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拓展欣赏
2017年小升初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渔歌子》鉴赏.doc

2017年小升初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渔歌子》鉴赏小升初语文学习需要大家掌握一些古诗词,在复习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大家要学会对其进行鉴赏,为此下面为大家带来2017年小升初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渔歌子》鉴赏,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古诗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2017年小升初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渔歌子》鉴赏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我们能够好好阅读这些古诗文鉴赏,想要获取更多小升初古诗词鉴赏内容,请登录查阅。
渔歌子古诗词赏析

渔歌子古诗词赏析渔歌子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以写渔民渔歌为主题,表达对渔民生活的赞美与祝福。
渔歌子的韵律轻快明朗,节奏独特,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适合用来歌颂大自然和渔民的生活。
下面将对几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进行赏析。
1. 渔歌子-浪淘沙浪淘沙,迎着朝霞,风中帆影若相邀。
天涯浩渺,三万里河山清丽,扁舟一片白茫茫。
赤杨寒影垂钓客,烟寺水阁逢丁香。
独立长桥,万里意成长。
浩渺江山起朝霞,不负春光。
此首《浪淘沙》描绘了渔民清晨出海、修正航向的场景,以及在江山锦绣中享受美好生活的景象。
诗人运用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辞藻,将江山和渔民的生活相互融合,展现出壮丽而纯朴的画面。
2. 渔歌子-归去来辞归去来,潮水阻渔船。
波涛拍岸,扁舟遥遥衔。
筛人耳中,渔歌声声唤。
梁陇桥边,江山永隐难见。
清露净波漾,轻风拂面。
千山万水,归去来复还。
《归去来辞》描绘了渔民出海捕鱼的艰辛与归来的欢乐。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形象描绘,将渔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家园的眷恋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3. 渔歌子-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首以江南水乡的夜晚为背景的渔歌子,描绘出江南秋夜的幽美与宁静。
诗中以月落、乌啼、霜满天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深夜归船而耳边传来的钟声,给人一种寂寥与宁静的感觉。
通过对以上几首渔歌子的分析与赏析,我们可以看到,渔歌子以饱满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律,生动地描绘了渔民的辛勤劳作、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渴望,以及对家园的眷恋和赞美。
渔歌子既展示了江山秀丽的风景,又讴歌了渔民朴素而高尚的精神风貌。
这些优美的古诗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世的诗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让我们一同欣赏和传颂这些经典的渔歌子,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美好和力量。
赏析唐诗《渔歌子》

赏析唐诗《渔歌子》《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夫在江边捕鱼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全文如下: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的主题是渔夫的生活,通过白鹭、桃花、鳜鱼和蓑衣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色。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用白鹭的飞翔来衬托出西塞山的壮丽景色。
白鹭是一种优雅的水鸟,经常在水边觅食。
这里,白鹭飞翔的场景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描绘了桃花盛开、江水清澈的景象。
鳜鱼是一种美味的淡水鱼,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通过对渔夫的服饰描绘,展现了渔夫的生活状态。
青箬笠和绿蓑衣都是江南水乡常见的渔具和服饰,体现了渔夫的勤劳和朴实。
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表达了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也不愿意回家的心情。
这里的“斜风细雨”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气候特点,还象征着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渔夫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的来说,《渔歌子》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宁静的江南水乡画卷,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好的,接下来我将继续分析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首诗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还通过渔夫的形象,传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首先,渔夫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仍然坚持捕鱼,这表明了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和毅力。
这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张志和想要表达的。
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
其次,渔夫的形象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江南水乡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因此,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历史悠久且脍炙人口的一种诗歌体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汉代,渔歌子便属于中国古代诗歌体裁中重要的一环,历史上有传说说渔歌子出自著名诗人屈原,而古诗大家苏轼也曾写过渔歌子,其诗篇与中国文学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极富文化气息。
渔歌子诗歌体裁让人耳目一新,最为典型的“以舟中渔樵见”、“长江诸岸行一榻”等典句,以诗人强烈的情感和节奏感,绘景象化为诗句,令人浮想联翩。
渔歌子诗艺雅致,描绘的主题多半都是自然景物,以表达诗者游子背离家乡的憾别之思,多由江湖的特殊环境提示,形成具有古典气息的文学瑰宝。
渔歌子的结构与写法,也是一个独特的文体类型。
其文字结构通常为九句,每句的文字音节数以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出现,而诗句之间的连贯效果更是渔歌子不可替代的艺术特质,以一种自然流畅的句子连接,充分体现出诗人在写作技巧上的丰富程度。
此外,渔歌子有着独特的空间感和时间感,从历史上来看,渔歌子往往塑造了某一特定的时空背景,诗歌中的景物、感觉与心情,均诉说出渔歌子的空间感和时间感,使其丰富了诗歌的感染力与内涵。
在今天,渔歌子依然是我们文学领域中不可缺失的佳作,更是人们在学习古典诗歌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渔歌子虽然简短,但其内涵丰富,用词谨慎,情感浓郁,节奏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值得深入研究与赏析。
《渔歌子·张志和》原文与赏析

