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导游证全国导游基础第十章判断题

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1.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为图画记事和契刻记事。
( )2.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 )3.“甲骨四堂”指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 )4.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 ) 5.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为“天下第三行书”。
( )6.汉字的演变规律主要表现为笔画的线条化、字形的符号化、结构的规范化和字集的标准化。
( )7.注重形式美是诗歌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富有民族性的。
( )8.东汉班固的《西都赋》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 >9.三国魏曹丕的《燕歌行》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行体,成为唐代以后七言的基本模式。
( )10.近体诗也就是唐代的格律诗,它们是五、七言的律诗与绝句。
( )11.李白是写格律诗的圣手。
(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登高》。
( )13.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依次称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 )14.从民歌到文人诗,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新诗,都要押韵。
( )15.格律诗押韵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 )16.格律诗押韵是指奇数句末押韵,偶数可押可不押。
( )17.格律诗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而在对句中是相反的。
( )18.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20.对仗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及流水对等几种基本类型。
我国景点著名楹联和解释

我国景点著名楹联和解释
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一些景点还有著名的楹联。
楹联通常由两句对仗的诗句组成,放在门楣或石碑上,具有文化、艺术和教育价值。
以下是我国一些著名景点的楹联和解释:
1. 故宫博物院(北京):
楹联:金粉世家东望郊原绝,碧云国色西开通久。
解释:金粉世家指皇室家族,东望郊原绝指往后望无边的郊外景色,碧云国色西开通久指在西边天空中有着入口之美。
2. 鸟巢(北京):
楹联: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释:这是一句励志的楹联,意思是只要奋发向前,就能克服困难,创造辉煌,最终达到目标。
3. 华山(陕西):
楹联:抱犊寻母峨眉秀,淘沙得金华山雄。
解释:抱犊寻母指峨眉山,淘沙得金指华山。
这个楹联形象地比喻峨眉山和华山的壮美和特色。
4. 黄山(安徽):
楹联:势若奔驰,神如处子,迢递九曲回肠断。
解释:这个楹联描绘了黄山的气势恢宏、美如处子,以及曲折回旋的山势给人的震撼和感动。
5. 泰山(山东):
楹联:千山泰岳信难忘,九州功罪数徘徊。
解释: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令人难以忘怀,在中国历史上也曾一度产生重要影响。
6. 西湖(杭州):
楹联:人间有情天易老,岁岁湖光日日新。
解释:这个楹联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变老,而西湖的美景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新。
这些楹联成为了这些景点的标志性代表,通过其中的诗意展示了景点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10对联与古诗词

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 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杭州岳坟前铁槛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30/77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按照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关系,可分为 正对、反对和串对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
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 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8
类 1、春联(含节日联) 2、 门联(含行业联) 3、喜联 4、寿联 5、挽联 6、交际联 7、堂联 8、名胜古迹联 9、文艺作品联 10、杂类
9/77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1、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
特点: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 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 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 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 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上联:春晖盈大地
下联:正气满乾坤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7/77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6、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
才成志立
年 华 潇 洒 莫 蹉 跎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 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必 须直写竖贴,上联在右 边,下联在左边。与对 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 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 是对联的中心。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子,阁中 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39/77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二、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武汉黄鹤楼联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 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 江流。
40/77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二、名胜古迹对联选读
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联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4.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章节测试题四【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 装 --------------------------------------- 订 ------------------------------------- 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章节测试题四【测试内容: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一、判断题,以下各题只有对错两个选项1.( )柳永在《望海潮》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2.(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为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林则徐撰写的自勉联。
