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煮中药的正确方法,你了解加水顺序吗?【专业知识文档】

煮中药的正确方法,你了解加水顺序吗?【专业知识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文章导读现在很多人因为身体体质的原因,在平时经常是需要吃中药的,但是长时间吃中药的人,需要注意煎中药的方法,因为煎中药的方法不对,会破坏掉中药中的药性,还会因为药效达不到,而影响出现副作用,所以在煎中药的时候要注意,把握的不仅仅是火候,更是煮的时间,放中药的次序以及加水的方法。
中药煎煮是一门很讲究的学问,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胡乱的煎煮对药效造成影响。
下面看下它的详细介绍吧。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1.煎煮前清洗:煎煮前一般无须清洗。
如果草药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煎煮前一般无须清洗浸泡: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2.煎煮中用水: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火候: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
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复煎:一服中药在煎煮两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滋补类中药,可以煎煮3遍。
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煎煮3遍。
3.煎煮后立即滤取: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
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4.煎煮器瓦罐砂锅最好:最佳煎煮器是传统的瓦罐、砂锅、搪瓷、不锈钢亦可,忌用铝锅、铁锅和铜锅,以防止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中药熬制和煎煮的正确方法

中药熬制和煎煮的正确方法一、中药熬制的正确方法中药熬制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旨在提取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正确的熬制方法可以确保中药良好的疗效,并降低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下面将介绍中药熬制的正确方法。
1. 材料准备:首先要做好材料准备工作。
选用新鲜优质的中草药,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去除杂质和腐败部分。
同时,选择合适尺寸和结构的容器,如玻璃容器或不锈钢锅等。
2. 水质选择:水质对中药熬制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采用纯净水或者泉水效果较好。
市面上购买到的自来水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和微生物,而这些可能会影响中草药有效成分释放和保持。
3. 烹调时间与温度:根据不同的草药材料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熬制。
通常情况下利用小火进行慢慢加热并持续一段时间可确保有效成分的提取,但不应将草药过度加热造成损失。
4. 合理搭配与使用:不同中草药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制约或协同作用。
正确的搭配和使用可以增强中草药的疗效。
中医方剂常采用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好在遵循医生建议下进行操作。
5. 熬制后处理:完成熬制后,应将煎煮得到的液体过滤出来去除残留的固体颗粒,并适时取用。
若暂时没有使用需求,则可将其保存在密封容器内放入冰箱储存以保持新鲜度。
二、中药煎煮的正确方法中药煎煮是一种通过加水和温度处理中草药以提取有效成分的常见方法。
下面将介绍中药煎煮的正确方法。
1. 材料准备与处理:首先选择需要使用的各类中草药,并进行必要处理如洗净或切碎等。
为了保证较好的效果,建议选用质地柔软且无损伤、蛀虫等情况发生的新鲜中草药。
2. 水质选择和准备:中草药煎煮需要使用适量的清水。
与中药熬制一样,然而不同的是这里的水量通常较多。
建议选择纯净水或泉水,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使用的水量,以免过度稀释中药效果。
3. 烹饪时间与温度控制:根据不同材料特性和要求可以合理设置煎煮的时间和温度。
有些材料要求长时间焖煮以便提取出有效成分,而有些则要求快速高温沸腾后立即停火。
中药煎药正确方法

中药煎药正确方法
中药煎药是中医治疗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不正确的煎药方法会影响煎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以下是中药煎药的正确方法:
1. 配方选择:选择合适的药方,并根据个人情况确定用药量。
2. 材料准备:将中药材按比例配好,必要时清洗干净。
3. 清水浸泡:将中药材放入煎药锅或容器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20-30分钟,让中药材充分吸水。
4. 加水煎煮:将煎药锅置于火上,加入清水,火力调至小火,煎药时间根据不同的药材和配方而定。
5. 过滤取汁:煎药时间到后,将中药渣过滤出来,取得药汁。
6. 调整剂量:药汁可能过于浓缩,需要根据配方调整剂量,最后将药汁喝下即可。
7. 清洗煎药锅:清洗煎药锅,准备下一次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煎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配方,不要随意更改用药量和比例。
同时,煎药过程中要注意火力和煎药时间,避免煎药过度或不足。
最后,中药煎药后的药渣可以用来制作中药浴,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 1 -。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全)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全)中药煎药操作规程1.煎药人员在收到煎药时,应检查处方药的味道、数量、数量和质量,并检查是否有需要特殊处理的煎药片。
如有疑问,应及时联系医生或配药人员,确认无误后加水煎煮。
2、为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在煎煮前一般先加冷水将饮片浸泡30分钟以上,使药材的组织内部充分吸收水分。
不宜使用60℃以上的热水浸泡饮片,一般水量以高出药面2~5厘米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第二煎则用水量应当酌减。
