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闯关与能力提升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社会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社会生活》这一章节,一起来探究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背景,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
2.近代重要历史事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复杂性,把握历史事件与人民生活的关联。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历史事件,避免片面理解。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社会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如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2.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分析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原因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家长辅助任务: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探讨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话题,了解家族历史,传承家族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社会生活变化,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20课 近代社会生活

经济上工业化
洋务运动
政治上民主化
辛亥革命
1912年1月28日 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
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
新文化 运动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出现
1、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从西方传入的新交通 工具是什么? 我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谁开办的? 中 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哪一条? 2、新交通工具的特点是什么? 对我国的影响是什么?
二.填空: 西方列强将新式 通讯工具带到中国 的主要目的 传递军事政治情报和市场信息 ______________ 三、识图题 1.鸦片战争后,逐 渐取代中国传统交 通工具的主要是 轮船和火车 _____________
交通工具
2、据图一回答,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_____________,他的创办者是_________。 上海 3、图二中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哪个城市使用?______
剪 发
辫
康有为剪发
康有为逃亡日本后,仍留着他那大清帝国 的大辫子,所以出出进进招来不少看热闹的人。 梁启超和许多华侨都劝他把辫子剪了,他死活 不同意,后来他自己也感到太被日本人取笑了, 只好同意剪掉。
在康有为剪辫子的那天,好像举行什么盛 大典礼一般,他朝北京方向摆了香案,还宣读 了一篇奏文。奏明圣上自己着满服在日本的种 种苦衷,乞求圣上恩准削发。接着又读了一篇 给祖宗和生身父母的祭文,因为身体发肤受之 父母,不可损伤。每念完一篇就行一次三跪九 叩礼,行礼完毕才坐下来。 康有为请来的日本理发师站在一旁莫名其 妙地看着,他已经问了好几次是不是要理发。 等理发师刚拿起剪子,忽然十几串鞭炮齐鸣, 辛亥革命后人们在街上剪辫子 理发师大吃一惊,把手上的剪子都吓掉了。
人教八年级历史上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与说课稿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3、出示自学提示: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导学案

第六主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导学案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展示提升—合作探究—检测反馈—拓展延伸●学习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自主学习1.向身边老人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并且小组收集整理资料。
2.鸦片战争后,新式交通工具、等从西方传入中国。
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是在创办的。
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到之间。
1877年在首先使用电话。
3.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58年在出版的。
1872年创办上海创办的报刊最为著名。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营近代出版业出现,以1897年和创办于的最负盛名。
4.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表示反对封建政权的决心。
清朝被推翻后,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流行起来。
礼节被废除,礼、礼出现,、等称呼也改为、,表明的观念逐渐取代观念。
●展示提升按老师指定顺序方式,各组展示。
每组展示完毕,立即进行点评与补充。
●合作探究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
在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完成表格(2)说一说导致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说出两项即可)(3)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2.讨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放足”行动有什么意义?●检测反馈1.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你不可能经历: ()A乘轮船、火车出行 B使用无线电话C翻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D阅读<<申报>> 2. 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 B.发电报 C.乘火车 D.乘轮船3. 下列传媒的机构中,建立在上海的有()①《中外新报》②《申报》③《中外纪闻》④商务印书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4.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A.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拓展延伸回忆100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谈谈今天的社会生活,想象100后的社会生活●心得反思:。
原创3: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自主学习
1.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 2.新闻报纸:_1_8_7__2_年在_上__海___ 创办的《_申__报__》_。 3.1897年在上__海__创办的_商__务__印__书__馆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 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 版的。
解析答案
1234
3.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
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D )
A、三联书店
B、上海古籍出版社
C、外文出版社
D、商务印书馆
解析 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 的学术著作为主,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 机构,故选D。
社会习 俗变化
火车、 轮船、 有线电报、电话
照相、 电影、媒 体、出版机构
剪辫、易服、废止缠 足、改称呼、改礼节
便于出行;促进 商品流通;传达 信息,加强联系
丰富精神生活, 便于了解过去
释放个性,倡导 平等,讲求民主
1234
达标检测
1.下列属于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有( C )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②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③ 废止了 旧的交通方式④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从两个方面理解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积极 方面: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消极 方面: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而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并不意 味着废止了旧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所以应选C项。
解析答案
1234
2.根据《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的特点, 下列哪一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的内容出现在《申报》上( A ) A.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 B.“定远”舰驶抵天津大沽口 C.“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解析 英法联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不可能出现在《申报》上,因为 《申报》创立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而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 十年前的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故选A。
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元堡民中罗永光教学目标一、识记和理解知道近代的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传入中国的情况;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简述民国以来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呼等带来的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能力和方法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共享探究成果。
引导学生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变化原因,能正确地评价列强的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增强历史使命感及肩负跨越式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使学生认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及其影响;大众传播媒体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
二、难点:分析剪发辫、禁缠足、改称呼的原因;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如何正确评价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课型新课。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资料和图片,从影视资料中剪辑一些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情况的资料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图片、《新华字典》、计算机与软件、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课件显示:我们恩施人的现代生活教师引入:在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人们在这个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国度中,按照圣人的观念,过着传统而宁静的生活。
但是,1840年,西方的隆隆大炮炸开中国封闭的大门,酣睡的中国人被震醒了。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艰难曲折的近代化历程。
教师导入新课:其实,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变化最多的领域是社会生活领域,这些变化都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发生的,是伴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发生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学案1川教版

