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经典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在阐述翻转课堂内涵和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转课堂在中医经典课中的课程开发、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加强评价反馈等应用问题,以期提高教学实效。
标签:翻转课堂;中医经典教学;应用;优势;途径中医既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又是我国特有的治病救人的一大利器。
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下,中医院校的课堂教育在医学生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典博大而精深,早在远古时代,中医即随人类探索自然、尝百草开始发展,诸子百家,各有所长,而不同时代的医家其观点又各有所注重,《黄帝内经》构建中医经典理论基础,内容广涉阴阳、五行、五脏等;至东汉末年,天灾人祸不断,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证;时至金元时期,东垣重视脾胃,开创“补土派”,提倡扶正以祛邪;到清代叶天士善治温病,著《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卫气营血辩证体系。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医,学好中医经典是必经之路。
如何提高学生中医经典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率,是我们每个中医人都在考虑的问题。
除了传统课堂、师承教育外,我们也可以尝试将“翻转课题教学模式”引进中医经典课程的课堂。
一、翻转课堂概述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最早是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实施的。
2007年,该学校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而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并把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網络,为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
后来他们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开辟出课堂时间来为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1]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以迅雷之势逐渐普遍全美,并在世界传播开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教学领域,展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教学模式的独特魅力。
目前翻转课堂盛行与国内外。
中医诊断教学中“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

合的设想, 主要从 传统 中医诊断教 学模 式的分析 , 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 的意义 方法及初 步实施效果评价等方 面进行论述 。 暮课 与翻转课 堂的结合能够弥补传统 中医诊 断教 学存在的缺陷, 促进教 学资源的共 享和教 学信息的更替 ,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知识的
传 授 与 学生 培 养 。
关键词 : 中医诊断学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慕课
翻转课 堂
教 学模 式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3 7 9 1 ( 2 o 1 6 ) 0 9 ( c ) 一 0 0 9 6 — 0 2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 , 课程 重要性 及
堂则是起 到 了驿站的作用 , 将 众多的信息进行分 拣、 提炼 、 浓缩 。
1 . 3时代 背景与教学模式 的磨合 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 展, 互联 网的普及 , 大数据时代 已悄然而
至, 现有的教学模式 已经无法满足学生 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求。
2 . 4学生主观 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 出现课堂学 习气氛沉闷, 学生积极性 差、 课堂参 与度低的情况 , 尤其是 千篇一律的 照本宣 科环 节 , 课堂知
受一温 故知新~提 问检查” 为教学循环 , 以教 师为主导作用 , 有利
于对教学时 间和内容的掌控和安 排。 在教学 内容上 , 其偏重于纯 理论 化 , 实践 性和操作性相对薄 弱 , 对理论知识 的研 究较为深入 和透彻 。 在 考核方式上 , 传统 中医诊断学 的考核成绩主要依据于 学期 末的理论测试 情况 , 以及对课程 内容的表述和理解能 力。
与此 同时 , 课堂内的教学模式也应相应做出转变, 在慕课这一在线 教育下配备“ 翻转课堂” , 两者相结合达到优势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 大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运用实践作者:张佩琛周开牛晓磊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3期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38-01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学学科的一门主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1]。
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传入,中医内科教学中传统的集中理论授课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提高中医内科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改革。
笔者在现有文献中查找中医内科教学改革,多数采用的是案例式、PBL教学法等,翻转课堂运用的较少。
因此,在2014-2016年间,笔者的科研团队对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教学改革的实践,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医内科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教学理念及教学设计1.1教学理念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改革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的角色发生的反转,老师由sage-on-the-stage移步为guide-by-the-side,学生passive learner转变成active participant[2]。
这样,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自己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深度,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避免了“吃不饱”和“吃不下”的尴尬,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1.2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在课前可以提供教学文档资料和视频资料,对于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还可以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练习题;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在课后,可根据学生知识的内化情况,利用网络工具、校园数字平台等多种远程手段开展个别辅导。
总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提高知识的内化率。
2.实施方案2.1课前准备中医内科是一门临床学科,其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涵盖各个系统的病证,课前的准备也相对较多。
中医基础理论翻转课堂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
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
,黑当骨。
2020/11/14
9
五脏别论第十一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 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 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 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 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 ,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 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 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 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2020/11/14
10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
脑髓消,胫痹,耳数鸣;(津液生成)
5.内经中对 《五癃津液别》水谷皆入口,其味有五,各
于津液的理 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
解包括哪些 肉,充皮肤,其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方面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分肉之间, 聚沫则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
,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
3.内经中
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 ,咸泻之。
关于藏象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
的篇章及 论述内容
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 ,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许筱颖,田 甜,马淑然(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摘 要]该研究目的:观察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效果,客观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方法:依托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基础学,选取中医五年制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前期课程建设过程中已录制的微视频,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考试成绩分析,比较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
结果: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学习,提高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自身素养,弥补研究和教学分离的不足,为临床中医师的培养奠定厚实基础。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应用分析[基金项目] 2017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XJZX17006)[作者简介] 许筱颖(1974—),女,河南焦作人,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基础课程教学法、天人相应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R-4;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287-02 [收稿日期] 2020-04-02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是后续学习临床各科的基础。
学好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有助于巩固中医院校大一新生的专业思想,树立继承发扬中医学的信心。
本课题利用前期课程建设成果,尝试将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弥补研究和教学分离的不足,并对该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科学评价,探索适合我国当今国情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卓越中医师” 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现将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总结如下。
一、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
“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在《中医学基础》中的应用探索

