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大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

2、感悟哲理,体会庄子散文说理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和感悟哲理是本文的重点。

2、通过诵读体会庄子说理的艺术是个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一、导入:荀子有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在世要追求一种大的境界,才能突破诸多局限,从而取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有更大的进步,今天就让我们来跟随最有智慧的庄子,学习他的《秋水·东海之大乐》去省察自己,突破自我。

二、初读文本朗读课文(找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纠正错误):要求:1.读准字音。

2.读清句读。

三、再读文本1.齐读,学生圈画重点文言现象,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提出来交流探讨。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课件展示题目,学生回答。

A.通假字:1.不辩牛马 : 辩通“辨”,分辨2.拘于虚也: 虚通“墟”,所居之处3.豪末之在于马体: 豪通“毫”,动物身上的细毛4.人卒九州:卒通“萃”,聚集。

B.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2.至于北海3.始旋其面目4.子之难穷也5.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至于:古义,到了。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古义,脸,面部。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穷:古义,尽;今义,贫穷。

古义:中原。

今义:我国。

C.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2.东面而视3.我常闻少仲尼之闻4.而轻伯夷之义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面向东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少”—“小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轻”—把…看轻—“轻视”D.翻译句子:(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 东海之大乐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五单元三 东海之大乐 教案6 Word版含解析

《东海之大乐》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能力目标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习过程]一、导入我们学过庄子的好几篇文章,有许多成语即出自于《庄子》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逍遥游》扶摇直上、鹏程万里;《无端崖之辞》涸辙之鲋、运斤成风。

还有井底之蛙、邯郸学步、以管窥天••每个都堪称经典,今天我们学习《东海之大乐》的第一则故事中,其中也形成了几个有意思的成语,我们一起学习吧••二、走进庄子及《庄子》(板书:东海之大乐庄子)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分内篇、外篇、杂篇,共三十三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正音以后,齐读。

径(jīng)涘(sì)殆(dài)闾( lǘ) 礨(lěi ) 稊( tí) 比(b ì)四、课文分析思考讨论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的叹包括哪些内容?4.你如何看待河伯这个人物形象?分组讨论5分钟五、在思考中明确以下文言知识1、重要实词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

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子之难穷:穷尽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河流古今异义至于北海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于是焉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不辩牛马。

庄子《东海之大乐》

庄子《东海之大乐》

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 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 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 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 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 的步伐。
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对 寓言故事的理解?
第一、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 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第二、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 ,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 大的理想。
学习感悟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我 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不自 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收获, 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就是我打 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 地学习,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添补自己 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使自己的 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井底之蛙: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管窥蠡测: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 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邯郸学步: 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 会的东西也忘掉了。
以管窥天、 见闻狭隘或看事片面; 以锥刺地: 见识浅陋,所知甚少。
古今异义:
▪ 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 水道,泛指河流。
生动地说明人的知识技能有限, 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盲目自满,无 异于井中之蛙,邯郸学步,最终自取 其辱;启示人们要谦虚好学,不断完 善自我,超越自我。
《真实的高贵》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 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 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 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海明威
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子之难穷也 穷:古义,尽;今义,贫穷。
▪ 拘于虚也
虚:同“墟”,处所,所居之
▪ 而吾未尝以此自地多者 多:赞许,称赞,推崇

19.《东海之大乐》

19.《东海之大乐》

【译文】 渤海海神若说:“井中的鱼不可以谈
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 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固执于时间(即受时间 的限制); 穷乡僻壤的士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 原因, 是受教育的束缚。现在你从崖岸中出来 ,游览于大海,于是就知道了自己的鄙陋,你将 可以一起来谈论大道理了。天下之水,没有比大 海更大的:所有的河水都归向大海,不知道什么 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变满;尾闾向外排泄, 不知道什么时候停止,但海水却没有减少;少雨 的春季也好多雨的秋季也好海水不为之改变,涝 也好旱也好大海不曾知晓。这海水超过江河之水 ,不能够以数量来算计。
【译文】公子牟靠着案子叹息了一声,仰面向天而笑道:
“你难道没听说过那 浅井之中的蛤蟆吗?它对东海的鳖说: ‘我太快乐了!出来就在井栏圈上 跳跃,进去就在井壁破砖 瓦上休息。进入井水中,井水就浮着我的两腋, 托着我的下 巴,踏在井底的泥巴上,泥巴就盖没了我的脚背。回头看看 井 中的孑孓、蟹、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啊。况且占据一 沟水,跳跃或站 立在浅井中的快乐,这也是快乐的极点了。 先生为什么不常常进来看看 呢?’东海的鳖左脚还没迈进井 中,右脚就给绊住了。于是因为有所顾虑 而徘徊不前,退了 回去,还把东海的大乐告诉蛤蟆说:‘海太大了,说是千里 之远,也不能够穷尽它的宏大;说是七八百丈之高,也不能 够穷尽它的深邃。大禹的时候,十年有九年发大水,可是海 水没有因此更增加;商 汤的时候,八年有七年闹旱灾,可是 海水的边沿没有因此更退缩。不因为 时间短长而改变,不因 为雨水多少而增减,这就是东海的大乐啊。’浅井 里的蛤蟆 听了这东海的大乐,显出很恐惧的样子,惘然自失。
相对主义思想 (人们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 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不囿于己见 不自以为是 人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