近代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导入新课。
自
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
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
中这些变化表明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等级观念。
(1)中国人自办第一份近代报纸的时间和名称分别是什么
答案:1858年,《中外新报》。
(2)材料二的报纸创办于哪一城市
的特点是什么?
(1)观察右边图片,请描述你从图中看到的场景。
(提示:主要概括照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
答案:男子剪掉了辫子。
(2)你认为图中表现的场景应该发生在什么运动之后
材料二
时间
内容
礼节变化
大人、老爷
广州租界
B.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
①新式教科书②出版自然科学书籍③印行西方学术著作译本
本和编辑英汉辞典等工具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7.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 B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中国人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精品教学示范课(实录教案练习反思)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代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一些变迁。
2,培养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重难点】1,重点:交通通讯、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革新的基本内容。
2,难点:体会社会生活的变迁给近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改变。
【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概括八年级上册1-19课中国近代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变化,过渡到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2,中国近代交通通讯的革新要求同学们从交通和通讯两个方面体会中国近代在人与人联系方面的革新。
要求学生在教材中分别找出中国近代在交通和通讯方面的革新。
教师简要讲述交通和通讯方面的革新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3,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要求学生识记在影像、传媒和出版业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可以简单介绍电影《定军山》或《渔光曲》,也可以描述《申报》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学生根据影视剧中的观察体会中国在变革时代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生活上的变化。
教师可以在课堂适当根据剪发辫、易服饰和废缠足等方面丰富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5,小结本节内容比较简单,识记内容多,理解内容少。
重点讲解了交通、通讯、影像、传媒、出版业和社会生活上诸多变化。
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知识点即可。
6,练习《名师导学》第20课填空、选择题。
7,评讲。
重点评讲第7题8,作业《名师导学》第20课问答题。
【板书设计】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近代交通通讯的革新1,交通:火车、轮船2,通讯:电报(有线)、电话(有线)二,近代文化生活的变化1,照相、电影2,传媒——报纸——《申报》3,出版业——商务印书馆三,社会生活的变迁剪发辫、易服饰、废缠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闯关与能力提升: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
A 基础闯关训练
1.清朝后期,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
①轮船②火车③飞机④电话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③④D.①②④
2.左图中的报纸记录了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这份报纸创办于()
A.广州B.上海
C.北京D.南京
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这体现了()
A.自由的思想
B.平等的思想
C.博爱的思想
D.互助的思想
4.近代中国,海禁大开。
外来事物从四面八方滚滚而来,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下列事项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B.用电报和亲友联系
C.可以看到无声电影
D.利用网络发电子邮件
5.下图中的历史现象最早应出现于()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辛亥革命后
C.抗日战争期间
D.解放战争时期
6.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
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A.1876年,李某搭乘淞沪铁路上的火车
B.1902年,张某一家搬迁到了北京东交民巷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7.民族企业家张謇在大生纱厂创办时,学习西方企业经营之术——通过传媒发布广告,只可能选择的方式是()
A.互联网
B.广播
C.电视
D.报纸
8.1919年6月5日,一个日资纱厂的工人,突破租界巡捕的武警包围,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工人也参加进来,罢工达到高潮时,参加人数达六、七万。
这场工人罢工斗争应发生在()
A.北京B.长沙
C.上海D.广州
9.“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0.1876年,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通车的那一天,《申报》记者随车采访,并写了一篇生动的报道。
该记者要把报道发回报社,最便捷的方式是()
A.手机
B.有线电报
C.电话
D.信件
B 能力提升训练
1.1902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信息,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B.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出现
C.电影和报纸已经很普遍,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能看到
D.照相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奢侈享受
3.近代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有()
①宣传了西方先进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大解放
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③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④彻底改变了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到胥各庄铁路(全长11千米),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材料二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材料一中唐胥铁路的修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说铁路的修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随着清王朝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
样式活泼、色彩绚丽的新式服装逐渐流行起来。
服饰的变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图一、图二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
(2)谈谈你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认识。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铁路则必用火轮车,方可驰骋如飞。
无论凿山塞水,占人田业,毁人庐墓,沿途骚扰,苦累无穷。
而此路一开,遂专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车马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诚如指示,于中国地方大局种种关碍,实属断难准行。
且内地股匪未靖,伏莽滋多,遇此等惊世骇俗之举,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断不能平安无事。
——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同治四年三月十九日
材料二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官员对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上持什么态度?他们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作者对铁路看法如何?
(3)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