《渔歌子·张志和》原文与赏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宗画的始祖王维认为:“水墨最为上”。
其原因是:“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传为王维所作的《山水诀》)这就是说,淡而能远,饶有余味。
唯其云雾迷茫,才能得朦胧之致,冥漠之情。
这时,空间中各个侧面的界线打破了,远近的距离模糊了,历史和现实茫茫无际的流光也无形融化了。
这便是心理时空的广阔,是由悟解之深与浮想之广交织而成的绝妙境界。
这里有诗情,也有画意。
大体后于王维的张志和,便是这样一位词人,以画意写诗情的作手。
他留传下来的作品极少。
其《渔歌子》原有五首,但另外四首却都为“西塞山前白鹭飞”这一首光辉所掩。
格调清新,韵味高洁,语言质朴,而最为珍贵的,是展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蹈文人的淡泊胸襟。
张志和,唐肃宗时待诏翰林,曾因事被贬,赦还后绝意仕途,长期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
他不仅娴于音乐,还通晓书画。
由于江南水乡的风光给了他丰富的艺术营养,水墨淋漓和烟波浩渺的自然景色内化为词人的意象,并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他的以画意写诗情的风格,特别是融汇了南宗画家的风格,确乎不失为他自号的“烟波钓徒”的风格。
“烟波”中点染了这么一个“钓徒”,“钓徒”的高情远意又为“烟波”增加逸韵。
“钓徒”而徜徉于“烟波”之中,他的本来旷放的胸襟自然也就随着流光的空明而翛然远引,得“天地浑溶之气”(石涛《题青莲草阁图》)。
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既然张志和是富于高情远意的诗人兼画家,所以他善于把诗的时间性和画的空间性结合起来。
烟波茫茫,可感之物、可写之景正多,但在他的笔下,却能够从纵横千万里的山水中切取一角,那便是旧吴兴县的西塞山前;从朝辉夕阳的光景流变中切取一刹那,“有先一刻,后一刻不能之妙”(王士祯:《诗友诗传录》)的一刹那,那便是白鹭鸶刚从水田中扑喇喇飞起时,在桃花汛泛起的清溪中肥嫩的鳜鱼正在浮游嬉逐时。
更凑巧的是,斜风细雨的烟波中,恰恰有一个钓徒,载着青青笠帽,披着绿草蓑衣,在水天迷濛中垂钓。
古诗《渔歌子》赏析(6篇)

古诗《渔歌子》赏析(6篇)古诗《渔歌子》赏析篇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代: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闲得意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析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由地翱翔,衬托渔父的悠然得意。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季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然自由的生活情趣。
古诗《渔歌子》赏析篇2【渔歌子·荻花秋】五代:李珣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渔歌子·荻花秋】创作背景前蜀灭亡后,词人不仕后蜀,对前蜀怀有故国之思,便憧憬江湖。
李珣从蜀中乘船沿长江东下,在湖南、湖北一带过了一段时期的隐居生活,然后溯湘水而上,后来他在岭南生活了较长时期。
词人乘船经过湖南、湖北一带,创作了大量描写隐逸生活的词作,这首《渔歌子》便是其中之一。
【渔歌子·荻花秋】译文潇湘的静夜里,清风吹拂着秋天的荻花,橘子洲头的美景,犹如屏上的山水画。
浩淼的烟波中,皎洁的月光下,我收拢钓鱼的丝线,摇起小船回家。
绿水就是我的家园,船篷就是我的`屋舍,山珍海味也难赛过我每日三餐的糙米鱼虾。
面对盈杯的水酒,望着诗书满架,我已心满足足,再不用将名利牵挂。
解释渔歌子:词牌名。
原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
单调二十七字,四平韵。
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抽生草黄色扇形圆锥花序,生长在路边和水旁。
《渔歌子》课文解析

