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格拉纳多斯
浅析西班牙民族乐派作曲家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

浅析西班牙民族乐派作曲家 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
程 雯
摘 要:西班牙的音乐艺术受到本土复杂的历史发展背景影响,可谓是综合了从古希腊文化到近代吉普赛
文化的影响,令其音乐风格多变,兼具东方神秘色彩和西方唯美的浪漫主义风情。本文要研究的格拉纳多斯就
是受此方水土哺育的带有浓郁民族主义色彩的作曲家,其钢琴组曲《戈雅之画》也处处体现了此种特点。本文
是源自对戈雅的两幅画作的欣赏。两幅画作相同之处是 同一位女性模特,表情与肢体动作都一样,但不同之处 就是一为裸体,另一则为穿着衣服的。在当时的社会意 识形态下“裸体”画作是绝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人 们的思想处于教会的严酷压迫之下,所以戈雅的这两幅 画作也是在某种层面上表现出对宗教桎梏的反抗。
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副标题为“Los majos enamorados”,意为“热恋中的玛霍”,这个“majos(玛 霍)”在西班牙语中与“maja(玛哈)”一起,是当时社 会对社会底层青年男女们的俗称。他们更崇尚自由的生 活,追求自我认可,代表的阶层是社会底层民众的思想, 也被后世称为“玛哈主义”。戈雅和格拉纳多斯都是受 这种思潮的影响,向往这种不受压迫和控制的自由爱情, 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在当时两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时 期都在抵制宗教思想的桎梏,才在灵魂上进行了结合, 让作曲家创作出了这套传世钢琴组曲。
在这部组曲的第一首,《情话》(也译为《爱的告白》) 中,第一主题的和声进行是建立在非常传统的“T-S-D-T” 这种转换下的,这种和声进行甚至贯穿了呈示部和展开 部两大部分,也从侧面印证了格拉纳多斯是一位植根于 传统而古典作曲风格下,兼具着进取和拓展之心的优秀 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不但能随处可见地看到调式调性
将就其创作背景及曲式、和声、调性等方面着手分析,希望能更好地理解这部优秀作品。
一曲有死神伴唱的田园牧歌——《甚至阿卡迪亚亦有我在》

一曲有死神伴唱的田园牧歌——《甚至阿卡迪亚亦有我在》文 姚宇虎尼古拉·普桑(1594 —1665)被誉为最伟大的学院派大师。
他的《甚至阿卡迪亚亦有我在》既是欧洲丰厚的艺术土壤里结出的硕果,同时它也打上了17世纪精神的烙印。
笛卡尔建立在怀疑之上的理性之思,在普桑这儿却变成了抒情诗般的浅吟——关乎个体内在性的美学之思一16世纪后期,欧洲艺术界弥漫着浓浓的悲观情绪。
人们认为像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和达·芬奇那样的天才,已经把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似乎在他们手中所有艺术难题都被解决了。
曾经难倒拜占庭的素描问题,早在中世纪就已经被天才乔托解决了。
威尼斯的艺术家们早已把色彩发挥到了堪称完美的境地。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不断涌现出来的一个个杰出的大师们又博采各家之长,并在他们的作品里融会贯通。
于是后辈们开始怀疑:“到底艺术这座矿藏是不是早已被前人挖尽了,是否还有点边边角角留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去开垦?”然而先前的大师们,又以自己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后来者做了榜样。
莱昂纳多说:“只有一个笨拙的学生才不能超越他的老师。
”米开朗琪罗也叫大家去欣赏一个艺术家的“随想曲”(caprices)和“创意曲”(inventions),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辉煌里沾沾自喜。
因而17世纪的年轻后生们有理由相信他们能够在艺术上“开疆扩土”。
于是一大批人走上了力求出新的道路,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弄得不太像大师们的作品,他们会说:“大师们的作品的确完美,但是人们也有看厌烦的一天,我们所要创造的是与大师们不一样的作品,它保准能让你们眼前一亮!”这批不断在形式上和题材上求变的艺术家们,走上了一条离经叛道的路,很多年轻的后生们搞出了许多离奇古怪的作品。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种离经叛道也为艺术领域开拓了一些园地。
他们之中也不乏优秀之作,如费代罗里科·祖卡罗(Federico ﹒Zuccaro )设计的《脸型窗户》(1592年)。
钢琴组曲《戈雅之画》风格的民族性

钢琴组曲《戈雅之画》风格的民族性恩瑞克·格拉纳多斯(Eique Granados,1867-1916)是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是19世纪末西班牙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晚期代表作《戈雅之画》是他最成熟、最成功、最引人注目的作品。
