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伊春市湿地研究进展

伊春市湿地研究进展

伊春市湿地研究进展摘要: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洪涝、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又有发展绿色产业、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功能,同时还具有科普教育等社会功能。

本文对伊春市湿地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的建议。

关键词:伊春市;湿地;生态保护;合理利用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因此人们把湿地称为“地球之肾”。

伊春市地处湿冷的寒温带与温带气候,宽坦沟谷、河漫滩与平缓坡地的广泛分布以及长达6个月以上的季节冻土和永久冻土层对地表水的阻隔,这些都是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广泛分布的重要因素。

森林沼泽化、草甸沼泽化和冻土沼泽化为主要的形式出现在当地湿地形成发育过程中[1]。

伊春市湿地主要分布在伊春市中部和北部地区,在汤旺河及支流沿岸,山缓坡和山龙带集中分布。

伊春市湿地属于山区湿地,总面积106.96万hm2,按土地类型可分为重沼泽、宜林沼泽、江河湖泊;从湿地类型可划分为: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99.2万hm2,河流湿地6.11万hm2,湖泊湿地1.04万hm2,库塘0.61万hm2[2]。

植被类型主要为兴安落叶松—笃斯越橘—藓类和苔草。

1、伊春市湿地的主要功能及保护利用现状1.1伊春市湿地的生态功能能一、涵养水源和调洪功能伊春市的湿地类型主要是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

沼泽和沼泽化湿地的土壤的水文物理性质比较特殊,孔隙度大,饱和持水量大,在伊春市的沼泽地中土壤饱和持水量可达到400%~1030%,成为天然的生物蓄水库。

二、积累有机物,是CO2的“汇”,同时又是CH4的“源”天然湿地中的有机物浸在水中,气温低、湿度大、水源补给稳定、土壤长期过湿,动植物残体不能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有机物不断积累,在未受干扰的状态下,是净碳汇,起到减小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作用,又因是厌氧条件,又成为CH4的排放“源”。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态特征的生态系统。

它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在控制污染、改善气候、抵御洪水、美化环境、调节径流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湿地仅占地球表面面积的6%,却生存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是其它系统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有着“文明的发源地”、“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的美名。

湿地起着保障生物多样化,特别是鸟类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和维持水分循环的功能。

正因为鸟类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迁徙的同时很可能会飞越国界,因此,湿地被视为国际性资源。

为了确保人类对湿地的可持续利用,18个缔约国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了《湿地公约》,该公约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

一、国内研究概况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对湿地有所认识,当时的很多地理古籍如《禹贡》、《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等已对湿地已有记载,并根据其特性的差异赋予不同的名称。

国内对湿地的研究始于60年代起,首先是从对沼泽的研究开始的。

其中一些比较权威研究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沼泽教研室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的沼泽室就对三江平原、长白山、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的沼泽湿地做了许多工作。

近年来,我国对湿地的生态学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

1992年7月31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从此以后,国内的湿地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至今我国有7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国内的一些有涉及湿地的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如湿地的结构、功能等,大多收录在《中国湿地研究》一书中,该书由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长主编,基本是国内湿地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典范之作。

综上所述,我国湿地研究工作的开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其主要的研究方面如下:1.滨海湿地的研究滨海湿地即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

尽管我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岸线较长,各沿海省份都广泛分布着滨海湿地,对于滨海湿地有着一定的研究,但是还是缺少系统性的研究。

我国湿地恢复的研究进展

我国湿地恢复的研究进展

的湿 地 进 行 修 复 或 重 建 , 再 现 干 扰前 的 结 构 和 功 能 , 以及 相
改造等方面 . 极 大 的增 强 了红 树 林 的 抗 风 暴 潮 功 能 并 为 近 海 渔 业 和 养 殖 业 的 发 展提 供 了重 要 场 所 【 3 】 。
入不仅未减少 , 而 且 明显 增 加 , 实 现 了农 牧 业 数 量 减 少 、 质 量

