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的诊断及治疗
丙肝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1 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史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的上报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病例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丙肝的病例包
括以下情况:
- 有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感染病毒。
- 有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病毒RNA或抗体。
- 有丙肝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2. 实验室检测:对于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按照新标准应包括以
下内容:
- 病毒RNA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如RT-PCR或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病毒RNA。
-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或免疫层析试纸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丙
肝抗体。
3. 报告内容:根据新标准,丙肝的上报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
-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 丙肝感染情况:包括病毒RNA和抗体检测结果、感染途径等。
- 相关临床信息:包括肝功能指标、肝脏病变情况等。
- 医疗措施:包括是否接受治疗、治疗方案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丙肝上报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以上内容仅代表一般情况,具体以当地相关机构的规定为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传播途径,为诊断方法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03
快速、便携式诊断设备
随着便携式设备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开发出更加快速、便携的丙肝诊断
设备,便于在基层医疗单位和偏远地区开展筛查和诊断工作。
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 ,增强预防意识。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和 定期检测等方面的知识普及。
05
丙肝诊断报告内容与 格式
丙肝诊断报告基本内容
01
02
03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就诊 科室、就诊日期等。
病史回顾
询问患者是否有丙肝相关 病史、家族史和生活习惯 等。
临床表现
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以 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丙肝诊断报告基本内容
01
02
03
04
诊断依据
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 (HCV RNA检测)、肝脏超
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丙肝 的挑战。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分享经验 、技术和资源,协同开展研究和技术创新。
规范报告制度
推动各国建立规范的丙肝报告制度,及时掌 握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和疫情动态。同时 ,加强跨国合作,共同打击丙肝相关的非法 活动,如非法药品交易、血液制品流通等。
THANK YOU
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查体未见黄疸、肝 掌、蜘蛛痣等体征。实验室检查:ALT 45 U/L(正常值0-40 U/L),AST 38 U/L(正常值0-35 U/L),HCV RNA阳性 。
丙肝诊断报告模板与示例
诊断依据 1. 肝功能检查异常,ALT和AST高于正常值; 2. HCV RNA阳性,提示存在丙肝病毒感染;
急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急性丙肝的诊断标准急性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肝炎。
丙肝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因其易慢性化而备受关注。
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丙肝对于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急性丙肝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并及时干预。
1. 临床表现。
急性丙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恶心、呕吐、腹痛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尿呈茶色等症状。
对于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急性丙肝的可能性。
2. 实验室检查。
(1)血清丙肝病毒RNA检测,对疑似急性丙肝的患者进行血清丙肝病毒RNA检测,阳性结果可以支持急性丙肝的诊断。
(2)肝功能检查,急性丙肝患者的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ALT和AST水平升高,伴有胆红素升高。
这些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急性丙肝的可能性。
(3)抗丙肝病毒抗体检测,抗丙肝病毒抗体阳性对于急性丙肝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3. 影像学检查。
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可进行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肝脏疾病,如胆道梗阻、肝胆囊疾病等。
4. 病史。
