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海上钢琴师 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让人心醉神迷的电影,它不仅令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更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电影中的音乐无疑是最大的亮点。
每一曲钢琴演奏都充满了情感和力量,让人仿佛置身于音乐的海洋中。
尤其是主角在海上弹奏钢琴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孤独、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
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这种力量让人震撼。
其次,影片对于人性的描绘也令人深思。
主人公通过音乐与人们沟通,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复杂。
他在追寻音乐梦想的同时,也经历了友情、爱情和人性的种种挑战。
影片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最后,影片中的画面和场景也令人难忘。
海上的宁静和浪漫,以及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导演通过精美的镜头语言,将音乐与自然、人与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享受。
总之,《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感染力和共鸣点的电影,它让人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无论是对音乐的热爱,对人性的理解,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部电影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5篇)《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看完电影,有点沉重,电影的整个基调都有点沉闷,但是本人很喜欢里面的风格,颜色基本是黑、灰、卡其为主,看着里面的人物穿着帅气经典的风衣,看着船上古典风格的家装,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充满梦想的时代,但是1900的梦想是什么,应该说没有梦想。
不知道是说1900是逃避现实,还是说他活得纯粹。
这样的结果和他的出生、经历有关系,如果他一生下来就有父母,有亲人,结果就不会这样。
那样就会学着为别人活,就会变得勇敢,变得博爱,正是因为他一直只是为自己活,也只有为自己活,才会这样。
曾经他也有过为了那女孩到陆地上去,但是最后他还是退缩了,爱情都不能打败恐惧,友情更加不可能让他改变。
世界是一直在改变的,1900害怕改变,不管和平还是战争,都和他无关,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音乐里,最后只能孤独的死去。
也正是这种纯粹,才会有这么纯粹的音乐,这是在世俗中的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也许如果1900到了陆地上,可能就再也弹不出那样的曲子了!《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海上钢琴师》美得让人心疼的故事就是那美丽的云之裳。
这是一个关于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
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
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择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
托纳托雷想通过他暗示什么呢?我看到的是选择。
他一直对陆地怀有矛盾的情感,他向往它,又不肯触及它,但是直到那一天他决定离开,他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对他如此陌生,以至于不知何去何从,对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对未知的感到害怕。
他只能留在船上,即使,最后一起被炸药炸飞。
因为他说:“陆地没有尽头。
”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情、感人和震撼人心的
故事,给观众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的音乐是它最大的亮点之一。
从一开始,钢琴的旋律就像一股
柔和的力量,渗透到每一个观众的心中。
无论是激情四溢的演奏,还是温柔细
腻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带给人们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
音乐不仅是电影的背
景音,更是故事的灵魂,它在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次,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爱、友谊和梦想的故事,触动了观众内心最
柔软的部分。
男主角托马斯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下,追逐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他的坚持和执着令人敬佩。
而他与奥斯卡之间的友谊也是令人动容的一部分,
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和信任,让人们感受到真挚的情感。
此外,电影中的画面也令人难以忘怀。
导演通过精美的镜头和布景,将观众带
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世界。
无论是船上的风景,还是托马斯在海上漂流
