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

合集下载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第四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四节 旅游名联选读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第四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四节 旅游名联选读
语表现了山海关独一无二的气势与 险要。 ➢ 上联说山海关地理位置险要,是扼 北京与沈阳两地的咽喉处,故称 “两京锁钥”。 ➢ 下联说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 点,且是所有关隘中最重要的关隘。 联语简洁、生动,形象鲜明。

应县木塔联[1]
佚名
俯瞩桑干[2], 滚滚波涛萦似带; 遥临恒岳[3], 苍苍岫嶂屹如屏[4]。
龙德正中天, 四海雍熙符广运[2]; 凤城回北斗, 万邦和谐颂平章[3]。
【注释】 [3] ➢ 风城: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箫
引凤,凤凰降落京城,后称京都为 风城。 ➢ 回北斗:北斗星回旋。古人认为一 年四季是北斗回旋的结果。后用北 斗回旋含指挥天下之意。 ➢ 平章:指和平与章明。
题太和殿[1]
1
长城山海关联[1]
佚名
两京锁钥无双地[2]; 万里长城第一关[3]。
3
【注释】 [2] 两京:指北京和沈阳。清入关前曾在 沈阳建都称盛京。 [3] 第一关:山海关东城门上有“天下第 一关”的巨匾。
长城山海关联[1]
佚名
两京锁钥无双地[2]; 万里长城第一关[3]。
3
【赏析】 ➢ 这副对联是称颂山海关的名联。联
题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联[1]
2
陈谦
聚五千年浩气, 凝四亿众深情[2], 化万仞泰山, 而成烈魄; 超八百里湖光, 挟七二峰岳色, 壮微躯秭米, 来仰丰碑[3]。
【注释】 [2] 四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 口数据。此为概数。
题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联[1]
2
陈谦
聚五千年浩气, 凝四亿众深情[2], 化万仞泰山, 而成烈魄; 超八百里湖光, 挟七二峰岳色, 壮微躯秭米, 来仰丰碑[3]。
【注释】 [3] 秭米:数目:古代十万为亿,十亿为 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十垓为秭。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第三节旅游诗词名篇选读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

熟悉: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历代游记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和图画记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

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后世称为宋体,及现在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的发展,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笔画的线条化;二是字形的符号化;三是结构的规范化;四是字集的标准化。

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一、诗体流变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有“风、雅、颂既忘,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

一、诗体流变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确立了诗歌三字尾的节奏,为七言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骚》也被称为骚体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駢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讲究对仗的形式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并发展。

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咏诗》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七言诗成熟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

五言诗、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导游证考试知识点汇总-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第三节旅游诗词名篇选读第四节旅游名联选读第五节游记名篇选读大纲要求的考试内容: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

熟悉: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历代游记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和图画记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

此后,汉字经历了由商周时期的金文,西周后的大篆,秦朝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到唐朝的狂草、楷书、行书等的发展过程。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到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后世称为宋体,及现在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二、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的发展,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其演变规律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笔画的线条化;二是字形的符号化;三是结构的规范化;四是字集的标准化。

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一、诗体流变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有“风、雅、颂既忘,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

一、诗体流变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确立了诗歌三字尾的节奏,为七言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骚》也被称为骚体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駢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讲究对仗的形式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并发展。

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咏诗》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七言诗成熟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

五言诗、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2019-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01

