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例句导言在文言文中,"以"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含义。
本文将介绍"以"的基本用法,并提供一些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用法一:标志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达一种手段或方法的意思,常常与动词连用。
例句:1.以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2.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3.以言辞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用法二:表示目的或用途"以"可以表示某个行动或状态的目的或用途。
例句:1.以学习为目的,每天坚持阅读。
2.以保护环境为使命,大家共同努力。
3.以守规矩为准则,树立良好的行为范例。
用法三:表示比较或相对"以"也可以用来表达比较或相对的意义,常与另一个对象或标准相对应。
例句:1.以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2.以他的实力而言,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3.以往的比赛记录来看,他并不是无敌的。
用法四:表示根据或按照"以"在文言文中还经常用来表示根据某种标准或规则来进行某种行动。
例句:1.以法律为准绳,处理各类纠纷。
2.以前辈的经验为指导,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3.以自然规律为依据,推理出这个结论。
用法五:表示时间或条件"以"还可以表示时间或条件,常与时间词或条件词连用。
例句:1.以春风为信,盛开的花朵迎接新的一天。
2.以万一发生意外,我们应该怎么应对?3.以能够及时完成任务为前提,我愿意接受挑战。
用法六:表示程度或范围最后,"以"还可以表示程度或范围的意思。
例句:1.以力所能及的程度,尽力帮助他人。
2.以小见大,从细节中寻找整体的问题。
3.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微小的变化。
结语以上是关于文言文中"以"的不同用法及一些例句。
通过学习这些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并能够更准确地运用"以"这个词汇。
文言虚词“以”

1、 以其境过清 (因为)
2、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靠 )
3、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 )
4、 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致)
5、 卷石底以出 ( “而” ) 6、 策之不以其道 ( 按照 )
7、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
8、 以光先帝遗德 ( 来
பைடு நூலகம்
)
再见!
文言虚词——
“以”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 拿、把、按照”。
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 ②以君为长者。( 把 ) ③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
以
一.用作介词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靠)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靠)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 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
二.用作连词
以
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以光先帝遗德( 来 ) 2.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塞忠谏之路(以致 ) 3.相当于“而”。 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 )
三.用作动词
以
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练一练
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凭 作连词:来、以致、而 作动词:以为、认为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

以的文言文意思及例句1.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并举上典型例句1、作动词:用;使用。
例句:战国时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白话译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贤明的人求进身也难成功。
2、作动词: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白话译文: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作动词:认为。
例句:战国·刘向《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白话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
以拼e799bee5baa6e79fa5e88e69d音:yǐ释义:1、用,拿,把,将:以一当十。
以苦为乐。
以身作则。
以邻为壑。
以讹传讹。
以往鉴来。
2、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
物以类聚。
3、因为:以人废言。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于:以待时机。
以儆效尤。
6、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7、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
以内。
8、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
得以。
9、古同“已”,已经。
10、太,甚:不以急乎?11、及,连及:富以其邻。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足以[zú yǐ]完全可以;够得上。
2、以来[yǐ lái]方位词。
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
3、以上[yǐ shàng]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
4、以内[yǐ nèi]方位词。
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
5、难以[nán yǐ]难于。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
“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
《说文》:“以,用也。
”《尔雅》:“以,用也。
”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一、以字的基本意义在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虚词,有着丰富多样的用法。
首先,“以”字可以表示动作或方式的手段、方法,如《论语·里仁》中的“以为怨,则家不和;以为怨,则国不安。
”这里,“以”字表明了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达到某个目的。
二、以表示标准、依据其次,“以”字还可以表示标准、依据。
例如《史记·滑稽列传》中说:“天之道也,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里,“天之道也”的“也”可以理解为“是”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修养身心)遵循天的标准,能够弱化过剩并补足不足。
”三、以表示比喻除此之外,在文言文中,“以”字还经常用于比喻的表达。
比如,《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嗟乎!其实邪?其视己何其美哉?”其中,“视己何其美哉?”可以理解为“自我固执地认为自己很美好”,起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效果。
四、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在复杂一些的句子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以”字被用作引导目的状语从句的情况。
例如,《战国策·齐策二》里有这样一句话:“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则九门必险。
”其中,“使赵明宇以东北为市”是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表示通过赵明宇在东北开设市场来实现某个目的。
五、以表示持续状态此外,文言文中的“以”字还常常用来表达持续状态。
