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统治ppt4 人教版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 (共45张PPT)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 士地位,达到鼎盛。
宋朝发展
明朝 ?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 种
马铃 薯 花 生
甘薯
玉米
向日 葵
番茄(西红柿)
辣椒
2、手工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 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 心,所产的青花瓷畅
销海内外
明代青花扁壶 苏绣
3、商业
(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 京 (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472(件) 19
4﹪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 烂似泥----三句承题,两 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 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 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发展造成严重
2、对我国的 思想 、 科技 、 文化 危害。
科举制的发展史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 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这种烦恼是怎么解决的?
材料三:朱元璋的烦恼是什么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 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 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 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 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 无辅臣”。
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 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 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苏绣明代青花扁壶3商业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王家大院徽州民居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州民居红顶商人胡雪岩课堂小结厂卫特务机构废丞相权归六部八股取士取消行省设三司皇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中央皇权强化基础巩固ad1
宋朝发展
明朝 ?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 种
马铃 薯 花 生
甘薯
玉米
向日 葵
番茄(西红柿)
辣椒
2、手工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 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 心,所产的青花瓷畅
销海内外
明代青花扁壶 苏绣
3、商业
(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 京 (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472(件) 19
4﹪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 烂似泥----三句承题,两 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 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 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发展造成严重
2、对我国的 思想 、 科技 、 文化 危害。
科举制的发展史
隋朝创立 唐朝完善 以隋炀帝开设进士科为标志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 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这种烦恼是怎么解决的?
材料三:朱元璋的烦恼是什么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 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 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 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 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 无辅臣”。
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 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 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苏绣明代青花扁壶3商业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王家大院徽州民居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州民居红顶商人胡雪岩课堂小结厂卫特务机构废丞相权归六部八股取士取消行省设三司皇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中央皇权强化基础巩固ad1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34张PPT

(1)材料一中所说的科举考试考试制度开始于何时? 科举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隋朝
才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
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 考试.” 材料二 :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 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也.”
归纳总结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政治上Biblioteka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在中央:废升除六丞部相职制权度和中书省,提
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
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
特务结构:设立厂卫监管官民
思想上:改变科举考试
课堂内训
2、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开展以“明朝加 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各项中。
(2)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读书人读死书,不 追求实际学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
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 考试.” 材料二 :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 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也.”
皇帝: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厂卫制度
明太祖 锦衣卫 (1)机构:
明成祖 东厂
明代锦衣卫
东厂公公
阅读课文思考锦衣卫的职责和特点是什么? 职责: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
帝,镇压官民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合作探究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举措有什么利弊?
利: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隋朝
才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
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 考试.” 材料二 :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 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也.”
归纳总结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政治上Biblioteka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在中央:废升除六丞部相职制权度和中书省,提
军事上: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
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统归兵部
特务结构:设立厂卫监管官民
思想上:改变科举考试
课堂内训
2、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开展以“明朝加 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各项中。
(2)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读书人读死书,不 追求实际学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
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 考试.” 材料二 :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 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 也.”
皇帝: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厂卫制度
明太祖 锦衣卫 (1)机构:
明成祖 东厂
明代锦衣卫
东厂公公
阅读课文思考锦衣卫的职责和特点是什么? 职责: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
帝,镇压官民
特点: 由皇帝直接指挥,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合作探究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举措有什么利弊?
利: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共26张PPT)

兵 部 礼 部
强
殿阁大学士 户 部 吏 部
地 方
权不专于一司
布政司 (民政) 按察司 (刑狱) 都司 (军政)
科举制发展到明朝有何新 八股取士 第一幕 变化的?
