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综述
我国居民收入流动性研究综述

【 金融讲坛】
皲 国居 民c l 安入
流动性研 究综 述
张 守哲 ’ , 杨 春 山 ( 1 . 暨南大学 产 业经 济研 究院, 广东 广州 5 1 0 6 3 2 ; 2 . 中国邮政储 蓄银 行河 南省分 行,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 摘要: 过去的3 0多年 , 中 国经 济经历 了高速增 长 , 年平 均增 长 率超过 9 %, 成 为 当今 世界 上 增长 最
以x : ( 1 i , o j ) 表示 在第 一年 两个 人 的收入 分配 , 以x : = ( 0 。 , l j ) 表 示 第 二 年 的分 配 。每 一年 的基 尼 系数 都 是 1 , 收 入 分配 是 极 端不 平 等 , 但 在两 年 内每个 人 的 收 入都是 1 , 是极 端 平 等 的社 会 ( 王海港 , 2 0 0 5 ) 】 。这 主要 是 因 为基 尼 系数 基 于静 态 的截 面数 据 , 不 能反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6
达 了不 同的含 义 , 测 量 的结 果 依赖 于 流 动指 标 的选
择, 指标 的不同会使结果也不同。 ” 流动性 的测量已 经 吸 引 了广 泛 的注 意 , 并 且 已有大 量 经 济学 家 发 表
中 国居 民 的基 尼 系 数 从 1 9 7 8 年的 0 . 3 2 扩 大 到 及 测量 指标
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

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介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保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逐渐成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向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大类,旨在通过集体共济的方式分散个人因生、老、病、死、伤、残等风险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初具规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社会保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选择以社会保险为例,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以期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2、研究意义:阐述研究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重要性,包括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意义。
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研究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工具,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减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影响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为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社会成员能够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不公往往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根源,而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安全网”和“稳定器”,能够有效缓解因收入分配不均引发的社会紧张。
马克思原著中关于分配的综述

马克思原著中关于“分配”的简述一、分配的本质分配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它和生产的关系上,首先先要明确一切生产都离不开所有制问题,“如果说在任何财产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那么,这是同义反复。
”(P153)而把“无所有”作为私有制生产条件也是错误的,“什么也不占有的占有,是自相矛盾。
”(P153)但是把私有制看成生产的一般条件,或者说私有制古已有之,这也是错误的,“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在这个意义上,说财产(占有)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
但是,可笑的是从这里一步就跳到财产的一定形式,如私有财产。
”(P153)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但同样存在生产。
一是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果,二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并决定产品的分配。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生产决定分配。
“总应该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方式如何不同,总是可以像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一切历史差别混合或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
”(P152)1、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果“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P158-P159)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发生产和分配割裂开,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他们不是把分配同成产的社会性联系起来,而是同生产的自然要素联系起来,认为土地产生地租、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和利润。
这种做法使生产和分配成为不同的、好不相关的两个环节。
马克思指出,首先,“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的形式,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
”(P158)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变资本,不会为资本带来任何利润和利息,作为成产要素的可变资本才会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转化为利息和利润。
教育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的理论和 实证研 究 国外 有 关教 育程 度 影 响个 人 收入 分配 的研 究
文 献十 分丰 富 。早在 1 8世纪 ,亚 当 ・ 斯密 曾指 出, 学习是一种才 能 , 须受 教育、须进学校 、须做学徒 ,
明瑟 收入 函数应 用 于美 国以及少 数 其它 国家 中不 同 区域 间收 入不 均等 的 比较 分析 ,对每 一地 区 2 5 岁 以上 男性教育投 资对收入 的回归分 析表 明, 如果 学校教育 分布 的方 差越大 , 收入函数 中回归斜率 则 的大小估计 的收益 率越高 ,不均 等 ( 对数 方差)和
偏态 ( 由对数收 入分布 中的第三个动 差所测量 )也
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 定 在学 习者 的身上 。这 些才能 ,对于他个人 自然是
财产 的一部分 ,对于他 所属 的社会 ,也是财产 的一
部分 。斯 密更强调在职 培训的作用 ,指 出一种 费去
许 多功夫和 时间才学会的需要特 殊技巧 的职 业 ,可 以说等于一 台高价机器 。学会这种职业 的人 ,在从 事 工作 的时候 ,必然 期 望 除获得 普通 的劳 动工 资
后 ,经济 学家 很 少关 注人 力 资本 对 劳动 收入 的影 响。这并 不代表 经济学家对 劳动收入 不感兴趣 ,而
