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

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

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吃饭用餐都很有讲究,饮食礼仪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饭的时候座次该怎么安排?该如何点菜?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如何?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古代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代礼仪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礼仪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15则中国人乃礼仪之帮,民以食为天,用餐岂能没有规矩!虽然说讲不讲究都是一日三餐,但是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吧!1。

中国餐饮文化

中国餐饮文化

中国餐饮文化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餐饮文化包括多个方面,如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烹饪技艺等,它们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味道。

一、饮食习惯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其饮食习惯丰富多样。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菜系,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特点。

此外,中国人注重平衡饮食,讲究五谷杂粮的搭配,以保证身体的健康。

二、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社交活动。

在宴席上,中国人讲究以尊重他人为前提,礼貌待客。

例如,在正式的餐桌上,主人会先向客人敬酒,客人则需要行酒仪,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尊重。

此外,餐桌上的用具摆放也有严格的规定,如筷子的使用和放置位置等。

三、烹饪技艺中国烹饪技艺以其丰富多样的烹调方法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于世。

中国菜的烹调方法主要包括烹、炒、煮、炸、炖等。

中国烹饪注重火候掌握和刀工技艺,追求菜品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例如,川菜以其麻辣味道和独特的刀工技艺而闻名,广东菜则注重原汁原味和刀工的细腻。

四、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餐饮文化。

例如,设立中华烹饪协会,组织烹饪大赛,培养新一代烹饪人才。

同时,通过国际交流活动,推广中国餐饮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谊。

中国餐饮的未来发展是多样化、创新化的。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餐饮文化也在不断融合进入现代生活。

中西合璧,创新菜品,推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品种,满足人们对美食品质和多样选择的需求。

总结:中国餐饮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特色而广受认可。

其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烹饪技艺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中国餐饮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中国的饮食文化继续在国内外发光发热。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的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变现出来。

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餐桌礼仪入座进餐离席茶文化酒文化中西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

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

”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

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

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

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入座“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历史起源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

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

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

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一、中国餐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餐桌礼仪起源于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早在周代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随着时代的演变,餐桌礼仪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中国餐桌礼仪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即通过遵守礼仪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今,中国餐桌礼仪已经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餐桌礼仪的基本原则1.尊重长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基本的美德。

在餐桌上,应先请长辈入座,待长辈动筷后,其他人方可进食。

同时,晚辈应注意在就餐过程中保持对长辈的尊敬,如主动为长辈夹菜、倒酒等。

2.待客之道:在中国餐桌礼仪中,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

主人应主动为客人夹菜、倒酒,同时注意客人的需求,如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加菜、添酒等。

在餐桌上,主人还要注意调节气氛,避免出现尴尬的局面。

3.节约粮食: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勤俭节约,反对浪费。

在餐桌上,人们应该量力而行,根据需求点餐,避免浪费食物。

同时,在就餐过程中,如果遇到夹不起的菜肴,不要硬夹,可以放下改用其他筷子夹取。

4.卫生安全:在餐桌上,卫生安全非常重要。

应注意使用公筷、公勺等公共餐具,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在品尝菜肴时,不要用同一双筷子夹取不同的菜肴,以免相互污染。

三、中国餐桌礼仪的具体表现1.座次安排: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座次安排非常讲究。

通常按照辈分、地位和尊卑来安排座位,长辈和尊者应坐在主位上,其他人员按照顺序入座。

如果有领导或贵宾参加,应将他们安排在主位上。

在一些正式场合,女性也可以坐在主位上。

2.餐桌上的话题:在餐桌上,话题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应避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同时,应尊重在场人员的感受,避免谈论不愉快的事情。

在用餐过程中,可以谈论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如旅游、文化、体育等。

3.餐桌上的敬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酒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

在餐桌上,应先向长辈和尊者敬酒,以示尊重。

论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论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不仅如此餐桌文化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比如茶水。中国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பைடு நூலகம்
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最后是离席,客人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自家人吃饭离席时要和长辈同桌说你吃好了,请剩下的人慢慢吃。
还有就是筷子。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筷子还不能长短不一,在汗多人看来是三长两短的意思,也不吉利。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仅仅是餐桌文化都让我们细说不完,“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论中国餐桌礼仪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春秋时期的管仲更明确地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吃是一件人生大事,只有得到了衣食无忧的物质保障,礼义廉耻这些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和发展起来。通过吃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礼仪传统,而礼仪传统正是文化的一个表现方面。因此,吃将人类的一种生理需要,转换成了一种社交手段、一种精致的文化现象,这种说法并不夸张。

餐桌上的礼仪

餐桌上的礼仪

餐桌上的礼仪——中韩餐桌礼仪比较聚会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而餐桌上的礼仪因此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国家,中韩地理位置接近,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也有很长久的历史,也因而有着许多相似的传统观念和文化。

但在全球化的不断冲击下,两国观念的差异日益增多,尤其是对礼仪的态度最为明显。

一、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在餐桌礼仪方面已有比较完善的制度,尽管受西方文化影响,但总体程序还依然保留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风貌。

就我们在日常生活所感觉到的,我们国家是十分注重餐桌上的礼仪的。

例如,桌子的位置会分为“上席”和“下席”,入座和离席的先后顺序有讲究,筷子的摆放位置也会很注意。

具体而言,由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餐桌要求及餐具摆放中国人在宴请宾朋时,往往采用圆桌。

不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

圆桌之所以颇受欢迎,既是因为中国人喜欢全体共享菜肴,也是因为大家环绕圆桌方便交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中国的餐桌是以圆桌为主,在餐具的摆放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日常餐桌的摆设是在各座席摆上一个饭碗、一双筷子、一只汤匙、一碟调味酱。

