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科学六年级上册 1.1 认识科学 课件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1.1.2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学案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家探究实例,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借助具体事例,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方法与过程
1.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2.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现实情境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实际问题,体会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3.发展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意识,形成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难点:
形成科学探究意识,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分析具体问题。
【学习过程】
一、填空
科学家如对某些现象产生疑问,便会做出_______________,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其准确性。
二、问答
1. 简述青霉素的发现。
2. 科学研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部分?尝试把以下各项按顺序排列。
提出疑问、进行实验、综合实验结果并作出结论、作出假设、收集资料、观察实验过程。
三、探究
“我是小小科学家”——课外探究。
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查找更多科学发明、发现背后的艰辛历程,制作一期班级黑板报。
2024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智能家居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庭设备 的互联互通,提高了家居生活
的舒适度和便捷性。
新能源汽车
采用清洁能源和先进技术,减 少了尾气排放,改善了环境质
量。
2024/1/26
21
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开展科技创新竞赛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如 机器人比赛、编程比赛等,提高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地球与宇宙
研究地球的结构、运动和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了解 宇宙的基本知识和人类探 索宇宙的历史。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 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 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4/1/26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 实物展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效果。
生物分类的等级
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 单位。
12
植物生长与发育过程
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 的萌发、根的生长、茎的 生长和叶的生长等。
2024/1/26
植物发育的阶段
植物发育的阶段包括幼苗 期、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 长期。
植物生长的条件
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 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13
动物行为习性及适应环境方式
01
动物的行为习性
动物的行为习性包括觅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迁徙行为等。这
些行为都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2024/1/26
02 03
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生理适应、形态适应和行为适应等。 例如,一些动物可以通过改变体色来适应环境,一些动物可以通过迁徙 来避开不良环境等。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1.1.3 发现和发明 学案

发现与发明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的科学发现是科学探究的起点。
(2)了解一些科学发明,并认识到科学发明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3)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比较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寻找科学规律的思维方式。
(2)利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科学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3)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在生活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态度。
(2)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一些科学发明,并认识到科学发明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并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难点: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比较发明前后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人类的生活方式。
【学习过程】
一、填空
()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问答
我国四大发明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
1.四大发明值得是什么?
2.它们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3.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又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第1章第4课时 认识科学-教案-2021-2022学年六年级科学牛津上海版上册

认识科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例举的自然现象或未解之谜认识科学是普遍存在且极具魅力的;2.通过“怎样用吸管移取水〞的探究活动了解科学的主要特征;3.通过科学家探究的例子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比照自己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认识探究科学的根本方法是观察、提问、实践。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制定方案、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且有意识地开展表达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问题探究产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初步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2.在探究中,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尊重他人,培养协作精神。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
【难点】设计探究的方案,并通过交流讨论完善方案。
三、教学准备【教学器材】每个学习小组:烧杯〔100ml〕2只〔其中1只盛放少许清水〕;吸管1根。
【教学资源】多媒体资源设计:PPT课件活动资源设计:游戏“纸桥〞、探究活动“纸桥的载重力〞其他资源设计:活开工作纸四、教学内容【教学流程】例举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变粗且折了、夏天杯子也会“出汗〞、自然界中五颜六色的花朵等等。
请学生表述脑海中出现的问题。
指出问题即指向科学,上述自然现象中就蕴藏着科学,科学家由问题起步,通过探究,逐步揭示出现象背后的奥秘。
“怎样用吸管移取水〞宣布活动规那么:1.以小组为参赛单位。
2.在不可以用嘴吸的前提下,利用吸管将水吸取到空烧杯中。
3.2分钟内,移取水量最多的小组获胜。
用实物投影仪介绍“活开工作纸〞。
学生根据“活开工作纸〞的要求设计活动方案。
交流设计内容。
修改实验方案。
按方案实施实验操作。
表达交流活动结果。
回忆探究的过程,并陈述:发现问题——寻找变量——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揭示: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探究。
【说明】例举自然现象的作用:〔1〕体会科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就充满了科学;〔2〕激发探究奥秘的兴趣。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3.1.1《显微镜》教案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3.1.1《显微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显微镜》是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显微镜,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显微镜的使用方面,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会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
2.难点: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2.演示法:展示显微镜的操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显微镜的使用。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样本,培养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显微镜的使用技巧,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显微镜、样本、实验器材、课件。
2.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显微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显微镜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显微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呈现(5分钟)教师讲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同时演示显微镜的操作过程。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操作。
操练(15分钟)1.教师发放样本,让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
2.学生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牛津上海版(五四学制)科学六年级上册 2.2 生物的多样性 课件