比如《庄子·逍遥游》中写道:“进为雉,退为蛇;群居则忧,单处则喜。
”这里,“进为雉”和“退为蛇”,就是描写人物所处不同状态的特点。
六、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最后,“以”字还可用于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如《资治通鉴·宋世周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其情渊沉而智高,与取予殊路也。
”这里,“与取予殊路也”的意思是与他(指上文提到的刘景仁)不同。
总结:在文言文中,“以”字具有多种用法。
首先,“以”可表示手段、方法;其次它可以表达标准、依据;还可以用于比喻的表达;同时,“以”字也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它亦表示持续状态;最后,它还可用来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感谢您的阅读!(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苏轼《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归有光《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司马迁《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司马光《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张溥《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司马光《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苏轼《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司马迁《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蒲松龄《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韩愈《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例句一级段落标题:引言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修辞或者加强语气等作用的一类小字,其中以“以”为代表。
本文将重点探讨“以”的用法及相关例句,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二级段落标题:表示手段或方法“以”可以表示某种手段或方法。
它常常出现在说明一件事情是如何实现的情况下。
例如,在《孟子·离娄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水陆通衢,天下之交也。
”这句话中的“以”表示凭借、依赖手段或方法来实现。
“水陆通衢”表达了道路方便交通畅达,“天下之交也”则说明通过这种便利的交通手段使得天下之间产生更多的贸易往来。
三级段落标题:表示条件或前提此外,“以”还可以表示某种条件或前提。
在《孟子·告子上》中有这样一句:“月则旦旦,日则迈迈。
”其中,“以”就表明了月亮能够光明照耀是基于白天太阳发出光线的前提。
“月则旦旦”表达了月亮白天戴着阳光的面具高照,“日则迈迈”诠释了太阳昂首阔步行进。
四级段落标题:表示对象或内容“以”还可以表示某种对象或内容。
在《左传·襄公十二年》中有这样一句:“以我大邦抗之。
”这句话中,“以我大邦抗之”表示根据自己大国的力量来对抗外敌。
“以我大邦”说明理由,即根据自己是一个大国的身份,“抗之”则说明对抗外敌。
五级段落标题:表示标准或依据此外,经常可以看到“以”的用法是表示一种标准或依据。
例如,在《庄子·齐物论》中有这样一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按照百姓的无知愚昧来制定政策,就会让人民失去明智。
“以其昏昏”说明了制定政策的基准,“使人昭昭”表达了期望人民能够保持清醒、聪明。
六级段落标题:修辞增强语气最后,《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
”这句话用到了“以”的修辞用法,表示强调或加强语气。
其中,“以”起着增强语气的作用。
“如此而可谓之至愚者矣”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傻到极点。
文言虚词“以”字归纳 超级实用 直接可用

•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 之陋也。(《石钟山记》) •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 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 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 宴》) •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 见孟子》) •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劝学》) •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 以终余年(《陈情表》)
• • • • • •
15、余船以次进 介词“按照”; 16、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介词“依靠”; 17、高祖以圣武定鼎 18、以相国守代 介词“凭借……的身份” 19、以资政殿学士行 20、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 险以远,则至者少。
•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 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连词,表修饰; • 23、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目的“来 • 24、 作《师说》以贻之 用来”; • 25、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2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副词,通“已”,已经
•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 黄冠。 •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 颇蔺相如列传》) •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 治。(《五人墓碑记》)
连词,表因果;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是一个非常常见且用法丰富的字。
它通常用作介词、连词、副词和助词等,具有以下常见的用法和意义:
1. 作介词:
a) 表示起点或出发点:以东、以南、以西等表示方向。
b) 表示手段或条件:以勇气、以诚实等表示方式或条件。
c) 表示目的或结果:以求、以除、以便等表示目的或结果。
d) 表示参照:以某为标准、以此为据、以此为例等表示参照对象。
e) 表示比较:以某为比较对象、以相较为例等表示比较。
2. 作连词:
a) 表示原因或理由:以故、以故使、以故此等表示原因或理由。
b) 表示转折:以至、以至于等表示转折关系。
c) 表示结果:以致、以养等表示结果。
d) 表示条件:以若、以如等表示条件。
3. 作副词:
a) 表示程度或程度高低:以深、以微等表示程度。
b) 表示依赖或依照:以待、以敕等表示依赖或依照。
4. 作助词:
a) 用于构成"以...之"结构,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以民为本、以书为据、以子之才智等。
b) 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补语:以为、以为贵、以为重要
等。
总结起来,"以"的用法和意义非常多样,常见的包括表示起点、手段、目的、对比、参照、原因、转折、结果、条件、程度、依赖、助词等。
根据具体的文境和语境,"以"的含义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理解和使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它的具体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放在句中,起调整音节作用。
如:
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
(四)用作动词 1.表示动作、行为,译为“做”。 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14.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表原因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任用 动词,认为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法,译为 “拿”“用”等。
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请其矢,盛以锦囊。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 “凭”、“靠”或“凭„„身份” 。 如: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何以战?