的画面,每一帧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这些画面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
加强故事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总的来说,电影《海上钢琴师》通过其深情、感人和震撼人心的故事,给观众
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感受和共鸣。
它的音乐、情节和画面都让人难以忘怀。
这部
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引起深思的艺术品。
无
论是音乐爱好者,还是追逐梦想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
海上钢琴师影评15篇

海上钢琴师影评15篇海上钢琴师影评(15篇)海上钢琴师影评(一):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将在院线以修复画质重新上映,这部电影是无数人心中的挚爱。
初看时我以为这只是一位虚构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可在了解了爵士乐的发展背景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隐喻,电影的主人公叫1900,那“1900”到底是什么?在一艘横跨大西洋,连通着欧洲与美国,满载着移民的豪华蒸汽游轮里。
一个粗鲁的黑人烧锅炉大叔捡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白人弃婴,并为他起名叫做1900。
因为他被捡到的那天正是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天。
1900,在充满着欧洲人、美国人和黑人的移民环境中,被黑人养大,在最底层成长。
直到有一天,1900第一次来到旅客舱,透过毛玻璃看到了钢琴,这是他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钢琴。
玻璃上天使的双手正好抚摸着1900被音乐深深吸引的大眼睛,彷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会受到艺术天使的眷顾。
而此时让1900沉醉的音乐,正是拉格泰姆。
如果说蓝调是爵士乐之母,那么拉格泰姆就是爵士乐之父。
换句话说,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造就了爵士乐。
而在那艘船上,趁着夜幕,八岁的1900在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下,第一次奏响了钢琴,从此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钢琴家诞生了。
成年后的他一向留在船上,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钢琴师。
之后他遇见了一位从新奥尔良来的白人小号手麦克斯。
在与这位朋友的相处中,1900明白了,他长久以来即兴演奏的那些音乐其实就是外界所谓的“爵士乐”。
他在船里既为头等舱的富人们弹奏爵士,也为三等舱的穷人们弹布鲁斯、民间小曲。
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试想,如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象征,都是隐喻,那意味着什么?那意味着,“1900”可能根本就不是人,他其实是「爵士乐」的拟人化形象。
这个故事可能根本就不是一个虚拟艺术家的传奇人生,这个电影讲的或许是「爵士乐」从底层诞生,辉煌时人见人爱,最终没落的全部历史!如果“1900”代表着“爵士乐”,那么电影里那一段精彩绝伦的斗琴则又多了另一层深意。
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10篇)完美版

《海上钢琴师影评》海上钢琴师影评(一):《海上钢琴师》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
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
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
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
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那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
能够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
所以即便是最后一刻,他仍然不会选取离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
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能够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能够驾驭这种有限,在那里,他就是他。
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能够选取,他没有办法去驾驭。
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
他只能选取他能够选取,能够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
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取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
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
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齐。
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
我想,他的内心里,也必须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_《海上钢琴师》影评5篇

