代。
虽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令人振奋的,但毕竟它没能成功,中国还是陷入了混沌状态。
鲁迅,他怀着一颗无私的爱国心,徘徊于黑暗中,苦苦追求民族的希望与光明。
《彷徨》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体现鲁迅此时“彷徨”的心情。
吕韦甫将生活的种种辛酸与坎坷从酒楼上带进读者的心间,分明看到两个字:无奈。
这种“无奈”充斥着他的生活,使他“飞进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这不就是鲁迅自己的遭遇吗?生活象一潭死水透年出一点生机,所有的一切都“织在蜜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找到出口,正是鲁迅的信念,然而此时他却只有“不以深冬为意”的气概,只可惜理想与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
但鲁迅是不会止步的。
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改造自己,实践自己的一生,也是不停地追求光明与真理的一生。
黑暗的社会对人来讲是无所谓希望的,即使有几位肯挣扎一下的都被滚滚的洪流冲散、淹没。
只有鲁迅深信前方一定是有希望的,无论这希望是多么遥远,多么渺茫。
人的一生,挫折是常会有的事情。
当你经历痛苦的时候,能将一粒希望的火种埋在心间,那么梦想的烈焰会为你照亮前行的路途。
我们需要这种“乐观”精神,这是治愈一切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
鲁迅先生含着这颗灵丹耕耘在一个黑色的年代里,在最困顿的时刻它执着地发挥着效力。
许多人心中也怀有希望的种子,但他们不具有鲁迅先生的“韧的精神”。
当挫折来临时,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就被熄灭了。
可见,这种精神不是每个有“火种”的人都拥有的,只是鲁迅才有的独一无二的品质。
“一切是死一般的宁静,死的人和活的人”。
死的人长眠于地下也当安息了,因为活下来的人点燃了希望的灯火指引更多的人踏上生的路途,因为更多的垂死的人被救起,活在希望的世界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彷徨》读后感
最近读了鲁迅的《彷徨》,感触颇深。
鲁迅作为一个以笔为枪的革命战士,用笔来解剖中国人的丑陋的灵魂,笔下的人物总会给人带来一些不可思议的启迪。
《彷徨》一书中,鲁迅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
不幸的祥林嫂;仗势欺人,见风使舵的爱姑;由自由进步走向沉沦堕落的子君与涓生;孤独痛苦的魏连殳;虚伪的高尔础;飞出去又转回来的吕伟甫······
通过这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为我们描绘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阵营出现分裂,从知识分子到下层劳动人民;从农村的城市,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很多人都说,本书表达了对下层被压迫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
可是我读完《彷徨》后,却觉得并不是人民不争,而是无法抗争,而且就算抗争了,也改变不了被压迫的命运。
最好的例子便是《祝福》中的祥林嫂了。
祥林嫂不堪婆家的压迫,逃了出来。
在鲁镇鲁四爷家当女仆,因为勤奋而受到四嫂和其他人的赞扬。
当她的生活刚好转时,他的婆家却又找到他,将她绑回去卖了,又让他陷入了被压迫的境地。
就算她以死相逼也没有改变被卖的命运。
之后又因为失去了儿子而被人嘲笑,鲁四爷也不让她接触与祝福有关的祭品了,这让她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之中。
并且变得麻木,就像失去了灵魂那样。
除了祥林嫂外,还有《长明灯》中的那个小孩,为了破除迷信和封建压迫,执意要熄灭庙里的长明灯,但是这进步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反而处处与他为敌,最后还将他当做疯子,把他锁在庙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本来是先进知识分子,可是却在生活中接连遭到不幸,让他看清了世人那丑陋的灵魂,最后却也堕落了。
这与《在酒楼上》的吕伟甫多少有些相似之处。
只不过吕伟甫是为生活所迫而不得已违背自己的进步思想,在朋友家教起了“之乎者也”之类的封建思想的东西,而魏连殳是人为导致的,在他有钱的时候,别人都来巴结他,与他喝酒交好,当他没钱的时候却一个朋友也没有,就连小孩子都躲着他,这让他看清了人的思想的邪恶、猥琐。
这让他痛恨现实,痛恨社会,却又无法改变,只能借酒浇愁。
这些人在他们被压迫的时候抗争了吗?他们抗争了,而且是以死相逼。
但是他们还是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还是处于被压迫的处境中。
他们的贫穷也不是他们自己不够努力,而是被剥削得太惨了。
就像祥林嫂那样,被卖后还要将她工作所得全部没收。
所以在这样充满自私、权势、邪恶和各种各样的封建思想的社会了,那些觉醒者或者迷茫者是无法与封建势力抗争的,也是争不过的。
封建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人毫无尊严可言,更无政治权利。
所以需要毁灭旧的社会,建立新的自由的文明社会,只有在正文明的社会,才会有道理可讲,也才有机会有能力有途径为自己的合法权利抗争。
自由解放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达成的,辛福的生活需要进步的思想,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伤势》中的子君与涓生,以为自由恋爱结婚就已经取得胜利,沉迷于小成就之中,不再积极进取。
直到失业面临困难才从美梦中醒来,虽然希望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持续地学习,不断汲取知识,那么他无论干什么事,都会面临着失败的风险的,因为缺少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所以,子君与涓生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沉迷于小成就中,不再积极进取,最后失去了经济来源,所谓的辛福也就随风而散了。
《示众》写了一群麻木的看客。
那群人看到同类被游行被压迫,被羞辱,他们不但没有愤怒,没有抗争,反而觉得有趣,争着抢着去看。
在这样充满着麻木不仁的看客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真正的自由解放的。
要解放,就要把这些看客唤醒,让他们认识到压迫,让他们去抗争,只有千千万万的看客觉醒,才能汇聚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推翻封建社会的统治。
在《彷徨》中也有这样的一群人。
他们无真才实学,却冒充知识分子,干着贪污腐败,
欺下媚上自私自利却每天感叹世风日下,但却也每天财源广进,活的有滋有味。
《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就是这样的人。
有的人直面社会的丑陋,揭露丑陋,却被打击,被撤职而导致穷困潦倒。
就像《孤独者》中所描述的那样,仅仅因为为魏连殳写了一篇文章就被撤职了。
一个没有言论自由的封建社会里,总会有一些颠倒黑白的事,而且可能会很常见。
但是总会有一些人在颠倒黑白的社会里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社会也正是有这样的一群人才会有希望;也只有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社会才能变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