湿 地 恢 复 的 概 念
目前 .湿 地 的 价值 和功 能越 来 越 受 到全 世 界 的关 注 , 所
以湿 地 的保 护 和恢 复 已经 成 为 近 些 年 来湿 地 研 究 的热 点 。 近
1 . 湿 地 的概 念
湿 地 是 介 于 水 生 生 态 系 统 和 陆 生 生 态 系 统 之 间 具 有 独
二十年来 , 我 国对 太 湖 、 滇池 、 白洋 淀 等 浅 水 湖 泊 的 富 营 养 化 控 制 和 生 态 恢 复进 行 了 大量 研 究 . 其 中 较 为 成 功 的例 子 是 贵 州 威 宁 的 草 海 湿 地 恢 复 。 由 于 湿地 的 功 能 、 类 型、 地 点 的 不 同, 目前 尚不 清 楚 可 否 做 到 湿 地 的完 全 恢 复 , 并 且 不 同类 型 的湿 地 其 具 体 的恢 复措 施 也 大 为 不 同 。 对 于 红树 林 湿 地 的 恢 复 与重 建 方 面 . 2 O世 纪 9 0年 代 以 后 主 要 涉 及 传 统造 林 技 术
而且虎榛子 、 胡枝之 , 甘 蒙 锦鸡 儿 鼠 李 为 建 群 种 的 灌 丛 草 场 ,
封 育 前 看 不 到 枝 繁 叶 茂 的 景象 。 封 育 后郁 闭度 达 7 0 %以 上 。
3 . 经 济效 益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各类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研究背景部分将回顾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包括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整理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在探讨研究背景的过程中,将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研究基础。

1.2 研究意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退化,使得湿地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促进栖息地的恢复,提高水质改善效果,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科研水平,拓展学科领域,促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现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综述目前,关于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试验和研究工作,探索各种不同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资源,如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生物能够促进底泥的氧化和有机物的降解,从而提高水质和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

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红树林湿地,作为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交汇区,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环境价值。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红树林湿地面临着面积减少、生态退化等严重问题。

因此,红树林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成为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对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红树林湿地的恢复技术、生态效应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期望能够为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恢复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之上。

生态学理论为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了生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指导。

环境科学则为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了地理、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的深入理解,以便为恢复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恢复生态学则直接关注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为红树林湿地的恢复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

在红树林湿地恢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即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红树林物种进行种植,以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并发挥生态功能。

同时,生物多样性原则也是关键,通过引入多种物种,形成复杂的生物群落,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外,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恢复过程中,不仅关注红树林本身,还要关注其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在理论上,红树林湿地恢复的关键环节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水文恢复。

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添加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为红树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植被恢复则是通过种植红树林幼苗、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逐步恢复红树林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水文恢复则关注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善,如调整水位、改善水质等,以确保红树林湿地能够正常发挥生态功能。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范文格式
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建设湿地公园是当前形势下维护和扩大湿地保护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近年来湿地保护开发研究的重点。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就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和规划内容,并简要评价,以期对湿地公园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地公园;规划;文献综述
一、引言
湿地公园模式的兴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可行性,但在现阶段我国对于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分析研究仍然相当有限,虽然对于已建成的湿地公园的论述颇多,但是缺少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导致我国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理念与技术的指导,导致低水平建设现象突出。

国际上就湿地开展的局部研究已有久远的历史,各种关于湿地保护、恢复、重建、规划等方面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组织相继出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把已有的湿地公园的规划内容和方法、经验和成果进行归
纳总结,了解国内外在湿地公园规划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态势、主要研究的重点方向,完善和丰富湿地公园规划的理论框架,对于湿地公园这种新型湿地保护开发模式提供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理论参考,从而形成良好的湿地公园研究、利用与保护体系。

二、国外湿地公园规划的研究进展
湿地公园规划把生态规划的内容引入并作为主要方法,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把保护湿地资源作为重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湿地进行跟踪观察制定相应的保护与规划的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多角度规划。