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海上钢琴师》是典型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影片,其反工业文明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价值观)的倾向非常的明显。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看《海上钢琴师》观后感_《海上钢琴师》影评5篇,希望你喜欢。
《海上钢琴师》影评1很多人看完此片,都有一个疑问:钢琴师为什么不肯下船。
如果你问错了问题,又怎么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呢?要想搞明白钢琴师为什么死守那破船,必须先问:那是一艘怎样的船?那是一艘横穿大西洋的游轮,无数欧洲旧世界的人通过这艘船,摆渡到了新世界——美国。
这艘船上坐过许多许多的人,有钱人、穷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大部分都是失意的可怜人,他们带着失望和心碎离开欧陆,在航船靠岸的时候,带着希望大叫:美国!这艘船上坐过许多名人,电影里有一组对钢琴师房间的特写镜头,其中有些镜头扫过墙上挂着的照片,照片中能看到爱因斯坦和他合奏过,许多欧洲的文化名人也和他在同一张照片中。
这些伟大的欧洲名人,带着曾经辉煌的欧洲文明坐在这艘船上,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欧洲大陆,奔赴美国。
你留意到吗?钢琴师非常反感爵士乐,20世纪是所谓的爵士时代,而爵士正是美国人发明的独特音乐,是新世界文化的代表。
还记得专门登船挑战海上钢琴师的那个黑人吗?这家伙是那么装逼,小门牙还是分开的。
但是这家伙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但真人是个白人,电影为什么改成黑人?因为,黑人文化是美国特有的文化,欧洲是纯粹的白人文明,但美国文明则混入了黑人的血统。
所以,导演将这个人物处理得那么不堪,是可以理解的,这个穿一身白衣服的黑人,就是美国文明的象征。
而且,在电影开头,导演就吐槽了爵士乐: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演奏什么,那就是爵士。
但海上钢琴师手上的每一曲,都是为了某一个人,某一种情绪而弹。
所以,这是一艘不同寻常的船,它像一面镜子,洞照着欧陆文明的垂垂老矣,也洞照着美国新大陆的冉冉升起。
导演是意大利人,作为一个二十世纪末的欧洲人,回望百年前,也只能有这种浓浓的乡愁吧。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情感和令人心碎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美感。
导演贝托鲁奇利用了精美的摄影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将大海和钢琴的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细腻的细节和独特的构图,让我仿佛置身于电影的世界中。
特别是那些在海上漂浮的钢琴场景,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宁静和美丽。
其次,这部电影的音乐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
钢琴曲《海上钢琴师》本身就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乐曲,而电影中的音乐更是将其推向了高潮。
每一次琴键的触碰都像是一次灵魂的交流,每一段旋律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电影中的音乐不仅仅是背景音乐,它们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将情感传递给观众。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共鸣。
主人公阿米尔的故事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执着和勇气让我深受鼓舞,让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电影中展现的友情、爱情和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思考了许多人生的问题。
总的来说,《海上钢琴师》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美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深刻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相信,无论观众是音乐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电影影评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他,生于船,死于船,1900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
1997年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
1900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1900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1900仅有一位朋友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1900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
