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探讨

合集下载

手术讲解模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

手术讲解模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
手术步骤:
1.切口 一般选用脐上横切口,该切口暴露充分, 便于探查,术后较少发生切口裂开(图 12.11-3)。
手术资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
手术步骤:
2.探查
手术资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
手术步骤: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横断腹直肌及切开 部分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膜, 探查腹腔。在探查中有如下的处理原则: ①术中尽量减少对肠管的压轧。②切除全 部已明显坏死的肠管。③保留不能确定是 否已坏死的肠管。④在急性期尽量不做肠 吻合,而行肠造口。但国内有的作者主张 如坏死分界清楚,也可做坏死
手术资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
适应证:
休克、血小板计数进行性减少,多提示有 肠坏死,应及早手术。 3.大量便血,经非手术疗法不能得到控制 时。 4.合并肠梗阻,乃因肠管肥厚、水肿、僵 硬致使肠内容物通过受限引起。 5.腹壁红肿、发硬、腹肌紧张,常提示肠 坏死。 6.腹腔穿刺有血性腹水。 7.不能纠正的酸中毒或已发生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DIC)。
手术资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
手术步骤:
手术资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
注意事项:
1.一期手术中注意点 ①一期手术时病儿 处于生命垂危时期,故以最短的时间,切 除坏死肠段,切除缘做造口术,以挽救生 命为主。②根据肠管受累不同,选择肠切 除的范围,具体选择方法已于手术步骤中 详述。③术中切除肠段较广泛时,病儿出 血较多,加之术前肠道及腹腔内已有大量 血性渗液,故术中应等量补充血液,积极 纠正原已出现的休克。
手术资料: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手术
并发症:
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 如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时,应行手术治疗。 肠狭窄如不能恢复时,应行择期狭窄段切 除、肠吻合术。

202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手术治疗

202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手术治疗

202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手术治疗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过去传统的认知认为只有在腹腔肠道穿孔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

但随着对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理病程变化的不断了解,人们开始寻找早期进行外科干预的方法。

目前认为需要外科干预的相对指征主要参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的参数,一旦发现患儿临床情况恶化,则需要外科进行干预治疗。

NEC的外科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几种,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单纯地放置腹腔引流可作为对于某些一般情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儿或抢救中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最终选择;开腹探查术:在坏死肠管切除后进行肠道造口或吻合手术,特别是在局限病变的NEC患儿可以进行。

对于一期肠吻合手术,在严重的、多灶性NEC,由于病变肠管较多,国外多采用空肠造瘘的高位置空肠造口术或采用对于残余肠管的“夹闭并放回腹腔”技术以提高患儿生存率;NEC情况下腹腔镜的使用:目前国内外尚报道不多,该技术对于急症的患儿存在加重腹腔内CO2压力,增加麻醉风险和患儿内环境恶化的不利因素,目前尚无更多的数据支持广泛地使用该技术于NEC的患儿。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外科干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外科医生经常面对的一种新生儿外科急症[1]。

这种疾病通常累及患儿的回肠和结肠,造成肠管全层的炎症坏死,并且尤其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较为多见,严重地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健康[2]。

NEC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需要及时评估和相关的处理行动,减少在发病过程中相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进步,以及全肠外营养的可用性,使得低体重早产儿的成活率较过去迅速地提高,但相关的疾病NEC的发生率却增长得很快,据统计报道,出生体重<1500g的患儿NEC的发生率在5%~10%,其中超过30%的病人需要外科手术干预[3]。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护理两种方法的比较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造瘘口护理两种方法的比较

