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测试题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专题二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历史必修三专题二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1)

马丁· 路德曾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 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26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表现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项目 发明过程 造 西汉:植物纤维纸 纸 东汉:“蔡侯纸” 术 魏晋南北朝:成为主
印 刷 术 火 药
要书写材料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北宋:彩色套印技术;毕 传入欧洲 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促进近代欧洲社会进步和社会转型 外传 影响 经阿拉伯人 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 传到非洲和 取代中世纪使用的羊 皮纸,促进了欧洲文 欧洲 化的发展。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 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 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 展,促使骑士阶层日益衰 落,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 势力创造了条件
唐末:应用于军事 宋朝:火药武器广 泛运用
28
【典型题例】(2010· 天津河东一模)公元751年,唐 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 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 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解析:A。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造纸术 是东汉蔡伦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 指南针发明在北宋时期,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军事, 北宋时期制造出火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经阿拉伯 人传到欧洲,在题干中时间限制内“公元751年”、 “唐朝”,这一时期 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只能是造 纸术。
4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表现
(一)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 1、造纸术
5
பைடு நூலகம்
龟 甲 和 兽 骨
青铜器
帛书 竹简 1竹木简牍沉重 2丝织品昂贵

浙江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二选择题(人民版)

浙江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二选择题(人民版)

1.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3.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C.道家 D.墨家4.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兵着,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6.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7.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8.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9.浙江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下列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①灵隐寺②永嘉牌楼③衢州孔庙④岳飞祠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11.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检测2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检测2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阶段检测二(专题三、四)(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魏源的《海国图志》载:“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

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

……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

”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可知魏源看到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性,其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故选D项。

2.“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当自躬。

”该思想在以下哪一事件中得以充分体现(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这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体现,故选A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而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3.维新派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逮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全国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B.维新派全民教育的理念C.维新派认为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D.维新派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即教育应该普及所有人,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教育对象,没有涉及教育内容问题,故A项错误;教育应该为变法服务,与材料体现的全民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是洋务运动,故D项错误。

4.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康有为( )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D.关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日本)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边疆危机,关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90分钟100分)第工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此回答1?4题。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技术雏形出现最早的是A.造纸术B.指南针C.火药D.印刷术2.下列有关四大发明外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4世纪起,造纸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B.指南针13世纪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C.13世纪中期火药与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传人欧洲D.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美洲与欧洲3.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4.“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B.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C.中国的四大发明传人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D.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许多科技领先世界。

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属于中国的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

据此回答5一10题。

5.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美妙的发明之一”的是A.指南针B.十进位值制记数法C.圆周率D.浑仪6.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的是A.祖冲之B.石申C.郭守敬D.沈括7.右图是《周稗算经》的书影,它是一部A.数学著作B.医学著作C.哲学著作D.天文学著作8.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测试题(全册 共103页 附答案)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测试题(全册 共103页 附答案)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时测试题(全册共103页附答案)目录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一篇历史论文中指出:“蔡伦在造纸术的发明和完善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造纸的祖师。

”这一说法()A.肯定了蔡伦是中国造纸术的唯一发明者B.可以直接印证蔡伦是古老造纸术的改进者C.旨在说明蔡伦在古代造纸术改进中的作用D.属于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第一手材料解析:A项说法错误,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不是唯一发明者;题干中的历史论文不可以直接印证蔡伦是古老造纸术的改进者,排除B项;根据“蔡伦在造纸术的发明和完善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为造纸的祖师”,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历史论文是经过作者加工过的,不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第一手材料。

答案:C2.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里反映的真实情况是()A.活字印刷术效率高B.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正比C.印刷数量与印刷速度成反比D.雕版印刷术麻烦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如果印数少的话,并不是很方便,如果印数多了的话,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质量和速度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故选A项。

答案:A3.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是()A.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C.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D.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解析:由“凭针盘而行”,可知“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是指南针。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故选C项。

答案:C4.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术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021年高中历史 专项训练三 人民版必修2

2021年高中历史 专项训练三 人民版必修2

2021年高中历史专项训练三人民版必修2材料一图1 铁犁图2 耦犁图3 耧车图4 曲辕犁材料二图1 翻车图2 筒车图3 高转筒车图4 风力水车27.1956年1月2日,上海五十万人冒雨集会,市长宣布:“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国人民的胜利”。

“伟大胜利”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实现 B.统购统销政策实施C.上海工商业改造完成 D.土地改革完成6.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此观点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B.农民封建地租的沉重C.国内商品经济的繁荣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9.《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

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

”以上材料表明( )A.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B.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江西瓷器大量远销海外市场D.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25.“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

