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教学辅导5:修辞格的运用(下)
修辞格的运用

修辞格的运用修辞是一种修饰语言的艺术,通过使用修辞格可以使文本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演讲和广告中,修辞格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修辞格的定义、分类以及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
一、修辞格的定义修辞格指的是通过对词语、句子或段落进行变换和修饰,赋予文本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
修辞格通常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排比、对仗、并列等。
这些修辞格的使用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二、修辞格的分类1. 比喻:通过比较两种事物,使用“如”、“似”、“好像”等词语来表达一种隐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2.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类的属性和行为,增加文本的亲切感和形象感。
比如:“花儿微微一笑。
”3. 夸张:夸大叙述,通过夸张手法来强调某种情感或效果。
比如:“我饿得能吃一头大象。
”4. 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自由和平等吗?”5. 排比:通过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和语法,列举多个相关的词语或短语的修辞手法。
比如:“春天是温暖的、花香的、鸟语的。
”6. 对仗:通过对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词语进行对称的排列,增强句子的和谐和节奏感。
比如:“天上有风筝,地上有鸟儿。
”7. 并列:将多个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用来强调或对比。
比如:“他聪明、勤奋又有耐心。
”三、修辞格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1. 修辞格在诗歌中的运用:诗歌是修辞格最常见的运用之地。
通过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格,可以赋予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2. 修辞格在小说中的运用:小说是通过叙述故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体。
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格,可以增加情节的张力和角色的形象感。
3. 修辞格在演讲中的运用:演讲是通过口头表达来传递信息和触动听众情感的方式。
修辞格的运用可以使演讲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说服力。
4. 修辞格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是一种宣传和推销产品的方式。
修辞手法的运用教案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等。
2.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比喻:通过对比喻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运用比喻手法。
2. 拟人:讲解拟人的概念和效果,引导学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类特征。
3. 排比:分析排比的特点和效果,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4. 对偶:讲解对偶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对偶的运用技巧。
5. 夸张:解释夸张的含义和效果,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和运用方法。
2. 示例法:通过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3. 练习法: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运用经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以生动有趣的例子引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分别讲解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定义、作用和运用方法。
3. 示例: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感受各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运用经验。
6. 总结: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手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学生的修辞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修辞手法典型案例库。
3. 学生习作样本。
4.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掌握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掌握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语言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掌握语言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
一、比喻的巧妙运用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在运用比喻时,我们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形象,使得比喻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在写作文时,我们可以用比喻来形容一个人的美丽:“她的笑容如同春风拂面,温暖而明媚。
”这样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美丽。
二、排比的艺术运用排比是一种通过并列的方式来表达一系列事物、观点或者情感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表达更加有力。
例如,在写作文时,我们可以使用排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读书可以开阔眼界,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读书可以陶冶情操。
”这样的排比使得观点更加清晰,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夸张的运用技巧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者程度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写作文时,我们可以使用夸张来形容一个人的懒惰:“他懒得连鞋带都不愿意系,整天窝在床上像只大猪一样。
”这样的夸张描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加鲜明地感受到这个人的懒惰。
四、反问的巧妙运用反问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来表达观点或者强调某种情感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在写作文时,我们可以使用反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这样的反问使得观点更加鲜明,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五、对比的艺术运用对比是一种通过将两个相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来表达观点或者情感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在写作文时,我们可以使用对比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黑夜中的星星犹如钻石一般闪耀,而白天的太阳则是万物的灵魂。
”这样的对比使得观点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言语交际》教学大纲

《言语交际》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言语交际》是汉语言(含师范)专业本科省管选修课,72学时,4学分。