“黄金分割”翻转课堂在《中医学基础》中的应用探索莫芳芳,高思华,王彤,田甜,马淑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北京100029)一、“黄金分割”翻转课堂的提出为了适应新时代大学教育的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纷纷尝试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布鲁纳(J.Bruner)发现法、戈登(J. J.Gordon)创造法、同伴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翻转课堂教学法等。
尤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备受中国大学教师青睐,纷纷开展相关教学实践和研究。
虽然国外很多著名大学甚至将翻转课堂作为大学课堂的主要教学手段。
然而针对中国大学课堂情况,完全的课堂翻转也并不适合。
因为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一方面非常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强烈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多讲授。
这种矛盾的出现在我国大学教育背景之下是必然要出现的。
针对中国大学实际教学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不再完全照搬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其进行不断深化改革与实践,其中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讨论式教学包括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个环节。
在讨论环节,教师提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似乎比较适合中国大学教学。
可是,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型到大众教育,学校扩招严重。
而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深度参与,不适合大班教学。
由于讨论的开放性特点,如果按学生的思路展开,极易偏离教学内容,影响学习的系统性;如果教师按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可能沦为表面现象,实际上还是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这就使得讨论式教学更适合学生学习动机普遍较强的课程,如研究生课程。
此外,教师讲解时间有限,学生需要预习才能展开有效讨论,而大学本科课程反映学科积累、专业性强,学生自己预习很难把握分寸、容易受挫。
中国学生大学课程的知识量大,课前查找和阅读资料会构成较大负担,加上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都会影响讨论效果。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摘要:该研究目的:观察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效果,客观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优势及不足。
方法:依托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基础学,选取中医五年制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前期课程建设过程中已录制的微视频,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实践中。
通过对调查问卷及考试成绩分析,比较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
结果: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主动学习,提高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自身素养,弥补研究和教学分离的不足,为临床中医师的培养奠定厚实基础。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应用分析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开放教育的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社会化学习成为主要的学习方法。
“慕课”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受到众多教育者的追捧和效仿。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教学得到了极大的变革,各种突破传统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逐渐运用到中医药课程教学中,如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等。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最早出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的一个山区学校“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学活动中。
2007年,该学校的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而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把录制的演示文稿和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方便学生课外学习,为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
后来他们逐渐推广为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课堂时间则主要来为完成作业或学习过程中有困惑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美推广,并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教学领域。
翻转课堂又称反转课堂、颠倒课堂,指通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供以教学视频、网络录像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并在网络上进行共享,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学习资源的自主观看学习,然后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所产生的困惑和疑问,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实现知识内化的一种教学形态。
反转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在中医 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设计

反转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教学创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趋势。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来说,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讲、课堂练习等,学生在课堂上只能passively 接受知识。
这种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改变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设计,旨在促进中医教育的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引入反转课堂模式,结合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出适合中医教育特点的案例教学,以期为未来的中医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目的和意义反转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设计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理念,提升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其具体目的和意义如下:1.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家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通过预习的方式来提前了解课程内容,从而增加对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
2. 拓展教学资源和手段: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如视频、网络课件等,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直观,提高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3. 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反转课堂模式,教师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和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应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4. 探索传统中医教学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新途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学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融合反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传统中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探索中医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推动中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兰秘典第八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六节藏象论第九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 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 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 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 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 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 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研讨题
中基五队
王三 智组 鑫宋 宇 威 、 卢 雪 晴 、
王二 涵组 一 、魏 张骄 明阳 飞、 杨 颜 菱 、
刘一 帼组 豪李 、志 王韬 志、 远刘 致 远 、
1
3.
内经中关于藏象的篇章以及论述内容
5.
内经中对于津液的理解包括哪些方面
及藏 论象 内 述的 经 内篇 中 容章 关 于
1.《金匮真言论第四》以五行为中心来讨论人体脏腑功 能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关系。 2.《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指出五脏、五神和所思以及方 位的关系。 3.《灵兰秘典论第八》论述了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说 明人体内脏及能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指出心主神明和 在十二脏中的主宰地位。 4.《六节藏象论第九》指出内脏功能和外在表现及其与 外界环境、时令的密切关系 5.《五脏生成第十》五脏与所含脉、筋、皮、肉、骨以 及色、毛、发、爪、唇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以及五色、 五味、五脉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灵枢· 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
津;骨入气满,淖泽注于谷,谷属屈伸,泄则 益补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津脱者,腠理 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 脑髓消,胫痹,耳数鸣;(津液生成) 5.内经中对 《五癃津液别》水谷皆入口,其味有五,各 于津液的理 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 解包括哪些 肉,充皮肤,其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分肉之间, 方面 聚沫则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 于膀胱,则为溺于气。(津液运行规律) 《素问· 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 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 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代谢) 《素问· 玉藏真机论》 “以灌四傍”(津液输 布)
3.内经中 关于藏象 的篇章及 论述内容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 心,肝主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 生脾,心主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 肺,脾主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 毛生肾,肺主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 生肝,肾主耳。
五脏生成第十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 、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 、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 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多 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 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 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 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 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 以缟裹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 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 ,黑当骨。
谢谢观赏
3.内经中 关于藏象 的篇章及 论述内容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 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 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 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 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 起于冬,禁犯焠热食温炙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 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 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 咸泻之。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 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 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 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 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 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 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 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 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 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3.内经中 关于藏象 的篇章及 论述内容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 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 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 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 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 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 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 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已,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 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五脏别论第十一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 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 府。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 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 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 ,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 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 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 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3.
6.《五脏别论第十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区 别 7.《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五脏虚实的症候及具体指 法。 五色、五味及五谷、五果、五畜及五菜对五脏之所宜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 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 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 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 病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 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 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 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