格拉纳多斯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报以极大热爱。
1898年,爆发“美西战争”,在与新兴的美国争夺中,日薄西山的西班牙丧失了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关岛等海外殖民地,处在内外交困之时,格拉纳多斯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参观了西班牙“宫廷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的作品。
戈雅的时代正处在拿破仑横扫欧洲之时,西班牙也无法幸免地被法国统治。
戈雅的画风粗俗但充满真理,其作品素材大部分来自于西班牙人民的日常生活及战争历史,其中贵族的腐败、贪婪与无能,普通民众的开朗、热情、奔放、坚强与无畏强权、敢于斗争的民族特性都深深触动并感染了格拉纳多斯。
戈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西班牙民族风格,尤其是他的作品《着衣的玛哈》和《裸体的玛哈》,画中的主角是同一人,描绘裸体女子是当时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严厉禁止的,这是当时西班牙艺术中仅有的一幅女裸体画像。
《着衣的玛哈》和《裸体的玛哈》激发了格拉纳多斯的创作灵感,戈雅作品中的内涵与格拉纳多斯挖掘民族音乐振兴民族精神来达到民族文化觉醒和民族文艺复兴不谋而合。
受戈雅画作的启发,他酝酿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
这部组曲包括了《情话》《窗口述怀》《烛火凡丹戈舞》《少女和夜莺》《爱与死》《幽灵小夜曲》6首标题性作品。
这6首作品是演绎一对西班牙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标题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和情境性。
这部钢琴作品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不仅注重内心情感的写意和抒发,并重视民俗风情的写实,融入西班牙浓烈的乡土气息,在音乐气质上赋予西班牙特有弹性的自由音乐气氛,是“西班牙钢琴音乐的典范”。
本文从旋律素材、节奏素材、结构、调式和模仿吉他效果五个方面将其中民族性逐一分析。
格拉纳多斯与他的《六首西班牙民谣小品》

格拉纳多斯与他的《六首西班牙民谣小品》作者:刘姝姝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05期摘要:西班牙音乐经过漫长的吸收与演变,在19世纪末,形成了“西班牙民族乐派”,由于借鉴国外创作技法,并融入西班牙本民族的音乐元素——传统的舞蹈节奏、民间调式、吉他等等,使得西班牙音乐创作进入了鼎盛时期。
恩里克?格拉纳多斯(Enrique Granados),是19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民族乐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享有“西班牙的肖邦”的美称。
本文将简述格拉纳多斯的艺术生涯以及对《六首西班牙民谣小品》总体风格及创作特点进行介绍,以此来展现格西班牙音乐的热情洋溢及绚烂多姿。
关键词:格拉纳多斯 ; 《六首西班牙民谣小品》中图分类号:J605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27-02一、格拉纳多斯艺术生涯简介恩里克·格拉纳多斯(Enrique Granados),1867年7月27日出生于里瑞達,1916年3月24日辞世于英吉利海峡。
加泰隆尼亚钢琴家和作曲家,在巴塞罗那乃至整个西班牙享有盛誉。
除了《戈雅之画》,他的《12首西班牙舞曲(Danzas espanolas)》以及第一部歌剧《玛丽亚·卡门(María del Carmen)》使他在国际上获得了重要的声誉。
大部分人倾向于把他的创作时期分为三个阶段——民族主义阶段、浪漫时期阶段以及戈雅阶段。
1867年7月27日,格拉纳多斯在里瑞达出生。
他的音乐启蒙课老师是军乐队指挥JoséJunqueda,并送给他了人生中的第一件乐器作为儿时的玩具。
当格拉纳多斯13岁时,跟随Francisco Xavier Jurnet正式学习钢琴。
一年后,成为著名钢琴大师Joan Baptista Pujol(1835-1898)的学生,并一直演奏舒曼、肖邦、李斯特等浪漫派作品。
我的冷门音乐OD陈列馆 展品之八:恩里克·格拉纳多斯

我的冷门音乐OD陈列馆展品之八:恩里克格拉纳多斯徐家祯
【期刊名称】《音乐爱好者》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恩里克·格拉纳多斯的全名是Enrique Granados y Campifia,西班牙钢琴家及作曲家。
【总页数】3页(P57-59)
【作者】徐家祯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05
【相关文献】
1.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展品之九:安东尼奥·卡特利阿里 [J], 徐家桢
2.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展品之十:约瑟夫·克劳斯 [J], 徐家祯