患者的病史对于急性丙肝的诊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近期是否接触过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有输血史、注射毒品史等。
5. 考虑排除其他疾病。
在诊断急性丙肝时,还需考虑排除其他疾病,如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
综上所述,急性丙肝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史等多方面的信息。
对于具有相应临床表现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急性丙肝诊断标准的掌握,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一、概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其诊断及报告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涉及诊断标准、病理学诊断标准、病毒学检测标准、血清学检测标准、生化指标检测标准、影像学诊断标准和治疗标准等方面。
二、诊断标准1.病史:有输血史、静脉药瘾史、亲密接触史等;2.症状:包括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3.体征:包括肝肿大、脾肿大、黄疸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异常、血清丙肝抗体阳性等。
三、病理学诊断标准1.肝组织炎症分级:根据炎症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2.肝组织纤维化分级:根据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四、病毒学检测标准1.丙肝病毒RNA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RNA;2.丙肝病毒抗体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抗体。
五、血清学检测标准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2.血脂检查:包括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等。
六、生化指标检测标准1.血糖:正常范围在3.9-5.5mmol/L;2.尿素氮:正常范围在1.7-7.1mmol/L;3.肌酐:正常范围在44-133μmol/L;4.尿酸:正常范围在150-440μmol/L;5.电解质:包括钾、钠、氯、钙等。
七、影像学诊断标准1.B超: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2.CT: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特别适合于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3.MRI:对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诊断准确性更高,特别适合于肝脏肿瘤的诊断。
八、治疗标准1.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利巴韦林等;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肝损伤或肝肿瘤,考虑手术治疗;3.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3.避免诱发因素:如戒除烟酒、避免肝毒性药物等。
九、预防措施1.避免接触感染源;2.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传播;3.接种丙肝疫苗。
十、建议进一步检查或随访1.对于未确定诊断的患者,建议进一步检查;2.对于已治疗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和检查,以确保疾病的治疗效果。
丙型肝炎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丙型肝炎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方法
导语:想要了解丙型肝炎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方法,首先得了解什么是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
想要了解丙型肝炎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方法,首先得了解什么是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丙肝分布较广,可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肝炎中西医诊断:疲倦——感觉缺乏体力,到了你觉得自己身体不能再活动的程度。
这种极度疲倦感会持续,尽管你经过了一晚充分休息。
其他症状:
1、右上1/4腹部感觉不舒服(在右侧肋缘以下位置)
2、疲劳
3、反胃恶心和呕吐
4、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
5、肌肉关节疼痛
6、皮肤搔痒——通常没有皮疹
7、睡眠不好
8、感觉消沉
9、“头脑不爽”,以短期的记忆困难、集中精神困难和长时间从事同一工作的困难为特征。
以上的症状会在感染的最早阶段出现,但通常是逐步发展的。
它们并不直接表明病情发展到某个阶段或者代替任何特定的肝脏测试。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通过丙肝抗体、丙肝抗原及丙肝病毒RNA 的方式进行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治疗。
1、丙肝抗体:丙肝主要是体内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如果想要检查丙肝,可以查看丙肝抗体,若丙肝抗体阴性,一般证明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球蛋白。
若是丙肝抗体阳性,可能是已经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2、丙肝抗原:丙肝患者还需要查看丙肝抗原的情况,如果抗原呈阴性,通常是证明体内没有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若是抗原呈阳性,一般是意味着体内已经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
3、丙肝病毒RNA:丙肝病毒RNA检查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
如果检查结果是阴性,一般是证明可能之前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是目前已经痊愈。
若是阳性,一般情况下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丙肝最新指南