是 在相 当长 的历 史时 期 内缺 少相 关 的调 查 数据 。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赵西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内容提要:收入不平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一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国外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本文就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从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收入分配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 summary (Zhao Xi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Abstract Income inequalit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a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decades, there are literatur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which is enlighten.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of the literatures from theoretical and positive research area.Keywords Income inequality Economic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上升到1995年的0.34。
城市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4年0.16增加到1994年的0.30。
另一抽样调查的结果是,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29,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0.223上升到0.286,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382上升到0.445。
道路拥挤定价收入再分配理论研究进展及启示

2 1 年 8月 00
交 通运 输 系统工 程与信 息
J u n lo r n p r t n S se n ie r g a d h o m t n T c n lg o r a fT a s ot i y tmsE gn e n n f r ai e h oo ) ao i o
( .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尔滨 10 0 ; 1哈 哈 50 1 2 哈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交 通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尔 滨 10 9 ) . 哈 5 0 0
摘 要 : 道路 拥挤 定价 收入 再分 配研 究是道 路 拥 挤 定价 发 展 中迫切 需要 解 决 的 实践难 题 和理 论研 究的 前 沿性课 题 .本 文综述 了国 内外道 路拥挤 定价 收入 再 分 配相 关的 社会
共 认 知 与 支持 角 度 出发 , 定 和 实施 合 理 可 行 的 道 路 拥 挤 定 价 收 入 再 分 配 策 略 和 配 套 制
措施 , 才有助 于增 强道路 拥挤 定价政 策 实施 的 可行性 和 有效性 , 而更好 地 改善道 路拥 从 挤状 况 , 高道 路 运输 效率 . 提 关键 词 : 城 市 交通 ; 道路 拥挤 定 价 ; 收入再 分 配 ; 公众 支持 ; 会福 利 社
福 利 、 众 支持 和 收 入 再 分 配 方 式 等 方 面理 论 研 究发 展 历 程 和 最 新 进 展 , 给 出 了我 国 公 并
城 市道路 交通 推行 该政 策 的建 议 .国 内外研 究和 实践表 明 , 需要 在 优 先考 虑提 升 交 通 运输 效 率的基 础 上 , 解决 道路 拥挤 定价政 策 所 产 生 的福 利 分 配不 公 平 问题 和 提 高公 从
税收收入能力及其相关概念研究的理论综述

有多大?有多少应征收入仍游离于税收机关的监控 之外?税收机关 的税收征管水平有多高?中国作为
单一体制 国家实行 的是分税制财政体 制 , 各税种在
不 同地 区基 本采 用 统 一 的税 率 标 准 , 各 地 区税 收 但 征 管能力 、 收成 本 的差 异性很 大 。因此 , 税 无论 是基
财政级次 、 分税制财政体制、 政府预算体制的改革使
政府 财政 收支 的 口径 、 理方 法 、 管 中央 与地 方政 府 的
财权与事权划分都处于调整变动之 中。各级政府管
伴 随着其 测算 研究 给 出 的 。本 文循 着税 收 收入 能力
* 本文是北京市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北京市财政收入能力测算模型与方法研究”项 目编号: 703 和首都经济贸易大 (  ̄ 20) 0
应 用 时应 注 意 它们 的 区别 。
[ 关键词 ] 税 收收入 能力 ; 税收公平 ; 社会 福利 ; 剩余价值 ; 税收 努力 [ 中图分类号 ]80 4 F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0 r x 2o )3 } 9 0 10 —9 1 (09 0 一(2 一l 7 0
一
、
引 言
理 部 门也 迫切 地想 要 了解其 各税 种 的发 展潜 力到底
“ 分税制” 财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是建立政府 间的财政转 移支付制度 。从党 的十六大 明确提 出
‘ 更加 和谐 ” 社会 的奋 斗 目标 , 到党 的十 六 届 四 中 全 会进 一步 提 出“ 建社 会 主义 和 谐 社 会 ” 构 的任 务 , 中 国和谐社会 的建设 重点 已经悄 然从 思 想意 识形 态层
[ 摘
要] 本 文从 理论 和测算两个角度对税 收收入 能力及 其相关概念研 究进行综 述。理论上 认为 , 税收 收入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研究述评

英 国经 济 学 家 阿 特金 森 ( tisn 17 ) 为 出税 收可 以影 响社会 财 富分 配 以至 影 响个人 相互 间 Akno ,96 认 “ 没有任何 一个 经 济问题 比收 入分 配更令 人感 兴 趣 , 的社会 地位 和 阶 级 间 的相 互 地 位 , 而 税 收 的负 担 因 但也 没 有任何 一个 经济 问题像 收入 分 配 一样 那 么缺 应 当在 个人 和 各个 阶级 之 间进 行 公 平 的分 配 。即要 少科 学研 究 。 可 见 , 人分 配 问 题 的重 要 性 及 研 究 通 过政 府征 税 矫 正社 会 财 富分 配 不 均 , 富两 极 分 ” 收 贫 的必 要性 。长期 以来 , 围绕 着 实 现 收入 分 配 的公 平 化的弊端 , 从而缓和阶级矛盾 , 达到用税收政策实行 与效 率 , 内外 专家 学者 都进行 了大 量 的分析 研究 。 社 会改 革 的 目的 。阿瑟 ・ 西 尔 ・ 古 ( r u e 国 塞 庇 A t rC — h 税 收作 为政府 再 分 配 的重 要 手 段 之 一 , 何 有 效 运 c io ,90 基 于福利 经济 学 的观 点 , 认 为应 当 如 ipgu 12 ) l 也 用税 收工具 调 节 收入 分 配 差 距 , 为 了各 国专 家 学 利 用税 收来 进行 国 民收 入 的再 分 配 , 使 财 富 的分 成 促 者关 注 的焦点 和研究 的重 点 。
分解方式 , 但是这个分析框架具有遵循税 收体 系逻 因而被广 泛采 用 。 主张从按个人收入课税的制度改为按实际支 出课税 辑 的优 势 , 的制度 。他建议利用资本收益税以实现收入 的再分 鲍盖蒂和哈桑 ( oet H s n 19 ) B gt & as ,9 5 利用近 i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综述信息来源:财经信息网日期:2011-07-11 作者:[崔丹]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分配问题不仅影响到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政治的稳定。
收入分配理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经济学家对其研究日渐深入,也得出了许多新的成果。
自库兹涅茨假说提出之后,研究重点集中于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于缺乏统一的实证分析结论,理论学家从多个角度研究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