2019-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01

离对坎,震对乾,一日对千年,尧天对舜日,蜀水对秦川。苏武节,郑虔毡,涧壑对林泉。挥戈能退日,持 管莫窥天。寒食芳辰花烂熳,中秋佳节月婵娟。梦里荣华,飘忽枕中之客;壶中日月,安闲市上之仙。
作者: 车万育(1632~1705年),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云崔,湖南邵阳人。康熙二年(1663年), 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康熙三年(1664年)三甲八十四名进士。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喜联——又叫婚联,是婚嫁时专用。
海枯石烂同心永结;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
寿联——为长者祝寿,也有人为自己写寿联。 挽联——用来哀悼死者。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贴于书店的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4、出句与对句平仄相谐
每个汉字汉语拼音声调——1、2声为平声;3、4声为仄声
一般规律
如: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① 一句之内平仄相谐,两个音节一转换;
下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 上下联之间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③ 1、3、5字可灵活,2、4、6字必分明
如:千秋怀抱三杯酒 平平平仄平平仄
分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联知识概况
其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 相同,不多不少。
其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 句尾字用平声。
其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 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3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五版 )

4.3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五版 )

押韵1
平仄2
对仗3
工对 邻对
借对就是一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 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 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
《曲江》 杜甫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宽对 借对
流水对
二 诗词格律常识 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押韵1
平仄2
对仗3
工对 邻对
一般的对仗,上句和下句是平行的 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 种对仗的上句和下句之间往往一气 呵成,分开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 意义不全。这种对仗被称为流水对。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流、舟、留”,韵母都 是iu,所以它们押韵。
二 诗词格律常识 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押韵1
平仄2
3对仗
➢ 古平声为平,古上、去、 人、声为仄,仄就是不平 的意思。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句话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诗歌形式的流变轨迹。
一 诗体流变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 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5首诗歌,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
➢ “风”指“国风”,为地方民歌,
18
➢ “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风》,价值最高。
一 诗体流变
➢ 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 楚辞,楚辞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的。
一 诗体流变

二 诗词格律常识

三 楹联常识

2020年全国导游考试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十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2020年全国导游考试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十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PART 03 \ \ \
| 中国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金陵南京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 感慨当今,所有的人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唯有眼前的自 然美景是永恒存在、永远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 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诗的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气势磅礴,构思巧妙, 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10
第十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 游记选读
ZHONGGUOLVYOUSHICI
01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P
A
R
T
O
N
E
PART 01 \ \ \
|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一、汉字的起源及代表字体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早已用实物、图 画或各种符号记事表意,如结绳记事、 契刻记事等。
【拓展阅读】仓颉造字的故事 【推荐视频】从没有人这样解 读中国文字
| 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PART 02 \ \ \
| 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对联的上下联应竖写,上联在右,下联 在左,不用标点符号。如果是长联,一 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 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 “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03
中国旅游诗词名篇选读
P
A
R
T
T
H
R
E
E
PART 03 \ \ \
PART 01 \ \ \
(一)甲骨文
|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规律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用来 记事。甲骨文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 文字。
PART 01 \ \ \

对联古诗词

对联古诗词

对联古诗词对联古诗词篇一:古诗词、对联哲理古诗词、对联、现代诗哲理意蕴赏析(必考)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1、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具有普遍性。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矛盾具有特殊性,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吃一堑,长一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①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③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南宋词人蒋捷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秋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鬂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矛盾具有特殊性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行的统一7、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

功穿漏江海,蚕食因蛟鲸。

——量变和质变8、唐朝诗人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个性与共性相互联结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抓住时机,促成质变1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量变质变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13、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5、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要抓主要矛盾。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17、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物是运动变化的18、树欲静而风不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9、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名为《未选之路》的诗,诗中写道:两条路分散在树林里/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单选题]1.旅游的(江南博哥)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A.文字B.思想C.工具D.行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文字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和丰厚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单选题]2.汉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

A.语言B.汉语C.思想D.感情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和丰厚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单选题]3.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中分离出来,于是原始的文字就出现了。

A.结绳B.刻痕C.图画D.筑器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书画同源,虽然绘画促进了文字的产生,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特殊图画越来越多,且逐渐向文字的方向偏移,最终使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需要把特点写出来,使人能够认识,于是,原始的文字就这样出现了。

[单选题]4.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金文B.小篆C.大篆D.甲骨文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用来记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