中风 偏瘫 患者 肩 手 综 合 征 的康 复 护 理分 析
甘 文 杰① 邹杏 坚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 目的 :探讨康复 护理 对中风偏 瘫患者肩手综 合征 (SASHS)的影 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0例 SASHS患者 的临床资料。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
组 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 为 92.O%、64.O%,两组 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 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上肢疼 痛明显较 对照组轻,上肢 运动功能恢复较对 照组
治疗 急性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疾病 的最好 办法就是及 时预 防, 目前 国际上对 其诊断 的最 新方法 有 :(1)血肠脂 肪酸粘 蛋 白测定 f肠道 上 皮损害 指标 );(2)测定 血清及唾 液表皮 生长 因子 EGF; (3)MRI磁共 振成像 等。但 对这些 新诊 断技术 的准确及信 赖程度 有待确定 ,且费用 昂贵,所 以笔者一般采用 x光 进行诊 断。急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 断不及 时导致病 情加重则需手术治疗。鉴于 婴幼儿的身体素质差 ,术后需要 全面支持护理 ,造 口及 口周皮肤 易受各种 因素 的刺激 ,包括化 学刺 激、感染 、过敏、外 伤等 ,需 护理 人 员加强皮 肤 护理 ,保持皮 肤清 洁干燥 ,密切 观察 有元感 染征象 。从而提高患儿 的治 愈率 。因手术切除坏死肠管 ,患儿 在 术后会存 在 短肠 综合 征,在逐步 恢 复肠 内营养 的同时需 长期静
节性 ,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 ,男婴较女婴多见。于生 1.3 疗效评判标准
后 2-3周 内发病 ,大 多在 生后 2~12 d。有报 道生 后 24 h内发病
根据 国际伤 口创伤评判标准进行 评判。伤IZ1分为一期愈合 和

2024《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营养支持实践指南》解读

2024《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营养支持实践指南》解读

2024《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营养支持实践指南》解读摘要本文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营养支持实践指南(2024版)》的制订背景和内容进行概述,并针对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肠液回输、营养支持特异性监测指标、关瘘时间等问题的推荐意见及证据进行解读和说明,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该指南。

一、制订背景和内容概述接受肠造瘘手术的新生儿均存在严重的肠道问题,收治这类患儿的医院需具备较强的新生儿外科手术条件,其手术指征由外科医生决定,围术期管理主要由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 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医护人员完成,其中术后营养管理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环节[1]。

目前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营养管理主要借鉴短肠综合征管理方案[2,3]和儿童肠外营养指南的推荐意见[4,5],均缺乏针对性。

新生儿不是缩小版的儿童,儿童肠外营养指南不能完全满足新生儿科的临床需求。

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医护人员在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进行营养管理,我们按照循证指南的方法学要求制订了《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营养支持实践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本指南)。

新生儿肠造瘘术后临床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本指南仅就10个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营养支持相关的临床问题,按照肠内营养管理、肠外营养管理、随访与关瘘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纳。

经详细文献检索,共纳入新生儿肠造瘘术后营养相关文献64篇,其中5个为系统综述;指南证据组基于现有文献另外制定了3个系统综述;最终经过讨论,形成了22条推荐意见(表1)。

针对每一个临床问题,本指南均按照“临床问题-推荐意见-证据概述”的格式进行陈述。

为了协助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指南,我们对本指南中可能引起争议的推荐意见及其强度进行重点解读。

二、关于几个临床问题和推荐意见的进一步说明(一)关于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并不是一个新名词,EEN 的目的是维护肠道功能、促进全肠内营养。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小肠造瘘术后临床治疗专家共识要点

