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总复习10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历史必修三是高二历史课程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文将总结高二历史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史纲要》和《世界古代史纲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纲要》在中国古代史纲要这一模块中,主要涉及了从秦汉至隋唐时期的中国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历史包含了中国历史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即汉朝的建立和中原世系的确立。

首先是秦汉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历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秦始皇以及他所实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如焚书坑儒、统一文字和货币等,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的建立则意味着帝国的继承,同时也开启了中原世系阶段的开始。

其次是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隋炀帝统一南北后,建立了短暂但统一的隋朝,为后来的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通过对科举制度、科技发展、边疆开拓、外交关系等方面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的繁盛与衰落,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二部分:《世界古代史纲要》在世界古代史纲要这一模块中,主要涉及了从欧洲史、亚洲史、非洲史和美洲史等不同地域的古代文明。

这其中包含了古代文明的起源,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竞争。

首先是欧洲史。

欧洲古代文明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文明以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闻名于世。

而古罗马帝国的建立与衰亡则是欧洲古代史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通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欧洲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是亚洲史。

亚洲古代史中有许多重要文明,如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以其宗教哲学、社会制度和数学发展而闻名。

古埃及文明则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文学作品而备受关注。

通过对亚洲古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东方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历史必修三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三复习资料

历史必修三复习资料历史必修三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涉及到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历史必修三的复习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项必备的任务,因为它不仅会出现在中考中,而且会成为一个关键的考察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历史必修三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一、光绪、慈禧与“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末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政治变革。

这场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现代化,并改善人民的日常生活。

在这场变法中,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他们的历史背景和行为举止是复习这一课程的重要内容。

二、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史的发展五四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重要的社会运动之一,它是中国现代史中一个关键的里程碑。

这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要求中国政府实行现代化改革,追求民主自由和民族独立。

通过学习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的行为举止,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和五四运动的意义。

三、“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的变化“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主要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国文化革新,并提倡民主、科学、全球化和自由思想。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中一个关键的事件,它代表了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独立与自主。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中另一个重要事件,它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强大国家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演变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五、小结历史必修三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通过对它的复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历史必修三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然而,复习只是一个阶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最新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人教版优秀

最新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人教版优秀

最新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人教版优秀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一、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2.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的完善等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政策推动:各国政府的自由化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国际间的经济合作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崛起:跨国公司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实现跨国经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3.经济全球化的特点:-跨国公司的崛起: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国际分工的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和职能,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

-科技创新的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和应用。

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效益: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全球经济的总体效益。

-社会问题: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

-文化冲击:经济全球化也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和冲突,使各国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减少。

-政治影响:经济全球化也对各国政治体系和政治力量的平衡产生影响,增加了国际间的政治博弈和竞争。

二、四百年的近代中国1.发生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英法联军入侵: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但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清朝末年的一次政治运动,旨在挽救清朝的危局,但最终也未能成功。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和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

-北洋政府和国共合作:北洋政府成立后,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抵抗帝国主义侵略。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总结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总结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总结归纳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3.拿破仑对外战争--主要对手是英、俄、普、奥等,前期以革命性为主;后期以侵略性为主。

4.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法与俄国为争夺土耳其殖民地而爆发的战争。

5.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为统一德国对法进行的战争。

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7.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双方、性质、主要战场、重大战役、战场重心的转移、结果和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扩大、转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性质、结果和影响。

10.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很快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在朝中人民打击下,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1.侵-争(1)时间:60年代初到1973年。

(2)经过:①美在越南南方建立"越南共和国",同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

②特种战争:对越南提供军事援助,向南越派遣顾问。

③局部战争:1964年把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将特种战争升级到对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④美国又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军队,持续到1973年。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二、高超的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世界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程标准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历史史实:阅读理解概念:王羲之与《兰亭序》、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山水画、文人画、风俗画、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吴道子与《天王送子图》。

理解记忆: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主要的书法家、画家及其代表作。

阅读理解概念:元杂剧、《牡丹亭》、昆曲、京剧。

理解记忆: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历史解释:分析汉字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感悟这一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分析探讨各类书法艺术的特征,感悟其艺术特色。

分析不同时期绘画风格演变的原因,感悟其艺术特征。

分析元朝元曲发展的原因,探讨元朝文人生存状态。

分析艺人群体生存状态的变迁,探讨社会对艺人的观念变迁。

发展性选择:分析秦“书同文字”的必要性,探讨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感悟楷书“颜筋柳骨”特色,探讨个性与艺术特色的关系。