[单选题]5.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后世称为宋体,即现在我们的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A.汉B.魏晋C.唐D.宋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总分:13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33,分数:132.00)1.对联经历了怎样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孕育时期——从先秦至唐代,门上挂桃符来镇邪驱灾,桃符上先是神荼与郁垒的画像,后为驱邪祈福的话语;(2)出现时期——五代时期,桃符上多表达除旧迎新的喜悦与期盼,称为春联。

出现了第一副对联,为后蜀主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3)发展时期——宋、元,对联的运用范围扩大; (4)鼎盛时期——明、清,上至君王将相,下至普通文人皆好联语。

)解析:2.按应用范围划分,可以将对联分为哪十类?(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春联(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寿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含题画)联、杂联。

)解析:3.我国对联史上第一副对联是什么内容,出现于何时?(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后蜀主孟昶所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第一副对联。

)解析:4.对联对仗的特点从哪六个方面来体现?(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2)出句与对句词性相同;(3)出句与对句语法结构相应;(4)出句与对句节奏相同;(5)出句与对句平仄相谐;(6)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

)解析:5.什么是对联的“正对”、“反对”和“串对”?(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对指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反对指出句和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语气上是衔接的。

)解析:6.什么是对联中的平仄?(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古代声调有:平、上、去、人四声,其中平、上为“平声”,去、人为“仄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为: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为平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为仄声。

平仄要求: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平仄相对;对每一句而言,一、三、五字可灵活,二、四、六字必分明;一般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解析:7.什么是横额?(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为多,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

)解析:8.什么是对联的领词?(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语词。

领词有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不等。

)解析:9.以断句的方式给出《山海关盂姜女庙联》的三种读法?(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三种断句方法:(1)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2)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长长涨,长涨长长消。

(3)海水潮!潮!潮!潮!朝潮朝落;浮云涨!涨!涨!涨!长涨长消。

) 解析:10.给《东林寺三笑亭联》断句,联中“三人”、“三教”分别指什么?(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东林寺三笑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三教”指佛、道、儒,也暗喻慧远、陆修静和陶渊明三人。

)解析:11.给《苏州寒山寺联》断句,联中“寒山”、“名贤”分别指什么?默写诗人张继所题二十八字的那首诗。

(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苏州寒山寺联》:“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寒山”指的是唐代在此住持的寒山法师。

“名贤”指清末光绪年间修寒山寺的苏州知府。

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解析:12.给《扬州二十四桥联》断句,该联化用了什么人的哪两句诗?(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扬州二十四桥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该联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两句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解析:13.给《岳阳楼联》断句,联中“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分别对应哪四个人?该联化用了什么人的哪些诗句?(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岳阳楼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腾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联中“诗耶”对应着唐代杜甫,“儒耶”对应北宋范仲淹,“吏耶”对应滕子京,“仙耶”对应吕洞宾。

该联化用的诗句为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解析:14.给《南昌滕王阁联》断句,联中“江上才人”、“阁中帝子”分别指什么人?上联中“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化用了哪些诗句?(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南昌滕王阁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联中的“江上才人”指王勃,“阁中帝子”指的是李元婴。

上联中“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

) 解析:15.《武汉黄鹤楼联》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联中的“二水”指的是什么?(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萨迎阿,清代,“二水”指长江和汉水。

)解析:16.给《泰山孔子岩联》断句。

该联主要集了哪些儒家著作里的语句而成?(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泰山孔子岩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联中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语上”出自《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解析:17.给《西湖平湖秋月亭联》断句。

该对联作者是谁?(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西湖平湖秋月亭联》:“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蘋秋老;把酒对琼楼玉宇,莫辜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作者是清朝的彭玉麟。

)解析:18.给《成都杜甫草堂联》断句。

该对联作者是谁?(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成都杜甫草堂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作者是清朝的顾复初。

)解析:19.《南京明远楼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回,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

”此联中的领词有哪些?该联描写的是什么景象?(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看”、“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