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分级诊疗及医联体的建设方案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第1篇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地方实际,结合我国医联体建设的发展需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建设目标1. 实现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 构建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4. 推进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服务深度融合,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三、建设原则1. 公益性:医联体建设应遵循公益性原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2. 优化配置:按照区域医疗资源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服务效率。
3. 分级诊疗: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建立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
4. 共建共享: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 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医联体运行机制,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内容1. 组织架构(1)成立医联体理事会,负责医联体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服务管理等工作。
(2)设立医联体执行委员会,负责医联体日常运营管理和协调工作。
(3)设立专业业务部门,负责医联体内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业务工作。
2. 服务体系(1)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范围和功能定位。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
(3)推进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服务深度融合,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
3. 人才队伍(1)加强医联体内人才流动和交流,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2)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医联体内医务人员业务水平。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下沉基层。
4. 信息平台(1)建设医联体信息平台,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
(2)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
(3)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保护患者隐私。
5. 运营管理(1)建立健全医联体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
分级诊疗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分级诊疗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渐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改革方向。
分级诊疗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减轻大医院压力,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举措之一。
二、总体目标。
分级诊疗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分级诊疗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患者就医便利性和满意度。
三、具体措施。
1. 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
加强政策宣传,推动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明确分级诊疗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建设。
2.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和人员水平,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分级诊疗服务转型。
3. 健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城乡分级诊疗服务网络,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4. 推动医联体建设。
鼓励医疗机构间开展合作,建立医联体,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效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就医服务。
5. 加强分级诊疗管理和监督。
建立健全分级诊疗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考核和监督,确保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保障措施。
1. 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财政对分级诊疗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
2. 完善医保政策。
调整医保支付方式,推动分级诊疗服务的实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 强化人才培养。
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 加强宣传和教育。
加强对分级诊疗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和接受度。
五、预期效果。
通过分级诊疗建设工作的实施,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 减轻大医院压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1)》要点

《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1)》要点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可发于任何年龄。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2 基层医疗机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情况虽然DXA测量值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通用标准广泛用于各大医院,但据调查显示,基层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认知水平仍不足,脆性骨折史和DXA知晓率分别仅占17%和11%,医生往往是在患者发生骨折就诊时才发现骨质疏松症。
目前临床上使用DXA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疗效评估和骨折预测,跟骨定量超声测定法(QUS)易进行社区筛查。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较多,基层抗骨质疏松药物配置和医师对其使用要求掌握迥然不同。
3 基层骨质疏松症的筛查3.1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1)不可控因素:包含种族、年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其中种族罹患骨质疏松症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2)可控因素: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药物,跌倒及其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及自身因素。