《言语交际》也是现代文员专业专科省管选修课,54学时,3学分。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教材、大纲、教学实施细则、基于网络100%形成性考核试题等)本、专共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言语交际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对修辞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分析能力,掌握言语交际的基本技巧,提高实际应用语言的水平。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言语交际概说、言语交际中的词语运用、言语交际中的句式选择、修辞格的运用、语体的运用、言语的风格、言语交际运用。
教学内容既有理论探讨,又有言语交际运用实践案例分析,目的是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提高言语交际水平。
本课的教学要求做到:1.言语交际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学过程要注意相关学科的融会贯通,其它学科知识的介绍要以交际运用为中心,教学切忌离题。
2.言语交际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摆正创新与规范的辩证关系,注意语言运用的规范。
教学要突出当前社会生活的言语交际实践,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用当前口语、报刊、影视剧的交际用例,突出言语交际的时代感。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内容框架是建立在“现代汉语”基础知识上面的,属于修辞内容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上注意做好与“现代汉语课”的衔接。
(三)课程的教材与教学方法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胡吉成编著的《修辞与言语艺术》(2005年版)。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基本知识理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实践联系,重在实践练习,可以设计一些交际场景案例来教学展示,讲求实用,使学生通过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有切实的收获。
由于本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多设计情景教学,使学生领会一些理论问题。
修辞手法运用教案

修辞手法运用教案一、教案概述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艺术手段,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分类以及具体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与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2.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分类及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和鉴赏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
2.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3. 学生的创作和鉴赏能力培养。
四、教学活动安排活动一:引入修辞手法的概念(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达手段,如比喻、拟人等。
2. 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修辞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表达意思时运用故意的、技巧性的辞藻、句法和语言特点等,以达到艺术修辞效果的手段。
3. 引导学生思考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如增强描述力、感染力、表达感情等。
活动二:修辞手法的分类介绍(30分钟)1. 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分类,并逐一解释其特点和应用。
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
2. 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鼓励学生举例子,将已学的修辞手法应用到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
活动三: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40分钟)1. 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主题,积极运用已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如写一篇诗歌、散文、小说片段等。
2.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注意创造力和表达效果。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成果,并进行点评和改进。
活动四:修辞手法的鉴赏(25分钟)1. 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诗歌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2. 结合学生自己的创作作品,让他们欣赏、评析,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
3. 鼓励学生挑战更复杂、有挑战性的文学作品,提高理解和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在有效的引导下,全面了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分类及运用,培养学生创作和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手法运用技巧与修辞语言分析方法

修辞手法运用技巧与修辞语言分析方法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作者运用各种技巧和语言手段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美感。
在文学创作、口头表达以及修辞学研究中,修辞手法被广泛运用。
本文将探讨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以及分析修辞语言的方法。
一、修辞手法运用技巧1. 比喻与隐喻:比喻是通过陈述两个或多个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而隐喻则是通过暗示或比喻来传达信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含义。
在应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比喻和隐喻,并确保其在语境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2. 排比与对偶:排比是通过将相同或类似的语句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取得鲜明的对比或强调效果;对偶则是通过使用相似或对称的词语或短语来增强表达的平衡感和韵律感。
3. 夸张与增词法:夸张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表达的方式,以达到强化表达效果的目的;增词法是通过添加形容词、副词等词语,以丰富描述的细节,加强表达的力度。
4. 比较与对照: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差异或对比相似之处,来增强表达的对比和对照效果。
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或感受。
5. 反问与修辞疑问句:反问是通过提出问题并暗示答案,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修辞疑问句则是利用反问的形式提出表达者自己的疑问或观点,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二、修辞语言分析方法1. 词汇分析:对作品中使用的具有修辞效果的词汇进行分析。
词汇的选择对于表达方式和感染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以通过分析作者使用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等词汇,来揭示其修辞意图和创作思路。
2. 句法分析:对句子结构和语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句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会对表达的逻辑和感情有明显影响。
