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难忘九一八

合集下载

第14课 难忘的九一八

第14课  难忘的九一八

发动者
目的 经过
○是什么促使张学良下定决心, “以下犯上”?
体会张、杨的爱国情怀
我们为什么这样,为争地盘吗? 不是! 为泄私愤吗? 也不是! 齐 读“我们反对政府屈辱的外交!国都要亡了, 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 国运动的八项主张。”
周恩来高度评价他们是
“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如何处置被抓的蒋介石?
2013年10月27日,安倍在日本自卫队年度 阅兵仪式上喊话称,自卫队“一定要展现国家 的意志,绝不容许改变(钓鱼岛)现状”。还表 示日本要去充当“反华舵手”。
某明星身穿以日本军旗为 内容的时装照
伟人的表情
你的心声
如何正确看待这段 历史?
此时此刻,你想说 点什么呢?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老师寄语
第二幕 炮轰北大营




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晚 地点:沈阳东北军北大 营。 旁白:东北军士兵正在军营中熟睡,突然被惊醒 东北军士兵甲:(睡梦中抬头,张望)什么声音, 怎么了? 日军士兵甲:我们是大日本皇军,送你们上西天。 (挥刀将这个中国士兵斩首) 日军士兵乙:(端着机枪狂笑着向床上的士兵扫射 )你们这些支那人,统统死拉死拉地,哈哈哈。 东北军士兵:啊!啊!啊! 旁白:熟睡中的中国士兵全部在惨叫中被击毙
2.国民党内部的一些爱国将领如张学良、杨虎 城等,他们又是什么态度,什么反应呢?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 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
3.蒋介石什么态度?张杨是怎样做的?
坚决不抵抗。发动西安事变。
(目的、时间、地点、发动者)
学生活动
时间 地点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 张学良、杨虎城 逼迫蒋介石抗日 扣押 蒋介石 ,实行兵谏。 要求停止 内战 ,联 共 抗 日 。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课件 新人教版

B.七·七事变
❖ C.甲午中日战争 D.九·一八事变
❖ 4.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C )
❖ A.使国民党内部矛盾加剧
B.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 C.从中国全民族利益出发
D.缓和国民党内部矛盾
❖ 5.歌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军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 之情。东北的沦陷开始于(A )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难忘九一 八
一、国之危难:九一八事变
一、国之危难:九一八事变
事变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①制造柳条湖 东
九一八 事变
1931 年9月 18日
事件
沈阳 ②进攻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
三 省 沦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 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国之危难—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红惨顶死山于平中顶国山兵的营同被胞日遗机骸轰炸后燃烧
日 军









东北人日民本逃关难东军在东北残杀中国人民
“小燕子” 赵薇身穿日 本军旗装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九月的天空依然湛蓝 当年的硝烟已经散去 历史的眼眸却满含着未干的血泪 痛苦的岁月已湮没在波涛中 屈辱的日子已经随风远逝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 总有一种精神催促我们前进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
事变前: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
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事变后: 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亡东 三 省 沦
杨靖宇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无奈之举
1936年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 动了震惊中外的西 安事变,又称“双 十二事变”。

课件1: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课件1: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4课
学习目标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 开始,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 解决的历史作用。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 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一、 “九一八事变” 什么是九一八事变?
柳条湖村段的南满铁路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国共 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嘴八舌大家谈
对于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人们一般认为:张学良过于轻
信蒋介石,他护送蒋介石回南京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临时决定,这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决策是重大的失策和错误,不仅导致了他个人的悲剧,也导致了东
北军的悲剧。
也有人认为,张将军以个人之失,换来了民族
之得,虽是个人的不幸,确是民族的大幸。那么,对于今天生活在
和平时代的你们,应该怎样理解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这一举动?我们
又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

二、西安事变 思考: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
苦谏
——哭谏
——兵谏
张学良和杨虎城
蒋介石
设身处地
西安事变发生后,会有哪些国际 和国内力量关注西安事变?他们
各自的想法和主张是什么?
活动与探究
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 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 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提示: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 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日本有机可 乘,从而利于进一步侵略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 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 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方向转变。