六、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1.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治疗的适应证 DAAS上市之前,PR方案仍是我国现阶段HCV感染者接受 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方案,可应用于所有基 因型HCV现症感 染,同时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该方案的治疗禁忌证包括 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如患者具有绝对禁忌证,应考 虑使用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为基础的方案。如患者具 有相对禁 忌证,而DAAS药物获取困难,则应充分考虑患 者的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所患非HCV感染相关的其 他 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治疗意愿及HCV相关肝病进展情 况等综合因素,全面衡量后再考虑是否应用 方案。
• 9、HIV合并感染患者 • 推荐意见29:合并HIV感染时,针对HCV的治疗与
单纯HCV感染治疗的方案相同(B1)。 • 推荐意见30:合并HIV感染时,若HIV不活动而HCV
活动,针对基因2、3型HCV患者,即使干扰素早 期应答不佳仍可考虑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延长疗 程治疗(B1)。 • 推荐意见31:合并HIV感染时,若HCV基因1型患 者,可考虑予以ledipasvir/sofosbuvir治疗(A1)。
九、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 10、急性丙型肝炎患者 • 推荐意见32:急性HCV感染患者,推荐单用
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A1)。 • 推荐意见33:HIV患者合并急性HCV感染时
可考虑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 治疗,疗程24周(B1)。
十、监测和随访
• (一)、对于未治疗或治疗失敗的患者
七、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初 治患者及监测
• 推荐意见6:一旦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且血 液中检测到HCV RNA,即应进行规范的抗病 毒治疗。治疗前应根据病毒载量、基因分 型、肝纤维化分期以及有无抗病毒治疗禁 忌证等综合评估。(A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治疗
全网发布:2012-07-13 23:31 发表者:陈国凤(访问人次:6870)
302医院肝纤维化无创诊疗中心张健陈国凤
发病原因
HCV是经血源性传播的一类肝炎病毒。
1989年美国的Chiron公司应用分子克隆技术率先将(HCV) cDNA克隆成功。
HCV是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第一个人
类病毒。
HCV是RNA病毒,较易变异,不同地区的分离株只有68.1%~91.8%的核苷酸相同,根据HCV的基因序列差异可分成不同的基因型。
目前HCV基因分型有8型,每一型又有很多亚型,我国分布的基因型以1b型为主,少数为2a型和2b
型。
发病机制
1.HCV感染的直接致病作用许多研究显示HCV感染者肝组织炎症严重程度与其病毒血症有关。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严重程度与肝细胞内HCV RNA 水平的相关性比其与血清HCV RNA水平的相关性更强。
使用干扰素治疗后,随血清中HCV RNA含量的减少,其血清中ALT水平也逐渐下降,以上结果提示HCV
可能存在直接致病作用。
2.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损伤可能是HCV致肝脏病变的主要原因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汇管区淋巴细胞集聚,有时可形成淋巴滤泡,对比研究认为较乙型肝炎明显,淋巴细胞浸润无疑与免疫反应有关。
HCV RNA的E1、E2/NS为高变区,在体内很容易发生变异,并可导致HCV感染者肝细胞膜的靶抗原(E1、E2/NS蛋白)决定簇的改变,Tc细胞就会再次识别新出现的抗原决定簇,并攻击破坏肝细胞,这就是HCV RNA变异率越高,其肝组织炎症越严重的原因。
也说明免疫介导机制在慢性HCV感染者肝细胞损伤中起重要
作用。
3.自身免疫 HCV感染者常伴有以下特征①非特异性免疫障碍,例如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和甲状腺炎等;②血清中可检出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和抗平滑肌抗体;③部分Ⅱ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抗肝肾微粒体Ⅰ型抗体(抗C-LKM-1抗体)阳性]可出现抗-HCV阳性;④可出现抗-GOR;⑤肝脏组织学改变与自身免疫性肝病相似,故人们推测HCV感染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自身免疫因素参与。
但抗-HCV、抗-LKM-1和抗-GOR三者的关系,及其致病意义等
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4.细胞凋亡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HCV感染者Fas抗原的表达与肝组织坏死及炎症程度、肝细胞HCV核心抗原的表达密切相关。
说明Fas介导的细胞凋亡是HCV感染肝细胞死亡的形式之一。
HCV感染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
阐明。
与其他类型肝炎相比,丙型肝炎具有其特征性病理改变,
1.汇管区淋巴细胞聚集,可形成淋巴滤泡;胆管上皮细胞变性,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这样严重的汇管区炎症及胆管损伤是丙型肝炎慢性化的重要标志。
2.肝窦中炎细胞浸染,但不波及窦周的肝细胞,此为区别于急性乙型肝炎的特点,
乙型肝炎病因中常伴有窦周细胞嗜酸变性或坏死。
3.肝小叶内肝细胞变性、坏死较轻。
4.窦周及肝细胞间隙纤维化比乙型肝炎更为明显,且出观较早。
这或许是它更易
发展为肝硬变的原因之一。
5.肝细胞脂肪变性常见。
临床表现
1.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为2~26周,平均7.4周。
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潜
伏期短,一般为7~33天,平均19天。