理论上应补充的热卡计算公式为:PN所需热卡=
(1-EN摄人热卡/EN推荐热卡)×PN推荐热卡。 然而,由于造瘘术后,尤其是高位造瘘术后的患儿,
万方数据
中华tl,JL外科杂志2016年8月第37卷第8期Chin JPediatrSurg,August
2016,V01.37,No.8
经EN吸收的热卡较正常肠功能的婴儿要低,且个 体差异大,因此,PN的实际供给量可能需要高于计 算值,目标是保证良好的体重增长趋势。 PN各成分推荐量、常见并发症和监测详见《中 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3版》[11]和《中 国儿科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0
选择整蛋白配方。
kg。1・d~[13-14]。术后急性期,EN量不宜增加太快。 2.EN耐受性评估超出肠道耐受能力的过量 喂养危害极大,可导致肠管过度扩张、小肠淤滞与小
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
6.何时尝试经口喂养取决于年龄、肠切除术 式、保留功能肠段的长度及患儿健康状况、婴幼儿易 耐受高脂和高蛋白饮食。经口喂养可与连续输注交 替使用。6个月龄开始添加固体食物,为防止腹泻, 建议每次少量给予[1
(一)肠外营养
致小肠广泛切除,剩余小肠长度不足同龄儿童长 度的50%,引起肠道吸收障碍的一组临床症候 群[2伽;还包括肠切除后发生肠衰竭,需要长期(> 3个月)静脉营养支持者[5]。肠衰竭是指由于肠管 功能受损导致液体和营养物质吸收障碍,无法维 持成人体重和儿童生长。儿童肠衰竭的主要原因 包括SBS、肠道神经肌源性疾病、先天性肠上皮细 胞异常[6]。足月儿和早产儿的小肠长度存在差 异,因此精确定义新生儿SBS需将术后剩余小肠 长度与适于胎龄小肠长度比较,即手术后剩余小 肠长度不足该胎龄患儿预测小肠长度的25%[7]或 术后因不能耐受肠内营养,需静脉营养支持超过

1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术后护理

1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术后护理

·临床监护·1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术后护理蔡娟,冉双芹,余飞飞(苏州科技城医院,江苏 苏州 215151)0 引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也是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

据统计,早产儿中NEC发病率为5%-10%,病死率可达20%-30%,其中超过30%-50%的NEC患儿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

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严重者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

1 临床资料患儿陈某中女,17天,2017年10月22日因“腹胀一天”来院就诊。

患儿入院时反应差、呼吸急促、皮肤花纹、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

患儿系G1P3,胎龄32+6周,出生体重1700g,Apgar评分10分。

查体:T:38.0℃,HR:160次/分,R:60次/分,SpO2:90%。

血常规:白细胞3.9×109/L,中性粒细胞46%,CRP 55 mg/L。

胸腹部平片:腹部肠管积气明显,部分肠管呈管状、肠壁增厚。

入院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0月22日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回肠单腔造瘘术,23:35术毕安返病房,腹部包扎中,胃肠减压在位畅,腹腔引流管在位畅;10月24日开放造瘘口,造口粘膜红润,周围皮肤完整,造口内有绿色液体排出;11月22日造口粘膜与皮肤缝合处愈合不良,有血性分泌物渗出,排泄物为黄稀水样便;12月5日造瘘口周围皮肤发生潮红,约2 cm×2 cm,发生渗漏立即予更换造口袋,使用皮肤保护剂和造口粉喷涂;12月18日造瘘口周围皮肤破损,约2 cm×1.5 cm,更换造口袋时,使用皮肤保护剂和造口粉喷涂,重复粉-膜操作三次,同时给予改良的减少排泄物积聚的护理方法;12月27日造瘘口周围皮肤完整;2018年1月15日全麻下行回肠关瘘。

10月30日患儿体重1.83 kg,予早产儿配方奶粉2 mL/ q2 h,重力滴注喂养;11月15日患儿体重2.0 kg,奶量至30 mL/q2 h,经口与重力滴注联合喂养;11月30日患儿体重2.02 kg,未达到新生儿体重正常增长值,行食物不耐受检测;12月15日报告提示:牛奶重度敏感,改水解蛋白配方奶粉20 mL/q2 h,予营养泵持续泵入;2018年1月15日患儿体重增长至3.3 kg。