(本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更多湿地公园规划研究的文献综述范文格式请浏览
)。

我国湿地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我国湿地的现状与展望(全文)

我国湿地的现状与展望湿地是指由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m以内,时间长达4个月)或过湿的土地和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

它是界于陆地和水体之间过渡的客体,是半陆半水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GJ之一,而且具有独特的青藏高原湿地。

我国湿地面积及其生物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湿地面积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居第三位。

自然湿地主要指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河口、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人工湿地以稻田、池塘为主。

具初步估算,我国约有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6300×104h。

根据气候区域差异,生物区系的相似性,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将全国自然湿地分为六个重要区域:东北湿地,青藏高原湿地,长江中下游湿地,杭州湾以北沿海湿地,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西北内陆湿地。

我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经济的进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淤积、污染、过度排水等导致湿地面积和资源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

湿地的减少和功能退化,不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峻破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进展,而且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减少也直接威胁到我国水资源供给安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进展,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赤潮、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许多湿地消逝和退化紧密相关。

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共溃决堤垸2000多个,淹没耕地283万亩,受灾人口253万,给RM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洪水灾害的发生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有很大的关联性。

事实上大自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湿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论证,盲目地无克制地开垦和围垦湿地、湿地排水和城市扩张,使湿地岌岌可危,天然湿地正面临消逝的危机。

国内外城市湿地进展

国内外城市湿地进展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3-0006-02国内外城市湿地研究进展收稿日期:2012-09-25作者简介:张靖冉(1980-),女,北京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工程师张靖冉(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北京100089)摘要:着重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湿地研究的进展,寻求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湿地的解决方案,对发挥城市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指出城市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佳的利用方式。

关键词:城市湿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5.1文献标识码:A0引言湿地是地球上水陆交接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将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1]。

城市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物种、很高的物质生产力和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被认为是陆地生态系统最佳的利用方式[2]。

1城市湿地的概念及特点城市湿地是位于城市区域内或城市边缘的各类湿地,包括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城市湿地面积较小,分布不均,完整的湿地往往被分成若干斑块,各个湿地斑块间连接度低,内部生境破碎化程度高;城市湿地具有明显区别于城区的小气候,集生态服务、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多功能于一体。

2国外城市湿地研究进展国外湿地研究是从湖沼学和沼泽学开始的。

早在公元46年,德国日尔曼人初步认识了沼泽湿地。

到16世纪中期,欧洲人对沼泽湿地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如莱兰德的旅行游记就是一部较早反映湿地的著作,他提出沼泽是由森林演变而来。

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是世界上湿地分布非常广泛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湿地研究较为系统详尽的国家。

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Teal ,Pomroy 等就开始运用现代生态系统理论开展湿地研究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王宪礼 李秀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110015)Advances in Wetlands .Researches.Wang X ianli,Li Xiuzhen(I nstitute of A pp lied Ecology ,Chi -nese A cademia Sinica,Shenyang 110015).Chinese J our nal of Ecology ,1997,16(1):58-62.Wetlands are t hose area t hat inundated or saturated by surface o r gr ound w ater wit h sufficient fre -quency and duration to support vegetat ion typically adapting to the satur ated in the water soil cond-i tions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Generally ,wetlands includ swamps,marshes,bogs and similar ar eas.T he contempor ar y r esearch advances on wetlands ho me and abroad w ere ev aluated in the art-icle.Key words:w etland,marsh,advnace.作者简介:王宪礼,男,29岁,助理研究员,1985~1992年先后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获景观生态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土地资源评价等方面的工作,1989年至今先后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东部荒山的景观生态建设0和/我国北方河口湿地的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研究0以及中国科学院/图们江流域生物资源现状、潜力与保护0等课题的工作,发表论文4篇。

