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监测
西101地表岩移观测工作总结

西101综放工作面灰渣库下综放开采资料甘肃靖远煤电股份有限公司大水头煤矿2013年10月26日一、概况1、地理位置:西一采区101工作面地面位于刀楞山以北,罗家川、总机厂以南,西部有靖远电厂灰水坝,水体三面由地表出露的丘陵所围,西翼为人工坝体。
西101东部地表大部分为旱田沙地,地表之上大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带,地面标高为:1595m~1625m。
2、井下位置及四邻采掘情况:西101工作面处1120水平,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为1080m~1115m。
东与西一采区运输上山、回风上山及中201工作面开切眼为界,西以Ⅰ勘探线为界,南以DF9断层为界,北以西1120运输大巷为界。
3、工作面走向长507m,倾斜宽为110/90m,在回风顺槽靠切眼段因DF9号断层限制设计呈“刀把子”形状,面积合计为:54460㎡,煤层厚度为5.5m~8.5m,平均为6.5m。
煤层结构为单一结构,倾角约2˚~12˚。
4、地质构造:走向方向,西101工作面煤层底板总体变化是北东倾斜的背斜构造形态,东西部稍低,中部稍高,工作面中部小褶曲构造发育;倾向方向,工作面煤层底板运输顺槽整体低于回风顺槽,呈单斜构造,煤层倾角在 2˚~12˚。
西一采区101工作面区域范围内南北向有DF9、F40号两大断层,两断层落差均较大,其中DF9断层落差约40m左右,F40号断层落差约45m左右,两断层走向大致与西101工作面走向一致,是制约工作面倾斜宽度的主要地质构造;由于F40断层为正断层,受断层牵引应力作用,F40断层附近煤层较薄,DF9断层为正断层,受断层拉应力作用,靠近DF9断层回风顺槽一侧煤层较薄。
除以上两断层之外,在掘进过程中还揭露出F西101-1、F西101-2、F西101-3断层三条中小型断层,FF西101-3断层均为与工作面斜交正断层,F西101-1在工作面内延展西101-1、长度90m左右,F西101-1落差5米左右,煤层完全断开;F西101-3断层在工作面内延展长度100m左右,F西101-3落差2m以下;F西101-2断层为走向断层,落差3米左右,断层面在西101运输顺槽内展布,下降盘(南盘)整体在工作面内,延展长度100m左右。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

矿山地表及岩层移动观测为了保护井巷、建筑物、水体、铁路等免受开采的有害影响,合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为留设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新建矿井应开展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
地表及岩层的移动观测工作设置的各种观测站必须编写岩移观测方案,并报请集团公司地质勘测处审批。
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
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岩层柱状图、观测点的构造图等。
矿区设置观测站时应统一规划,并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
地表移动观测站位置的选择,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初次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的位置应满足:煤层走向、倾角及厚度均稳定,地势平坦,无大断层,单煤层开采,四周无采空区。
地表移动观测站一般可设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各一条,设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位置。
如回采工作面的走向长度大于1.4H0+50m(式中H0为平均开采深度),亦可设置两条倾斜观测线,但至少应相距50m,并且应距开切眼或停采线0.7H以上。
观测点间距离应根据开采深度按下表21确定。
表21矿山企业应根据矿区地面控制网,按5″级导线(网)精度要求建立岩移观测控制网。
各控制点和观测点的高程测量应组成水准网,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观测。
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一)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二)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0.6m。
在冻土地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0.5m以下。
测点可采用浇注式或混凝土预制件;(三)当地表至冻结线下0.5m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管式测点;(四)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
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五)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序增加。
矿山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设计与监测技术

