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痰饮”病范畴。
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
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利,肺的升降失常,而致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哮鸣声。
若反复发作,久延不已,寒痰伤阳,痰热伤阴,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
【诊断】1.既往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发病大多在夜间。
2.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打嚏、流涕、咳嗽等;发作时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间哮鸣,痰难咯出,不能平卧。
发作将止时,咳吐白色泡沫痰液。
3.发作时胸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
胸部X线检查肺部无病灶(病久或年老者可有肺气肿改变)。
4.咳喘厉害,痰多黄稠,发热者,注意并发肺部感染。
5.久病而致经常气短,喘息,活动后更明显,应考虑并发肺气肿;如并见发细、心悸、四肢浮肿的,应考虑肺源性心脏病。
6.如晚间突然气喘不能平卧时,应注意与心源性喘息鉴别。
后者常伴心慌、心悸、发纳、咳嗽或吐血性泡沫痰,检查可有心脏扩大、瓣膜区杂音、肺部湿啰音等阳性体征。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
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
如反复久发,正虚邪实错杂者,应标本同治。
1.寒证胸膈气闷如塞,喉中痰鸣,咳不多,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舌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举例: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5~10g,川桂枝5g,姜半夏IOg,生甘草3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5g,杏仁IOg。
加减:痰多壅塞,舌苔白厚腻,去五味子、甘草;加制厚朴5g,炒白芥子5g,射干、炒苏子IOgC咳嗽剧,去桂枝,加紫荒、款冬花或白前各10g。
2.热证胸膈烦闷,气粗痰吼,咳呛痰吐黄脓,或白色稠黏如粉条,面红,自汗,口渴喜热饮,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边尖红,脉弦滑数。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前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哮喘的诊疗水平,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中国哮喘诊疗指南》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哮喘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全面指导,以促进我国哮喘防治工作的规范化。
1. 哮喘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可逆性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1.2 分类哮喘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
其中,外源性哮喘主要由过敏原引起,内源性哮喘由感染等非过敏原因素引起,混合性哮喘则同时具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的特点。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关注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的发作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功能检查、心率、血压、呼吸音等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1. 血清IgE检测:外源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通常升高。
2. 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痉挛程度和气道炎症水平。
3. 呼气道炎症指标:如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检测。
4. 过敏原检测:针对外源性哮喘患者,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
2.4 确诊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诊断为哮喘: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症状。
2.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3. 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峰流速(PEF)降低。
4. 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心源性哮喘、支气管炎等。
3. 哮喘的评估与分级3.1 评估工具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和美国胸科学会(ATS)联合制定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CAT)进行评估。
3.2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指标和炎症水平,将哮喘分为五个等级: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及危重度。
2020支气管哮喘指南中文版

2020支气管哮喘指南中文版引言1.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
本指南的目的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支气管哮喘,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病因与发病机制2.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有关。
哮喘的特点是支气管通畅度下降,痉挛增强,黏液分泌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哮喘的发作通常与过敏原、感染、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3. 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咳嗽、气促、胸闷、喘息等症状。
在发作期,患者可能感到气短和呼吸困难。
严重的哮喘发作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诊断4. 诊断哮喘需综合患者临床症状、家族史、过敏史、体格检查、肺功能测试及变应原检测等信息。
对于哮喘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治疗5. 哮喘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性治疗和急性发作治疗,主要药物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抗白细胞介素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避免过敏原、生活方式调节、运动训练等。
预后6. 通过规范的治疗和管理,大部分哮喘患者可以良好控制病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甚至发展为难治性哮喘。