通过分析作者的句子结构和句法运用,可以揭示其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语音语调分析:对声音和语音调节的运用进行分析。
声音和语音调节在修辞学中也是重要的手段,可以通过声音的节奏、音调和音高等特点来表达情感和强调重点。
4. 上下文分析:对作品的整体背景和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认识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教案

认识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教案修辞手法和修辞格是修辞学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言辞的巧妙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讲解。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来加深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比喻中,用一个具体的形象事物替代抽象的概念,使得抽象概念更加形象、易于理解。
比如,在描述人的美丽时可以用“如花一般”、“如仙女般”等比喻手法,使得描述更加生动。
案例一: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让人感到无比的舒心。
二、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进行程度或数量上的夸大,以达到强调的效果,使文章更加夸张、生动。
夸张手法常常用于幽默、讽刺等文体中。
案例二:他一口气吃了十个馒头,饭量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三、反问反问是指在陈述一个事实或问题后,立即提出一个相反的问题来进行强调。
反问手法常用于说理、议论文中,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加深语言表达的力度。
案例三:你不觉得这个主意太天真吗?四、排比排比是指将相同句型的词语或短语用并列的方式表达,以强调事物的连续性、进展性或对比效果。
排比手法常用于修辞辞章、句子工整且语言节奏感强的文章中。
案例四:爱情可以催人奋进,可以让人流泪,可以让人心碎。
它是永恒的,伟大的,是生命的灵魂。
五、比拟比拟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突显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特征或关系。
比拟手法常用于修辞辞章及描写事物特征的文章中,能够使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案例五:她的眼睛明亮如星辰,宛如两颗美丽的宝石。
六、反复反复是通过在文章中重复运用相同的词语、表达方式来强调某种情感或观点。
反复手法常用于修辞复辞章、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案例六: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平凡不代表平庸;我们都有梦想,就让梦想伴随我们一路前行。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修辞手法和修辞格的运用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讲解教案

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讲解教案一、引言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的艺术,通过巧妙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表达更生动、形象、有力,提升阅读体验。
本教案将从具体的修辞手法入手,深入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二、修辞手法的分类修辞手法是指说话或写作中为了增加表达的效果而使用的技巧。
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类:比喻、拟人、夸张和排比。
1. 比喻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
比喻是修辞手法中最常见的一种。
例子: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这首诗如一首清新优美的曲子。
2. 拟人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增加其表达力和形象感。
例子:树林中的树木低声呢喃着。
风儿轻拂着窗帘,好像在与我们小声交谈。
3. 夸张夸张是为了突出某种特点或效果,采用过分的语言,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生动性。
例子:他跑得飞快,快得像一只闪电。
他的笑声震耳欲聋,简直像雷鸣一般。
4. 排比排比是将几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以便增加表达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例子:他忧愁、焦虑、痛苦,一切的负面情绪都笼罩着他。
春天来了,大地变绿了,花儿开了,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三、修辞手法的效果不同的修辞手法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下面将对比喻、拟人、夸张和排比四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效果进行详细讲解。
1. 比喻的效果比喻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类比,使表达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可以增强读者的感觉经验,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2. 拟人的效果拟人通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形象,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拟人可以让读者产生对事物的感情共鸣,增加情感的表达。
3. 夸张的效果夸张通过过分语言的运用,增加表达的力度和生动性。
夸张可以使作品更加引人注目,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印象。
4. 排比的效果排比将几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并列在一起,使表达更加连贯和流畅。
排比可以增强作品的节奏感和语言的感染力。
四、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在写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表达力和艺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言语交际》单元辅导(5)责任教师:吴会灵第五章修辞格的运用(下)一、修辞格的区别(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有相似点和不同点: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一种比喻方式。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现的对象,而用与这个对象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
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
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
思考:什么是相似点?“什么是相似点”这个问题教材上并没有直接讲述,但其意思在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归纳出来。
我们认为,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事物能够联系在一起构成比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相似性,这是构成比喻的基础。
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相似点不明确,就不能构成比喻,即使构成比喻别人也无法理解。
(二)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比喻俗称打比方,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甲事物。
比拟就是比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的修辞方法。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比喻和比拟,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初中教材中说:“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晚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这仅是一种概括性的区别原则,我以为必须作进—步的全体阐释。