③何以,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或 “为什么”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何以出尔反尔?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凭什么
◆何以战?
③何以,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或 “为什么”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何以出尔反尔? 凭什么 为什么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战?
③何以,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或 “为什么”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何以出尔反尔? 凭什么 为什么
2.表示动作、行为,译为“用”、 “任用”。 如: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3.表示动作、行为,译为“率领”。
如: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本纪》)
4.表示心理活动,译为“以为”“认 为”。 如: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用作名词, 有缘由、原因的意思。 如: 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介词,在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课堂检测:
1.成以其小,劣之 2.屠惧,投以骨 介词,因为 介词,用、拿
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 安。(《登泰山记》) 介词,在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介词,根据、按照
介词,在 介词,凭借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二)用作连词
1.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 前,可译为“因为”。
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 “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 (《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 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来”、 “用来”等。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课堂检测:
1.成以其小,劣之 2.屠惧,投以骨 介词,因为 介词,用、拿
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 安。(《登泰山记》)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课堂检测:
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表原因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任用
1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14.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表原因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任用 动词,认为
5.杀之以应陈涉
6.属予作文以记之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课堂检测:
1.路幽昧以险远
2.各各竦立以听
连词,表并列
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4.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5.杀之以应陈涉
6.属予作文以记之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课堂检测:
1.路幽昧以险远
2.各各竦立以听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逍遥游》)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3.表示动作、行为施行时所涉及的对象, 译为“把”。
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 、“由于”。 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连词,表修饰 1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连词,表目的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表结果 14.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现象 1.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2.通“已”,止。 如:无以,则王乎?
(《孟子•梁惠王上》)
(七)用作复音虚词 【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
(《高祖本纪》)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7.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
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9.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7.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 凭借….的身份 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9.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7.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 凭借….的身份 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介词,把
9.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7.于是辞相印不拜,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 凭借….的身份 8.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介词,把
9.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之兴怀 介词,因为
课堂检测:
1.路幽昧以险远
2.各各竦立以听
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4.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 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
【有以】【无以】 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的意思。 如: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 成江海。
(《劝学》)
③何以,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或 “为什么”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何以出尔反尔?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课堂检测:
1.成以其小,劣之 2.屠惧,投以骨 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 安。(《登泰山记》)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课堂检测:
1.成以其小,劣之 2.屠惧,投以骨 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 安。(《登泰山记》) 介词,因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依照”、“根据”等。 如: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 匣,以次进。
(《荆轲刺秦王》)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用法 同“于”,译为“于”、“在”、“从”。
如:
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乘风雪…… (姚鼐《登泰山记》)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 还,须发尽白。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什么
◆何以战?
③何以,译为“凭什么”、“用什么”或 “为什么”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何以出尔反尔? 凭什么 为什么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什么
◆何以战?
凭什么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04湖南 拿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用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06湖南 用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连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08湖南 介词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09湖南修饰
1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连词,表修饰 1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14.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表原因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动词,任用 动词,认为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介词,根据、按照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课堂检测:
1.成以其小,劣之 2.屠惧,投以骨 介词,因为 介词,用、拿
3.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 安。(《登泰山记》) 介词,在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6.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介词,根据、按照
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1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14.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表原因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0.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1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1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削月割,以趋于亡。 14.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