比较文人画与杨柳青年画的异同,探讨中国古代艺术品商品化的原因及表现。

综合古代艺术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相关知识,探讨艺术与城市商品经济、文化精神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关系。

学习提纲一、汉字与书法艺术(一)汉字1、演变:⑴起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

⑵成熟: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至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⑶演变: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小篆、、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

2、特点: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

学思之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复杂。

汉字跨越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沟通不同方言区域,连接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

至今仍为人们所使用,起到了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团结凝聚中华民族的重大作用。

思考?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答案提示:1、中央集权的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导语】由于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

作者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助你金榜题名!1.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获得的主要成绩(1)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巧精深著称,还吸取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取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控了冶铜技术。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华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世界。

(3)制瓷业: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显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

2.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纵火燃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显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重点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重点复习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重点复习资料高中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点之一,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必修课程,其学习非常重要,对于理解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帮助。

而在高考中,历史必修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需要学生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下高中历史必修三会考重点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历史必修三。

一、坚持做好基础复习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很多,包括历代王朝、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方面。

因此,要想掌握历史必修三这门课程,首先必须做好基础复习。

在复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的复习,比如说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政治制度的演变等,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对于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非常重要。

二、多看历史文章,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在备考历史必修三时,我们需要多看一些历史文章,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这些文章可以是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是历史学者或者历史爱好者撰写的历史文章。

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应对各种历史题目。

三、注重历史案例的学习历史案例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通过学习历史案例,不仅可以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可以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动,这对于我们的人生也有很多启示。

在备考历史必修三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案例,比如说抗战时期的一些英雄事迹、明朝中期的中兴历程等等,通过深入学习这些案例,可以提高我们的历史素养。

四、强化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科的核心。

在备考历史必修三时,我们需要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和考试成绩都有很大的帮助。

历史思维包括历史事实分辨能力、考证能力、推理和归纳能力等。

我们可以通过多做历史试题、读历史书籍、理解历史人物等方式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备考历史必修三。

五、关注历史文化的学习历史文化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史发展的灵魂。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文明的起源- 河流文明: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黄河流域- 古代文明的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形成、文字创造、宗教信仰2. 古代埃及文明- 法老制度- 金字塔的建造与意义- 象形文字的发展3.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苏美尔人的贡献- 汉谟拉比法典- 巴比伦王国的兴衰4.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 吠陀时期的社会结构-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5.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的更迭- 青铜文化与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与思想百家争鸣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希腊神话与文学艺术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建立- 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三、中世纪的欧洲1. 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制度的基本结构- 领主与农奴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与商人阶级的兴起2.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教皇与教会的权力- 十字军东征- 黑死病对欧洲的影响3.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与科学的复兴- 代表性人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四、近现代世界历史的转变1.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 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牛顿-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主义-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2.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与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3. 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大革命- 德国与意大利的统一-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兴起五、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原因与过程- 凡尔赛和约与国际联盟- 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2. 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爆发与扩大- 纳粹大屠杀与反法西斯同盟- 联合国的成立与战后秩序的重建3. 冷战时期- 冷战的起源与对抗- 核武器竞赛与太空竞赛- 冷战结束与苏联解体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一个概要性的知识点总结,具体的文档格式和详细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大纲和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总复习10一、选择题1、从甲骨文演变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

下图所示可以说明:文字演变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这是因为决定文字演变的因素有①古代帝王所创造②书写工具的影响和制约③交流传播的需要④必须固守传统文化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3、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我国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右面书法字体的主要特点是A.外形参差,棱角分明B.字体偏长,运笔圆匀C.字形方正,结构严整D.笔画勾连,纵情流畅4、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A.画家个人爱好 B.人文主义传播 C.社会上层倡导 D.商品经济发展5、一位游客在参观中国古代绘画展时,看到“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介绍,他看到的作品是A.汉《人物龙凤图》 B.唐《步辇图》 C.宋《清明上河图》 D.元《墨梅图》6、“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A. 王羲之B. 张旭C. 颜真卿D. 柳公权7、以下是“明”字的不同写法,其中表明汉字已经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是A B C D8、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反映了()A.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 艺术内容的时代性C. 中外文化的交融性D.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9、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