的高程测量数据袁 现有的平面位置遥 五是本地矿山 开采已有的移动相关系数遥 一般而言袁 设计参数都 是根据已有资料来确定的袁 而有些矿区是新矿袁 此 时设计参数应参照同一地区其他矿上的资料或者找 土质尧 地质条件相近的矿的参数资料遥 1.2 观测站类型的选择
观测站可分为下面 3 类院 一是按设站地点分为 地表移动尧 岩移尧 专门观测站遥 二是从时间上分为 普通观测站尧 短期观测站遥 三是按照布站的形式分 为网状观测站尧 剖面线观测站遥 一般由两条平面垂 直的走向观测线和倾向观测线组成遥 通过大量的观 测求出它们在井下开采过程中随时间和条件的改变 的规律袁 为了获得高精度袁 可设置多个观测站[10-11]遥 1.3 观测站设计依据
[基金项目] 安徽省科研创新项目支持渊 201310361334冤 收稿日期院圆园15原04原18曰修回日期院圆园15原08原17 作者简介院张官进渊 1989- 冤 袁男袁安徽宿州人袁硕士袁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研究袁E- mail院1006030817@遥
SCI-TECH INNOVATION & PRODUCTIVITY
设计观测站要准备大量的已有资料院 一是 1∶ 1 000 或者 1∶2 000 的井上下对照图和开采计划图袁 根据这张图至少可以确定观测地区井上下的对应关 系遥 二是设站区的地质和水文资料遥 三是井下开采 工作面的设计资料袁 基本的有巷道布置尧 顶板管理 方法以及开采厚度尧 周围开采情况等遥 四是控制点
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监测方法浅析

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监测方法浅析摘要:根据矿区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变形监测网实施方案,对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进行监测,将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处理,求出下沉的影响范围及分析移动变形规律。
关键字: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充分采动一、前言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过程,受多种地质采矿因素的影响,因此,开采深度、开采厚度、采煤方法及煤层产状等因素的不同,地表移动和破坏的形式也不同。
地下采矿对地表移动的影响主要有垂直方向的移动和变形(下沉、倾斜、曲率、扭曲),水平方向的移动变形(水平移动、拉伸与压缩变形)以及地表平面内的剪应变三类。
二、地表移动变形监测与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一)监测方案1.观测站设计时必须具备以下资料:(1) 设站地区的井上对照图,以便确定观测地区井下开采和地面位置的关系.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1000或2:1000。
(2) 设站地区的地质和水文地址资料,包括:地形地质图、地质柱状图、煤层赋存条件、覆岩物理力学性质、水文条件等。
(3) 开采工作面设计资料,包括:巷道布设、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开采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回采时间及周围开采情况。
(4) 观测地区井上下测量资料,主要是;控制点、导线点和水准点的坐标。
(5) 矿区已有的开采沉陷资料,如:移动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松散层移动角及其他有关参数。
若矿区尚无自己的沉陷参数时,可选用地质采矿条件相似矿区的参数进行设计。
2.观测站的布设形式根据设站目的,合理地选择观测站的布设形式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矿区大多数采用剖面线状观测站,在研究地表非主断面上任何点的移动时才设成网状观测站。
剖面线状的地表移动观测站测线布设形状如图1:图1 观测站的布置形式示意图观测站一般由两条观测线组成,一条沿煤层走向方向,一条沿倾斜方向,它们互相垂直并相交。
观测线布设形式主要考虑如下问题:(1)开采工作面尺寸是否达到充分采动;(2)目前工作面是否开采,开采工作面推进速度,测线设置的测点位置在设置前不应采动;(3)根据设站目的确定观测线的长度和条数;(4)设站区地面地貌和地物情况;如图2:图2地面移动观测站示意图3.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工作表移动观测站,无论是短期观测站还是长期观测站均观测观测线上各测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变化。
RTK定位技术在地表移动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和倾向方向上设置 2 条相交的近主断面观 矿区办公大楼顶上基 1 点作为中心.以工 采用混凝土预制件。 测点结构为正四棱台. 测线 ; 采用 R K定位技术、 T 全站仪测量系 作面沉降影响范围外的矿区 D级 G S 顶面尺寸为 20 20(m ,底面尺寸为 P 控 0 x0 m 1 统和三、 四等水准测量、 等先进的测量技术 制点 D 8、0 6D 7 等 6 08D 9 、05 个控制点作为 30 30 m , 50 m 点中心埋设一根 0x0( ) 0m 。 m 高
考虑到矿井地质条件 、 1 工作面的 度为:在静态测量和快速静态状态下的平 32 2
中不受采动的影响, 3 1 工作面地表沉 初采位置和停采位置及其上方地面的地形 面 精 度 :m lp 此 22 5 m+ pm;垂 直 精度 :m 5 m+
并顾及控制点和监测点的长期保 2p ) 降观测站各监测点的平面位置采用 R K 条件等, T pm 。 进行观测, 监测点的高程以已知高级控制 存及土地占用等因素,该地表移动观测站 () 1架立基准站系统: 基准站到达基 1 点为基准采用水准测量的形式进行观测 , 由沿农村道路、田埂布设的两条相交的近 点后, 使用三脚架、 带有光学对中器和整平 所选监测点位置均在工作面影响范围外。 主断面观测线组成。即沿走向主断面方向 水泡的基座在点位上对中整平。连接 G S P
理留设 、 村庄搬迁、 建筑物损害治理 、 土地 行严格对中, 然后静止观测几分钟 , 通过对 测点埋设。观测线的控制点和监测点 复垦及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 各基准点的精准观测得到最准确的数据然 在实地采用 R K G S T P 进行点位测设。测
依据和技术保证。 后和基准点已有数据进行校正拟合,最后 设时主要考虑便于点位保存 . 一般将点位 可以得出最佳的转换参数,这样可以进一 设置在农村道路或农田的田埂上。测点的 二 、 区地 表移 动监 测 网的建 立 矿 步提高 R K观测的精度。 T 埋设采用常规方法进行, 埋设时标石下部 2高程基准点的选择 . 目 ,国内外用于大地形变测量监测 前 均用混凝土固结。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发布时间:2022-10-24T05:57:50.48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0期作者:杨小虎1,何迪1[导读] 目前,无论是“三下”开采、留置保护煤柱、对矿区开采沉陷破坏的控制还是矿区环境保护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rface Mobile Observation in Mine Goaf杨小虎1,何迪1Yang Xiaohu1,HE Di1(1.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汉中 723100)(1.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haanxi Aviation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zhong 723100, Shaanxi, China) 摘要:目前,无论是“三下”开采、留置保护煤柱、对矿区开采沉陷破坏的控制还是矿区环境保护,都离不开对因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观测分析的研究。
此项研究是解决矿区压煤开采、环境保护和沉陷区治理等“三下”问题的重要基础。
因此,进行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的专门研究,对于矿区煤层合理开发、安全、地表建(构)筑物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陕北某煤矿采空区为例,开展地表位移观测设计和实施工作。
关键词:矿山采空区;地表位移;观测站;Abstract: At present, whether it is "three-down" mining, retaining and protecting coal pillars, controlling mining subsidence damage in mining areas, 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mining areas,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aw of 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mining. This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olving the "three lower" problems of coal press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bsidence management in mining areas. Therefore, the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rface movement observation in the mine goaf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afety, surfac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coal seam in the mining area. Taking the goaf of a coal mine in the north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are carried out.Key words: mine goaf; surface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station;1概述近年来,全国范围里随着煤矿的大量开采,为国家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是付出了环境的代价,破坏了矿区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该地区的自然景观,留下了坑坑洼洼的采矿场以及四处塌陷的采空区[1]。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表变化监测