3.2 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工具(1)推荐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表1)和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作为疾病风险评估的初筛工具(表2)。
(2)WHO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可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
针对中国人群的FRAX可以通过以下网址获得: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country=2。
医联体建设方案

医联体建设方案1. 引言医疗资源的分散和不平衡一直是制约中国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医联体建设方案应运而生。
医联体是指由多个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共享和优化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医联体建设方案的意义、核心要素和实施步骤。
2. 医联体建设方案的意义医联体建设方案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医联体建设,可以整合和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医联体建设可以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 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医联体建设可以实现患者的一站式服务,减少患者的重复就医和转院机会,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 降低医疗费用: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患者的重复检查和治疗,医联体建设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3. 医联体建设的核心要素医联体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 3.1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是医联体建设的基础,包括综合医院、社区医疗机构、专科医院等。
医联体建设需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特长的医疗机构作为合作伙伴,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2 信息共享和互通信息共享和互通是医联体建设的核心要素之一。
医联体需要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共享、医疗信息的互通和医疗数据的统一管理。
3.3 诊疗协作机制诊疗协作机制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远程会诊、病种诊疗协作、医护人员培训等。
通过诊疗协作机制,可以实现专家资源的共享,提高疑难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3.4 分级诊疗体系分级诊疗体系是医联体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
医联体建设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疗需求,将医疗资源进行适当的划分和配置,形成分级诊疗体系。
3.5 经费保障机制医联体建设需要建立健全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医联体的正常运作。
经费保障机制可以通过政府拨款、医保支付方式的调整以及合作医疗机构间的费用分配机制等方式实现。
骨质疏松门诊规划

骨质疏松门诊规划2013年-2016年是我科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合理安排发展三年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我科已基本建成一定规范化制度且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攀枝花市中医重点骨伤专科,为进一步加快科室发展,加强科室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使科室管理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中医药人才梯队合理化、中医诊疗方案系统化、中医临床疗效显著化,彰显我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我科实际,提出科室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根据医院的五年发展规划及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规划的要求。
以“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指导精神,把社会效益第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内容,建立专科规范管理,力争在三年内把骨伤科建设成设施完备、规模适度、功能完善、技术精湛、治疗规范的科室。
二、发展目标通过科学的管理实施,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梯队;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特色专科;重点培养年轻医师;逐年引进新技术、新项目;重点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建设一定规模,以中医特色为主,西医同步发展的临床专科。
争取在三年内将骨伤科建成拥有15人以上医护人员,拥有病床30张的二级科室。
三、科学管理在科室的业务发展过程中,为了安全、高效的提升业务技术水平,一方面,建立与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与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把质量关,无论从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还是各项技术操作规范都要严格要求,使业务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稳步上升。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同样重要,以优质、高效、低耗、便捷为目标,努力提高医生自身的技术水平,尽可能使患者少花钱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护理管理工作,要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体系,使护理工作能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临床实际工作中。
四、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室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科室的发展才会有出路:1、通过每年引进素质好的中医类别专科以上毕业生或调入确有专长的实用型人才不断充实我院的人才队伍。
骨质疏松防治医联体协议书

骨质疏松防治医联体协议书一、协议背景骨质疏松是一种影响全球老年人群体的常见病症,其特征为骨骼密度降低和骨质退化,在骨折和骨损伤的风险上升。
为了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诊治水平,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带来的身体和生活负担,我们决定成立骨质疏松防治医联体。
二、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建立一种协作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在骨质疏松防治方面的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提升骨质疏松患者的整体诊疗效果。
三、协议内容1.医疗机构组成:本医联体由以下医疗机构组成:(列举医疗机构名称和地址)。
2.成员权责:2.1医疗机构组织一位专家担任骨质疏松防治医联体负责人,负责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合作事宜。
2.2医疗机构负责人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在骨质疏松防治方面负有监督和指导责任,确保本医联体的正常运行。