3.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展品之十一:路易·维依安 [J], 徐家桢
4.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展品之二:为沙皇和他家属作的音乐 [J], 徐家祯
5.西班牙钢琴家恩里克·格拉纳多斯与他的《升C大调音乐会快板》 [J], 倪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等

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等
张熠文
【期刊名称】《《视听技术》》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这是EMI世纪伟大录音系列中的一款,为古典作品双张碟。
西班牙作曲家格拉纳多斯的钢琴组曲《戈雅之画》在钢琴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曲很有意境,很富情趣,它包括“情话”、“窗口诉情怀”、“火焰方当戈舞曲”、“叹息或玛哈与夜莺”、“爱与死”和“尾奏”6首小曲。
提起这部作品,爱乐友首先会想到西班牙女钢琴大师拉罗查的演录。
【总页数】1页(P107)
【作者】张熠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03
【相关文献】
1.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的西班牙民族风格分析 [J], 别克;赵戈非
2.走近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的审美赏析 [J], 肖潇
3.走近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的审美赏析 [J], 肖潇;
4.\"移风易俗,莫善于乐\"\r——重释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 [J], 吴迪
5.浅析西班牙民族乐派作曲家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 [J], 程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钢琴组曲《戈雅之画》的音响处理(一)

钢琴组曲《戈雅之画》的音响处理(一)摘要《戈雅之画》是格拉纳多斯的代表作钢琴组曲。
在这部作品中,丰富的音响变化和层次使得音乐生动而感人。
因此,演奏者应以多种不同的触键方式来营造不同的音色,同时,格拉纳多斯非常重视踏板微妙的用法,这也是演奏者需要特别注意的。
关键词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音响触键踏板恩里克·格拉纳多斯(EnriqueGranados1867-1916)是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之一,曾被誉为“西班牙的钢琴诗人”。
他的代表作——《戈雅之画》集中彰显了他独特的创作个性和新颖的创作手法。
音响是一种立体的听觉艺术。
演奏者在聆听自己的音乐时,要考虑到音色的变化、音量的大小和织体的厚薄等几个重要的因素。
《戈雅之画》的音响也不例外。
以下将从触键和踏板两个角度来探讨《戈雅之画》的音响。
1、触键在这部作品中,丰富的音响变化和层次使得音乐生动而感人。
因此,演奏者应以多种不同的触键方式来营造不同的音色,同时也要通过细腻而多层次的触键来达到立体、纵向的音响效果。
1.1开阔而流动音响的触键《戈雅之画》中有相当一部分速度快而流动,层次间距较大的激情段落,令人想起风情万种的“玛哈”。
如《情话》这首乐曲,在整体的音响风格上都属于开阔而流动的音响《窗口诉怀》的第四主题(130-146小节)、《爱与死》中悲剧性主题的再现(130-150小节)也是一段激情而奔放的音乐。
下例是《窗口诉怀》的片段,主旋律出现在高声部。
在处理这种热情、流畅的音乐时,演奏者可以将右手手臂的力气完全送下去。
手腕保持平稳,同时手掌的架子应撑牢,下键时手指要“挺住”并把力量推入琴键。
而低音是快速的分解和弦式16分音符的三连音。
演奏时,左手可以放松手臂和手腕,手指不要附加过多的力量,以免跑动得不快。
下键和起键时,速度要快,要注意声音的颗粒性和流畅感,如:Coloquioenlarei《窗口诉怀》131-133小节。
1.2密集而连贯音响的触键本曲中有些乐段,其旋律非常连贯,声部较多并且堆积在一起,层次之间也较为紧凑。
格拉纳多斯

格拉纳多斯
佚名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07(000)023
【摘要】1867年7月27日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附近的Lérida 1916年3月24日遇难于英吉利海峡格拉纳多斯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浪漫主义的晚期,正如戏剧家埃德蒙·罗斯坦德(Edmond Rostand),画家索罗拉(Joaquín Sorolla),雕塑家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Daniel Chester French)和奥古斯都·圣一高登(Augustus Saint Gaudens)一样,他们被二十世纪的评论家严重的忽略了。
这个时期正是评论家们为抽象派的绘画雕塑,