甲:兄台此次科举,可否高中? 乙:唉,莫提,莫提。可叹枉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八股 文章做得规矩妥当,奈何时也运也命也,还是名落孙山。 甲:老兄切莫灰心丧气,凭兄之大才,定能金榜提名。到时皇 上赏识,御笔钦点,即使现在没有了丞相,殿阁大学士也 垂手可得,再不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里必有 老兄一席之地。如能放到地方,做一个三司长官,大权在 手,更是妙哉。 乙:谈何容易!自成祖陛下靖难迁都以来,我南省学子会试须 千里迢迢赶来北京,兼之人地生疏,关系不通,地方上又 在削藩,谋求功名实在难上加难。 丙(在另一桌喝酒):你们两个穷秀才,不好好吃饭嘀嘀咕咕 什么!害得老子喝酒都不痛快!难道不知道莫谈国事吗? 甲、乙(慌乱):啊,我们就走!就走!(急下)
“欧洲的考试制度差不多 2、消极作用: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对中国的思 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 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 考察明代科学家成才之路,可见科举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危害。徐光启举人 40 岁以后才开始科学研究,成为农学、数学及天文学家;宋应星举人 47岁着手 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 编写《天工开物》。他们的青年时代耗费于科举入仕。因此他们难以取得与 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 他们同时期的欧洲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李时珍14岁考取秀才后三次乡试未 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 中举,才放弃科举,潜心学医,写成《本草纲目》。徐霞客早年摈弃科举入 仕的道路,成为著名地理学家。上述例子表明了这样一种现象,即离开或完 才的制度。” 成了科举入仕道路的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在科技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强
殿阁大学士 户 部 吏 部
地 方
权不专于一司
布政司 (民政) 按察司 (刑狱) 都司 (军政)
科举制发展到明朝有何新 八股取士 第一幕 变化的?
甲:兄台此次科举,可否高中? 乙:唉,莫提,莫提。可叹枉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八股 文章做得规矩妥当,奈何时也运也命也,还是名落孙山。 甲:老兄切莫灰心丧气,凭兄之大才,定能金榜提名。到时皇 上赏识,御笔钦点,即使现在没有了丞相,殿阁大学士也 垂手可得,再不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里必有 老兄一席之地。如能放到地方,做一个三司长官,大权在 手,更是妙哉。 乙:谈何容易!自成祖陛下靖难迁都以来,我南省学子会试须 千里迢迢赶来北京,兼之人地生疏,关系不通,地方上又 在削藩,谋求功名实在难上加难。 丙(在另一桌喝酒):你们两个穷秀才,不好好吃饭嘀嘀咕咕 什么!害得老子喝酒都不痛快!难道不知道莫谈国事吗? 甲、乙(慌乱):啊,我们就走!就走!(急下)
“欧洲的考试制度差不多 2、消极作用: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力,对中国的思 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 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 考察明代科学家成才之路,可见科举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危害。徐光启举人 40 岁以后才开始科学研究,成为农学、数学及天文学家;宋应星举人 47岁着手 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 编写《天工开物》。他们的青年时代耗费于科举入仕。因此他们难以取得与 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 他们同时期的欧洲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李时珍14岁考取秀才后三次乡试未 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 中举,才放弃科举,潜心学医,写成《本草纲目》。徐霞客早年摈弃科举入 仕的道路,成为著名地理学家。上述例子表明了这样一种现象,即离开或完 才的制度。” 成了科举入仕道路的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在科技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 (共26张PPT)

分组,从中央、地方、军事、特务等方面讨论朱元璋 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并设计思维导图或列表。
措施 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 直接向皇帝负责 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影响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 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军事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 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特务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 加强了君主专制 祖时期设立东厂
问题思考 结合课文与材料,想一想:明朝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变化?