,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1900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1900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Fucktheregulations!”,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1900下船,而1900做了真实的回答:“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海上钢琴师》,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经典影片。
如果要向别人推荐此生必看电影,母庸质疑,它一定会被列入名单之上。
该影片首映于1998年。
近日,其在我国各大影院上映,反响良好。
多亏这次4K 修复版的引进,观众终于能在大银幕上重温这部经典电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去电影院看了《海上钢琴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1900为什么不下船?why why?其实我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海上钢琴师》,那时候还小,对于孤独和自由没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只是知道里面有一个场景拍摄的非常美,比如1900第一次见小号手的时候,那场在飞奔的钢琴下面弹奏的场景,比如1900和布鲁斯之父比赛的场景......。
这次再看一遍,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我多么希望他走下去,去追求他的爱情和价值。
因为我知道结局,他没有走下去,他会被炸死。
所以我当时虽然知道了结局,但我依然希望他走下去,走下旋梯。
我甚至想站起来为他呐喊鼓劲。
但他还是没有走下去。
1、看过电影的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钢琴师1900为什么不肯下船?其实电影最后给出了答案:天呢,你没有看见那些街道吗?有上千条!你怎么去选择那一个?2、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
3、冬天想着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
所以你们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并不羡慕。
是的,钢琴师不羡慕在城市中的生活。
他有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走下去,那么世界肯定会因为他而在此沸腾。
因为他是天才。
但我一直觉得是恐惧,是的,这是1900给我们的答案,但我却不满足这些答案,因为我始终认为1900是因为恐惧。
当1900站在旋梯的时候,看到船外面的世界:高耸的大楼、无尽的街道、看不见的温暖以及行人急匆匆的样子,他恐惧了。
恐惧是我们每一个都会面临的情绪,恐惧意味着不可能。
过去,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源头;未来,则是继续使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的理由。
但未来是恐惧的。
只有当1900在底舱的房间内独自望着舷窗外的大海时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
他才是自由的。
正如我们有些人不喜欢离开家一样,因为我们不知道离开之后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对未来没有那种清晰的洞察力,我们我们恐惧对影响未来的每一个决定。
还有一点,我知道1900是骄傲的。
因为太骄傲;不愿妥协,于是只有孤独一途。
有人说1900是懦夫,因为一个男人面对心爱的人畏畏缩缩不敢表白,仅仅因为害怕岸上生活的复杂和艰辛,这是懦夫啊!这就是我们身边那些不愿接触社会的附庸风雅、自怨自艾的人啊,但我把这种行为当成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能妥协。
因为骄傲,所以只有孤独一途。
《海上钢琴师》观看心得1990年,海上颠簸了许久的乘客,在浓雾中,看到了若隐若现的自由女神像,船上的游客情不自禁高声欢呼,一扫长途跋涉的疲累,家,就在女神像的后面,那个有着无限可能、无限希望的地方。
维吉尼亚号是往返欧洲和美国之间的一艘轮船,无数的移民搭乘这艘轮船,漂洋过海,来到纽约。
1920xx年,锅炉工丹尼,捡到一个弃婴。
丹尼给孩子取名叫:1900,从此,他就生活在这艘轮船上,丹尼,就是他的父母,大海,就是他的故土,而他的国际,则是:世界。
8岁时,丹尼离开了他,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展现了对钢琴有着惊人的天赋。
27岁时,他的名声就已经传播开来,海上有一个超棒的钢琴家。
所以踏上维吉尼亚游轮的乘客,都会听到1900和他美妙的琴声。
他日常工作,是为头等舱的贵族豪客们服务,钢琴演奏,本就不是穷苦大众所能负担得起的娱乐。
但他却常常在工作之余,溜到三等舱,为大家演奏,尽管这里杂乱无章,拥挤不堪,但这里却能给更多的人,带去旅途中的慰藉,享受难得的轻松惬意。
轮船靠岸,所有乘人急急忙忙,一拥而散,就连水手船员,也要回家短聚,到最后,都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1900.游轮仿佛是世界的缩影,虽然他从未踏足陆地,但每天都有无数人与他擦肩而过,他能感觉到人们的欢笑、悲伤、有人抱怨世道坎坷、也有人对未来充满期待......1900已经看到了世间的人生百态。
他也曾眺望着高楼林立的都市,也曾想过,里面可能会有自己的一个小窝。
他也曾为了一个心爱的女孩,拎着行李箱,走下船梯。
可就在他即将踏足陆地的一瞬间,还是改变了初衷,转身回去了。
陆地就那么可怕吗?并不是。
看起来无限延伸的城市,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
那纵横交错的街道,该往哪儿走?哪座房子是我的?哪个地方属于我?那里会有怎样的风景?一切的未知,一切的不可控,都让他茫然不知所措。
但对于钢琴,彼此就相当了解,钢琴上有88个有限的琴键,却可以弹奏出无限的音乐。
而城市在他的面前,仿佛是看不到尽头的琴键,对于他掌控不了的“琴键”,他只能选择放弃。
荣获22个国际奖项,时隔20xx年的这部经典之作,再次复映,其魅力依旧不减当年。