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5单元《庄子》选读三东海之大乐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东海之大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两涘.(sì)渚.(zhǔ)崖不似礨.(lěi)空灭跗.(fū)所开吾喙.(huì)孑.(jié)孓.(jué)汒.(mánɡ)然右膝已絷.(zhí)矣隐.(yìn)机大息適.(tì)適.(tì)然大.(tài)皇呿.(qū)而不合奭.(shì)然四解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不辩牛马(“辩”,通“辨",分别,辨别)(2)拘于虚也(“虚",同“墟”,处所,所居之地)(3)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卒”,通“萃”,聚集)(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5)汒然异之(“汒",同“茫")(6)隐机大息(“机”,通“几”,几案,小桌子)(7)出跳梁乎井之上(“跳梁",同“跳踉",腾越跳动)(8)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第一个“知”,通“智”;竟,通“境")(9)反于大通(“反”,通“返”)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语错误!(2)知错误!(3)方错误!(4)见错误!(5)少错误!(6)始错误!(7)乃错误!(8)于错误!(9)焉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懂得大道理今义:不吝啬或洒脱(2)计中国..之在海内古义:中原地区今义:国家(3)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古义:大道理今义:地名(4)至于..北海古义:到达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5)合同..异古义:合,合而为一;同,相同今义:一种法律文书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看不起,轻视)(3)汒然异.之(意动用法,以……为异)(4)穷.众口之辩(使动用法,使……穷尽)(5)离坚白..(形容词作名词,硬度;颜色)(6)将忘子之故.(形容词作名词,原来的技能)(7)然.不然,可.不可(均为意动用法,以……为然;以……为可)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东海之大乐教案定稿版

东海之大乐教案定稿版

东海之大乐教案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东海之大乐【教学目的】1、掌握本课的实词(含源于本课的成语)、虚词及特殊句式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3、追求高尚境界,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发展,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这种因素,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善于学习的人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去纠正它,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人生之路也由此而伸向一个更高的增加境界。

在《东海之大乐》这篇选文中,河伯就是这样一个人。

正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勇于自己的不足,所以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讲读第1则(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梳理内容:结合注释自读,不懂的字词句相互交流。

(三)课文解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这里“河”指黄河。

时,按时节,名词作状语。

“泾流”即水流,“泾”借作“巠”,指水脉。

“涘”指水边。

“渚”为水中陆地。

古人或云:水生于春,壮于秋。

秋天多有霖雨。

那时候,众多河流都向黄河里面灌注,黄河水流暴涨,河面变宽,以至于两岸之间、水中陆地和河岸之间,互相望过去,连牛马都分辨不清楚。

以“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来写水流之大,简洁有力,朴实生动。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河伯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据说姓冯名夷,一作冰夷、冯迟,因渡河时淹死,天帝封他为水神。

古人多以大为美,所以庄子写道,河伯见黄河水流如此之大,就以为天下之盛美都在自己这里了,甚是自得。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北海”就是渤海,而不是《逍遥游》里面的“北冥”。

当时,黄河就注入渤海。

“旋其面目”指改变了他的脸色。

“望洋”正字当作“望阳”,仰视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形容视觉不分明或迷茫、茫然)。

《庄子—秋水篇—东海之大乐》“公孙龙问于魏牟曰”文言文阅读

《庄子—秋水篇—东海之大乐》“公孙龙问于魏牟曰”文言文阅读

《庄子—秋水篇—东海之大乐》“公孙龙问于魏牟曰”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

吾自以为至达已。

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

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来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

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

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

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选自《庄子•秋水篇•东海之大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B.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C.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D.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

庄子选读《东海之大乐》

庄子选读《东海之大乐》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读文本,把握关键
• 问题1:第一段描述的对象
有几个,各有什么特点?
•问题2:海神到底有多大?
它有认识到这
个道理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深入挖掘,发展提升 • 问题4:后文又通过几组比
较说明了什么道理?

