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江西吉安中考三模 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二、语言表达5.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④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A.③①⑥④②⑤B.④②⑥①③⑤C.⑤①③④②⑥D.⑤③①④⑥②三、选择题6.下列表述,语境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端午节的家宴上,王苗苗给爷爷奶奶敬茶,她说:“爷爷奶奶,端午节安康!祝你们生活潇洒,心情愉快。

年年高升,‘鼠’你最美!”B.这周我们班拿到“流动红旗”,班长兴奋地说:“这都归咎于班主任的英明管理,也是同学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后我们再接再厉。

”C.教师节来临,林涛同学给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敬爱的老师,三尺讲台播智慧,一支粉笔写春秋。

您辛苦了,高足林涛祝您节日快乐!”D.主题班会邀请校长参加,邀请函上这样写:“校长您好,本周五下午5时整在七(1)班举行‘健康成长’主题班会,特请您现场指导。

”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宋】苏轼花褪残红①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②。

【注释】①花褪残红:花瓣都掉落了。

②多情:这里指代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指代墙内的佳人。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描写幼小的青杏表达了词人的怜惜和喜爱。

B.下阕前三句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的佳人的笑声,其它则隐藏起来,让行人在想象中产生无穷的意味。

C.“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写出了佳人因春天花残、杏小、柳絮飘落的衰败景象而感到忧伤怆然。

2024年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校联考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校联考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巍巍长白山,浩浩松江水。

东北佳景颇多,即便是一个“水”字,也各有各的妙处。

松花江“混同天一色,长白雪千堆”;查干湖“马蹄声里猎渔欢”蕴含着劳动人民对慷慨自然的感激……如此背后美景,蕴含着生态保护的历史。

风卷沙碱遮天蔽日,历史上的查干湖曾因人类活动的加剧几近①,直至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封湖涵养、增殖放流等一系列举措,查干湖生态才逐渐②。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横线①处的词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A. dì 干涸B. tí 甘涸C. tí 干涸D. dí 甘涸2. 填入横线②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修复B. 恢复C. 修整D. 康复【答案】1. C 2.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常见字形字音。

马蹄声:读音mǎ tí shēng,马走路或奔跑的脚步声;干涸:读音gān hé,指河道、池塘等的水枯竭。

故选C。

【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

修复:修理使恢复完整;恢复:回复原状;修整:修理整治;康复: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

此处搭配“生态”,用“修复”最符合语境。

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喜欢散文。

我在散文里寻找低调的声音。

读,是跟朋友说话,哪怕这人在千年之远,在万里之遥;写,________,也是跟自己说话。

我们的散文概念,像杂货铺,像储藏室,其他文体不能涵盖的,都往里塞。

我们的散文美学,排斥真情实感。

你的起居坐卧,吃喝拉撒,走亲访友,书信往来,日记随感……总之,你的日常,你的白天黑夜,你的五官、体肤和心,都被生活浸泡着,一旦为文,就是散文。

2023年江西省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

2023年江西省中考语文真题(原卷版)

江西省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卷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按试题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试题卷或其它位置无效。

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6页)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南昌为原点,无论朝哪个方向出发,都是好山好水。

若是有剧组要拍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意境,①直在江西地图上点一个目标前往取景,多半不会失望而归。

江西境内到处山色苍翠,水意空蒙。

乡人待客或腼腆或粗粝,皆怀善意;犬半卧于村口于街巷,恬淡看人。

我每回游乡村,都②。

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shè径B.shē经C.niè径D.sè经2.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异想天开B.流连忘返C.花枝招展D.心不在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之一。

地球表面被厚厚的大气层包裹,作为流体,大气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之中,它在水平方向的移动被称为风()风拂过了沧海桑田,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许多踪迹,它曾把细柳装扮成碧玉,让海棠“绿肥红瘦”,也曾无情地打在雪夜回家之人的身上。

________,风既没那么自由自在,也不敢肆意妄为,而是经常被神魔们操控着。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风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B.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C.风是最常见的自然界中一种天气现象D.风是一种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4.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A.?B.,C.!D.。

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A.不过在小说《西游记》中B.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C.所以在小说《西游记》中D.以小说《西游记》为例6.学校组织“孝亲敬老月”活动,邀请了一位校外专家做“中国孝文化”主题报告。

听完报告,同学们纷纷与专家交流。

2023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3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以南昌为原点,无论朝哪个方向出发,都是好山好水。

若是有剧组要拍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意境,①直在江西地图上点一个目标前往取景,多半不会失望而归。

江西境内,到处山色苍翠,水意空蒙。

乡人待客或腼腆或粗粝,皆怀善意;犬半卧于村口于街巷,恬淡看人。

我每回游乡村,都②。

(1) 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横线①处的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shè径B.shē经C.niè径D.sè经(2) 填入文中横线②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异想天开B.流连忘返C.花枝招展D.心不在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ㅤㅤ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之一。