《渔歌子》课文解析《渔歌子》是一篇由苏轼创作的古体诗,通过描写渔民忙碌的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
本文将对《渔歌子》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渔歌子》的基本内容。
诗中描述了渔民在清晨出海捕鱼的情景,描绘了这些渔民的勤劳和坚韧。
诗中写道:“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瓢泼茶。
”这里描写了渔民在夜晚靠近西岩过夜,清晨起来汲取着湘江的清水喝茶。
诗人通过细节的描写,展现了渔民的艰辛和对生活的执着。
诗句中还出现了一些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映波荇叶含烟雾,金穗梧桐送白露。
”这些描写增加了整篇诗歌的美感,也突出了自然的壮丽。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渔歌子》的主题。
整首诗以渔民为主角,通过描写渔民的生活和自然景色,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自然的美丽。
渔民是诗中的代表,他们的生活琐碎但充满希望,他们拥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自然也是诗中的主题,通过描绘清晨的湘江和自然景物的美丽,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抒情,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渔歌子》给我们的启示。
这首诗以渔民的生活为素材,展示了普通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美好的追求。
诗中写道:“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瓢泼茶。
”这句诗揭示了渔民日夜辛勤的劳作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即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怀揣有梦想和追求,就能在平凡中创造出美好。
通过对《渔歌子》的课文解析,我们深刻领会到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思索以及对美好追求的表达。
诗歌以渔民的生活为主线,通过描写细节和景物,表现出了生活的真实和自然的美丽。
诗歌充满着对生活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给予我们正面看待生活和追求梦想的启示。
通过阅读和品味这篇诗歌,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与自然的关系。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渔歌子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剖析:渔歌子导读:小升初语文古诗词剖析:渔歌子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毛毛雨不须归。
说明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绽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古诗赏析这首词描述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况。
有鲜亮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川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安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遨游,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绽开,江水猛涨,这节气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衬着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毛毛雨不须归”,描述了渔父捕鱼的神情。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毛毛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细风。
全诗着色明朗,用语爽朗,生动地表现了渔父得意洋洋的生活情味。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此后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录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写,感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作者简介: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徐州人;李璟第六子,南唐后主,公元961年—975年在位:降末后封违命侯,被毒酒毒死,详见《中华上下五千年》。
钓得鳊鱼不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
芳树下,夕阳边,睡觉芦花雪满船。
作者简介: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犁眉,处州青田(今属浙江)人。佐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为明朝开国勋臣,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后被左丞相胡惟庸谮毁,忧愤而死。博通经史,诗文闳深顿挫,自成一家。有《诚意伯文集》等传世。
渔歌子
《渔歌子》拓展欣赏
渔歌子(变格)
唐·魏承班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渔歌子(变格)
唐·李询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渔歌子
五代·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
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
经Hale Waihona Puke 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作者简介:孙光宪(约900年~968年),字孟文,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五代宋初文学家。出身农家,好读书,常校勘抄写,藏书数千卷。后唐时为陵州判官,后避难江陵,高季兴在荆州建南平国,他任从事,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监兼御史大夫。后归宋,为黄州刺史。著有《荆台》、《笔佣》、《桔斋》等集,多已散佚,今存笔记小说《北梦琐言》二十卷,记述五代期间政治遗闻、文人逸事和社会风习等,文笔清新淡雅。他善于作词,《花间集》收录六十一首,《尊前集》收录二十三首,是唐、五代词人中存词最多的。其词大多为艳词,但也有其他题材,比花间派其他词人的作品稍有内容,风格也较清隽。如《浣溪沙》、《菩萨蛮》、《渔歌子》等颇受后人好评。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评孙光宪《浣溪沙》说:“昔黄玉林(黄开)赏其‘一庭疏雨湿春愁’为古今佳句,余以为不若‘片帆烟际闪孤光’尤有境界也。”生平详见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一○二其词见林大椿《唐五代词》。
作者简介:李殉(约855年~约930年),字德润,梓州(今四川三台)人。因祖先为波斯人,故其友尹鹗戏称其为“李波斯”。有诗名,尤工词,为花间派重要词人之一。所吟诗句往往动人,多感慨之音。词的成就更为突出,风格清新俊雅,素朴中见明丽。《花间集》录其词三十七首,《唐五代词》则辑得五十四首。
渔歌子
明·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