第14-15课 难忘九一八

第14-15课  难忘九一八

•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事变发生后, 引起多个政治力量的不同反应。国民党内 部的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 杨,要杀了蒋介石。而亲英美派的宋美龄、 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在此背景下,中 共以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计宿怨,确定 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等 到西安调停。经过中共和各方努力,蒋介 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 解决。
2、卢沟桥事变不是偶然的, 是日本蓄意挑起的: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把东三 省变成了殖民地。1932年建立了 伪满洲国,然后继续向南进逼, 企图占领华北。1936年,日军从 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3、卢沟桥的重要性:
• 卢沟桥是平汉铁路上的一座石 桥,横跨在永定桥上,成为北 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 门户,是中日军事斗争的战略 要地。
• 5、西安事变: • (1)原因及经过 日军占东北后,又 将魔爪伸向华北,1935年出现华北 危急,民族危机加深(根本原因)。 在关键时刻,中共提出了建立全国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 战,一致抗日。
• 在中共主张的感召下,国民政府东北 将领张学良和十七陆军将领杨虎城, 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 联共抗日,但均遭到拒绝(拒绝接受 联共抗日的主张,坚持“剿”共,成 为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就在 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出兵进攻陕 北红军时,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 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 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 就是“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 变”。
• 在全国人们反对不抵抗政策,并要 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侵略的舆论 压力下,蒋介石于1932年6月又提 出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与 不抵抗政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之 后(1933年2月)又发动了第四次 “围剿”。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合适(C)
A北京 B上海 C沈阳 D南京 3、“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迅速沦亡的最主要原因
是(D)
A日军的突然袭击 B东北军作战不利 C敌我力量悬殊 D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谈判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前提条件是(C)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的去留?
西安事变的结果: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为什么要和平解决?
•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也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九 时间:1931年9月18日 一 地点: 东北沈阳 八 制造者: 日本 事 结果: 东北沦陷 变 影响: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A释放蒋介石
B释放张学良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交出政权
6、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开始到最后取得胜利经历 了14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做
出了重大贡献,它初步形成的标志是(B)
A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建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
D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一堂?!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面对国难,作为中国人, 我们应该怎么办?
(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共产党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派出
坚决抵抗
杨靖宇等共产党员在东北 组织游击队,坚持在东北开展抗击游击战
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杨靖宇将军阵亡后,日军 将其遗体解剖,试图发现 饥饿严寒条件下野外生存 并战斗的秘诀,结果在将 军肠胃中发现的只有树皮 和棉花„„
爱国日义勇 军抵抗日本侵略者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 东北军部队,组织了东北义勇军,还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 击队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杨靖宇将军最后把鲜血 洒在了这片热土上。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再一次向侵 略者显示——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要自强。 日军占领东北后还步步进逼,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华北, 并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面 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团结起来,共同 抵抗日本的侵略。《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伟大的音乐家聂 耳在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步步进逼中国,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 深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歌曲。这首歌成为领导人民进行 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号角,成为一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在全 国人民反日运动推动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张学良将军是东北军将领,在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迫 使下,率领东北军撤入关内进攻红军。在日本侵略逐步加深, 民族矛盾逐步尖锐,张、杨两位将军接受中共主张,停止向红 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而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 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围攻红军。当他听说张、杨二人 和共产党人接触的消息后,勃然大怒,1936年12月初,他亲 自到西安督战。
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_难忘九一八图文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_难忘九一八图文ppt课件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影响:至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再见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经过:
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 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 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1936年12月 12日,伟大的爱国者 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 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 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 抗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日军占领沈阳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结果:占领了沈阳城,侵占了东北三省
目的:占领沈阳乃至全东北
动脑筋:日本侵略军侵 略中国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什么先 制造柳条湖事件?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1、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 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国策。
2、为了给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 舆论。
面对日军的暴行,中国国 民党、中国共产党、东北 人民的态度怎样呢?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军侵略
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结果: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队:组 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 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 称“双十二事变”。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对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2、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思考:日本为九一八事变 什么要制造 柳条湖事件?
3、九一八事变的结果
东 三 省 沦 陷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 石的卫队交火。蒋介石闻枪声,仓皇越后墙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 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 官员陈诚等10余人拘押。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 大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 一 八事变
(1931、9、18)
背景: 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 爆发: 结果: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各方的态度:
(1)蒋介石 (2)东北军 (3)全国人民的态度 (4)东北人民和 (5)中共 未撤走的东北军。
影响: 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张学良
杨虎城
西安事变
原因:①②③④ 目的: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领导人:张学良、杨虎城
西安事变
(又称 双十二事变 ) (1936、12、12)
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经过: 中共的态度和作出的努力:(出发点) 结果: 和平解决意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练一练
1你认为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应该建立在下列哪座城市最合适( ) A.北京 B.上海 C.沈阳 D.南京 2. 如果你来编写课本剧《西安事变》,代表中共出席谈判的人物是( A.周恩来 B.张学良 C.蒋介石 D.毛泽东 3.中国局部抗战开始于( ) A.西安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4. 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根本原因是( ) A.张、杨的爱国热忱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D. 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