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我国湿地恢复的研究进展

的湿 地 进 行 修 复 或 重 建 , 再 现 干 扰前 的 结 构 和 功 能 , 以及 相
改造等方面 . 极 大 的增 强 了红 树 林 的 抗 风 暴 潮 功 能 并 为 近 海 渔 业 和 养 殖 业 的 发 展提 供 了重 要 场 所 【 3 】 。
入不仅未减少 , 而 且 明显 增 加 , 实 现 了农 牧 业 数 量 减 少 、 质 量
、
湿 地 恢 复 的 概 念
目前 .湿 地 的 价值 和功 能越 来 越 受 到全 世 界 的关 注 , 所
以湿 地 的保 护 和恢 复 已经 成 为 近 些 年 来湿 地 研 究 的热 点 。 近
1 . 湿 地 的概 念
湿 地 是 介 于 水 生 生 态 系 统 和 陆 生 生 态 系 统 之 间 具 有 独
二十年来 , 我 国对 太 湖 、 滇池 、 白洋 淀 等 浅 水 湖 泊 的 富 营 养 化 控 制 和 生 态 恢 复进 行 了 大量 研 究 . 其 中 较 为 成 功 的例 子 是 贵 州 威 宁 的 草 海 湿 地 恢 复 。 由 于 湿地 的 功 能 、 类 型、 地 点 的 不 同, 目前 尚不 清 楚 可 否 做 到 湿 地 的完 全 恢 复 , 并 且 不 同类 型 的湿 地 其 具 体 的恢 复措 施 也 大 为 不 同 。 对 于 红树 林 湿 地 的 恢 复 与重 建 方 面 . 2 O世 纪 9 0年 代 以 后 主 要 涉 及 传 统造 林 技 术
而且虎榛子 、 胡枝之 , 甘 蒙 锦鸡 儿 鼠 李 为 建 群 种 的 灌 丛 草 场 ,
封 育 前 看 不 到 枝 繁 叶 茂 的 景象 。 封 育 后郁 闭度 达 7 0 %以 上 。
3 . 经 济效 益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洞庭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各类生态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研究背景部分将回顾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包括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面积减少等问题。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整理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在探讨研究背景的过程中,将探讨洞庭湖湿地生态修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研究基础。
1.2 研究意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水文调节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退化,使得湿地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促进栖息地的恢复,提高水质改善效果,促进湿地植被的恢复,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科研水平,拓展学科领域,促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
对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现有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综述目前,关于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试验和研究工作,探索各种不同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资源,如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改善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些生物能够促进底泥的氧化和有机物的降解,从而提高水质和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
大庆龙凤湿地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探究

大庆龙凤湿地水生植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探究沈赫(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有着“地球之肾”称号的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不仅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空间,同时还为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提供了繁殖保护。
湿地可以有效地调节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特殊低洼地形的湿地还可以起到抗洪防旱的作用,其污染降解功能为生态平衡提供了很大帮助。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保护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以大庆龙凤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内水生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分析水生植被在湿地中的生态功能,针对湿地环境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庆龙凤湿地;水生植物;生态功能1国内外湿地及水生植物研究现状1.1国外湿地及水生植物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湿地科学的研究较早,理论和实际运用都早于国内。
国外湿地科学是以湖沼学和沼泽学为出发点,并在17世纪开始对湿地进行研究工作,关于湿地最早的研究内容是莱兰德的一本旅行游记,在莱兰德看来沼泽是由森林演变而来的[1]。
在湿地科学建立前期,欧洲学者们就开始对沼泽进行深透而系统的研究,包括物质来源、物质类别、开发利用的方式等,并依据这些研究成果成功创造建立了湿地科学基本理论[2]国外在湿地植物的传统培植和利用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公元前4700年,将睡莲花瓣编为花环就已经被用于古埃及帝王和僧侣的葬礼仪式中。
后期大量睡莲和水生植物被埃及帝王种植并用来观赏。
意大利人在16世纪开始把睡莲种植在园林中,将其应用为绿化装饰水池的背景物。
王莲在1801年的发现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勾起了人门对湿地植物研究的兴致。
19世纪40年代末是人们利用水生植物装饰、建造花园的第一个巅峰时期。
当时的富豪们痴迷于通过建造水景园以彰显其社会地位,各种热带水生植物被他们狂热地栽培和种植,他们花费重金和大量人力去寻找珍贵的水生植物品种,使得水生植物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
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研究进展湿地生态环境指的是以湿地生物、水体和土壤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地球系统。
湿地生态环境具有丰富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并且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湿地生态环境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湿地减少:受到城市化、农业开发和工业污染等人类活动影响,许多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湿地的填垫和干扰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和失调,使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2.水质污染: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湿地周边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3.物种灭绝:湿地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但因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许多湿地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湿地物种的减少将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4.生态功能退化:湿地具有调节水文、净化水质、保持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但由于湿地的破坏和污染,湿地生态功能逐渐退化。
这将对人们的生活、经济和生态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研究的重点主要包括湿地恢复与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湿地水文与水质研究等方面。