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6.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对苏联某位领导人的经济改革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据此推断这位苏联领导人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7.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

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D.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28.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之间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了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主要是因为各国( )A.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B.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C.逐渐消除意识形态上的差异D.政治经济利益逐渐趋于一致E30157 75CD 痍25800 64C8 擈>32582 7F46 罆33921 8481 蒁@P29903 74CF 瓏d21335 5357 南30349 768D 皍>。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2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题: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02

《作业推荐》0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单选题(共90 分)1.汉元帝永光元年,“春霜夏寒,日青无光”,元帝下诏指责大臣失职,于是丞相于定国便以灾异引咎辞职。

这说明“天人感应”学说A.深入人心,为君臣所接受B.论证了皇权的合法性C.减少了灾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D.内容发生了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早期“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的目的是劝诫皇帝的行为,限制皇帝的权力,而汉元帝将“天人感应”学说作为强化皇权的工具,说明“天人感应”学说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中“深入人心”的表述绝对,材料不能体现;B选项错误,论证了皇权合法性的是君权神授;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天人感应”学说减少了灾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

由此可以推知汉初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初《诗》、《公羊春秋》等儒家经典被作为皇帝任命官职的依据,由此可见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途径,因此A 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品行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黄老之学;D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传授五经,使儒学获得了独尊地位。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皇帝的圣旨诏书开头语也常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这说明汉代A.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借天的权威树立皇帝权威C.政治统治借助人伦秩序D.儒家天道观得到皇帝认同【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汉代通过神权来强化君权,B选项符合题意。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三会考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三会考练习

瓯海中学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三会考单元过关测验命题人:王文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是20XX年祭孔大典推荐的五句奥运会迎宾语,这五句迎宾语体现的人文奥运理念包括①团结友爱②崇尚道德③和睦相处④和平发展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为孔子的诞辰之日,此种说法主要是因他A、主张“有教无类”,并把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B、主张“无为而治”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D、主张“民贵君轻”3.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他为“亚圣”。

下列儒家思想观点中,属于孟子提出的闪耀着“民本”思想光芒的是A.“天行有常”B.“有教无类”C.“独尊儒术”D.“民贵君轻”4、“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

”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5、荀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的精华。

下列各项中,属于荀子提出的主张是A.“弱者道之用”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6、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7、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8、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测试题1.有学者认为:宋朝标记着旧的中世纪统治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宋朝时所发生的一些改动,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点。

以下史实不切合此看法的是()A .“市”的发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市民阶层不停发展C.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D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2.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善于,不单成立了皇家画院,并且有考试制度。

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取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单独吹着笛子。

画家要表现题中“无” ,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那种闲散、安静、安适的境界被表达得更为正确。

由此可知()A .宋朝民俗画流行于宫廷和民间B .宋朝统治者治国水平易艺术才能都很高C.宋朝科举考试增添了绘画科目D.宋朝绘画反应出理学对个人道德涵养的影响3.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其他详细案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

12、 13 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系统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样机能和病理进行一致的、整体的说明。

对此,合理的解说是()A .民族政权并立有益于文化沟通B .儒学真理化推进科学系统建立C.印刷术发展促使科学技术进步 D .宋元期间中国科技处于顶峰期4.“四大发明关于完全改造近代世界并使之与古代及中世纪区分开来,比任何宗教的崇奉、任何星象的影响或任何征服者的伟业所起的作用都要大。

”培根的上述言论意在说明四大发明()A .揭开世界近代史序幕B .促使世界近代化进度C.致使宗教崇奉的弱化 D .截止殖民扩充的展开5.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流传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 项发明。

而在列举公元 3— 18 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 4 项。

以上现象说明 ( )A .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东渐B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少公正性C.西方科技向来落伍于中国 D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6.有学者认为,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古代科学家在研究科学时,不单研究动机与儒家思想相关,所运用的知识中包括着从儒家经典中所获取的知识,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与儒学的经学方法相一致。

这说明 ( )A .古代科技存在浓重的神学迷信色彩B .科学家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C.古代科学研究以儒家经典作为指导 D .古代科学研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7.《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文计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谈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其技术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

”资料反应 ( )A .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B .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好坏C.主张渐进式地改革中国文化 D .“华尊夷卑”的看法完全改变8.《梦溪笔谈》记录:“方家 (指方术之士 )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

”这则资料不可以说明()A .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B .北宋时人们已经可以制造人工磁体C.指南针在古代经常被用于迷信活动 D .指南针已经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中9.《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该书()A .是传统科技的综合性著作B .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C.反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 .是科举制的产物10.据《全唐文》记录:“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日历鬻于市,每岁司露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