地球表面被厚厚的大气层包裹,作为流体,大气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之中,它在水平方向的移动被称为风(ㅤㅤ)风拂过了沧海桑田,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许多踪迹,它曾把细柳装扮成碧玉,让海棠“绿肥红瘦”,也曾无情地打在雪夜回家之人的身上。

_______,风既没那么自由自在,也不敢肆意妄为,而是经常被神魔们操控着。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风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B.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C.风是最常见的自然界中一种天气现象D.风是一种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2) 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B.,C.!D.。

(3)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不过在小说《西游记》中B.小说《西游记》也不例外C.所以在小说《西游记》中D.以小说《西游记》为例3.学校组织“孝亲敬老月”活动,邀请了一位校外专家做“中国孝文化”主题报告。

听完报告,同学们纷纷与专家交流。

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您讲得很有趣,态度也很和蔼,我们都觉得挺不错。

期待您再次光临!B. 您有今天的成就,定与家父家母当年的教导分不开。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七年级下期中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七年级下期中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七年级下期中语文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2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嗥.鸣(háo)迭.起(dié)澎湃.(bài)义愤填膺.(yīng)B.彷.徨(páng)花圃.(pǔ)深邃.(suì)迥.乎不同(jiǒng)C.凹凼.(dàng)滞.笨(zhì)徘徊.(huí)烟雾缭绕.(rào)D.校.补(xiào)泛滥.(làn)倔.强(juè)潜.移默化(qián)2.(2分)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锋芒毕露妇儒皆知一拍即合晴天霹雳B.慷慨淋漓马革裹尸九曲连环鞠躬尽瘁C.变幻多姿铤而走险杂乱无章迥然不同D.深恶痛绝不以为然大庭广众目不窥园3.(2分)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在中国,邓稼先是位妇孺皆知的科学家。

B.面对国民党特务,闻一多先生气冲斗牛,怒不可遏。

C.杨绛当时没有理解出老王“我不是要钱”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D.抗击疫情,作为医生的她当之无愧,义不容辞。

4.(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座座全新地标在成都拔地而起,全球设计规划的最长的天府绿道,在这里密织成网。

B.《开学第一课》的播出,有利于培养观众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出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C.北京大兴“火眼”实验室扩建,日均检测量可达10万份,进一步提升了核酸检测。

D.成都在大型赛事引进上做得非常好,体育设施的建设也能同步跟进,“赛事名城”名副其实。

二.基础知识5.(9分)只有读懂了中国人心中的家与国,才能真正理解那些榜样。

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家国情怀的名言警句,请按要求进行补充、整理。

千年中华史gèn()古家国情A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mǎgéguǒshī()还葬耳。

(范晔《后汉书》)B ①,②。

2023年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3年江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不属于口语语体的是:A. 微笑着点头B. 微笑地招手C. 大声喊叫D. 带感染力地朗读2. ()下列属于古文的是:A. 家在月下陌上开B. 鬼方草变夜半时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3. ()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 我这儿放着些很好看的花儿,你看看哪朵喜欢,挑一朵叫咱们来种吧。

B. 竹篮子当水盛,围裙子当扫帚,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爱人家清洁干净。

C. 我们在自己的节日里,发出属于我们学校的声音――建言好学校,争创佳绩目标崭新。

D. 蓝天白云,千里碧空,枫叶红了,黄叶了,天气转凉了。

4. ()下列哪项不是写作结构上的问题?A. 分析文体和基本写作要求B. 短文结构是否合理C. 语言是否规范D. 是否完整任务要求二、填空题1. 成语接龙:夜长梦多_多劳多得_得过且过_过眼烟云2. 词语辨析:这本书又薄又___,内容有些___。

填空答案:轻、浅3. 下列词语中,正确使用的一项是:A. 如今的学生在课堂上听了老师的讲解,就能非常顺利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B. 如实地填写问卷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牵动一座城市排挤治理的大事。