用于小儿内服的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
3.组药按一般煎煮方法煎煮,需要特殊煎煮的饮片按特殊方法处理。
煎煮过程中,要经常搅拌,随时观察煎煮液的量,使煎煮片充分煎煮,避免干燥或灼烧。
如果发现它是干的或烧焦的,则取另一块煎剂,再次煮熟。
4.火煎宜“先武后文”,多用武火解表药,多用慢火补虚药。
5、煎药时间的长短,常与加水量、火力、药物吸水能力及治疗作用有关。
中药煎煮一般分为一煎、二煎。
一般药一煎沸后煎20-30分钟为宜,解表药一煎沸后用武火15-20分钟为宜;而滋补药一般沸后煎40-60分钟,二煎的煎煮时间比一煎的时间略短。
6.每剂药物煎煮后,应趁热及时将汤剂滤出,以免因温度降低而影响汤剂的过滤和有效成分的含量。
过滤药品时,按药渣,尽可能多地过滤药液。
将这两种汤剂混合,服用两次。
7、煎液量:儿童100-300ml,成人400-600ml,每剂按两份等量分装,分二次服用,或遵医嘱。
8.所有标明特殊煎煮方法的中药均应按照要求或医嘱进行操作。
9、核对煎药袋内的姓名、取药号、药味、质量及煎煮方法等,复核无误后,即可签字发出。
10.煎煮标准:煎煮液具有原处方中每种中药特有的气味,无灼烧、结焦等霉味,残渣无硬核、结焦、熔化,挤压残渣量不超过残渣总重量的20%。
中药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正确熬制方法中药熬制是将草药进行煎煮,提取其中有效成分,并去除不需要的成分的过程。
正确的熬制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熬制方法:1.草药的准备:-选择优质的中药材,要求新鲜、无虫蛀、无霉变、无杂质。
-根据草药材性的不同,将其洗净、晾干,并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若是细粉材料,可以直接使用。
-将草药材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避免潮湿和阳光直射。
2.煎煮材料的准备:-根据方剂的需要,准备好所需的配伍草药材料。
-将草药材料按照方剂中的比例进行精确称量。
3.水的准备:-使用纯净水或者矿泉水,避免使用自来水或井水等水质较差的水源。
-根据方剂的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水量。
4.煎煮过程:-将煎药锅净洗干净,倒入足够的水,放入草药材料。
-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至中小火慢慢煎煮。
-在煎煮的过程中,不断搅拌,以免草药糊底或煎煮不均匀。
-根据不同的方剂,煎煮的时间和火候也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草药煎煮的时间为20-60分钟。
-在草药将要煎好的时候,可以用闻、尝等方法进行辨别。
一般情况下,草药煎煮完毕后,药液呈黄褐色,味道苦涩。
5.过滤药液:-将煎好的草药用纱布或过滤网过滤,将药渣分离出来。
-过滤时,要确保过滤器的干净和无菌,以保证药液的质量。
6.药液的保存:-将过滤后的药液放置在干净的容器中,尽量选择玻璃瓶或陶瓷瓶,避免使用塑料容器。
-药液的保存温度一般在4-8℃之间,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若长时间保存,可以在药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酒精作为防腐剂。
中药的熬制过程需要细心和耐心,确保每一步都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
此外,根据具体草药的特性和方剂的要求,熬制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为了确保熬制的效果和安全性,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时间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时间中药煎煮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中药的煎法对药效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药的正确煎法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一、煎前准备1、煎药器具:应选用铜、铅、锡、铁中药煎锅,禁止使用不锈钢、铝、陶、玻璃等容器。
2、水质选择:煎药水应使用纯净水或矿泉水,并在煎药前将水煮沸、冷却或者过滤。
3、煎药量和配方:煎药的药量一般为2倍于所需的最终用量,按照处方的配方准确称量。
4、煎药时间:煎药时间要根据药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二、煎药步骤1、浸泡:草药将粗研,将药材洗净后浸泡30-60分钟,让它们发挥最佳效果。
将药材放在煎锅内,加入足量的清水,将药材浸泡约20分钟,可以把煎药水的药效彻底释放出来。
2、加热:将煎锅加热,放入已浸泡药材和足量的清水(通常药材和水比为1:10)。
煮沸后用大火煮5-10分钟,然后转至中火继续煮20-30分钟,让药性慢慢渗出。
3、滤清:草药放到煮药锅中后,让水沸腾,且经过3-4次滚动沸腾即可。
不可长时间的滚动沸腾,以免药性破坏。
将待熬的药材倒入砂锅里,用慢火煮40分钟到1小时,把全剂熬成1/2剂以上,然后过滤取汁,药渣强烈挤压,再取汁与前汁汇合,即为一剂。
4、煮沸:待药水剩余1/4的时候,调至中小火开始煮沸,此时慢慢注入剩余的水,直到煎药量达到2倍于最终用量。
坚持不懈的控制温度和时间,这样可以将药性发挥到最大程度。
三、煎药时间煎药时间要根据药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1、温补类中药,像人参、枸杞、鹿茸等,宜用文火慢煮。
煮至药渣浸透为止。
2、清热利湿中药,如金银花、薏米、知母等,药性较清凉寒凉,一般煎药时间不宜太长,煎药锅放入药材后约20分钟不再浸泡。
煮沸后用大火煮5-10分钟,然后转至中火继续煮20-30分钟。
3、芳香类中药,如桂枝、草果、香附等,药材煎制时间稍长些,一般30-40分钟。
总之,中药煎制虽然看似繁琐,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药材的最大效果,加快治疗速度,帮助人们更好的改善身体状况。
正确的熬中药方法有哪些

正确的熬中药方法有哪些
熬中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水煎法:将药材和适量的水放入锅中,加热至沸腾后转小火煎煮,保持煎煮一段时间,直到药材煎煮出有效成分为止。
2.蒸煮法:将药材放入瓦斯锅或蒸锅中,加水至覆盖住药材,然后加热蒸煮一段时间,使药材释放有效成分。
3.文火慢炖法:将药材和水放入炖盅中,用文火慢炖数小时,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
4.浸泡法:将药材放入清水中浸泡数小时至一晚,然后加热煮沸,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入水中。
5.和服法:将药材粉碎或研磨成细粉,和其他辅料混合搅拌均匀后服用,可以加入适量的温水或蜂蜜等。
需要根据具体的中药种类和个人情况选取合适的熬制方法,同时遵循专业医师的建议和中药使用说明。