”这说明()A.雕版印刷技术已获取广泛使用 B .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 .印刷技术的进步促使了教育发展11.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宣称:“佛者,天主所生之人,天主视之,与蚁正等。

”这在必定程度上反应出明朝后期天主教流传的特点是()A.借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 .贬斥佛教的地位和影响C.以儒家思想形式为载体 D .借助了西方先进的科技12.清朝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记录,“古有儒释道三教。

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

小说演义之书何尝自认为教,而士医生、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致小孩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

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以下选项不可以从资猜中反应出的是()A.小说被社会更多阶层所接受 B .小说的影响力十分宽泛C.儒学不再居于统治地位 D .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13.《中国文学史》在阐述先秦的一部作品时写道:“诗人采纳象征、比喻的手法,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山川日月、香草佳人、千里流沙、曲折八龙等罗织起来,组成一个绚烂多彩的空幻世界;另一方面,诗人又经过一系列波折迷离的情节来展现对现实政治和崎岖人生的惨剧性思虑。

”该作品的风格为()A.内容古朴的现实主义 B .离开真切世界的唯物主义C.想象奇异的浪漫主义 D .关注自己心里的个人主义14.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一样论》中说:“大略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此间,多尚实质。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民崇实质,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

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怀之体。

”作者关于南北文学差别的分析 ()A.完整切合历史唯物主义看法 B .实质上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C.折射了古代文化的地区特点 D .没有认清文学特点的复杂性15.宋、元以来,人们不停把民间的各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愈来愈丰富、离奇和神彩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仙人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很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遇到民众喜欢、流传不衰。

该现象表示()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向增强 B .民间故事逢迎了统治阶级的需求C.大众文学提高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16.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奠定之作。

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二者应分别列入()A.经部、集部 B .经部、史部 C .子部、集部 D .经部、子部17.鲁迅书评:“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挣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一样。

盖表达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此书应是()A.《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18.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述关羽面对大江的滔滔波浪,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现关羽壮怀强烈的个性 B .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苛斥问混淆是非的世界 D .兼采宋词的豪迈风格19.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惹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语言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A.切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 .为统治者“润饰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 .为阅读者“铺陈气概”20.有人认为,杜甫之因此成为诗圣,重点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胸襟”。

这在“国破河山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获取了显然的表现。

据此剖析,“诗圣的胸襟”的含义是()A .对社会混乱的感慨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怀D.热爱和平的态度21.有人谈论一位古代文学家的词作:“大方纵横,有咄咄逼人之概能于剪红刻翠以外,耸然别立一宗。

”以下人物,切合这一谈论的是()A.李白 B .柳永 C .李清照 D .辛弃疾2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下“满纸荒诞言,一把酸楚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文字委婉不易读懂B.语言文雅难于理解C.内容深刻隐射社会D.历经数载艰辛付出23.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晋人尚韵”从实质上表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地的找寻B.“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期间国力兴盛的魄力和勇于开辟的精神C.“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舒适心境的反应D.“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阻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少创新的一种表现24.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点分别作了以下评论,此中,切合以下图秦代标准字体的是()A.圆弧,富裕奇趣” B .“状如龙蛇,钩连不停”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 .“不真不草,流动豪放”25.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凄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期间的壁画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的壁画中,世俗场景大批渗透佛界。

这类变化说了然()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26.以下图为苏轼所绘的《枯木怪石图》,他曾自题其画云:“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行留,写向君家雪色壁。

”米芾也曾谈论:“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

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对此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儒学的精神影响了文人的绘画风格B.反应了作者不畏强权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C.集绘画、诗歌、书法、篆刻为一体D.拥有崇敬清远冲淡、追求风格风采的意趣27.有名画家俞剑华在谈某一绘画特点时,认为这是因为“(文入学士 )非特意名家,并未受绘画上基本技术之严格训练。

可是心中有一段意思,借笔墨认为摅写之具,所写之究为什么物,所写之物似与不似,并未加重视”之故。

这一绘画艺术()A.属于山川画派 B .能集中表现画家多方面文化修养C.属于市民文化 D .对研究当时社会风土人情拥有熏要价值28.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实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触之怀” ,进而推进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据此推测“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文人画 B .元杂剧 C .京剧 D .小说29.“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清朝戏曲一方面各样声腔纷繁流行,相互争胜;另一方面又相互沟通,推行新的综合。

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盛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

”资料反应京剧的特点()A.百戏之祖 B .达到顶峰 C .革故鼎新 D .日臻成熟专题二测试题答案1-5DDBBD6-10DADAA 11-15BCCCA16-20ADCCB 21-25DCCAD26-29BB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