2.3医疗机构应建立骨质疏松防治团队,包括骨科医师、内科医师、放射科医师、临床药师等相关专业人士,确保对患者进行包括诊断、治疗、康复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3.协作机制:3.1建立定期开展骨密度检测的机制,鼓励患者进行骨密度的筛查和监测,以便及早发现骨质疏松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2推广骨质疏松风险评估工具的使用,对高风险的人群开展定期筛查,并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教育措施。
3.3开展定期的学术研讨会议,分享骨质疏松防治最新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3.4加强医疗技术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医务人员在骨质疏松防治方面的操作技术和诊治水平。
四、协议执行1.协议执行时间自双方达成一致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
有效期届满前,双方如无异议,可续签。
2.双方在协议执行过程中如发现存在问题或需要调整的事项,应及时协商解决,并达成一致意见。
3.医联体负责人应定期对协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并将评估结果及时汇报给成员单位,共同探讨和改进。
4.协议终止:本协议有效期届满或双方一致决定终止协议,应提前三个月书面通知对方,自通知到达之日起协议即告终止。
五、协议效果评估为了确保本协议的执行效果,我们将定期对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的指标进行评估和监测,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诊疗效果、康复情况以及康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等。
2019版: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全文)

2019版: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
根据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首个中国OP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群OP患病率达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城市地区为25.6%,农村地区为35.3%。
OP最严重的后果是OP性骨折,它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常见OP性骨折(椎体、髋部和腕部)的医疗支出将达1745亿元[2]。
中西医在OP的诊疗中各有优势,为明确中西医结合在OP诊疗中的作用,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根据近年来OP最新诊疗进展,参考国内外指南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仅为学术性意见,实施时应结合患者和医疗具体情况。
一、定义传统中医学并无"骨质疏松症"概念,而属"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病变在骨,其本在肾,病因以肾虚为主,与肝、脾、瘀等密切相关,证属本虚标实[3,4]。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OP定义为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5]。
OP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OP包括绝经后OP(I型)、老年0P(n型)和特发性OP(包括青少年型),继发性OP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OP。
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OP。
二、危险因素与风险评估(一)危险因素OP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主要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因素,后者包括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表1)[6,7]。
表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二)风险评估OP受多因素影响,对个体进行OP风险评估,筛查高危人群,可为早期防治提供有益帮助。
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进一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8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国办发〔2018〕83号),按照《福建省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闽政办〔2017〕144号)精神,推动我市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全面健康发展,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服务效能,进一步落实、完善我市分级诊疗制度,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立足厦门实际,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坚持公益、创新机制,资源下沉、提升能力,便民惠民、群众受益”的原则,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均衡下沉医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为根本目的,建设和发展多种形式医联体,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改造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合理就医秩序,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工作目标2018年,搭建医联体制度基本框架,全市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同安区深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建设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所有公立医院和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每个区均建有至少一个成效明显的医联体。
构建覆盖全市多形式、多类型的医联体,建立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形成。
三、工作措施㈠建设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医联体1.建设区域紧密型医共体重点建设同安区以市第三医院为核心、区属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疗共同体。
通过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2018年,全面加快推进同安区总医院建设进度,建立高效的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卫生信息化支撑和应用,建立医联体内部统一的药械采购机制,实行医共体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推进总医院六大中心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防治专科医联体工作方案
为充分发挥**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市**区**医院、**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防治基地)的平台作用,有效利用**省医疗行业协会对骨质疏松防治技术指导的优势,经过**医院的前期探索,**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积极响应,创新性地构建“政府鼓励、学会指导、基地诊治、社区防治、家庭参与、个人重视”的骨质疏松防治专科医联体,以提高对全区广大群众骨质疏松的干预能力和健康服务水平。
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主要目标
(一)通过**省医疗行业协会的指导,在**医院建立**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防治基地(以下简称“防治基地”),由其作为牵头单位,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成员单位,构成骨质疏松防治专科联盟,建立有利于提升各成员单位对骨质疏松诊治水平的工作制度,加强对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和帮扶,提高各成员单位对骨质疏松专科防治的工作水平,大力改变广大群众的传统就医习惯。