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渭、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摸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1)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玫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2)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4)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2)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4)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2、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又如“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这是借蝓,借“厚障壁”比喻“我”与闰土之间形成的隔阂。
它把本体和喻词都隐去了,只用喻体代替本体。
另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这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和比拟虽然是两种常见而又容易混淆的修辞格,但只要我们把握了区分两者的要领,就会一目了然。
(三)对比和对偶的区别对比和对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双方面的特征。
对偶就是把结构相同相近、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平仄对立的两个句子或者短语,排列组合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对比的特点是比较,它注重于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的意义上的比较,而不管其结构形式换言之,对比突出的是内容上的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的对称,它注重结构相应,字数相等换言之,对偶突出的是形式上的对称。
对偶必须是两两两对,而对比有时则可以是多项相比。
如上面提到的《凤阳民歌》。
如果从形式上看,是对称的,而从意义上看又是比较的,那么就是对比对偶的兼格。
在许多情况下,对比对偶都存在于同一客体之中。
例如:①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唐·高适《燕歌行》)②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江上吟》)③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四)层递和排比的区别排比是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结构一致、语气相同、意思相关的句子或短语的修辞方法。
层递是连续使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语、短期培训语或句子构成的项目,按照表达内容的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等逻辑顺序排列的修辞方法。
排比如:这是一幅多么令人辛酸、令人恻隐、令人悲痛的情景,又是一种多么令人羡艳、令人神往、令人敬仰的品格。
(排比)(范曾《梵高的坟茔》)层递如: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对比、逐层递进)(梁启超《论毅力》)层递和排比往往都由三项以上构成,各句之间往往都有共同的词语,两种修辞方式十分相似。
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1、二者的表达内容不同。
层递叙述或者说明的各项事物,在内容的排列上是逐层递升或递降的,各项内容具有层级性,呈纵式阶梯关系;而排比所叙述或说明的各项则是相关相似的几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横式并列关系,没有明显的层级性。
2、形式不同。
层递不要求结构形式的相同或相似,也不必一定使用提挈语;而排比的结构必须相同或相似,不相似的要用提挈语串联起来。
3、修辞作用不同。
层递的作用是使语言产生层级美,增强语句的深刻性;而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势,加强节奏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着重点不同。
层递着重于内容意义关系的特点,而排比着重于结构形式的特点。
5、层递的内容可以用排比的形式表达,但排比不一定有层递的内容。
如果从句式结构上看是排比,从内容上看又有明显的递升或递降关系的,这种情况可以看作是排比兼层递。
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五)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就是把两个相关或者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衬托、互相对照、互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对比就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双方面的特征。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1、构成的基础不同。
衬托由有主从关系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构成;而构成对比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则无主从关系。
2、修辞作用不同。
衬托的作用是以陪衬的事物来突出被衬托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思想;而对比的作用则是通过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比较,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衬托可以不出现本体,只出现衬体,如《祝福》中的最后一段;而对比的双方必须都出现。
(六)反复和排比的区别反复就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重复使用同一词语、短语、句子以突出强调语意信息的修辞方法。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排比是连续使用三个以上结构一致、语气相同、意思相关的句子或短语的修辞方法。
“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反复常与排比合用,但反复和排比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它们的区别是:1、着眼点不同。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的相同,而排比则着眼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
当然语句相同的,其结构必然相同,但结构相同的,语句却不一定相同,这是区别反复和排比的基础。
如果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平行句中,有相同的词或短语,那相同的词或短语是反复,几个平行的语句则是排比。
这应该看作是反复与排比的兼用;没有相同的词语的则是单纯的排比。
2、对象范围不同。
构成排比的各项必须是连续的,反复则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的;排比一般有几个短语或分句构成,而反复则没有这个限制,可以是一个词语的连续反复,还可以是隔句隔段的间隔反复。
3、作用不同。
反复的主要修辞作用是强调或突出,排比的主要修辞作用是增强语势。
有时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方法也可以交织在一起。
例如:“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这个排比句,描写松树顽强的生命力,其中“它”也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
(七)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是言语表达中为了强调信息或者引人注意而故意设置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的修辞方法。
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法。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3.设问一般是需要发话人自己回答的,反问不需要发话人自己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