结语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和医生需要共同努力,合理规划治疗方案,同时加强患者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本指南将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权威的治疗建议,有助于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参考文献: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0[G].2.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19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中华中西医杂志,2019,42(8):548-597.注意事项:1. 本指南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综合判断。
最新发布:2023版支气管哮喘治疗手册

最新发布:2023版支气管哮喘治疗手册前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
为了提高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我们不断更新和完善哮喘治疗方案。
在此,我们很高兴向大家推出2023版支气管哮喘治疗手册,本手册结合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为医生、患者及相关人员提供了全面的哮喘治疗指南。
目录1.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与分类2.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与诊断4. 支气管哮喘的评估与分级5.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6. 药物治疗-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糖皮质激素- 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其他药物7. 非药物治疗- 哮喘教育- 环境控制- 吸入技术指导- 自我管理计划8. 特殊人群的哮喘治疗- 儿童哮喘- 成人哮喘- 老年哮喘- 孕妇哮喘9. 哮喘急性发作的救治10. 哮喘控制与预防11. 哮喘治疗的监测与评估12. 患者教育与支持1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1.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与分类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为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支气管哮喘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
2.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
气道炎症是哮喘的核心发病机制,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
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与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过敏原、感染等)相互作用,触发或加重病情。
3. 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支气管哮喘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夜间和(或)清晨加重。
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评估气道阻塞程度的重要手段。
4. 支气管哮喘的评估与分级哮喘评估与分级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目前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指南进行评估与分级。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
5.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哮喘治疗原则包括缓解症状、减少气道炎症、预防复发和改善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表1 治疗前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分级
间歇发作 (第 1 级)
临床特点
症状<每周 1 次 短暂发作 夜间哮喘症状≤每月 2 次 FEV1≥80%预计值或 PEF≥80%个人最佳值,PEF 或 FEV1 变异率<20%
轻度持续 (第 2 级)
症状≥每周 1 次,但<每天 1 次 发作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 夜间哮喘症状>每月 2 次,但<每周 1 次 FEV1≥80%预计值或 PEF≥80%个人最佳值,PEF 或 FEV1 变异率 20%~30%
降低
第8页/共50页
常用药物的介绍
哮喘治疗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具有抗炎作用和 症状缓解作用两大类,某些药物兼有以上两种作用。
常用药用共分六类: 糖皮质激素
β2受体激动剂
茶碱
抗胆碱能药物
白三烯调节剂
其它治疗哮喘药物
第9页/共50页
常用药物的介绍--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抗变态反应炎症的药物。其主要 的作用机制包括: 1.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 2.减少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的合成; 3.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活化; 4.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 5.减少微血管渗漏; 6.增加细胞膜上β2受体的合成等。
(1)沙美特罗:经气雾剂或碟剂装置给药,给药后30min起效,平喘作用维持12h 以上。推荐剂量50ug,每天2次吸入。
(2)福莫特罗:经都保装置给药,给药后3~5min起效,平喘作用维持8~12h以 上。平喘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推荐剂量 4.5~9ug,每天2次吸入。
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尤其是夜间哮喘和运动诱发哮喘)的 预防和治疗。福莫特罗因起效迅速,可按需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20版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20版English Answer:Asthma Management Guidelines 2020。