湿地恢复与保护是当前湿地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研究,探索了湿地恢复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湿地的人工补水、植被修复和水质改善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湿地的恢复和保护。
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湿地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和监测,深入了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规律。
他们研究了湿地中的重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湿地水文与水质研究也是湿地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水文观测和水质分析,探讨了湿地水文过程和水质变化的规律,并研究了人类活动对湿地水文和水质的影响。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2. 国内外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分析 (7)2.1 湿地生态保护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8)2.2 湿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 (9)2.3 国际湿地保护成果与经验 (10)2.4 国内湿地保护政策与实践 (11)3. 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13)3.1 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内涵 (14)3.2 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16)3.3 国土空间规划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关系 (18)4. 湿地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20)4.1 湿地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缺失 (21)4.2 湿地生态保护资金投入与管理机制 (22)4.3 湿地生态保护的技术支撑与科研成果 (23)5. 湿地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25)5.1 湿地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26)5.2 湿地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7)5.3 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案与工程实践 (28)5.4 湿地生态修复的模式对比分析 (30)6. 国内外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分析 (31)6.1 典型案例介绍 (33)6.2 案例中的生态修复策略与效果评估 (34)6.3 案例的启示与教训 (35)7.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建议 (36)7.1 完善湿地保护政策体系 (38)7.2 增强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发 (39)7.3 加大湿地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力度 (40)7.4 建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长效机制 (41)8. 结论与展望 (43)8.1 研究总结 (44)8.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45)1. 内容综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日益受到重视。
在此背景下,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修复模式的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研究进展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本文将从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和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湿地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过渡带上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沼泽、河流、湖泊和沿海湿地。
湿地生态环境具有水文、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特点,对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营养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在遭受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据统计,近50%的湿地已经消失,而且每年还有大量的湿地正在受到破坏。
湿地退化主要表现在水体的污染、湿地生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方面。
水体污染是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湿地周边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开始不断排放,导致湿地水体受到污染。
水体污染不仅直接影响湿地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还会影响湿地中的食物链和营养循环,甚至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崩溃。
湿地生境的破坏也是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建设和农业用地的扩张,大量的湿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受到威胁。
湿地生境的破坏不仅影响了湿地中的许多特有物种的生存,还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也是湿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湿地中的特有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一些湿地中的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着生存困境,其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受到威胁,生存环境已经遭受到了破坏。
为了阻止湿地的进一步退化和破坏,科研人员们一直致力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地调查和科学试验,不断深入探讨湿地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
他们对湿地水体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科研人员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水样,对湿地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了其来源和污染程度。
湿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 湿 地 概 念 的 界 定
湿 地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自然 综 合 体 , 于其 成 因 和 由
类 型 的 多 样 性 , 构 与 功 能 的 复杂 性 , 布 范 围 的广 结 分 泛 性 和不 平 衡 性 , 们 认 识 上 的 差 异 以及 目的不 同 , 人 对 湿 地 的 理 解 也 不 同 ( o ad 等 , 9 9 Z h i C w ri n 17 ; oa ,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3期
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夏
农
学
院
学
报
Vo . 3 No. 12 3
20 矩 02
J un lo n xaAgiutr lC B g o ra fNig i r l a o e e c u
20 02
文章编 号
10 0 4—5 5 (o 2 o  ̄ o 2o }s一0 6 —0 01 7
功 能 不 断认 识 的 过 程 中逐 渐 完 善 与发 展 起 来 的 。据
拿大在上个世纪 8 年代完 成本 国湿地调查 、 目的 0 编 基 础 上 , 究 重 点 转 向湿 地 分 类 、 地 生 态 系 统 及 其 研 湿
形 成 过 程 的 研 究 , 其 重 视 湿 地 环 境 保 护 的 人 工 控 尤 制 。俄 国 、 兰在 湿 地 演 化 与 泥 炭 利 用 方 面 一 直 走 芬 在世 界 前 列 , 当前 也 大 力 开 展 生 态 保 护 和 环 境 变 化