活动3:指距的差异
1.采集数据(个人)
方法正确
测量指距并记录
22cm
活动3:指距的差异
2.汇总数据(个人→小组)
① 每个人将测量结果记录到
P50的表中。 ② 由组长负责汇总本组数
据,并保证本组内每一位 同学将本组的数据记录在 表中。
姓名
指 距(cm)
活动3:指距的差异
3.整理数据(小组 → 班级)
1. 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人?
6
8
2. 人数最多的是哪一组?有多少人? 3. 最高一组的身高范围是多少?有多
6 少人?
4 2
8
4
4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165
不同身高的人数分布
身高(cm)
活动3:指距的差异
活动3:指距的差异
回顾:测量中减少误差的方法
1. 选用精密的仪器和设备; 2. 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 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8
7
6
5
4
3
2
2
11
1. 班中人数最多的一组体重 在 42 kg至 45 kg之间。
2. 班中学生最大的体重不超 过 63 kg。
3. 班中学生体重超过51kg的 有 7 人。
4. 班中共有 6 人不足39kg。 5. 本班共有学生 39 人。
学习重点
同种生物之间也有
,这种差异是
正常的。无论差异有多大,我们应该学会
不同身高的人数分布
人 数 (8 个 )6
4
2
0
1. 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人?
2. 人数最多的是哪一组?有多少人?
3. 最高一组的身高范围是多少?有多少人?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1.2.1 认识我们的实验室 教案

认识我们的实验室【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和药品。
2.了解药品取用的规程,能进行药品的取用。
3.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全景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药品取用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教学重点】1.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
【教学难点】量筒和滴管的使用。
【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用品:烧杯、集气瓶、酒精灯、滴瓶、铁架台、漏斗、试管夹、玻璃棒、试管、镊子、药匙(纸槽)、量筒、胶头滴管、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酚酞溶液。
【教学过程】惯。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共同走进了化学实验室,认识了试管、量筒等一些仪器和它们的使用方法,学习了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大家也练习了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大家总结一下你在这节课的一些具体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习题反馈】1.下列关于实验基本操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滴加液体药品B .倾倒液体C .读取液体体积D .取用碳酸钠粉末 2.读量筒中液体体积时,某同学俯视读数为20mL ,则实际为( ) A .大于20m L B .小于20mL C .为20mL D .无法判断3.做完实验后,对于用过的废液,你认为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 .拿出实验室 B .留在实验台上,准备下次实验用 C .倒入废液缸中 D .放回原试剂4.我能写出下列仪器的名称,也知道它们的用途。
A_______B________C____D______E________其中,能直接进行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可以量取一定量液体体积的是_________;收集少量气体的仪器是_________;用于给其他物质加热的是。
上海牛津版(五四学制)六年级科学上册:3.1 生物的基本单位 课件(共46张PPT)

列文虎克观察 到的“小动物”
没有显微镜,就不可能发现 细胞。从发现显微镜至今的 400年来,显微镜在许多方 面得到了改进。
一、认识显微镜
显微镜是常用的探究器 具,中学常用的主要是 单筒式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遮光器
• 显微镜的照明部分 • 作用:调节穿过通
2、转动转换器时是手指放在转换器的 边缘转动,不要用手指掰着物镜转动 3、对光完成后不能再动反光镜 4、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观察时,两眼要同时睁开 5、不能用手或布直接擦拭目镜和物镜
3.1.2 细 胞 的 结 构
细胞
说说下列细胞结构的名称及各部分的作用。
动物细胞
说说下列细胞结构的名称及各部分的作用。
物镜镜头
◆物镜
• 显微镜的光学部分 • 作用:放大物象 • 镜头上标有放大倍
数 • 有低倍物镜、高倍
物镜
考考你
镜筒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压片夹 通光孔
镜臂 载物台
镜柱
目镜
显微镜
粗准焦螺旋
物镜
载物台
遮光器 反光镜
镜座
1、取镜安放
右手握, 左手托。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 低倍物镜对准通 光孔(注意不要 用手扳物镜!)
记录下你们所看到的物像!
思考:
1.大家观察到的物像是怎样的呢?
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2. 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哪个方
向移动,才能使物像居中? 往左
3.用镊子将一只死蚂蚁,或将一根头发 放在载玻片的正中央可否观察到它们的
内部结构? 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 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使用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
二、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海尔蒙特”发现光合作用”: 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范·海尔蒙看
到植物在土壤中长大,于是假设植物的 营养来自土壤。他把一棵2.3千克的小 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烘干的土壤的大桶 里,只用雨水浇土。5年后,柳树重达 71千克,而桶中的土壤只比原先少了57 克。于是他认为植物的营养不是来自土 壤,而是来自于水。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一节 认识科学
一、科学是什么
• 问题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问题 产生吗?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肯定观察过 许多的事物和现象,产生了很多的问 题,你能列举几个吗?
• 科学帮助我们探讨大自然各种事物和现
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活动1.1:怎样用吸管移取水
1、问:怎样用吸管将A杯中少量的水转 移到B杯中?(不可以用嘴吸)
探究活动过程
•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 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思考、讨论并 得出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三、发明与发现• 思考:我国古代有哪四大发明?
造纸术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制火药
活动1.2:
•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发展
小结
•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作业
• 练习册:练习1.1
2、探究活动六个基本要素:
• 提出问题 • 形成假设 • 制定计划 • 收集证据 • 处理信息 • 表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