【总页数】1页(P109-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35.51
【相关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42号[批准德国里格拉纳有限责任公司(爱尔斯雷本工厂)等22家公司生产的50种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在我国登记或续展登记] [J], ;
2.\"移风易俗,莫善于乐\"\r——重释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 [J], 吴迪
3.格拉纳多斯与他的《六首西班牙民谣小品》 [J], 刘姝姝
4.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序曲《情话》联觉分析 [J], 钟嘉仪
5.浅析西班牙民族乐派作曲家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 [J], 程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格拉纳多斯
一、生命奏响的狂想曲
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是当前最为著名的钢琴组曲之一,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精神内涵。
和其他的人不同,许多的演奏家在进行演奏额时候,通常都是以演奏为主,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艺人,或者将钢琴定义为一种赚钱的工具,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让其得到非常大的名声和利益,但却丧失了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的纯粹。
但是格拉纳多斯是完全不同的,他在音乐上的路途是其他人所不能够比拟的,因为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钢琴演奏者,最纯粹的演奏者,他将自己的每一首曲子都当成了一件艺术品。
因此,它的作品都是经过了诸多的雕琢的。
这种雕琢和商业化的雕琢又完全的不同,因为商业化的雕琢,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迎合观众,让观众能够非常好的倾听自己的音乐,从而获得利益,但是格拉纳多斯的雕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要将自己的作品做到完美,做到能够称之为艺术品的程度,就算是其他的人不认可,他也在坚持,这种坚持就让他的作品成为了一种孤独的存在。
这种孤独是一切艺术品的特质。
而格拉纳多斯的一声努力,也就是让这种孤独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来满足自己庞大的“野心”。
是的,“野心”!他在一定的程度上认为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生命的全部,而他创作这些曲子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华丽。
因此,在某些程度上来看,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奏响自己的曲目。
而《戈雅之画》就是他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这部作品在最大程度上倾注了他的心血。
二、生活描绘的艺术画
格拉纳多斯曾在信中这样提到:“我创作了一集有很大气概和难度的《戈雅之画》。
它们是我所作努力的回报——我爱上了戈雅的心理”。
巧合的是,曾经一位法国的启蒙主义者在涉及旋律的论述中也指出:“是什么使音乐成了模仿的艺术呢?是旋律。
旋律模仿人声的
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和喜悦的呼声,表现出威吓,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都属于旋律表现和范畴”。
格拉纳多斯还曾提到:“在《戈雅之画》中我企图给予一种个性特征,一种苦涩和优雅的混合物——它们是典型西班牙式的,那种突然充满爱和热情的情感,戏剧性和悲惨的,就像在戈雅的作品中所看到的”。
《戈雅之画》由六首乐曲构成,于1909年至1914年间完成,分为两册出版。
第一册前四首乐曲,于1909年至1910年间出版;第二册后两首乐曲,于1913年至1914年间出版。
西班牙传统音乐语汇充斥在作品中,给人即兴的印象,展现出创作者的精神本质以及对生命无与伦比的体会。
第一首《情话》,代表着玛霍向玛哈的求爱,这一乐曲的创作灵感来自《狂想曲》中的第五幅作品。
玛霍伴随节奏感强烈的前奏登场,变奏题材选用与戈雅同时代的西班牙作曲家拉赛那(1751年-1816年)的歌曲及西班牙荷他舞曲。
《情话》所要达到的对爱的充分表达的目的,不仅是格拉纳多斯对18世纪西班牙敢爱敢恨的玛霍的颂赞,更是对戈雅一生未尽的夙愿的献礼。
这一乐曲中的强烈抒情,充分展示了一位被爱恋笼罩的玛霍,在向玛哈表明心意时的那种无法抑制的急切,狂热又理智,但谨慎终究无法战胜激情。
爱的告白总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深思熟虑和小心翼翼,没有人能控制住内心的情感火山,所以《情话》充满了千回百转,充满了玛霍私密的、琐碎的情思缠绕。