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Ⅰ期手术后造瘘口不同护理方法比较

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Ⅰ期手术后造瘘口不同护理方法比较

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Ⅰ期手术后造瘘口不同护理方法比较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对于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Ⅰ期手术后造瘘口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60例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应用氧化锌软膏护理;观察组给予3M敷贴方式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融合性皮炎、造瘘口出血、造瘘口狭窄、造瘘口肠管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较于氧化锌软膏护理,3M敷贴的护理方式操作更为简单,不良反应发生率較低,临床应用效果更加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方式;造瘘口;临床应用效果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急性消化系统疾病,新生患儿由于受到细菌感染、饮食等因素影响,肠部黏膜组织严重受损,导致小肠、结肠产生弥漫性坏死和病变,是临床中十分严重的急性疾病[1]。

本研究采取不同护理方式对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Ⅰ期手术后造瘘口进行护理,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医治的小儿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5~45 d,平均年龄(25.06±1.93)d。

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13~44 d,平均年龄(23.12±1.87)d。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氧化锌软膏(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849)涂在造瘘口周围皮肤,2次/d。

观察组患者给予3M敷贴贴在患者造瘘口周围皮肤进行护理,3次/d。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手术期的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手术期的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手术期的护理目的探究与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模式。

结果对照组患儿出现腹痛、感染及休克的人数均较对照组减少,但无明显差异(P>0.05)。

而对照组患儿出现腹胀的人数较观察组多,多26.6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家属达满意程度以上的人数较对照组多,多3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我院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在围手术期采用的综合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标签: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围手术期;护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组不明病因而引起的以空肠为主的,严重时可导致空肠及回肠全部受累的急性肠道阶段性坏死疾病[1]。

临床上表现主要为急性腹痛、腹胀、腹泻、呕吐及便血,且并发症较严重。

本病多见于早产儿。

我院采取对围手术期的坏死性结肠炎的新生儿行综合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患儿家属满意程度高,缩短住院时间,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儿科自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我院儿科确诊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符合手术适应症,排除禁忌症,且均经家属同意配合试验。

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d~1岁,平均年龄为(10.3±7.8)w。

观察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11d~1.1岁,平均年龄为(10.9±6.3)w。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方式为:了解患儿病情,并向患儿家属讲解手术的过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观察组患儿则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具体护理步骤如下:①及时为患儿家属提供的疾病相关信息,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当患儿出现精神萎靡、肢体发凉等症状时,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或及时给予相应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探讨王伟;刘钢;黄柳明;余梦楠;覃胜灵;张璟;邢国栋【摘要】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e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造瘘的最佳方案及关瘘时间. 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2011至2014年因NEC行肠造瘘术及二期关瘘术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关瘘时间分为早期组(术后90d内关瘘)、中期组(术后90~180 d关瘘)及晚期组(术后180 d以上关瘘).临床资料包括出生及两次手术时孕周及体重、并发症、术后喂养及体重、静脉营养(PN)及住院天数等.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例患儿,其中早期组8例,中期组14例,晚期组14例.三组患儿的出生及造瘘时体重、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瘘时三组间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造瘘术后总PN时间(P=0.000)、关瘘术后PN时间(P=0.005)、达足量肠内营养所需时间(P=0.035)、造瘘后总住院天数(P =0.019)、关瘘后住院天数(P =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两两间对比结果显示:早、中期之间以及早、晚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中、晚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尽管早期组、中期组和晚期组在术后营养支持、住院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治疗结局都较满意.NEC造瘘术后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稳定的息儿90 d以上关瘘是安全可行的.需早期关瘘的患儿则要做好个体化营养支持.【期刊名称】《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18)003【总页数】4页(P233-236)【关键词】婴儿/新生;小肠结肠炎/坏死性;肠瘘;治疗方案【作者】王伟;刘钢;黄柳明;余梦楠;覃胜灵;张璟;邢国栋【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北京市,100700;北京新世纪儿童医院儿外科全科北京市,100045;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北京市,100700;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北京市,100700;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北京市,100700;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北京市,100700;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北京市,100700;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北京市,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9;R574.5;R574.62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常需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在于探查肠管情况、切除坏死肠管、减轻腹腔炎症,同时尽量保留好的肠管。