4.(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形象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该诗句的作者是高适。
5.(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平声,下联尾字仄声。
6.( )杜甫《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的对仗为工对。
7.(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使用的是崔颢《黄鹤楼》这首诗的韵律。
8.( )陆游是宋代爱国诗人,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消"小李白"之称,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9.( )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
10.(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11.(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从侧面反衬出庐山的高大。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旅游管理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现导游岗位服务与技能培养的一门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其他酒店管理等旅游管理大类专业的本门课程标准参照此标准编制。
四、教学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论结合实际,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我国包括建筑文化、古代美术(雕塑书画)、陶瓷玉器、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在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态与内涵,培养学生运用文化知识对我国某类旅游资源或某个旅游景点、景区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通过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爱国之情,具有欣赏美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相应的岗位中,具备上岗的相应能力。
(一)知识目标1.掌握旅游概念、分类与特点,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熟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历程,了解中国当代旅游业发展概况。
2.了解宗教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熟悉宗教名胜古迹。
掌握宗教的建筑布局,辨别相应的特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宗教知识。
3.熟悉我国各风景名胜旅游区的楹联、碑刻、摩崖石刻是如何把诗词、游记与书法艺术完美结合起来的。
熟悉我国传统的戏曲歌舞对旅游的巨大影响。
熟悉书画雕塑、民间工艺与旅游的密切关系。
4.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掌握古代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等级、分类、主要特点。
5.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主要类别、构成要素、构景方法和主要特点。
学会探究隐藏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的深厚文化内涵,包括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山水精神。
6.掌握民俗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礼仪、文化传统、生活禁忌、婚嫁、丧葬等。
2019-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全国导基 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上)

后蜀主孟昶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最早的题写园林景物的对联也出自后蜀,可以认为,后蜀是对联的发祥地。
宋元——发展时期,推广到宫廷之外,应用范围扩大,春联、寿联、游览 联等逐渐出现。不少文学家、学者均参与其中,连僧人也侧身其中。
元代——对联的发展相对平缓,但也不乏优秀作品。 明清——鼎盛时期 明朝是对联发展的黄金时期,从皇帝到文人学者都喜欢
对对子和写春联。
清朝——对联发展的巅峰阶段,数量上或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 长联——明代中叶出现,全联的字数猛增到100多字,最长的竟达到
1620字,孙髯的《昆明滇池大观楼联》全联180字,被誉为“古今第一长 联”“四海长联第一佳者”。
万里云山一水楼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格式
1.对联的横额 横额——又称横批,是一副对联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它有统领协调上下联的作用。
横额要求——精练,多为四字,也有多于四 字或少于四字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对联的书写格式
对联书写应竖写,无标点
上联在右,从右至左;下联在左,从左至右;
离对坎,震对乾,一日对千年,尧天对舜日,蜀水对秦川。苏武节,郑虔毡,涧壑对林泉。挥戈能退日,持 管莫窥天。寒食芳辰花烂熳,中秋佳节月婵娟。梦里荣华,飘忽枕中之客;壶中日月,安闲市上之仙。
作者: 车万育(1632~1705年),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云崔,湖南邵阳人。康熙二年(1663年), 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康熙三年(1664年)三甲八十四名进士。
将、奈、对、叹、嗟、数、似、更、况、怎、若、方、已、应、尽、早、 渐、须; 二字领词—— 看他、对此、休说、那堪、问他、看来、何须、何况、况 是、未省、只是、无怪、何必、将次; 三字领词—— 倒不如、最堪怜、只赢得、最无端、更能消、又却是、再 休提、便怎的、复何数、岂徒览、消受得、莫辜负等等; 4.对联的断句 ①掌握长联中长句少而短句多的特点; ②注意对联中的领词; ③利用反复词; ④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10

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萃·赣江西省南昌百花洲阮元枫叶荻花秋瑟瑟闲云潭影日悠悠上句出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浔阳江是长江流经九江附近的一段。
荻花,生长在水边的花。
瑟瑟,同“飒飒”,风吹草木声。
下句语出王勃《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百花洲在江西南昌东湖中,因而两联皆取自咏江西之诗文。
联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百花洲的美丽景色,令人神往。
一说此联为曹秀先所集。
(周世达)南昌滕王阁(一)刘坤一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滕王阁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嬰《滕王》所建,以其封号为名。
该阁兴毁二十余次,近已重建。
上联第一句总起,表明对世事兴衰的关怀。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化用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眼前美好的景色。
时经数代,风景依然,谁不为湖山无恙而庆幸!恙、忧。
无恙,无病痛等可忧之事,引申为安宁、兴盛。
下联第一句,慨古今才一瞬,继问:今比古,风景如何?问得极妙,弦外之音,今胜于昔。
江上才人,王勃因写《滕王阁序》而被誉为江上才人。
阁中帝子,即王勃诗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指当年建阁的滕王。
此联用典不泥,借古讴今。
一“看”一“问”,使景物与情怀融如水乳;一“幸”一“比”,使自豪激越之情跃然而出。