拓展迁移,思想升华 • 问题5:请联系现实谈一谈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庄子这种思 想?
作业:读庄子作品,品味
其思想精华。 1、相对主义的思想 2、“天道无为”的思想 3、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先秦诸子选读
濠去学 上做来 观逍养 鱼遥生 能游术 齐,, 物 。
梦识看 里得破 迷天生 蝶地死 知心界 忘,, 我 。
庄子简介
• 约公元前369一前286 • 名周,宋国蒙人。 •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 •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 陋巷,常向人借粮,自 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 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 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 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 的门徒所著。
庄子 文章特色:
(1):善用寓言和比喻,对 比,排比等,生动活泼。 (2):想象奇幻,构思巧 妙,气势宏伟,景象壮阔, 具有雄奇怪诞的艺术意境。 (3):辛辣幽默,妙趣横 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检测知识,夯实基础
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 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第二、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 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
生活中、学习上有许多的未知需要 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只有 不自满的人,只有虚心的人才能够有的 收获,取得新成功。要做到这样,首先 就是我打消自满自傲的念头,时刻提醒 自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在实 践中添补自己的无知,提高自己的素养 ,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迈入一个新的境界 。
虚词
之:
野语有之曰 。
我之谓也。 于:
说法,代词
宾语前置标 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家。 被
拘于虚也。 被
今尔出于崖涘。 从
莫大于海。比
取消句子独 今我睹子之难穷 立性 也。 非至于子之门则 “的” 助词 殆矣。
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特殊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又奚以自多 宾语前置 莫吾能若也 宾语前置
至于北海见笑
大方之家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 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 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 我国一部分海域。 大方:古义深明大义的人, 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 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 不俗气。
子之难穷也
穷:古义,尽;今义,贫穷。
虚:同“墟”,处所,所居之 拘于虚也 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多:赞许,称赞,推崇 擅:占有,据有 且夫擅一壑只水
井底之蛙: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管窥蠡测: 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 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连自己原来 会的东西也忘掉了。
思考:庄子的文辞有什么特色?
夸张手法
意境壮美
想象奇特 境界阔大 寓意深刻 发人深醒
巧用对话 形象生动
庄子告诉了我们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吾常闻少仲尼之闻 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 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十年水潦,而水弗为加益 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 shào yù tài xì an wèi tài
古今异义:
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 水道,泛指河流。 古义:脸朝东。 东面而视 今义:方位词,东面。 古义,脸,面部。 始旋其面目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 是…… 就……” )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 引出另一层意思。)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者,……也,表判断)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格式, 可译为“认为……是” )
明确: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 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海神若的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 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 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 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 时代发展的步伐。
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对寓 言故事的理解,
相对主义思想 (人们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 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 虚心自处 完善自我 不囿于己见 不自以为是 人要不断突破自我局限
齐物论 顺应自然
“逍遥游”
作者在提升自我方面渗透了怎样的思想?
(1)制约因素: 地域,时间,受教育程度。 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境界不断得到提升。寓 言启示我们必须时时省察是否遭受了类似的蒙蔽, 激励我们超越这些蒙蔽,向理想的境界靠近。 (2)注意问题方面: ①消除河伯以及坎井之蛙那种画地为牢、故步自封、 安于小我的心态。这种心态让人既没有清醒地认识 自我,又没有清醒地认识世界。 ②即便我们已经有了较高的精神境界,也不能够自 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有比较才有鉴别
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秋水》中的成语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 望洋兴叹: 叹自己的微小,今多比喻想做 一件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 何。 贻笑大方: 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 大方之家: 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
第一段作者写得很有层次,请将这一段 划分层次,体会庄子行文清晰的思路。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 尽在己”:黄河的壮阔。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不见水端”: 大海的宽广。 第三层:从“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至段 末:河伯的顿悟。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自知之明
讲解第二节
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欣赏“井底之蛙”的故事 这则故事,魏牟谈话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魏牟想告诉公孙龙 什么?
井底之蛙 管窥蠡测 邯郸学步
指出公孙龙不是智商不行,而是 他原来的知识阻碍了他领悟大道 理。
作者举了几个寓言故事要什么说 明道理,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生动地说明人的知识技能有限, 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盲目自 满,无异于井中之蛙,邯郸学 步,最终自取其辱,启示人们 要谦虚好学,不断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2、顺流而东行 3、东面而视 4、我常闻少仲 尼之闻 5、而轻伯夷之 义者
(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形容词的意动用 法,“以之为 少”—“小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 轻”—把…看轻—“轻视”)
(方位名词用作状语。“面向东面”)
固定句式
Hale Waihona Puke 《真实的高贵》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重 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于 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 优于过去的自己。
——海明威
东海之大乐
—《庄子》
请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1、涘sì 2、闾lǚ 3、罍lěi 4、稊tí 5、汒máng 6、喙huì 7、甃 zhòu 8、呿 qū 9 、跗fū 10、虷蟹hán 11、絷zhí 12、適tì 13、商蚷jù 14、跐cǐ 15、奭shì 16、潦là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