C. 爸爸说,我们得珍惜并节约未来的水资源。

D. 奶奶喜欢的唱曲,是外婆的多才多艺,也是妈妈向往的有没有一个尝试。

三、简答题1. 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定,不少于100个字。

答案:略。

2.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活着》的主题。

答案:家国情怀。

精品解析:2024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2024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卷
说明:1.本试题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按试题序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答在试题卷或其它位置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chéng)________现出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要问这些突出的特性是怎么产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读书重学的传统。决决中华,一直以一个读书大国( )学习强国的姿态挺立于世界文明最前列。
(1)期年:满一年。尚:尚且,还。浮:现;
(2)若:像。是:这。神:神奇。此句为倒装句,正确语序为“其神也若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发。
结合第①段“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韵于五指间”,第③段“吾学画梅二十年矣,向者贸贸焉远而求之雪湖……愈远愈失”可知,王雪湖画梅,关上门端正地坐着,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时间长了就能从手中画出梅花的神态风韵。龙仲房曾经为了学会画梅花,冒失地跑到很远的地方去王雪湖那里寻找真谛,越是远处寻求就越是迷失了追求目标。可见真谛往往需要由自己领悟,而不能从他人处获得,寻求真谛应当从自身的内心探求,即求人不如求己;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墨气尚浮。
(2)若是其神也!
11.本文借龙仲房学画梅花的故事论学,启示后人。请你把得到的启示概括为一句话,赠送给求学道路上的同学以共勉。
【答案】9. ①.完,没有了②.年③.曾,曾经
10.(1)满一年之后,墨的味道还在。
(2)像这样太神奇了!
11.示例一:实践出真知。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江西吉安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亭作为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造型多变,轮① (kuò)优美,是古代文人雅士撰联题对的点景之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亭的功能经历了从军事设施到政治机构再到景观建筑。

如周代的亭,是矗立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

秦汉时期,亭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

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

宋代,亭文化鼎盛一时,人们对亭的建造越发考究。

元明清时期,随着私家园林的兴盛,亭在位置、规模和形式上都更加多样化。

亭不仅具有形式美,还富有意境美,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② 。

1、文中加点字“矗”的读音正确的是()(1分)A.zùB.chùC.cùD.zhù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1分)A.厩B.廊C.括D.廓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2分)A.油然而生B.锐不可当C.不言而喻D.不屑置辩4、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亭的功能经历了从景观建筑到政治机构再到军事设施。

B.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亭的功能经历了从军事设施到政治机构再到景观建筑的演变。

C.亭的功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从军事设施到政治机构再到景观建筑。

D.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亭的功能经历了从景观建筑到军事设施再到政治机构的演变。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建设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②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③青年不负伟大时代、实现自我价值,关键在于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

④立鸿鹄志,时代是蓝天;做奋斗者,国家发发展是舞台。

A.④②①③B.①④③②C.④②③①D.①③②④6、为使同学们深入学习《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精神,校团委打算派你对其中一名获奖者进行采访。

下面是采访过程中的一些对话,其中不得体的一项是()(2分)A.见面时你说:“您的到来让我们的采访间蓬荜增辉。

”B.采访过程中,你说:“真的很佩服家父家母,在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一定给予了您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C.采访结束后,你说:“这是我们学校建校60周年的纪念品,现敬赠给您,希望您能喜欢。

”D.送他出门时,他说:“请留步,再见。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7-8题。

(每小题2分,共4分)鹧鸪天·东阳道中① [宋]辛弃疾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②渐觉水沉③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④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⑤。

【注】①此词是词人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

②香篝:熏笼。

③水沉:沉香。

④旌旗:这里代指军队。

⑤碧玉梢:用碧玉宝石修饰的马鞭。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描绘了词人沿途所见美景,流露出感伤、抑郁、愁苦之情。

B.开头两句借香料逐渐燃尽写行路之长,行程遥远。

C.“周遭碧”“分外娇”写词人置身于绿的海洋、花的世界,精神为之一振。

D.尾句生动再现了词人扬鞭吟哦、疾速前进的神情。

8、请赏析词句“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中“萧萧”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9-11题。

(10分)游石钟山记罗洪先郦氏《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

东坡夜舣①渔舟山下,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辨以补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②尤奇。

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山以登。

入其中,犹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

睇而视之,垂者磬悬③,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④。

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窍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⑤。

故钟之制,甬⑥则震,弇⑦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窍为之也。

虚者大,窍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游记卷》,有删改)【注】①舣:停船靠岸。

②上钟:指上钟山。

石钟山由上钟山、下钟山组成,合称“双钟山”。

③磬悬:磬,以玉石或金属所制乐器,多悬置以敲击。

④玦连:言石块相接如玉环相连。

玦,有缺口的玉环。

⑤喑然:缄默无言状。

⑥甬(yǒng):量器名。

桶,即方形斛。

⑦弇(yǎn):覆盖,遮蔽。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1)以( ) (2)临( ) (3)缘(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

(2)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11、对于石钟山发出声音的原因,作者和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三)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今,李商隐《无题》中的“,”常用来歌颂鞠躬尽瘁、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

(2)在古诗文中,文人们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君子自强不息的内涵如辛弃疾失意闲居,但仍希望“,”抗金复国,建功立业。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我们这一代青年,生逢伟大时代,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拒绝金钱的诱惑,应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两句警醒自己。