首先我们要用古盘按照人数定位,一般有六人桌、八人桌和十人桌不等,从主人位开始,一般对着大门的是主人位,之后我们要把口汤碗摆在古盘的左边,并且在口汤碗里摆上调羹,筷架摆在右边,一般筷架上摆母勺与筷子,有时会再摆一双公筷,然后酒杯摆在古盘的正前方,要注意的是各个餐具之间要相隔一致的距离,古盘与桌沿要有一指半距离,最后把叠好餐巾摆在古盘上,再把椅子摆好。

(二)座位的顺序席位按“尚左尊东”、或“面朝大门为尊”安排。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座位为主宾座位,主宾左右的座位可按职位或年龄辈份排列,主宾左侧座位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则正对大门的右侧位为主宾座位;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位为主宾座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文化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文化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文化探析第一章:引言餐桌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一向被人们视为至高无上的礼仪之一。

通过餐桌礼仪的刻意培养,人们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社交技巧,在交际中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甚至是提高工作成功概率。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和提升的价值。

第二章:解析中国文化中的餐桌礼仪2.1 餐桌礼仪起源餐桌礼仪是由芈姓受到周朝王室的影响,发展而来的。

周朝王朝强调“礼”的整体概念,将礼作为一整套制度对待。

到了公元前5世纪,孔子提出的“礼”让它更完整,细化了许多。

他不仅强调了社交礼仪中的宾主之道,还包括家庭内部关系、公共场合的礼仪等方面。

整个礼仪术体系包括了中国文化中的生活方式、礼貌、愉快、尊敬等方面。

2.2 餐桌礼仪的特点中国餐桌礼仪的主要特点是规矩、庄重、节俭、精致。

在餐桌上,坐姿需端正,手部动作要得体,注重菜品的点翠、上桌和服务技巧等。

在用餐方面,注重素养,注重饮食习惯和饮食品质。

在交际方面,注重和谐气氛,争取自己的尊重和友谊。

整体而言,中国餐桌礼仪以礼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被视为人们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餐桌礼仪的重要性3.1 生活品质提升餐桌礼仪的正确接待方式和仪式可以让饮食品质得以提升。

在家庭用餐中,正确的主人角色和分配,能让客人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在社交场合中,餐桌礼仪可以提升个人自信和社交技巧。

3.2 社会形象塑造在不同场合,人们的餐桌礼仪可以展现出来个人品味,可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

比如在商业交际中,正确的餐桌礼仪举止,可以让客户对公司有更好的认识和评价,信任公司并愿意为其提供更多商业机会。

3.3 文化价值传承餐桌礼仪的传承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中华文化的千年历史和传统美德。

通过教育,人们在家庭中和社会中可以积极传承和加强其继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历史意义。

第四章:如何提升餐桌礼仪4.1 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生活中的一个小举动也能判断餐桌礼仪是否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
我们国家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吃饭用餐都很有讲究,饮食礼仪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吃饭的时候座次该怎么安排?该如何点菜?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如何?大家不妨来看看推送的中国餐桌礼仪的发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古代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古代礼仪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
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礼仪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中国餐桌礼仪15则
中国人乃礼仪之帮,民以食为天,用餐岂能没有规矩!虽然说讲不讲究都是一日三餐,但是知道总比不知道好吧!
1。

请客要早通知,6:00入席,5:50才叫客人来,不合适。

2。

主人家不能迟到;客人应当迟到5-10分钟,这是非常体贴的客人哦,注意掌握,自然宾主皆欢。

3。

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或是背*墙、柜
台的;讲究些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哦,除非你打算好请客喽:
4。

主人右手边的是主客,左手边的是次重要的客人;门边面对主人的,自然是跑腿招呼的陪客坐的啦。

5。

做客人的不能直接向点菜员吆喝指点,应该乖乖坐等主人家点菜;如果客人确实有严重的忌口或爱好,应当轻轻告诉主人家,主人自然要替他做主,满足客人小小或大大的要求。

6。

主人家,不点或少点需要用手抓或握着吃的菜,比如蟹、龙虾腿、排骨等等。

一顿饭来上三个这样的菜就没治了。

还有什么礼仪可讲!
7。

不勉强也不反对别人少量饮酒,无酒不成宴嘛!
8。

上酒水上菜了!老外喜欢自夸手艺,国人可不作兴吹嘘自己点的菜,主人家细心观察凉菜上齐、每位杯中都有酒水后,当立即举杯,欢迎开始之类的,转动圆盘或是示意右手边的主客动第一筷。

主客可别推让太久哦,大家肚子都饿了,就等你开吃了!吃了的别忘了赞美一下哦。

9。

之后的每道菜一上来,虽然服务员与主人还是会转到主客面前,但并不用太拘泥啦,如果正好在我面前,又没人转动圆盘,我也会先夹一小筷子尝尝的!
10。

主人家要常常转圆盘,照顾到绝大部分客人;陪客则补充招呼服务一下;客人的手能不碰圆盘而吃完整餐,则
宾主又皆欢啦。

11。

如果没有服务员分菜或是公筷、公勺,夹菜的时候可要先看好,切不可用自己的筷子在盘中挑来拣去,甚至搅拌!不是每个人都像爱人一样不介意你筷子上的口水的!通常看准了拣距离自己最近的那部分。

12。

最好让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过渡一下,才送入口中。

可以使吃相看起来不是那么急切。

13。

食物在口中咀嚼时,切记的大事就是闭紧双唇,以免说话、物体掉落、汁水外溢,以及免得发出”骠叽骠叽”的倒胃口声响。

14。

无论是用餐期间或用餐前后,都应当背部挺直,尽量往后坐椅子而不*。

用餐期间,基本上双手都在桌面以上。

15。

一个太好胃口的主人,和正在减肥的客人,不适宜这样的饭局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