煎服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服中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煎中药的器皿首选是陶罐或者是瓦罐、砂锅,在没有这些器皿的情况下可退而求其次选用不锈钢锅,但千万不要用铁锅、铝锅或铜锅。
因为中草药中含有的鞣酸使其遇上铁铝或其他金属,会生成不溶于水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鞣酸铁、鞣酸铝或者其他鞣酸盐。
为防止中草药中有泥沙或灰尘可用水迅速漂洗一次,但不要长时间浸洗以避免中药有效成分的流失。
煎煮前用冷水浸泡药材半小时,有利于药材中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
煎药一般用自来水或纯净水,自来水可以静置一段时间把漂白粉一类的物质挥发掉,水温以常温为宜而不要用沸水。
煎煮时加入的水量应适宜,水量过多则会延长煎煮时间而水量过少则有效成分难以溶出。
煎煮前加水至液面浸过药材2-3厘米,普通中药先用武火煮开再改文火煎煮20-25分钟左右,第二煎煮开后再煎10分钟左右即可。
煎煮解表药的头煎武火烧开后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时间不可过长以免造成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第二煎煮开后10分钟即可。
煎煮补益药在第一煎煮开后需再煎30-40分钟,第二煎可在煮开后继续煎25分钟左右,煎煮过程中注意锅底不能烧糊。
有些中药在煎煮过程中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第一类先煎药物是对于难溶药物或者有毒药物一般需先煮开后再用文火煎30-60分钟以增加溶解或降低毒性,然后再与浸泡后的其他药物煎煮。
第二类后下药物是对于不适合久煎的药物在中药快煎好的时候放进去煎3-5分钟就够了。
第三类另煎药物是对于名贵药材不和其他药材一起煎煮,应单独煎汤再将两种煎液混合在一起服用。
第四类冲服药物是一些液体药物、水溶性好的药物或者散剂放在汤药里溶解后服用。
第五类烊化药物是指固体药物加水加热慢慢融化,调匀在煎好的药汤里一起服用。
药汤煎煮好后应趁热过滤倒出而不宜久置锅中并且药渣一般需倒掉,对于通络止痛或活血化瘀的药物可将剩余的药渣熬水后泡手泡脚但注意水温要控持在四十摄氏度以下。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与中药同服会影响人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煎煮方法--第 1 页共 6 页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其根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目已近 13000 种中药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以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意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妥的不良结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莽撞冒昧,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些都说明先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要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样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响。
所以,汤剂的煎制方法有很多特别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关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升治疗成效十分重要。
中药的合理煎煮能够充足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关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一 .冲洗:中草药多半是生药,在销售以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以前一般没有必需淘洗。
假如确实感觉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快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刷,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增添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批丢掉,进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煎药器具以沙锅为好,由于沙锅的材质稳固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响,导热平均,热力和缓,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到现在的原由之一,但沙锅孔隙许多易“串味”,且易破裂。
其余,也可采纳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拥有抗酸耐碱的性能,能够防止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响,大批制备时多项选择用。
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固,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响而影响质量,不可以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固,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能够采纳,但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益于有效成份的充足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致使部分有效成份消耗、损坏过多。
多半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铺平,而后加常温水 --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超出药平面约 2 厘米。
这样关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关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防止临煎加水时飘荡在水面上。
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