Introduction:Asthma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airways characterized by recurrent episodes of wheezing, coughing, chest tightness,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It is a major global health problem, affecting an estimated 30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Diagnosis:The diagnosis of asthma is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patient history,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ung function testing. The most common symptom of asthma is episodic wheezing, which may be accompanied by coughing, chest tightness, or shortness of breath. Physical examination mayreveal wheezing or rhonchi on auscultation of the lungs. Spiromet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lung function test for diagnosing asthma. It measures lung volumes and airflow rate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spirometry may show reduc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 and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Management:The goal of asthma management is to control symptoms, prevent exacerbations,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The cornerstone of asthma management is controller medication, which is taken regularly to reduce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prevent symptoms. Controller medications include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ICS), long-acting beta-agonists (LABAs), and leukotriene modifiers.In addition to controller medication, patients with asthma may also need reliever medication, which is taken on an as-needed basis to relieve acute symptoms. Reliever medications include short-acting beta-agonists (SABAs) and oral corticosteroids.Lifestyle modifications can also help to manage asthma. These include avoiding triggers, such as allergens and irritants, and getting regular exercise.Exacerbations:Exacerbations are acute worsening of asthma symptoms that require increased treatment. Exacerbations can be triggered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respiratory infections, exposure to allergens or irritants, and non-adherence to medication.Treatment of exacerbations includes increasing controller medication, adding reliever medication, and, in severe cases, hospitalization.Monitoring:Regular monitoring is essential for managing asthma. This includes tracking symptoms, measuring lung function, and assessing response to treatment. Patients should haveregular follow-up visits with their healthcare provider to monitor their asthma and adjust treatment as needed.中文回答: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20版。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中华医学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委托开始组织编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具体编写工作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联合各专科分会共同协作完成。
此编写工作是落实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的重要举措,对于贯彻落实新时期"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动分级诊疗建设,推动国家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基层指南既充分考虑适宜对象的需要,同时要求具备科学性和同质性,强调精炼、实用和可操作性,涵盖诊疗、防治管理,且每个指南均包括2个版本,在传统完整版基础上,同时推出实践版。
已启动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主要疾病的指南制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目前经过呼吸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组的呼吸专家和全科专家们以及来自基层一线的全科医生们的充分沟通、反复论证及审修,部分常见呼吸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已正式完稿,将在本刊陆续刊出。
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针对基层指南的内容、形式、指导性、实用性等方面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我们编写出基层真正适用的疾病诊疗指南,共同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
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近年哮喘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 000万人。
亚洲地区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在0.7%~11.9%,平均不超过5%,近年来平均哮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中国的哮喘患病率也逐年上升,2010年在中国7个地理区域的8个省市进行的"全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hina asthma and risk factors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study),简称CARE研究,采用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入户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4岁以上164 215人,其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中华医学会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委托开始组织编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具体编写工作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联合各专科分会共同协作完成。