(康斯馨)南昌滕王阁(二)江峰青有才人一序在上头,恨不将鹦鹉洲踢翻,黄鹤楼捶碎叹沧海横流无底止,慨然思班定远投笔,终子云请缨上联登阁远望,觉滕王阁之美,王勃的《序》己写尽,可恨鹦鹉洲也有祢衡的《赋》压了卷,对黄鹤楼,则崔颢的《诗》独领风骚,在胜迹之前,我只有搁笔了啊。
《序》,指王勃《滕王阁序》。
鹦鹉洲,在湖北武昌城外江中,据《后汉书》载,汉江夏太守黄祖之子黄射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鹦鹉,射令祢衡作赋,衡一挥而就,辞采华丽,后衡因事被黄祖杀害,葬于此洲。
黄鹤楼,据辛文房《唐才子传》,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已有《黄鹤楼》诗而搁笔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单选题]1.旅游的(江南博哥)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A.文字B.思想C.工具D.行为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文字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和丰厚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单选题]2.汉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
A.语言B.汉语C.思想D.感情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和丰厚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单选题]3.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中分离出来,于是原始的文字就出现了。
A.结绳B.刻痕C.图画D.筑器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书画同源,虽然绘画促进了文字的产生,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特殊图画越来越多,且逐渐向文字的方向偏移,最终使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需要把特点写出来,使人能够认识,于是,原始的文字就这样出现了。
[单选题]4.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金文B.小篆C.大篆D.甲骨文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用来记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
[单选题]5.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后世称为宋体,即现在我们的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A.汉B.魏晋C.唐D.宋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宋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一、判断题(对的请标注“A”,错的请标注B”)1.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 )2.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2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 )3.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用来记事()4.甲骨文全部是象形字()5.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 )6.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
( )7.《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0首诗歌,分为(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成熟于唐代,所以唐人称为今体。
( )9.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是从律诗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 )10.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平声,下联尾字仄声。
( )11.对联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 )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句子。
( )13.“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
( )14.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浪淘沙”是词题,“北戴河”是词牌。
( )15.“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
(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白居易《春题湖上》中的诗句。
( )17.《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盛赞苏州的一首词。
( )1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
( )19.“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是王十朋给温州江心屿江心()20.“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描写嘉峪关的对联。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
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1.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 )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A.文字B.思想c.工具D.行为2.汉字是记录( )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
A.语言B.汉语C.思想D.感情3.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 )中分离出来,于是原始的文字就出现了。
A.结绳B.刻痕C.图画D.筑器4.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
A.金文B.小篆c.大篆D.甲骨文5.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 )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后世称为宋体,即现在我们的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A.汉B.魏晋C.唐D.宋6.中国旅游景观中的摩崖石刻、碑林、匾额、楹联等,皆是( )作为载体在承载这些文化。
A.语言B.汉字c.雕刻D.书法7.唐以前的诗以及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近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为( )。
A.今体诗B.近体诗C.古体诗D.歌行体诗8.五言诗成于( )代,东汉班固的《咏史》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A.秦B.汉c.魏晋D.唐9.汉赋的主要特点是( )。
A.铺陈B.排比c.比喻D.骈偶化10.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 )。
A.韵尾B.韵头C.韵脚D.韵腹11.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是从( )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A.诗经B.乐府诗C.汉赋D.律诗12.对联的横批是对联( )的高度概括。
A.主题思想B.表现手法C.意境D.艺术特色13.《登万里长城·汉时关塞重卢龙》一诗的作者是( )。
A.梁启超B.康有为C.谭嗣同D.康广仁14.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汉时关塞重卢龙》一诗中“立马长蛙第一峰”,“第一峰”指的是( )。
A.嘉峪关B.居庸关c.八达岭D.山海关15.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魏武挥鞭”,“魏武”指的是( )。
A.曹冲B.曹植c.曹丕D.曹操16.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的是曹操的( )A.《观沧海》B.《短歌行》C.《蒿里行》D.《陌上桑》17.《台山杂咏》的作者是( )。