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免得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天能够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可以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类方法极不行取。
浸泡中药绝对不可以用开水浸泡,由于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积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假如忽然受热,会立刻皱缩、凝结,蛋白质凝结、淀粉糊化,阻挡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行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溢出、溶解。
一些拥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坏,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
第一煎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指为宜,第二煎时,水稍超出药物表面即可。
假如药材经过浸泡后就会膨胀松散,有效成份也简单煎煮出来。
中药入煎前应先浸泡多长时间为好呢?这应视配方中的药物构成而定。
若以花、叶、细茎类质地松散和轻薄的植物药为主的,浸泡 20~ 30 分钟即可入煎;而以生长多年的植物块根、根茎、种子、果实为主,质地坚硬的,应浸泡60 分钟方可入煎;凡是矿物、动物、蚧壳类药材,浸泡时间需更长一些,这样可润湿药材,能使其充足膨胀,药材变湿变软,更多的有效成份才会煎出。
至于用水温度,一般含挥发油、苷类药物及维生素类的药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药等以冷浸短煎为宜,免得长时间煎煮有效成份会跟着水蒸汽而挥发;含淀粉、蛋白质等一些成份丰富的药物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则宜用40 度左右的水温浸泡,使水分慢慢浸透药材组织内部松散膨胀,形成优秀的溶出环境,让有效成份易于煎出。
可是关于复杂的中药处方来说,宜侧重考虑绝大部分药物的性质,采纳冷浸的方式。
药物的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试虑到季节对药物成份性质的影响,夏秋酷热季节,中药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免得发酵变质;而在冬春严寒季节,多半中药浸泡时间则可长一些。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益于有效成份的充足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致使部分有效成份消耗、损坏过多。
多半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铺平,而后加常温水 --室温水浸泡 60 分钟,轻压药材时水超出药平面约 2 厘米。
这样关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关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防止临煎加水时飘荡在水面上。
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
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免得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天能够长些。
四 .用水煎药用水一定无异味、干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一般可用清亮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
水最好采纳经过净化和融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备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积淀反响、不留宿的凉开水最好,由于自来水市经过氯办理过的,含有氯,经过沸腾后氯离子减少,降低了毒性。
加水多少:按理论计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
固然实质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准,但起码应依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立加水多少。
水的用量一般为 :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 5-8 倍,或将饮片适合加压后,液面吞没过饮片约 2 厘米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从头加水至超出药平面约- 1 厘米(最好不冷水,用热水,由于加冷水会使本来已经膨胀松散的药材组织发生皱缩,降低了有效成分的煎出,降低了疗效)。
连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 15- 20 分钟即可。
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松散,或有效成份简单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吞没药物即可。
一般假如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许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增补加水,能够多放一点水。
好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部分碗。
其实这是抽象的说法而已。
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一样,不可以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部分碗而论。
五 .方法5.1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 (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 )。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 --小火保持微沸状态,免得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益于有效成份的溶出。
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免得药味挥发。
5.2 煎煮次数与方法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 次,最少应煎两次。