学 等 多 种 学 科 交 汇 研 究 的 一 个 热 门领 域 。美 国 和加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众所周知,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因为它起着保障生物多样性并且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伴随人类对湿地认识的逐步深入,自上个世纪以来如何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保障湿地环境,使之长久的为人类社会服务,就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普遍关注。
就湿地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湿地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找到最为科学的湿地保护的对策。
标签:湿地;特点;进展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态特征的生态系统。
它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在控制污染、改善气候、抵御洪水、美化环境、調节径流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湿地仅占地球表面面积的6%,却生存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是其它系统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有着“文明的发源地”、“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 和“物种的基因库” 的美名。
湿地起着保障生物多样化,特别是鸟类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和维持水分循环的功能。
正因为鸟类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迁徙的同时很可能会飞越国界,因此,湿地被视为国际性资源。
为了确保人类对湿地的可持续利用,18个缔约国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了《湿地公约》,该公约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
一、国内研究概况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对湿地有所认识,当时的很多地理古籍如《禹贡》、《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等已对湿地已有记载,并根据其特性的差异赋予不同的名称。
国内对湿地的研究始于60年代起,首先是从对沼泽的研究开始的。
其中一些比较权威研究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沼泽教研室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的沼泽室就对三江平原、长白山、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的沼泽湿地做了许多工作。
近年来,我国对湿地的生态学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
1992年7月31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从此以后,国内的湿地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至今我国有7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态特征的生态系统。
它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在控制污染、改善气候、抵御洪水、美化环境、调节径流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且湿地仅占地球表面面积的6%,却生存着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是其它系统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有着“文明的发源地”、“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的美名。
湿地起着保障生物多样化,特别是鸟类栖息地的基本生态和维持水分循环的功能。
正因为鸟类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迁徙的同时很可能会飞越国界,因此,湿地被视为国际性资源。
为了确保人类对湿地的可持续利用,18个缔约国于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了《湿地公约》,该公约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
一、国内研究概况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对湿地有所认识,当时的很多地理古籍如《禹贡》、《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等已对湿地已有记载,并根据其特性的差异赋予不同的名称。
国内对湿地的研究始于60年代起,首先是从对沼泽的研究开始的。
其中一些比较权威研究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沼泽教研室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的沼泽室就对三江平原、长白山、大小兴安岭、若尔盖高原的沼泽湿地做了许多工作。
近年来,我国对湿地的生态学研究有了较大的进步。
1992年7月31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从此以后,国内的湿地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至今我国有7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国内的一些有涉及湿地的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如湿地的结构、功能等,大多收录在《中国湿地研究》一书中,该书由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长主编,基本是国内湿地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典范之作。
综上所述,我国湿地研究工作的开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其主要的研究方面如下:1.滨海湿地的研究滨海湿地即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
尽管我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岸线较长,各沿海省份都广泛分布着滨海湿地,对于滨海湿地有着一定的研究,但是还是缺少系统性的研究。
80年代初,国内的学者对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并对其进行了了综合规划和合理开发,对当时沿海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奠定了滨海湿地的研究基础。
近年来国内学者则对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黄河以及南方红树林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
2.沼泽湿地的研究沼泽湿地包括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简称沼泽湿地),是最主要的湿地类型,1958年,中国科学院开始主攻沼泽为其研究方向,成为国内最早的专门性沼泽研究机构之一,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最为知名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柴岫所在的地理系沼泽教研室及其所带领的一批学者,对若尔盖高原、长白山、兴安岭及整个东北地区的沼泽湿地中做的许多工作。
1983年《中国沼泽》一书的作者郎惠清将沼泽的基本特征、类型、分布与分区、形成与发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刘波(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摘要]众所周知,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因为它起着保障生物多样性并且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伴随人类对湿地认识的逐步深入,自上个世纪以来如何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保障湿地环境,使之长久的为人类社会服务,就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普遍关注。