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明朝仍沿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目的: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2)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内容只在儒家“四书”“五 经”范围内命题;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2.唐朝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科目 武则天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
3.宋朝发展 4.明清衰落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实行八股取士,禁锢士人的思想
三. 科举考试的变化
“我定下的文体叫八十股,句句对仗平仄要调。考 得你昼夜把心血耗,考得你大好青春等闲抛。考得 你不分苗和草,考得你手不能提来肩不能挑,考得 你头发白牙齿全掉,考得你弓背又驼腰。年年考, 月月考,活活考死你这命一条!” --欧阳中石《范进中举》
○ 性别:男
○ 民族:汉 ○ 职业:皇帝
○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 ○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朱元璋
○ 主要经历:
1328——1352年 放牛,做和尚,主要工作讨饭、撞钟 1352——1368年 造反 1368——1398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共26张PPT)

同学们,你们知道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 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安然朝中坐,
(二)措施: 2.监察: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却知天下事。
目的:为监视官民
机构:锦衣卫(朱元璋设立) 东厂(明成祖)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
明 代 锦 衣 卫
不受法律的约束。 厂卫特务机构的 东 设置,是明朝君
背景
明朝的建立
建立 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 应天府
在地方 ①②
明 朝
1.全面改革官制 在中央 ①②
影响
的
朱元璋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①②
统
强化皇权
治
措施 (1)①②(2)
3.改革科举制度 影响
农业
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商业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元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思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权利的分散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 和地方的权利,防止朝臣和地方官 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历史小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 “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 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 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 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C)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
5、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设立的
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安然朝中坐,
(二)措施: 2.监察: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却知天下事。
目的:为监视官民
机构:锦衣卫(朱元璋设立) 东厂(明成祖)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
明 代 锦 衣 卫
不受法律的约束。 厂卫特务机构的 东 设置,是明朝君
背景
明朝的建立
建立 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 应天府
在地方 ①②
明 朝
1.全面改革官制 在中央 ①②
影响
的
朱元璋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①②
统
强化皇权
治
措施 (1)①②(2)
3.改革科举制度 影响
农业
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商业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元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思 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权利的分散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 和地方的权利,防止朝臣和地方官 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历史小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 “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 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 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 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 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C)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
5、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北端有一条东厂胡同,其命名与明朝设立的
机构东厂有关。这一机构是由下列哪位皇帝设立的( 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41张PPT) (共41张PPT)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地方组:取消行省,设立“三司”将原 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 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巩固皇室。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为王 承宣布政使司(民政)
中央
提刑按察司(司法)
都指挥使司(军务)
(3)军事组: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 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上:
(1)改革机构 ①中央: 废丞相,撤销中书省
②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锦衣卫(明太祖) (2)设立特务机构:
2、思想上:
东厂 (明成祖)
八股取士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阅读课本内容,说说 什么叫八股取士?八 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 它的考试范围、考试 要求、试卷文体以及 结果是怎样的? 1、八股取士的目的
作用:厂卫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
机构,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思考分享
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 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 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 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 名誉权等等。 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 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 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 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 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明朝疆域图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我该怎样 做才能巩固 统治呢? Nhomakorabea明太祖朱元璋采取 了哪些加强君权的 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共28张PPT)

2.议一议:八股取士对教育、选
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 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 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 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 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1.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 直接对皇帝负责;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 督府。 (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 对臣民的监视和督查,加强了君权。 (4)选拔官吏方面实行“八股取士”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引进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①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特点:造型多 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
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 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出现商帮:晋商、徽商
问题思考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 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厂卫制度
(1)目的:监视官民 明太祖设锦衣卫
(2)机构: 明成祖设东厂 明宪宗设西厂(1477年)
东厂公公
明代锦衣卫
(3)特点:由皇帝直接 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厂卫设有监狱、法 庭,对犯人采用剥皮、 抽筋、刺心等酷刑,制 造了大量冤错案。
锦衣卫印
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 厂、西厂)的设置,是明朝君 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5.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
(1)在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皇帝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务)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巩固皇室
你还记得“行中书 省”反映的是我国 历史上的哪一制度 吗?何时、由谁建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共45张PPT)

都司 (军政)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 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 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 “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 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 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28
32 38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 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 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 圣门高第,可知道“三 通”“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清)徐大椿
472(件)
19
4﹪
朝代
贡
献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正式确立
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思维,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的“人才”成为皇帝
的顺从者,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 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年代 汉代 时期
隋唐 时期 宋元 时期 明清 时期
世界主要 中国 科技发明 45(件)
45(件) 67(件)
占百 分比 62﹪
71 ﹪ 57 ﹪
制瓷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 畅销海内外 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 晋商、徽商等商帮
课堂小结
除行省,设三司,中央直属。 废丞相,撤中书,权分六部。 设厂卫,察官民,特务密布。 八股文,禁锢人,培养奴仆。 强君权,固统治,经济发展。
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材料二: 清初学者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 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 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 从而加强了皇权
丞相
中
吏户礼兵刑工 央
布按行中书政察使使司司((司民法政和)财政) 都省指挥使司(军务)
改改制制前后
改制前 改制后
明朝大学士宋濂曾经与客人在家饮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 问他昨天请了什么客人、吃的什么菜、喝的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 回答。皇帝笑着说:“你没有骗我”。
顺从者
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 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闱场也, 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 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意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 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情猝变, 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 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 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 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 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 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dù)害政治”等罪 名,当天处死胡惟庸、陈宁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 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 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说宋濂没有骗他?