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17分)我还没有见过长城吴伯萧①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②记得六年故都,我曾划过北海的船,看那里的白塔与荷花;陶然亭赏过秋天的芦荻,冬天的皓雪;故宫与天坛,我赞叹过它的壮丽和雄伟;西郊赶过正月十五白云观的庙会。

可是,六年,西山温泉我都去过,记得就没去什刹海。

为此,离开了故都曾被人嫌弃说“太陋”。

说:“什刹海都没逛过,还配称什么老北京!”③现在想:什刹海不见算什么呢?没去看长城才是遗憾!④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早已印上它伟大的影子了。

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从临洮至辽东将长城来了个联络的修筑,广袤万余里;工程的浩大,那不是隋朝的运河,非洲的苏伊士所能比拟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建阿房,销兵器,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

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祖国人民的心里,矗立在祖国连绵的山上,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

这不是因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的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它是几千万古代劳动人民血肉的结晶!⑤曩昔,在万年书屋,听主人告诉:有一次趁京绥车,偶尔站台小立,顺了一目荒旷的山麓望去,遥瞻依地拔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你不觉要引吭高呼。

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千回的城墙,是碉堡,是再上去穹隆似的苍天。

山下是乱石,是谷壑,是秋后的蔓草婆娑。

西风刷过,那一脉萧萧声响,凄凉里含了悲壮,令人巍然独立,觉得这世间只有自己,却又忘怀了自己。

⑥又一回,一个青年画家朋友,谈到自己绘画的进步,说几乎像英国拜伦一觉醒来成了桂冠诗人一样,是逛了一次长城,才将笔法放开,心胸也跟着宽阔了的。

那谈吐的神情,也简直令人疑惑他生生吞下了一座长城的关口。

塞北的山峦与旷野是会给人以结实的体魄,雄厚的灵魂的。

啊,长城!⑦山海关一路数去,你知道吗?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藩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

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域。

⑧朋友,你可想过,兴安岭南部那一抹平坦的原野,春夏采丰茂的牧草,编柳为棚,垒土为壁,于“马圈子”里剃羊毛,养骆驼,榨牛奶吗?那工作顶自由,顶洒脱。

汉王昭君曾戎装乘马抱琵琶出塞而去;文姬归汉,也曾惹得胡人思慕,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的十八拍。

巾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吗?⑨唉,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链索。

投笔从戎倒好,可惜没有班仲升的韬略。

景慕张骞,景慕马援,但又无由出使西域,去马革裹尸。

奈何!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域。

⑩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终于要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杀虎口,去归绥,百灵庙;从酒泉过嘉峪关,去安西、哈密、吐鲁番。

也想,翻回来,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⑪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写于一九三六年(有删改)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②段写北京的其他名胜,是为了衬托长城,以突出对长城的向往与热爱。

B.第⑤段中写万年书屋的主人“忘怀了自己”是因为心灵被雄浑苍凉的秋日长城震撼。

C.第⑧段叙写的是豪迈奔放、充满自由洒脱的边地生活,虽与长城无关,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D.文中反复咏叹“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一唱三叹,构成音乐般的律动。

文势曲折顿挫,感情深沉昂奋。

14、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4分)15、吴伯箫在《灯笼》文末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以传情达意,本文第⑨段也提到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六出伐匈奴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4分)16、本文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要借写长城来表现这一主旨?(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每小题3分,共6分)谈学问之累王蒙①“书读得愈多愈蠢”云云,在特定的条件下,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我国戏曲舞台上,话本小说里,口头传说中,书呆子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所嘲笑,当然不是没有来由的。

总括起来这些受书害的人们的特点是:瘦弱,不能吃苦,不能稼穑,胆小,遇事没有主意,遇到恶人就被吓破了胆,酸文假醋、该断不断。

②书是教人学问、教人聪明、教人高尚的,为什么书会使某些人蠢起来呢?③因为书与实践、与现实、与生活之间并非没有距离。

人一辈子许多知识是从书本上学的,还有许多知识和本领是无法或基本无法从书本上学到手的。

例如:游泳,打球,太极拳,诊病把脉,开刀动手术,锄地,割麦,唱歌,跳舞,拉提琴……直到写小说。

④书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但书未必都很实在。

书要比口头语言的传播精密得多、负责得多,但也常常经过太多的过滤和修饰。

还有许多题目题材尚未形成可以成书的原料与动机,有些事理太鄙俗、太丑恶,书本上不肯写。

有些事理太高妙、太精微,许多艺术上的感觉、激情直到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通过书本来传授——即使是烧一碟好菜,也不是光靠读菜谱能做得到的。

还有些事理太重大、太根本,与之相比,书本的分量反而轻了。

比如一种人生观、一种主义、一种信仰,往往是一个人的全部经验的总结,全部人格的升华,全部知识的融汇,它来自生活这部大书的因素超过了某几本具体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