由于患儿具备腹腔感染、肠管炎性病变及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等危险因素,最常用的术式是肠造瘘术[1-2]。

然而,关于造瘘术后的最佳关瘘时间尚无统一定论,已有的报道数量有限,且结论尚不统一[3-8],故本研究就八一儿童医院近年来接受NEC造瘘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NEC造瘘术后的最佳治疗方案及关瘘时间进行探讨。

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八一儿童医院2011至2014年确诊为NEC 的病例。

入选标准为:因NEC在我院行造瘘术及关瘘术者。

排除标准为:①仅行探查术后放弃治疗者;②仅行引流术者;③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者;④死亡者或随访资料不全者。

NEC的手术指征分为绝对指征和相对指征,绝对指征包括气腹(消化道穿孔)、内科保守治疗下病情恶化、持续肠梗阻症状无缓解;相对指征包括腹部X线片示门静脉积气、腹部张力过高且腹部X线片示肠管扩张明显。

二、研究方法入选病例按照造瘘术后关瘘时间的不同分为3组:术后90 d以内关瘘者为早期组,术后90~180 d关瘘者为中期组,术后180 d以上关瘘者为晚期组。

病例资料包括:①一般情况:出生时孕周及体重、造瘘时孕周及体重、带瘘天数、关瘘时孕周及体重;②手术情况:切除肠管位置及长度、造瘘位置、其他手术处理步骤;③关瘘术后呼吸机使用情况;④关瘘术后开奶时间、达全量肠内喂养所需天数、关瘘术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天数、造瘘术后总PN天数及住院天数;⑤手术相关并发症:继发性肠狭窄(或肠闭锁)、肠梗阻、造瘘口脱出、伤口感染。

三、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

孕周、体重等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统计学描述,组间对比采用F检验,F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两两对比采用LSD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符合入选标准者共36例,其中早期组8例,中期组14例,晚期组14例。

早期组8例中5例因大便量过多导致反复脱水、电解质紊乱、体重不增;3例为近端造瘘口脱出。

中、晚期组28例中1例因突发大便量过多接受即刻手术,余27例均为择期手术。

3组患儿孕周及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瘘时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3组一般情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3 groups关瘘时体重(g)3036±11485985±14476692±108422.7590.0003组造瘘术后总PN时间、关瘘术后PN时间、达足量肠内营养所需时间、造瘘后总住院天数、关瘘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瘘术后开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采用LSD检验进行两两间对比。

结果显示,早、中期之间及早、晚期之间总PN 天数、关瘘术后PN天数、达足量肠内营养所需天数、造瘘后总住院天数、关瘘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晚期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3组关瘘术后治疗情况的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in 3 groups关瘘后住院天数(d)36.6±15.616.4±7.116.4±5.215.6070.000早期组关瘘术后有4例需使用呼吸机,使用时间均小于1 d。

晚期组关瘘术后无一例使用呼吸机。

三组均无吻合口瘘发生。

早期组关瘘术后1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症状,经保守治疗后缓解。

晚期组5例在关瘘术中发现造瘘口远端肠管继发性狭窄或闭锁(均于造瘘术中发现肠管病变较重位置),其中1例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及切口感染,保守治疗后缓解。

讨论NEC好发于低龄早产儿。

由于造瘘后会出现营养摄取功能下降、肠道细菌定植异常、造瘘口管理困难等问题,因此尽早关瘘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体重低、营养状况差、腹腔粘连等因素可使早关瘘的风险增加。

目前NEC造瘘后的治疗方法及关瘘时间常取决于外科医生的个人经验及医院诊疗流程,故不同的诊疗机构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9]。