朱元璋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明
朝
锦
衣
卫
印
原因
元朝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
措施
影响
政 在中央 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设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
治
五军都督府
专制大为加强
上
在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 皇权
其他
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
材料一: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 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 也。”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 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思考:(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 反映了明朝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共同点? (3)顾炎武认为八股文对人才的摧残要比焚书坑儒的危害大,你 是否赞同他的评论?
——明太祖《皇明祖训》
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颉颃( xié háng):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及其理由。
措施:废丞相、撤中书省;设立五军都督府、设六部 理由:丞相多小人,专权乱政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 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 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 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 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 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自主预习 1、明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2、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3、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1)政治上:中央、地方;特务机构 (2)思想文化上:科举考试的变化
4、运用所学知识,谈一谈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各 自有什么影响?
一、明朝的建立
“东起朝 鲜,西据吐 番。南包安 南,北距大 碛,东西一 万一千七百 五十里,南 北一万零九 百四里。”
南海的 “千里长沙, 万里石溏” 尽入版图。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措施
政 在中央 治 在地方 上
其他
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设五军都督府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
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 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措施
影响政 治 上在中央 地方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 设五军都督府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 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 皇权
其他 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
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考“四书”“五 禁锢思想自由,培养
上 经”,写八股文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
译文:学子入考时,为防作弊,要脱下鞋子,赤脚步行。文具、食品等要装 在有孔的竹篮中,一眼能看透,像个讨饭的乞丐。场屋是一排排没有门的每 间大约两平方米的小屋。两块木板,放平当床;抬起前面一块,可当书桌。 书写时头与脚都露在外面,以便官吏巡视,一览无余。数天后考试完毕,走 出考场,人已经不太清醒,像刚刚放出笼子的病鸟。等待考试成绩时,神情 恍惚,幻想一旦中举,做官发财,宽宅大院,尽享富贵;又一想,如果榜上 无名,还得回家过苦日子,吓得如同死去一般。此时,坐卧不宁,像是一只 被捆住的猴子,难以解脱。等到成绩公布,自己落榜,简直就像是一个中毒 的死苍蝇,麻木无知。沮丧、怨恨,大骂考官不公平,瞎了眼睛。愤怒至极, 把文具书册用火焚烧;烧不掉的用脚踩踏;踩不碎的扔入臭水沟中。发誓从 此再不参加科举考试,遁入深山,面壁弃世。今后如果再有人劝我科考,我 定要举起棍棒把他赶跑。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情绪渐渐稳定下来。细想, 一个文人如果不考取功名,走上为官之路,总给人家当私塾教师,一辈子穷 困潦倒,前途何等渺茫。于是在高官厚禄的诱惑下,又像一只雏鸟,破壳而 出,重读四书,再习八股,准备再进考场,一试命运。
思想文化 上
“八股取士”;考“四 书”“五经”,写八股文
江 南 贡 院 科 举 考 场 举 子 看 榜 图
夹带 明清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 带居多,这是为什么?
“八股文”: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 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起股至 束股才是科考正式议论的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 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 一浅一深,共合八股,故名曰八股文。文章的每个段落 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 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空洞无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