此编写工作是落实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的重要举措,对于贯彻落实新时期"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推动分级诊疗建设,推动国家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基层指南既充分考虑适宜对象的需要,同时要求具备科学性和同质性,强调精炼、实用和可操作性,涵盖诊疗、防治管理,且每个指南均包括2个版本,在传统完整版基础上,同时推出实践版。
已启动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主要疾病的指南制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目前经过呼吸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组的呼吸专家和全科专家们以及来自基层一线的全科医生们的充分沟通、反复论证及审修,部分常见呼吸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已正式完稿,将在本刊陆续刊出。
我们希望广大读者能针对基层指南的内容、形式、指导性、实用性等方面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利于我们编写出基层真正适用的疾病诊疗指南,共同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
一、概述(一)定义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近年哮喘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 000万人。
亚洲地区哮喘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在0.7%~11.9%,平均不超过5%,近年来平均哮喘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中国的哮喘患病率也逐年上升,2010年在中国7个地理区域的8个省市进行的"全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hina asthma and risk factors 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study),简称CARE研究,采用多级随机整群抽样入户问卷调查,共调查了14岁以上164 215人,其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
近年来认识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一)哮喘的患病率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 3 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 万人。
(二)哮喘的控制现状近年来哮喘规范化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使我国哮喘患者的控制率明显提高,但仍低于发达国家。
三、诊断(一)诊断标准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⑴反复发作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⑵发作时双肺可闻散在或弥慢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⑶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⑴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⑵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⑶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10%,或PEF 周变异率>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1.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
2.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作为惟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胸闷。
3.隐匿性哮喘:指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者。
随访发现有14%~58%的无症状气道反应性增高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
(三)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四)分级1. 严重程度的分级:⑴将慢性持续期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间歇性、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4 级。
⑵根据达到哮喘控制所采用的治疗级别来进行分级,在临床实践中更有用。
轻度哮喘:中度哮喘:重度哮喘:2. 急性发作时的分级:程度轻重一。
四、哮喘的评估(一)评估的内容1. 评估患者是否有合并症:2. 评估哮喘的触发因素:3. 评估患者药物使用的情况:4. 评估患者的临床控制水平:(二)评估的主要方法1. 症状:2. 肺功能:3. 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4.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5. 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6.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五、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一)哮喘的治疗目标与一般原则哮喘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
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原则是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水平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哮喘治疗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群体水平,也要兼顾患者的个体差异。
(二)药物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⑴控制药物: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LABA)、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IgE 单克隆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⑵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这些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 2-受体激动剂、全身性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
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哮喘气道炎症的药物。
慢性持续期哮喘激素吸入为首选途径。
⑴吸入给药:ICS 局部抗炎作用强,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
⑵口服给药:对于大剂量ICS 联合LABA 仍不能控制的持续性哮喘和激素依赖型哮喘,可以叠加小剂量口服激素维持治疗。
2.β 2-受体激动剂:⑴短效β 2-受体激动剂(SABA):常用药物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等。