患儿日龄及体重常被认为是主要影响因素[7-8];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造瘘时肠管的病变范围及程度、腹腔内粘连状况、术后感染、黄疸、肠内营养摄入情况、造口并发症、伴随疾病等。

在对非常有限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后作者认为:早期或晚期关瘘的支持依据非常有限,两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故只能参考成人造瘘术后的关瘘指征[8]。

但是,成人造瘘术后的经验并不能直接应用于NEC造瘘术后的患儿,因NEC有其独特的发病原因及病理特点,且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仍需对NEC造瘘术后患儿进行研究统计。

2017年的一篇Meta分析指出,在现有的证据支持下,早期与晚期关瘘一样安全可行[10]。

NEC肠造瘘术后约15%~68%患儿出现并发症。

认为应早期(8周或10周内)关瘘的学者认为,有些患儿术后出现大便量过多、喂养量不足、脱水、电解质紊乱、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败血症、佝偻病等,常需再次入院或持续住院,而在关瘘术后多可得到解决[3-5,11]。

早期关瘘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肠狭窄(但这个观点本身还有待证实)[8]。

同时,早期关瘘被认为会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建议晚期关瘘的学者则认为,至少术后8周以上才适合关瘘,同时患儿体重不应低于2 000 g;过早关瘘的弊端包括腹腔粘连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且麻醉风险大,术后更易出现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裂开、吻合口瘘、肠瘘、肠梗阻、吻合口狭窄、其它部位肠狭窄等)[8,12]。

但临床上早关瘘常由于某些客观原因被迫进行,主要原因包括:①因高位小肠造瘘造成肠液丢失过多,导致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②造瘘口并发症:狭窄或反复脱出;③造瘘近端梗阻;④依赖静脉营养但胆汁淤积逐渐加重或中心静脉反复感染。

本组资料中,早期关瘘病例大多符合上述情况,且被迫早期关瘘患儿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合并症,这就意味着NEC术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关于NEC造瘘术后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方案,2015年一项研究收集了29个国家80位小儿外科医生的诊治意见,发现NEC管理的许多方面(尤其是复杂病例的手术治疗和术后管理)缺乏共识[9]。

我们的方案包括:①每日监测体重、大便量及其性状;②每周进行一次生长发育评估;③根据评估情况选用母乳、深度水解奶或完全水解奶;④喂奶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⑤辅助药物包括蒙脱石散、复方谷氨酰胺;⑥使用静脉营养;⑦腹泻严重者可短期、少量使用激素。

如患儿体重增长值稳定超过25 g/d时,可继续观察以降低手术风险;但日增长体重明显小于25 g 时,需警惕长期发育迟缓对患儿预后的影响[1],考虑早期行关瘘手术。

本研究中早期组患儿体重平均增长速度为13 g/d,晚期组平均增长速度为25 g/d。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组术后呼吸机的使用较多,主要与患儿年龄小、体重低、心肺发育较差有关。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关瘘术时应警惕继发性肠狭窄及肠闭锁对手术开展的影响。

随着NEC治疗成功率的升高,其发生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3]。

本研究中,晚期组5例发现造瘘口远端肠管继发性狭窄或闭锁,均于探查术中发现肠管病变较重位置。

据报道Bell分期较重的患儿更易在NEC治愈后发生肠狭窄,发生部位多为结肠、回肠末端。

于造瘘口近端亦有发生肠狭窄的可能,但其发生的时间不能完全确定,通常为NEC发病后12~60 d不等,这会影响到关瘘时间的选择[14]。

虽有研究者认为肠狭窄与禁食时间长或关瘘过晚有关,但此观点不能解释开奶后的患儿仍可出现近端肠管狭窄这一现象。

本研究中1例造瘘术后30 d发现距近端造瘘口下方1 cm处回肠极度狭窄,考虑到NEC患儿肠狭窄发生率高,且发生时间及部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必要时术前可行造影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