李秀珍,女,25岁,博士生,1991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取得学士学位,1994年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环境地学专业,同年10月曾赴贵阳地理化学研究所参加其环境开放实验室客座项目/石灰岩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0的/景观地球化学特征研究0部分工作,取得较好成果,发表论文5篇。

1 引言湿地是指那些地表水和地面积水浸淹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很充分,在正常环境条件下能够供养那些适应于潮湿土壤的植被的区域,通常包括灌丛沼泽(sw amps)、腐泥沼泽(marshes)、苔藓泥炭沼泽(bogs),以及其它类似的区域。

目前,由于人类开发和利用,湿地面积现已大大缩减。

据估计,自1900年以来,地球上已消失了将近一半的湿地。

在美国,在实施控制湿地开发的法律之前,湿地曾以每年1%的速率下降。

我国湿地大约有5.7@107ha,其中包括1.1@107ha 沼泽,1.2@107ha 湖泊(自然的及人工的)和2.1@106ha 滩涂、盐沼地,还有3.2@107ha 的稻田。

当前由于农业开发,矿产开采,城市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湿地面积(主要是自然湿地)已减少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所以湿地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湿地8.558@108ha,占陆地总面积的6.4%,以亚热带比例最高,占29.3%,寒温带占13.4%,寒带占11%,热带占10.9%(表1)。

表1 世界湿地分布[40]T ab.1Distributi on of the w etl ands in the w orld 地带地区面积(@103ha)占陆地面积(%)北极湿润半湿润 2002.5寒带湿润半湿润255811.0亚寒带半干旱5397.3干旱342 4.2136 1.9亚热带湿润107717.2半湿润6297.6干旱439 4.5热带湿润23178.7半湿润221 1.4干旱1000.8合计85886.4生态学杂志 1997,16(1):58-62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 国内研究概况中国湿地面积广大,居亚洲第一位,其中许多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国际性水禽栖息地。

中国湿地类型多,面积大。

天然湿地类型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广泛分布,总面积达2.5@107ha,占国土面积的2.6%。

人工湿地以潜育化和沼泽水稻田为主,还有水库、池塘等,总面积约7.0@107ha 。

中国湿地主要分布在9个区域:¹东北三江地区大面积沼泽;º内蒙戈壁沙漠中盐沼湿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众多滨水湖泊;¼长江口以北的中国沿海滩涂;½长江口以南的海滩和红树林湿地,¾云贵川高原地区沼泽草甸湿地;¿新疆沙漠地区中的大型咸水湖;À天山以北山区中的高山湖泊;Á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山湖泊和沼泽1)。

1)5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6优先领域5O 3.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1994.5O 3O 1)5O 3O 4.2)董厚德.辽东湾湿地的生态评价与保护.1985.中国的湿地研究是从60年代对沼泽研究开始的。

1961年东北师范大学的柴岫和郎惠清分别在5地理6杂志、人民日报等刊物上撰文倡导沼泽研究。

直至80年代初,沼泽泥炭研究一直是我国湿地研究的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沼泽教研室、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沼泽室在三江平原[27,28]、长白山、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做了许多工作。

至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关注湿地问题,并使/湿地0这一概念广泛流行[2,4,6,19]2)。

1995年,由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长主编的5中国湿地研究6的出版和中国科学院湿地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湿地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5]。

5中国湿地研究6一书收录了中国科学院众多湿地科学工作者的论文,内容涉及湿地的基本理论,湿地的结构、功能、动态变化,湿地的环境效益分析,湿地的研究方法等诸多方面,基本代表了中国湿地研究的最高水平,迄今为止是国内较为重要的一部有关湿地研究的论著。

我国学者在湿地上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滨海湿地的研究我国由于海岸线长,分布跨度广,因而系统的滨海湿地研究还很薄弱。

1979~1984年我国进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自然资源调查,在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为进一步的滨海湿地研究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所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黄河及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以及南方红树林的研究上。