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

”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10、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请将下列书法作品按正确的字体排列()A.行书、草书、篆书、楷书B.行书、隶书、篆书、楷书C.隶书、篆书、草书、楷书D.隶书、篆书、草书、行书11、中国书法到明清时出现了一种新的书体——馆阁体,如图所示。

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在科举考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馆阁体体现了文人的个性 B.馆阁体反映了文人受压抑的社会现实C.馆阁体反映了科举制度走向僵化的特点 D.馆阁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制主义的加强12、 (2012·皖南八校模拟)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

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

”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13、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

A.绘画艺术 B.书法艺术 C.篆刻艺术 D.戏剧艺术14、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15、有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山水画,重视写意 B.花鸟画,浓墨重彩 C.文人画,重视写意 D.人物画,形神俱备16、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

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A.多彩的生活 B.真实的景象 C.个人的情感 D.繁盛的社会17、“舍形悦影”是对绘画领域的新开拓。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以画墨竹出名,且喜爱画影,自认为:“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予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明代徐渭也曾提到:“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

”这说明在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A.讲究师法自然 B.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 C.追求勾画精致 D.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18、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高逸之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

”他这里强调了文人画A. 融多种艺术为一体B. 作品注重诗意C. 画家的身份与修养D. 强调个性表现19、以下为青铜文物、文物上的拓片(钟鼎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已达很高水平②钟鼎文是一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③拓片部分内容涉及到西周王朝建立④现存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全部为礼器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20、一位著名的绘画史学家在其著作中写道:“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鸟禽鱼,则古不及近。

”他所说的“古”与“近”应指A.晋、唐 B.唐、宋 C.宋、元 D.元、明21、在研究中西方山水(风景)画时发现,中国早在魏晋时期就产生山水(风景)画了,而西方却要到15世纪才出现,但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发展方向却截然相反:西方始终是以形似为基本,可以形容为科学的绘画;而中国却从表现外物神韵转到表现内心意韵,可以形容为诗的绘画。

以下对中西方山水(风景)画的比较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领先西方千年以上,且比西方更成熟更科学 B.国情决定了中国走向文人画与西方走向科学绘画C.中西方在艺术上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对科学的态度 D.中西方的艺术差异决定世界艺术的多姿多彩22、印章是在方寸之间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品。

根据印面形式划分,文字凹陷下去的印章称为阴文印,文字凸起的称为阳文印。

图3中的阴文印钤盖出的印拓应是( )图3 A B C D23、(2013·江苏单科·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24、 2011年4月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国古代书法》邮票中有一枚邮票的内容为陆机的《平复帖》。

右图《平复帖》的字体是A. 楷书B. 行书C. 草书D. 隶书25、“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

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

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26、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

可知其画作应属于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27、2010年10月10日,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对《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规划》进行了论证。

苏州桃花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不仅是著名木刻年画产地,也是唐寅(唐伯虎)的出生地。

上图他的画属于()A.木刻年画 B.风俗画C.文人画 D.宫廷画28、右边是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这幅画最重要的风格是A.表现文人意趣B.表现民间风情C.以形写神,表现人的精神气质D.表现雍容华贵的盛世气象29、清代画家石涛有诗云:“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与诗中所描述的艺术表现形式相近的西方画派是A.古典主义 B.印象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30、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

这说明()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31、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蔡襄书法苏轼书法黄庭坚书法米芾书法A.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B.体现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C.表现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D.标志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32、“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王维的诗句融心境、物境为一,表现出疏淡幽深、自然闲雅的文人气韵。

下列唐代名画中,契合这种气韵的是A B C D33、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的祖先早已熟悉商品经济了。

”这幅画应当是:A.《天王送子图》B.《洛神赋图》C.《清明上河图》D.《步辇图》34、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图》上有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据此判断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是()①强调表现个性②讲求借物抒情③讲究布局构图④注重诗意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5、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在证明《史记·殷本纪》时总结研究方法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此二重证据法,唯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所言“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分别指的是()A.文献记录与甲骨文字B.古代书籍与竹木简牍C.神话传说与出土文物D.前人笔记与碑刻史料36、汉代帛画中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体现出浪漫、神秘的特色,与这一绘画特色相适应的时代思想特色是A.黄老之学盛行 B.荀子的唯物思想盛行 C.理学盛行 D.佛教传入37、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

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船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

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

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A.整体布局 B.真实情景 C.情趣意境 D.人物形象38、《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

《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以上材料反映了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39、在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D.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40、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