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初中阅读)

合集下载

《梦回繁华》课后培优练(解析版)

《梦回繁华》课后培优练(解析版)

姓名:班级梦回繁华本课重点1.厘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本课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汴.京(biàn)绢.本(juàn)翰.林(hàn)题跋.(bō)B. 衣冠.(guān)遒劲.(jìn)摄.取(shè)桅.杆(wéi)C. 擅.长(shàn)料峭.(qiào)踏.青(tà)簇.拥(cù)D. 枢.纽(shū)沉檀.(tán)纤.夫(xiān)岔.道(chà)【答案】C【解析】【分析】A.跋bá;B.劲jìng;C注音正确;D.纤qiàn。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辨析汉字读音的能力。

做此类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田筹行旅修面整容疏林薄雾B. 宏敞摄取内忧外患逆水行驶C. 城郭酒肆无遐一顾无所不备D. 御下槽船繁而不乱结构严谨【答案】B【解析】【分析】A.筹→畴;C.遐→暇;D.御→卸。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准确掌握能力。

旨在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识记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差异。

只有准确理解词意,把握偏旁部首才能做好这类题目,所以还是要常翻词典,多比较、多记忆、多积累。

题目中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根据各项中成语的词义判断字义,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顿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几串噼里啪啦的鞭炮,窗外春寒料峭....,屋内暖意融融,一整年打拼的疲惫能在这一瞬被治愈。

B. 主播小阿雷经常长途跋涉....到偏远地区捐助,为孤贫老人、留守儿童送去温暖和关怀。

[关于风筝的来历]风筝的来历

[关于风筝的来历]风筝的来历

[关于风筝的来历]风筝的来历风筝的来历篇(一):风筝的由来及其传播故事风筝的起源:说起风筝的起源,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故去的亲友,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据说,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风筝”的叫法。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

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

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

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

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淄博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或“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

(公元前约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

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

比如《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

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向(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南朝的“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被侯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

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

拓展阅读:风筝简史

拓展阅读:风筝简史

风筝简史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

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

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做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

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

1。

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起源

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 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 风筝》中这样写道: 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 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村居》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鸢图诗
作者: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 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 带将儿辈上青天。
风 筝 的 起 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于风筝的起源的传说,大体有四种传 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 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 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 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斗笠、树叶说 斗笠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 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 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 树叶说: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 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 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 仿照帆 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 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 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 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 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 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 中国最早的风筝是古代的 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说墨 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 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 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 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 风筝。

专题11 综合性学习(含答案解析)--天津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

专题11   综合性学习(含答案解析)--天津市2017-2021年5年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汇编

专题11 综合性学习(解析版)【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综合性学习2021年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促进“馆校结合”,某班将开展以“走进博物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

请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1~2020年中国博物馆数量统计图【材料二】5月17日,天津南开大学博物馆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再现了北京故宫、云冈石窟的场景,为广大师生带来一场沉浸与交互式的视听盛宴。

师生在复原场景中观赏、行走与互动,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物与历史的魅力。

【材料三】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天津老城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红色基因代代传——甘肃省环县革命斗争史回顾展”的线上云展览。

这种展览形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促进了东西部“文博”交流。

【材料四】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是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天津博物馆推出了同款香草口味雪糕,高度还原了玉壶春瓶的样子。

这款文化创意雪糕,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使文物“活起来”“走出去”,博物馆以更多元的形式展现历史文化的风采。

20. 请探究【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1. 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概括天津的三家博物馆开展了哪些富有创意的活动。

【答案】20. 十年来,中国博物馆数量逐年递增。

21.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与交互式活动;举办线上云展览,促进东西部“文博”交流;推出了新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多元形式展现历史文化风采。

【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

图表的标题是“2011~2020年中国博物馆数量统计图”,那么结论的内容应该和中国博物馆数量有关;再看从2011~2020年间中国博物馆数量的变化,从2011~2020年间博物馆数量分别是:3589、3866、4165、4510、4692、4873、5136、5354、5535、5788,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可得出“十年来,中国博物馆数量逐年递增”的结论。

风筝的来历

风筝的来历

风筝的来历一、风筝的起源与传说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

”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

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

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

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

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

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

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

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

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二、风筝的起源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

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

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国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中国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

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

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

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

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

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

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

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

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

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风筝的来历 起源

风筝的来历 起源

风筝的来历起源风筝的来历起源风筝的来历起源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

”据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

传说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地道的距离。

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即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国早期的风筝多与军事、通讯和气象有关。

大约唐、五代时风筝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游戏的玩具,同时它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锻炼。

唐代诗人元稹曾有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生动地描写了儿童放风筝的情景。

清代郑板桥《怀潍县》中的诗句“纸花如雪满天飞”,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放风筝的盛况。

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大约500多年前的明代,风筝就已传到朝鲜,后又陆续传到日本、东南亚、欧洲和美洲。

而中国的东南西北,到处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世代传承,风格各异,有粗犷豪放,有活泼精巧,有色彩绚丽,也有清淡素雅。

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著名风筝产地,都有重要流派的传世佳作。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风筝课文、知识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

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

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

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

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

除此以外,我们
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

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

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

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

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

其中,两个着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span>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4分)
2.请简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3.材料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4.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2分)
答案解析
1.(4分)风筝的起源、发展过程、图案寓意、各国风筝的独特风格。

2.(3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中国人常把蝙蝠图案绘制在风筝上,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3.(3分)“一般”是“通常”的意思,表限定你,说明学界对风筝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间并没有定论,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2分)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