2.临床经过临床表现一般较乙型肝炎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常见单项ALT升高,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患者ALT和血清胆红素平均值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
但也有病情较重,临床难与乙型肝炎区别。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
据观察,约40%~65%发展成为慢性肝炎,25%发展成为肝硬化,余为自限性经过。
急性丙型肝炎发展成慢性者多为无黄疸型,ALT长期波动不降,血清抗-HCV持续高滴度阳性。
因此,临床上应注意观察ALT及抗-HCV的变化。
虽一般丙型肝炎临床表现较轻,但亦可见重型肝炎的发生。
3.病毒血症的模式对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随访研究表明,HCV血症有如下几种
模式:
(1)急性自限性肝炎伴暂时性病毒血症。
(2)急性自限性肝炎伴持续性病毒血症。
(3)持续性病毒血症但不发生肝炎,呈HCV无症状携带者。
(4)慢性丙型肝炎伴间歇性病毒血症。
(5)慢性丙型肝炎伴持续性病毒血症。
4.HBV与HCV重叠感染由于HCV与HBV有相似的传播途径,因此同时感染这两种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更多见的是在HBV持续性感染的基础上又感染了HCV。
重叠感染者的肝细胞坏死远较单纯HBV感染的重型肝炎严重。
5.HCV感染与肝细胞性肝癌(HCC) HCV感染与HCC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从HCV感染发展到HCC平均约25年,也可不通过肝硬化而直接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
我国报告为10.96%~59%。
日本和美国HCV流行情况基本相似,但在日本与
HCV相关的HCC较多,而在美国较少。
HCV致癌机制与HBV有所不同,已有研究表明HCV不像HBV能整合到肝细胞DNA中去。
有报告认为HBV与HCV的双重感染似可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生几率,故
应注意HCV与HBV共同致癌的作用。
诊断
1.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史(急性肝炎病人与污染物品)及输血或血制品注射
史等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2.实验室检测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抗-HCV:对急性输血后丙型肝炎检测表明,潜伏期和急性期早期抗-HCV阴性,于ALT升高后2~52周抗-HCV阳转。
目前已建立第三代ELISA检测抗-HCV,该试剂增加了NS5蛋白,较第二代ELISA
更为灵敏。
(2)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检测HCV抗体:第一代RIBA,RIBA的特异性较E LISA法有所提高,但敏感性却明显下降。
目前已建立了第二代、第三代RIBA,
其阳性率较第一代RIBA明显提高。
(3)HCV抗原的检测:作为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之一。
此外还可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肝组织内HCV抗原。
(4)HCV RNA的检测:PCR技术是目前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灵敏度最高的一项检测技术,已用于HCV RNA的检测。
该法是判断HCV感染有无传染性的最可靠指标,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有利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评估疗效。
但亦应注意由于敏感性高,操作过程复杂,易污染而致假阳性的可能。
3.肝活体组织检查光镜和电镜检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鉴别诊断
检查抗-HCV和HCVRNA确诊本病并不难,但应注意与其他引起肝功能损害疾病同
时存在时相鉴别。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
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
胆红素血症。
预防
对献血员进行抗HCV筛查,严格掌握输血、血浆、血制品的适应症;保证血液及血制品质量,是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最重要措施。
其他措施包括宣传丙型肝炎防治知识,医疗器械一用一消毒,采用1次性医疗用品;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等。
治疗
1.干扰素(interferon,IFN)+利巴韦林治疗持久应答率为50%左右,到目前为止,IFN+利巴韦林联合抗病毒治疗仍是公认的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最有效药
物。
一般认为,HCV感染时间越短,肝组织学病变越轻,血中病毒水平越低则疗效越好。
因此对急性丙型肝炎,血ALT持续不降者,或慢性丙型肝炎,HCVRNA 持续阳性,应考虑IFN抗病毒治疗。
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①血清ALT持续异常;②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特征;③无创肝纤维化检查提示明显肝纤维化者,更应积极抗病毒治疗,以免病情进展为肝硬化丧失抗病毒治疗时机。
IFN剂量:普通干扰素300~500万IU,肌注,每周3次,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化干扰素alfa-2a 135ug~180u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
利巴韦林剂量:13~15mg/kg/每日,或900~1200mg/每日,疗程1年。
约50%以上慢性丙型肝炎病人可出现病毒学应答,但部分病人于6个月内复发。
但如病人于治疗后6个月ALT持续正常,血清HCV RNA阴性,则可能治愈。
影响疗效的因素除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基因型;②血清HCV RNA含量:一般认为,患者初始HCV RNA滴度与IFN疗效高度相关。
HCV RNA初始滴度低者,IFN治疗效果好;③病毒变异;其他如合并肥胖、代
谢综合征等。
2.肝移植慢性丙型肝炎晚期可用肝移植治疗。
但新移植的肝常发生HCV感
染,系由肝外HCV传入所致,也可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预后
及时有效抗病毒治疗可使半数以上患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因此,在发现慢性丙型肝炎时及时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