第二首《窗边诉怀》,是一首关于爱的二重唱。
低音模仿吉他,旋律则模仿人声,唱出了相当优美的喧叙调。
这种高低音不同的模仿正是格拉纳多斯的心声,因为在窗边诉怀的人,最常见的姿态就是弹奏吉他,自弹自乐。
因此,在这首曲子中,高低音色完美的表达出了这种感觉。
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格拉纳多斯永远也不可能称之为大师,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低音不断的变换,让音乐中出现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在前半段的时候是一种憧憬的感觉,仿佛对前半生的激昂的怀念,因此较为愉快。
而后半首就逐渐趋于平淡,这种平淡
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作者心境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正好体现了作者人生阅历丰富的感觉。
因此,这首歌就仿佛是在诉说作者的一生,从初出茅庐的意气风发,到人到中年的彬彬有礼,再到迟暮年纪的一种颓唐,一切融合得那么恰当,就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平淡的人生,在人们的眼前走过。
平淡无奇,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充满了感动。
第三首《篝火晚会》,又称《灯光下的凡丹果舞》。
第三首曲子最为第一册中的高潮部分,它和其他作品的组曲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情绪的高昂。
在这首曲子中,那种高昂的感觉仿佛将整部组曲退上了一个高峰,如果承接第二首的话,那么就是人生最后一搏的感觉。
因此,篝火晚会其实在某些程度上就是作者的最后狂欢。
可以预知,这个狂欢必然是热情奔放的,倾注了作者最后的全部力量,完完全全的迸发出了那种力量的美感。
因此,这首曲子也和其他三首有着很大的区别,是热情与火的感觉,不再是那种淡淡的爱,浅浅的爱,而是不顾一切的爱,狂野而奔放。
第四首《少女与夜莺》是《戈雅之画》中非常著名的一首,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说,这首曲子是《戈雅之画》之所以出名的原因。
因为这首曲子在第一册中起到了一个完美收官的作用。
它的音色和前两部作品类似,但是却又有些不同,因为这部分作品那种,仿佛预示了收官,因此充满了悲凉的味道。
但是大师的作品中,不是单纯的悲凉,而是掺杂了一些更为复杂的情感,恰似少女和夜莺那种懵懂的感觉,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偏偏就是有一种勾人的情感在其中,让人欲罢不能。
相别一日,如隔三秋。
但热恋的温度总会退却,而作为男性的玛霍似乎总是要先行一步。
当玛哈终于从昨日的缠绵中醒来时,玛霍已经不在身边,玛哈顿感失落,她意识到感情终会迎来不可抗拒的倦怠,这种不安全感被夜莺的啼叫抹上了更深色的哀伤,那是对爱的不确定以及对幸福的不信任感。
彷佛夜莺的歌声自玛哈心中涌出,但玛霍是否能听到这份因无尽思念而夸大的哀鸣呢?
然而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原本出于爱的疑惑与踌躇却一语成谶,
夜莺婉转动听的歌声似乎已经预知了玛哈急转直下的命运。
格拉那多斯将属于肖邦的浪漫带进作品,以致玛哈在面对爱人玛霍的离开后心生慨叹。
在组曲的第二部中,格拉那多斯触摸到戈雅作品的阴暗面,同时被画中不可抑制的宿命感、华美外表下难以掩盖的悲情与死亡气息深深折服。
在完全失去听力之后,画家戈雅只能通过手语进行交流。
在巨大的孤独感面前几近沉沦,但也正因这近乎与世隔绝的孤独,使他轻易摆脱掉与上层社会交际的装腔作势,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把我的注意力从疾病上移开,赔偿我由它引起的严重的损失。
我决定用我的时间去完成一个组画,在那里我将运用我的观察力,那是昔日所画的那种受人委托的绘画所不曾有过的。
在那里,奇思怪想和创造性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第五首《爱与死》,取材自《狂想曲》第十幅同名画作。
这首曲子在某些层面上,所表达的含义其实与《狂想曲》中的是相同的。
那种悲怆的感觉,那种来自灵魂的战栗感,都是这首曲子的精髓。
但是它不同于其他的悲怆,它的悲怆是一种心甘情愿的感觉,一种受伤了却认同的感觉。
这种感觉非常的难得,一般的演奏者非常难以拿捏。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感觉才让人迷恋,因为爱与死,都是人们所欲罢不能的,仿佛毒品一样蔓延到人们的骨髓之中。
综上,本文通过对拉罗查、道格拉斯等著名钢琴演奏家对《戈雅之画》演绎的分析,试图探寻走进乐曲内部并发现音乐真谛的不同路径。
再经对组曲各部分审美体验的列举与描述,希望能为同样在研究《戈雅之画》或是喜欢格拉纳多斯音乐作品的人们提供一些借鉴,更希望能在更多关注此部组曲的人们间达成交流的目的。
斯人已去,佳作存世。
我们有幸可以通过作品去感受一个世纪前的西班牙风情,也可以透过作品去追思一位伟大的作曲家,用心去聆听、去察看属于他的音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