A.文天祥B.元好问c.李冶D.张可久18.元好问《台山杂咏》中首句“西北天低五顶高”,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五台山的高峻。
A.比喻B.拟人C.衬托D.夸张19.《长白山》一诗的作者吴兆骞,字汉槎,苏州松陵人,是( )代诗人。
A.宋B.元c.明D.清20.《登金陵凤凰台》一诗的作者是唐代( )。
A.诗仙李白B.诗圣杜甫C.诗魔白居易D.诗鬼李贺2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的名句是( )。
A.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C.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2.《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的作者是( ),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A.李白B.杜甫C.李商隐D.杜牧23.“二十四桥明月夜”诗句出自( )。
A.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B.杜甫的《望月》c.李商隐的《锦瑟》D.李白的《赠汪伦》24.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 )居士。
A.东坡B.香山c.青莲D.六一25.《春题湖上》的作者是( )。
A.阮元B.杨孟瑛c.白居易D.苏东坡26.白居易的《春题湖上》中“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此湖”指的是( )。
A.未名湖B.昆明湖c.瘦西湖D.西湖27.《游山西村》的作者是爱国诗人( )。
A.陆游B.辛弃疾c.杨万里D.苏轼28.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具有哲理意味的名句是( )。
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9.( )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陆游30.《望海潮·东南形胜》的作者是宋代词人( )。
A.柳永B.苏轼C.晏殊D。
李清照31.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词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写的是( )最典型的景物。
A.苏州B.杭州C.西溪D.钱塘江江堤32.李白的《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中第二联:“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诗人用奇特的()“绿水”“芙蓉”,写出了九华山的美丽景象以及自己的神往。
A.想象B.景物c.借代D.比喻33.《游武夷》的作者郁达夫是中国( )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且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A.古代B.近代c.现代D.当代34.《滕王阁诗》的作者是( )。
A.王勃B.杨炯C.卢照邻D.骆宾王35.毛泽东《登庐山》一诗的首联是( )。
A.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B.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C.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D.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36.《趵突泉》一诗的作者赵孟颊,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是( )代初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A.宋B.元c.明D.清37.赵孟颊的《趵突泉》一诗,是一首( )。
A.七言歌行体诗B.七言古风诗C.七言律诗D.七言绝句38.《游少林寺》一诗的作者沈俭期,是( )朝继“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A.秦B.汉C.隋D.唐39.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 )之佳作。
A.吊古怀乡B.抒情言志C.望楼怀人D.思乡念亲40.《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作者是( )。
A.辛弃疾B.苏轼c.周邦彦D.王安石41.《望洞庭》一诗的作者是( )。
A.张若虚B.陈子昂C.刘禹锡D.张志和42.( )的《晨登衡岳祝融峰》一诗,写出了祝融峰高出云霄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特立独行的雄心与壮志。
A.严复B.梁启超C.张太炎D.谭嗣同43.《游肇庆七星岩》一诗的作者是()。
A.叶剑英B.陈毅c.周恩来D.朱德44.《送桂州严大夫》这首五律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
A.柳宗元B.韩愈c.刘禹锡D.张志和45.《蝶恋花·海南岛》的作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 )。
A.董必武B.陈毅c.叶剑英D.朱德46.《乐山大佛》这首七绝诗的作者是浙江籍的( )。
A.艾青B.戴望舒c.冯雪峰D.乐时鸣47.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 )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A.李白B.白居易C.李清照D.柳永48.《滇海曲》的作者( )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位居明代三才子之首。
A.冯梦龙B.杨慎C.徐渭D.凌蒙初49.《布达拉宫》一诗是80后青年诗人( )发表于《齐鲁晚报网·青未了文学网》上的一首赞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诗。
A.舒婷B.顾城c.时培建D.海子50.《华山》这首五绝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诗人( )。
A.王安石B.司马光C.沈括D.寇辈51.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中尾联“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运用( )的角度,用函谷关小如泥丸来反衬嘉峪关的雄伟。
A.俯瞰B.仰视C.平视D.近视52.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 ),是中国人民政泊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
A.10月1日B.9月30日C.8月1日D.7月1日53.《昭君墓联》“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其作者是( )。
A.郭沫若B.翦伯赞c.王锦D.董必武54.佚名《镜泊湖望湖亭联>的下联的是( )。
A.听飞瀑雄声,声声振耳B.挹众山彩色,色色娱人C.绝妙朋游,有明月一杯,好山四座D.是何意态,看大江东去,秋色西来55.《拙政园月到风来亭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作者是( )。
A.陶澍B.成多禄c.赵之谦D.佚名56.《孔府大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亦老,文章道德圣人家”的作者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 )。
A.魏源B.顾炎武c.王夫之D.纪昀57.《广州镇海楼联》“几千劫危楼尚存。
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载故侯安在?只我凭栏看剑,泪洒英雄”的作者彭玉麟是( )朝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
A.宋B.元C.明D.清58.李求真在“万里晴空,几片闲云浮海角;一弯碧水,八方游子恋天涯”联语巧妙地嵌入了“海角天涯”四个字,它是( )省的旅游名胜。
A.海南B.广东C.广西D.贵州59.对佚名《白帝城联》:“风景占城头,喜爽气西来,万山远挹岷峨秀;烟峦环峡口,望大江东去,十里频回滟预堆”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B.白帝城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寓居于此c.此联主要讲白帝城西挹岷峨之秀,东临瞿塘峡滟预堆之险,是个风景秀丽、地位险要的地方D.白帝城已成为江上岛城,联语主要描写了它的无限美好的风光50.《说天寿山》一文的作者( )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