就湿地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湿地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找到最为科学的湿地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湿地;特点;进展[中图分类号]X-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054—02[收稿日期]2012—09—23[作者简介]刘波(1979—),女,辽宁大连人。
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2012年第5期理论观察N o.5,2012(总第77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 erial N o.7754——展和资源的利用以及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在书中进行了论述,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沼泽湿地研究情况。
1988年,黄锡畴主编出版的《中国沼泽研究》一书,堪称是当前国内沼泽研究之典范之作,系统科学的对我国近年来沼泽湿地的研究进行了论述,。
3.湖泊湿地湖泊湿地由湖滩地和河滩地构成,它是湖泊岸边或浅湖发生沼泽化过程而形成的湿地,在我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种湿地类型。
我国现有湖泊湿地总面积约1.2×105ha。
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湖泊湿地又可以根据湖水含盐量的大小分为淡水、咸水和盐水湿地三种类型。
我国的淡水湖泊湿地,主要分布于东部平原地区,而盐湖湿地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自治区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国对湖泊的研究已经在水文、地质、动力、生物、环境等几个方面自成体系,而湖泊湿地有如下几个共同点:一是多为内陆湖,湖水主要来源是高山冰雪融水。
二是湖盆发展受新构造运动控制,许多湖泊湿地的面积十分广阔。
三是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这样湖泊湿地的水资源就愈显珍贵。
二、国外进展国外对湿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此方面的最早的著作非J.莱兰德(Leland)的旅行游记莫属,他认为森林可以演变成沼泽。
19世纪,J.A.Dalus在其著作中将湖泊沼泽化的过程及沼泽植物带状分布的规律进行了论述。
20世纪初,湿地学进入发展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开始上升到更深的层次,并开始对其进行系统与综合的研究,从此,湿地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其较为系统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目前,各国已认识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湿地国际(WI)等国际性组织,已开展多方面的湿地研究,并组织重大合作研究项目。
各国政府与组织和科研机构都对湿地研究予以高度重视,国际湿地的科学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国际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已经少不了湿地科学的存在新时期科学研究的重点是资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的破坏与退化已经敲醒了世人的警钟,人们不得不开始正式面对湿地的科学发展。
《湿地公约》的签署,已成为以立法手段在全球范围内保护湿地的一个重要转折。
截止到2002年2月,全世界范围内已有130个国家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中,客观上为湿地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动力。
如今,湿地研究在多方面取得令人欣慰的进展,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在未来的世界中,湿地正在慢慢恢复其原有的面貌。
2.湿地的评价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湿地评价工作。
湿地评价就是评价者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属性与人类需要之间价值关系的反映的活动。
它主要包括湿地功能评价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
湿地功能评价主要针对湿地内部过程进行分析比较,以此来评价湿地的特性。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关于湿地评价的工作都是功能评价。
在欧洲,有很多科学家利用生物学标志开展评价多国河岸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
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依据实测数据和评价模型的预测结果,其评价的基本程序类似于常规的环境影响评价。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又包括湿地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其中湿地现状评价是对湿地当前的功能、特性和利用状况进行评价。
3.湿地的恢复和重建研究所谓湿地恢复(wetland restoration)是指受损湿地在人工控制下恢复,使之还原至从前的湿地植被和功能状态(Malter&Johnson,1998)。
由于工业的发展和人类对湿地的过度利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警醒了世人,减缓和阻止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萎缩,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已刻不容缓。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湿地受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的热情有增无减,围绕着这股热潮形成了国际上湿地恢复研究的两大中心欧洲和北美,分别以贫营养沼泽的恢复和富营养沼泽的恢复为主要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人们早已经认识到了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如其他的前沿学科一样,湿地科学也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上多领域交错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人们正试图通过总结和归纳不同国家在湿地保护和研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找到一条技能够适合自己又能够少走弯路的途径,让在保护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湿地真正走上一条有理、有力、有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1〕王文卿,刘纯慧,晁敏.从第五届国际湿地会议看湿地保护与研究趋势〔J〕.生态学杂志,1997,(05):72-76.〔2〕柴岫.泥炭地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1-256.〔3〕王飞.论湿地及其保护和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 1990,(04):297-303.〔4〕王荣芬.我国沼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J〕.地理科学, 1994,(03):261-268.〔5〕王洪道,等.中国湖泊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6〕国家林业局,等.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48.〔7〕陈克林.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问题的探讨〔J〕.湿地科学,2005,(04):298-301.〔8〕缪丽华.杭州西溪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前景初探〔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06).〔9〕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社区参与湿地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05.〔10〕The Ramear Convention Bureau.Ramear handbook for the wise use of wetlands.2000.〔11〕Bacon e of wetlands for tourism in the Insular Carribbea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4:104-117.〔责任编辑:冯延臣〕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