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整,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单耗工和燃料,并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加。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关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许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 3 次服用,以节俭中药资源,同时在必定程度上可提升疗效。
由于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第一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而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面的水液中。
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均衡时,因浸透压均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
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从头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连续溶出。
为了充足利用药材,防止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 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 20~30 分钟,二煎 10~20 分钟。
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 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
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 次为宜,头煎为40~50 分钟,二煎为20~30 分钟,三煎为l0~20 分钟。
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足溶出。
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常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省得有效成份积淀在药渣上;假如不当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可以服用,由于此时产生好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滤取药液,煎煮榨渣取汁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
由于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必定药液。
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
如药渣不经压迫取汁就扔掉,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特别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简单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率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节余药液。
有研究表示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添药液成份的 l5%~ 25%。
药液煎取量需依据病人的病情、年纪等详细状况决定,中药煎后所获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小孩100毫升,婴少儿50毫升为宜。
按一日 2 次服用 ,,成人每剂 300 毫升日服 2 次,学龄期小孩 200 毫升日服 2 次,婴少儿 100 毫升日服 2 次为宜。
六 .服用中药汤剂讲究多服药时间应依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幸亏饭后 1 小时服。
1.服药时间(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 30~60 分钟服药,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清晨空肚时服,有益于滋补成份的汲取。
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简单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
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由于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经过胃入肠,进而许多地被汲取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品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补养药品宜空肚服,易汲取,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一般在饭后 15~30 分钟服药。
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少对胃的刺激。
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
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
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
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伤害。
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防止因汲取太快而发生毒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防止食品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肚服:润肠的泻药空肚服,易使积滞物泻出。
驱虫药在空肚时服,应在清晨空肚服。
能提升杀虫成效,服后注意大便变化;拥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清晨空肚服用,以利于充足汲取。
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肚服,这样可使药物快速汲取,并保持在体内较高浓度而快速发挥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