(二)规范各成员单位对骨质疏松的诊疗秩序,建立标准化的诊治流程,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严控医疗费用。
对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做好双向转诊、定期随访等服务,建立分级有序的就医和服务秩序。
(三)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做好骨质疏松的预防,降低骨质疏松患病率,减少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提高其对健康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促进广大群众的家庭幸福。
二、组织架构
(一)联盟专委会。
成立**区骨质疏松防治专科医联体工作的联盟专委会,由防治基地负责人担任专委会主任委员,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其他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担任专委会常委,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委派2名业务骨干担任委员,统筹协调专科医联体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办公室。
联盟专委会下设办公室在防治基地,根据工作实际设置主任1名、副主任2名,配备2名工作人员,协助联盟专委会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开展日常业务工作的运行管理,衔接各防治站对口业务部门,起中枢纽带作用。
(三)专家组。
由**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委员会委员、骨质疏松防治基地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质疏松防治专家组成,主要负责会诊、规范化治疗培训、教学查房、带教、指导研究优化运行机制、医联体成员单位专题讲座及业务开展指导等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构建联盟。
以**医院骨质疏松防治基地为核心,全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并加挂“**区骨质疏松防治站”牌子(以下简称“防治站”),形成**区骨质疏松防治专科医联体,由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委员会组织骨质疏松防治专家,定期和不定期地到来指导防治基地和联盟成员单位开展骨质疏松防治技术指导、服务提升等工作。
本专科医联体之间没有统一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各方力求友好合作,在省医疗行业协会骨质疏松管理委员会的指导帮助下,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科研合作、工作制度完善和服务创新探索,不断推进全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二)资源共享。
防治基地和防治站紧密合作,实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治疗设备共享,通力合作做好骨质疏松疾病筛查、预约诊疗、康复跟踪、健康指导等服务。
积极探索研究做好病人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服务,逐步增加医务人员可柔性流动、对口支援、教学查房等内容,实行学科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不断提升服务群众健康的水平。
(三)加强培训。
充分发挥省医疗行业协会专家技术力量支持作用,一是定期和不定期到防治基地、防治站进行专科学术讲座、规范化治疗培训、治疗方案制定、教学查房、手术示范等;二是
设立进修点,优先接受各防治站人员参加进修,提高其专科医疗水平。
三是加强防治基地、各防治站医护人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不断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
(四)积极干预。
1. 发挥核心作用,规范诊治制度。
一是防治基地牵头制定骨质疏松的规范化诊治制度,对患者进行规范化诊治,有效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
二是配齐配好骨质疏松防治所需诊断、治疗设备及治疗药物,提供必要的检验检查条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是加强对防治站医师的专科知识培训,提高其对骨质疏松的诊治水平,更好地干预广大群众骨质疏松疾病的发生。
四是做好双向转诊,防治基地优先诊治防治站转诊的患者,对出院患者及其身体状况及时通报给防治站,让防治站做好后续的跟踪服务管理工作。
五是统筹加强骨质疏松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对骨质疏松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2.抓好基础服务,提高干预能力。
一是各防治站配备基础治疗的药物、筛查工具、康复设备。
二是做好骨质疏松患者的筛查和首诊,在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参照慢性病管理的方式方法加强对骨质疏松患者的跟踪服务管理,做好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
三是对经诊断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尊重其自由选择到专科医联体内的防治站就诊,由社区医生接诊后确认有需要转诊至防治基地
的,在患者自愿情况下帮助其及时联系防治基地的指定客服人员进行转诊登记,让其享受检查、治疗等相关便捷服务;防治站收到防治基地转回的康复期患者后,做好后续的跟踪服务管理,提高广大群众健康对服务的满意度。
5.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防预意识。
一是防治基地和各防治站大力开展骨质疏松防治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主动关注个人的健康。
二是防治站的家庭医生团队加大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管理,指导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做好相关防范措施,如装厕所把手、墙边、走廊加装扶手,防止老年人跌倒造成骨折或再次受伤。
三是积极开展下沉服务,防治基地、防治站定期和不定期或联合到镇(街道)、村(社区)进行义诊、健康宣教,提高广大群众对骨质疏松防治的认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四是各防治站定期和不定期开展骨质疏松防治的健康讲座,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规范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或通过建立村(社区)骨质疏松预防分享健康小组等形式,指导群众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自觉接受骨质疏松的规范化治疗,提高群众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和水平,增进其自身和家庭的幸福感。
(五)联动促进。
1.医联体内加强工作联动,积极组织开展专家门诊、现场查房、多种形式会诊、学术讲座、村居义诊及健康宣教等活动,并加强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研教学等
联动,通过协同联动服务的开展,有效提高成员单位的专科诊治水平和骨质疏松的干预能力。
2.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骨质疏松患者专科档案,保障患者在不同成员单位间享受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便捷性,有利于促进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通力合作,提高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3.由防治基地牵头或防治站提请,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防治站召开医联体工作会议,分析工作运行存在问题和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改进工作不足,不断优化服务制度和流程,必要时邀请区卫计局相关领导和科室人员参加会议,适时对专科医联体推进建设进行指导,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有效促进专科医联体工作的健康发展,使专科医联体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