本文梳理了收入分配理论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并从政治经济机制、社会稳定机制、市场规模机制等介绍了相关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收入分配理论演进概述收入分配是经济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回顾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发现对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十分庞杂,从产生至今共经历了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当代的收入分配理论三个阶段。
古典经济学家曾对分配理论给予极高的重视,侧重于讨论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
威廉·配第最早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
此后,亚当·斯密将前者的理论作为研究社会财富创造和分配等问题的出发点。
而针对分配问题进行开创性研究的则是古典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
他始终把收入分配作为研究中心,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正是商品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各阶级间的分配规律。
新古典经济学家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分配规律的传统,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生产要素分配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以边际生产力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认为边际生产力决定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收入分配,分析了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以及由此决定的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一系列分配变量。
同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过程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和体制变化同收入分配状况和趋势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剩余价值规律促使资本集中、积聚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产业后备军队伍不断扩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
于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周期性爆发, 经济发展在经济危机强制调整中辗转行进。
经济制度变动是决定收入分配机制的观点,是马克思对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关联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收入合理分配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分配理论。
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改革必须注重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个人收入差距扩大要考虑社会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等。
发展经济学则主要对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通过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战后收入分配状况的实证分析,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假说。
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的倒“U”形假设,引起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关注。
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自从倒“U”形假说提出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验证。
由于选取国家不同以及时间跨度的区别,学术界并未得出一致的见解。
回顾相关研究文献,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研究大多支持了库兹涅茨假说。
80年代后,出现了否定的观点。
具有影响力的是G.S.Fields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研究。
以亚洲“四小龙”为例,他发现即使早期阶段也不是必然伴随收入不平等的恶化,甚至有出现改善的结局。
以上研究中,收入分配格局都是外生的、稳定的。
为了深入理解现实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必要将收入分配格局内生化,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动态演化。
内生收入分配格局理论认为,为了研究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化,应该分析从一种收入分配格局到另一种格局的传导机制(变量) 。
初始分配格局决定当期传导变量值,后者对不同个人的当期收入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使得期末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改变下期传导变量值。
正是在与传导变量的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得以动态化。
现代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传导机制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利率和工资等。
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在统一的框架中研究了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动态演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为金融中介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金融发展则使得投资期望收益率更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早期,收益率的差别导致穷人和富人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的成熟期,金融中介的发展使人们都能获得同样的收益,收入分配格局最终会稳定在平等水平。
他们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得出了与库兹涅茨假说相似的结论。
然而,也有其他学者通过构建模型发现,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财富分配不均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善。
要改变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状况,必须完善资本市场,降低进入门槛。
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收入分配理论中,最具争议也最具现实意义的就是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自库兹涅茨假说提出后,六十多年来经济学家采用不同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然而结论却众说纷纭。