如关于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开发对策研究[5],黄河泛滥与改道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7];黄河口荒地资源的开发利用[8,9],黄河口区域演变预测研究[5]。

关于辽河三角洲石油和农业综合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潜力等方面的研究[11],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植被方面的研究[3]2)。

南方的红树林研究[18,26]以及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研究[10]等,是我国滨海湿地研究的先行工作。

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我国滨海湿地研究方面资助了一些项目:如辽河三角洲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辽河中下游平原的景观结构及潜力分析;珠江三角洲一万年来环境演变;中外三角洲国土开发比较研究;辽河三角洲的植被演替;中国北方河口湿地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研究等。

2.2 沼泽湿地研究早在50年代末,东北地区的一些地理学家、土壤学家以及植物学家就已开始了59王宪礼等: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泥炭沼泽湿地的研究。

在这些学者中应首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沼泽教研室的柴岫及其所带领的一批学者,他们在若尔盖高原、长白山、兴安岭及整个东北地区的沼泽湿地中做了许多工作[12,13]。

1983年郎惠清主编出版了5中国沼泽6一书,在沼泽的基本特征、类型、分布与分区、形成与发展,资源的利用以及开发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沼泽湿地研究情况。

1985年牛焕光和马学慧等编著了5我国的沼泽6一书[1]。

近年来,沼泽泥炭的研究偏重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关于沼泽湿地动态监测以及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亦成为热点之一[16,17]。

1988年,黄锡畴先生主编出版了5中国沼泽研究6一书,对我国近年来沼泽研究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论述,广征博引,是当前沼泽研究之典范之作[21]。

2.3湖泊湿地湖泊湿地包括湖滩地、河滩地,它是我国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种湿地类型。

我国现有大小湖泊2.488@104个,湖泊湿地总面积约1.2@105ha。

根据湖水含盐量的大小,湖泊湿地分为淡水、咸水和盐水三种类型[14]。

含盐量小于1j的为淡水湖泊湿地,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

含盐量介于1j与35j之间的为咸水湖,大于35j的为盐湖。

我国的咸水湖及盐湖湿地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等干旱半干旱地区[15]。

中国湖泊研究从水文、地质、动力、生物、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已自成体系[20]。

王洪道等1989年出版5中国湖泊资源6是这一方面的总结性论述[14]。

其它的关于新疆博斯腾湖[15]、洪湖[6]、白洋淀[22~24]等等的研究常见诸于报端杂志上,并有5海洋与湖沼6杂志刊行全国。

2.4人工湿地包括人工开辟的稻田、虾田、蟹田等受人为活动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湿地类型。

这一方面研究比比皆是。

如立体农业中的稻O萍O蟹、桑(蔗)基鱼塘,这里不做详述。

3国外进展3.1美国当前参与湿地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很多,但早于60年代的细致研究很少见到,主要是进行滨海盐碱沼泽(saltmarsh)和红树林方面的研究,淡水湿地,尤其是北美北部泥炭地(peatland)研究也较多[34]。

关于泥炭地水文学研究,欧洲和前苏联的科学家做了大量工作。

只有到了七八十年代, Teal,Pomroy等运用现代生态系统理论进行湿地研究。

同时一批湿地研究中心也纷纷成立,如露岛斯安娜州立大学的湿地资源中心,弗罗里达大学的湿地中心,佐治亚州的Sapelo岛海洋研究所等。

此外,还成立了湿地科研工作者协会(Society For Wetland Scientists)[40]。

在美国,湿地管理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召开了多次湿地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美国环境保护署在1972~1985年间五项关于河口湿地、滨海湿地及近海水质的大型研究项目基础上,于1985年上报国会/国家河口湿地计划0,国会当即批准400万美元资助四个河口的研究,次年又开展另外两个河口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扩展到17个河口湿地研究项目[38]。

美国国家资助完成了两部关于湿地研究的论著:5湿地管理6[49],5湿地:应用与管理6(技术评价署,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