该类药物吸入治疗是缓解轻至中度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预防运动性哮喘。
⑵长效β 2-受体激动剂(LABA):LABA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维持12h 以上。
目前在我国临床使用的吸入型LABA 有沙美特罗、福莫特罗和茚达特罗等。
长期单独使用LABA 有增加哮喘死亡的风险,不推荐长期单独使用LABA (证据等级A)。
3. ICS/LABA 复合制剂:ICS 和LABA 具有协同的抗炎和平喘作用,可获得相当于或优于加倍剂量ICS 的疗效,并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大剂量ICS 的不良反应,尤其适用于中至重度持续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证据等级A)。
目前在我国临床应用的复合制剂有不同规格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氟替卡松/ 沙美特罗干粉剂和倍氯米松/福莫特罗气雾剂。
4.白三烯调节剂(LTRA):是ICS 之外惟一可单独应用的长期控制性药物,可作为轻度哮喘的替代治疗药物和中重度哮喘的联合用药。
目前在国内主要使用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LTRA 可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但其抗炎作用不如ICS。
LTRA 服用方便,尤其适用于伴有过敏性鼻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患者的治疗。
5.茶碱:中国人给予较小剂量的茶碱即可起到治疗作用。
对吸入ICS 或ICS/LABA 仍未控制的哮喘患者,可加用缓释茶碱作为哮喘的维持治疗。
6.抗胆碱药物:吸入性抗胆碱药物,如短效抗胆碱药物(SAMA)异丙托溴铵和长效抗胆碱药物(LAMA)噻托溴铵,具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作用,但较β 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
本品于β 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互补作用。
7.抗IgE 治疗:抗IgE 单克隆抗体适用于需要第5 级治疗且血清IgE 水平增高的过敏性哮喘患者。
抗IgE 单克隆抗体的远期疗效与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8.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IT):通过皮下注射常见吸入变应原提取液,可减轻哮喘症状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适用于变应原明确,且在严格的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后仍控制不良的哮喘患者。
9.其他治疗哮喘药物:第二代抗组织胺药物(H1 受体拮抗剂)如氯雷他定等、其他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如曲尼司特等,在哮喘治疗中作用较弱,主要用于伴有变应性鼻炎的哮喘患者。
(三)制订治疗方案一旦哮喘诊断确立,应尽早开始规律的控制治疗,这对于取得最佳疗效至关重要。
整个哮喘治疗过程需要对患者连续进行评估、调整并观察治疗反应。
控制性药物的升降级应按照阶梯式方案选择。
哮喘控制维持3 个月以上可以考虑降级治疗以找到维持哮喘控制的最低有效治疗级别。
1.第一级治疗:按需吸入缓解药物。
⑴推荐治疗方案:按需吸入SABA 能够迅速有效地缓解哮喘症状,但单独使用SABA 存在安全性隐患,因此仅限用于偶有短暂的白天症状,没有夜间症状,肺功能正常的患者。
症状超出上述程度,或存在任何急性发作危险因素或过去 1 年有急性发作病史,均需要规律使用控制性药物。
⑵其他治疗方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除按需使用SABA 外,还应考虑规律使用低剂量ICS(证据等级A)。
⑶不推荐:不推荐吸入抗胆碱能药物,也不推荐单独使用快速起效的LABA(如福莫特罗)。
2.第二级治疗:低剂量控制药物加按需使用缓解药物⑴推荐治疗方案:低剂量ICS 加按需使用缓解药物。
⑵其他治疗方案:LTRA 可用于不能够或不愿意接受ICS 治疗、对ICS 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或合并过敏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运动性哮喘、阿司匹林以及药物诱发哮喘的初始治疗(证据等级B)但其作用比ICS 弱(证据等级A)。
对于从未使用过控制性药物的患者,低剂量ICS/LABA 作为初始治疗能够更快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但没有证据表明能够进一步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证据等级A),费用也较高。
⑶不推荐:一般不推荐单独使用缓释茶碱(证据等级B)。
也不推荐使用色甘酸制剂。
3.第3 级治疗:1 种或2 种控制性药物加按需使用缓解药物。
⑴推荐治疗方案:选择低剂量ICS/LABA 复合制剂作为维持治疗,加SABA 作为缓解治疗。
在相同剂量的ICS 基础上联合LABA 能够有效地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证据等级A)。
⑵其他治疗方案:其他的选择包括增加ICS 至中等剂量,但疗效不如联合LABA(证据等级A)。
其他选择还有低剂量ICS 联合LTRA(证据等级A)或缓释茶碱(证据等级B)。
4.第四级治疗:2 种以上控制性药物加按需使用缓解药物。
⑴推荐治疗方案:低剂量ICS/福莫特罗维持加缓解治疗,或中等剂量ICS/LABA 复合制剂加按需使用SABA。
对于使用低剂量ICS/LABA 加按需使用SABA 哮喘控制不佳的患者,应升级到中等剂量ICS/LABA(证据等级B)。
⑵其他治疗方案:如果采用中等剂量ICS/LABA 控制不佳,可以考虑再增加一种控制性药物,如LTRA、缓释茶碱(证据等级B)。
亦可使用高剂量ICS/LABA,但增加ICS 剂量获益有限而不良反应显著增加(证据等级A)。
5.第五级治疗:较高水平的治疗和/或叠加治疗。
推荐治疗方案:转诊给哮喘专科医师,考虑叠加治疗。
第五级治疗考虑采用的选择包括:⑴抗胆碱能药物:部分重症哮喘可以考虑在ICS/LABA 基础上加用LAMA,能进一步提高肺功能,改善哮喘控制(证据等级B)。
⑵抗IgE 治疗:抗IgE 单克隆抗体推荐用于第四级治疗仍不能控制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证据等级A)。
⑶生物标志物指导的治疗:对使用大剂量ICS 或ICS/LABA 仍症状持续、急性发作频繁的患者,可根据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调整治疗。
对重症哮喘,这种策略有助于减少急性发作和/或减少ICS 剂量(证据等级A)。
⑷支气管热成形术:是经支气管镜射频消融气道平滑肌治疗哮喘的技术,可以减少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平滑肌数量,降低支气管收缩能力和降低气道高反应。
对于4 级或以上治疗仍未控制的哮喘,该方法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法(证据等级B)。
⑸叠加低剂量口服激素:对部分难治性哮喘有效,但不良反应常见,仅限于第四级治疗不能控制,且吸入技术正确、依从性良好的成年患者(证据等级D)。
(四)调整治疗方案哮喘治疗方案的调整主要是根据症状控制水平和风险因素水平等,按照哮喘阶梯式治疗方案进行升级或降级调整,以获得良好的症状控制并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
治疗方案的实施是由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所驱动的一个循环,必须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和评估来调整治疗方案以维持哮喘控制,并逐步确定维持哮喘控制所需的最低治疗级别,保证治疗的安全性,降低医疗成本。
通常起始治疗后每2~4 周需复诊,以后没1~3 个月随访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