计量研究结论的模棱两可给理论家以充足的想象空间,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20世纪50年代人们主要研究的是储蓄-投资渠道,Lewis(1954)、Kaldor(1957)、Pasinetti(1962)通过分析认为,由于富人的储蓄率高,储蓄和投资主要来源于富裕阶层,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有助于提高储蓄和投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80年代后期以来,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增长理论的崛起拓宽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广泛考察了收入分配影响经济增长的多种机制。
收入分配影响增长的政治经济机制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该理论研究收入分配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和税收渠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又称为内生财政政策理论。
其典型的理论结构包括经济均衡和政治均衡。
在经济均衡中,他们运用优化模型研究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个人的收入(财富)水平与其偏好的最优税率间的关系;在政治均衡中, 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规则和中间投票人定理,社会的税率最终由政治均衡确定。
不同的收入分配格局下中间投票人的收入(财富)状况不同,其所偏好的税率也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税率和不同的经济增长率。
社会稳定性机制方面的文献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导致产权保护薄弱,从而妨碍经济增长。
在一个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社会中,人们进行正常的市场或者政治渠道之外的寻租活动,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
在计量检验方面,社会稳定性机制方面的文献一般构造如下两类度量“政治不稳定”:一类根据抗议、罢工、政权更替、政治暴力、政变、革命等事件的数量构成社会不稳定指标;另一类指标反映产权保护的力度,它一般用一些国际投资中介机构提供的各种“国家风险指标”衡量。
计量研究表明“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Murphy、Shleifer和Vishny(1989)提出了收入分配的大推动(big push)理论,研究收入分配通过市场规模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他们认为,经济发展总是伴随着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注意到了农业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选择了一个十分特殊的效用函数: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偏好于扩大消费品的范围,而不是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量。
利用这种很符合常识的效用函数,他们发现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穷人购买力有限,对国内生产需求不足。
工业化要求足够大的国内市场以使规模收益递增的技术获得盈利性,而收入分配不平等、财富过于集中可能会限制市场规模从而妨碍经济增长。
Perotti(1996)从个人教育-生育决策角度研究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他认为父母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其生育决策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方面影响。
在父母人力资本较低时,抚养小孩的直接成本对父母决策的影响大,收入效应居于主导,父母倾向于多生少教的决策;在父母人力资本较高时,抚养小孩的机会成本对父母决策的影响大,替代效应居于主导,父母倾向于减少生育率,增加对子女人力资本的投资。
因此,他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人口出生率正相关,与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负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收入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现象,使人们将目光聚集在收入分配理论的研究上。
纵观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许多成就,也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
透过经济模型,经济学家试图寻找解决分配不公平的有效途径。
我们希望学者付出的辛劳,不仅丰富收入分配理论,更为人民带来福祉。
学者称我国城镇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2011年03月29日16:39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亟待解决,应该成为各级政府刻不容缓的任务,任何拖延都可能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这是因为基尼系数超过0.5以后,一方面会带来社会不稳定,另一方面会使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努力更加困难,需要付出更大甚至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社会中,利益集团反对改变分配格局的力量会更加强大。
我国的收入差距仍处在一种不断扩大的态势。
全国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44上升到2008年的0.49 左右。
我国已成为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之一。
城镇内部收入差距成为拉动全国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因素从收入分配结构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在2003年达到一个高水平后,在后续几年中基本上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在3.3倍左右。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超过了城镇居民,使得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稍有回落。
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幅度有所下降,基尼系数上升幅度不很明显。
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相对稳定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缓慢扩大,主要归结于过去几年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
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也出现了缩小的迹象,这是与西部大开发政策、东北振兴计划、提高地区间财政转移支付比例等政策相关的。
然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却成为拉动全国收入差距的结构性因素。
过去几年,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一直不断扩大,扩大幅度超过了农村,现在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农村。
在城镇内部收入分配中,部门之间收入差距和职业之间收入扩大的最为明显。
此外,城镇中出现了一些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急剧增加、人群规模急剧扩大的态势。
这些人群有的是借助资本市场的暴利机会,有的是利用权力寻租,有的是利用资源垄断获得收入和财富的急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