1900生在海上,长在海上,此刻他就是这里的主宰,暴风雨中,轮船摇摆颠簸,行走在这里都要踉踉跄跄,1900却可以在这里畅游滑行,弹奏出最美的旋律。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争取更多的可选项,才会有选择更多幸福的话语权,但本片告诉我们,太多的选择,反而会让你迷失方向,就如同城市里没有尽头的街道,不知道哪一条,才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影片的最后1900跟唯一的朋友道别,他们脸上带着微笑,但他们心里明白,再见已不可能。
今天是《海上钢琴师》在国内复映第三天,目前累计票房5600万,被《大约在冬季》给打压两天之后,今天第一次成为票房冠军,相信这部经典,会在未来几天,有领跑票房的趋势。
这么好的电影不看,你还想看啥?《海上钢琴师》观看感悟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日益发展成熟,观众口味更加多样,像《摔跤吧!爸爸》《何以为家》等小国别电影才陆续在中国首映,并取得票房上的成功。
而国外文艺电影的空白始终没有填补,《海上钢琴师》此类文艺老片新映,不管是二刷还是三刷,在影院沉浸式体验是第一次。
老片重映花样多,电影修复多吸金今年在中国重映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以4.87亿元票房收官,宫崎骏躺着挣了一个《你的名字。
》,让很多人看到了电影重映市场的生意经。
但老片重映也不是空手套白狼的买卖,大多数老片重映通常会通过画质修复(如《海上钢琴师》《红高粱》)、3D转制(如《泰坦尼克号》《狮子王》)或推出“导演剪辑版”(如《踏血寻梅》)、“加长版”(如《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等手段,为观众创造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优质重映片的制作成本并不低,有时甚至比拍摄新片的投入还高,比如《泰坦尼克号3D》,尽管影片内容与首映时基本一致,但在画质修复和3D转制上的花费达到了1800万美元。
重映的真狮版《狮子王》,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从CG到VR,为电影制作技术带来新的变革。
草地上的草叶和动物毛发根根分明,栩栩如生与之相比4K(4K电影是指分辨率为4096×2160的电影)修复技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据文化产业新闻(Cultural Industry News)了解,老片修复主要包括物理清洗、“胶转数”采集、数字修复三个环节。
修复一部90分钟标准长度的4K影片一般需要上百万人民币,时间成本则取决于胶片拍摄年代、胶片保存质量、工作时间长短和修复精度高低,大约在半年到一年半之间。
时隔20多年,修复团队历时120天将画面修复到2K画质,获近1.9亿票房而“4K”修复的用意不在于把老电影改造成全新的大片。
修复的最终目的是“整旧如旧”,让老胶片上被损耗的影像和声音,借助数字技术,尽可能地恢复到最初被“捕捉”时的模样。
《龙猫》在华公映时还打着“上映三十周年”的旗号,《千与千寻》进入中国商业院线已经不需要什么噱头,而《海上钢琴师》在国内院线的上映标志着其他类型“老片新映”的可能性。
与引进重映相比,国内重映的影片在票房上不占优势,票房最佳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仅有不到1.9亿,与国外重映电影相比,处于“赶不上好莱坞的技术,拼不过宫崎骏的情怀”的尴尬境地。
近年“老片新映”不完全统计另外,豆瓣电影排行前50的国产老电影除了《大话西游》系列,《霸王别姬》《活着》《鬼子来了》三部有望冲击高票房的老电影在过审方面遥遥无期。
钢琴师没有下船,重映电影市场的资本悄然上船。
目前来看,激增的电影修复市场需求面临着人才的断层,但只要这个行业本身有市场需求和可观的收益,人才短板还是会逐渐得到弥补。
《海上钢琴师》观后有感在你的生命里,有没有哪些遗憾是你一直放不下的?面对纯真和名利你会走向哪方?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不愿意回到曾经那个坚守本心的自己?《海上钢琴师》一个关于1900的故事,一个虽有遗憾,却并不遗憾的故事。
若生命中遇到两方都不愿抛弃的选择题,能做的是不负初心还是顺势而为。
看似艰难,实则艰难的选择题,既然来了,就好好面对,用本心去做出最终的判断。
用传奇的音乐谱写传奇的人生《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同名电影原作,讲述了海上钢琴师"1900"传奇的一生。
1920xx年,"弗吉尼亚人"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
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爵士乐鼻祖杰立·罗尔·莫顿听说1900技艺高超,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黯然离去。
这一切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想在陆地上看看大海,但最终依然没有下船。
后来邮轮被废弃、引爆,1900不愿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弗吉尼亚人"号,随之而去。
《海上钢琴师》早已成为了一部名满天下的杰作,已经不需要影评去赞美他了。
现在,他又重新出现在了我们大众的视野面前,不需要过多雕刻,便能轻易激起我们心里的涟漪。
大海、钢琴、人与船、岁月与人生、动听的音乐与纯粹的内心、外界的名利与内心的纯洁......一帧帧一幕幕构成了一部《海上钢琴师》呈现给了我们。
1900离不开这艘船,他在这艘船上成长,在这艘船上展露天赋,在这艘船上获取名气,在这艘船上遇见爱情,在这艘船上过完了简单又复杂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双手把平凡的音符变得不平凡,他用双手弹奏出了传奇的音乐,以传奇的音乐过完了传奇的人生。
坚守初心本就是一件很孤苦的事情拿一台钢琴来说,你知道它有88个键,没人会有其他答案。
而在这些琴键上,你能创造出的音乐是无限的。
琴键并非无限,但你却是无限的。
在有限的88个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也应付得来。
走下甲板不难,可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唯独除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