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表变化监测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地表变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自然环境的改变,了解和监测地表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并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测绘技术作为一种可靠、准确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地表变化的监测。
本文将讨论如何使用测绘技术进行地表变化监测。
首先,谈到测绘技术,我们会想到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是一种基于卫星系统的定位和导航工具,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理位置信息。
通过安装在地面上的GPS接收器,我们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位置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追踪和监测地表变化。
比如,我们可以在不同时间点测量同一地点的GPS坐标,通过对比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地表的移动和变化情况。
此外,激光雷达技术也是一种可以用于地表变化监测的测绘技术。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激光束被地面物体反射后返回的时间和强度来获取地理信息。
通过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地点进行激光雷达扫描,我们可以得到地表的三维点云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点云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地表的高程和形状的变化。
这对于研究土地沉降、冰川消退以及地质灾害等地表变化现象非常有用。
除了GPS和激光雷达技术,卫星遥感也是一种常用的测绘技术,可以用于地表变化监测。
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卫星传感器捕捉地表反射、辐射和散射的电磁波,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观察地表的颜色、温度、植被覆盖以及水体面积等变化。
比如,在研究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卫星影像来分析建筑物、农田和植被的变化情况。
除了上述提到的测绘技术,地面监测站也是地表变化监测的重要工具之一。
地面监测站通过安装在地面上的传感器来收集不同地点的地表数据。
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地表的温度、湿度、位移等信息。
通过与其他测绘数据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得到全面的地表变化信息。
比如,在研究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时,地面监测站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地表的变化情况。
煤矿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

煤矿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文/高清龙(黑龙江黑河市一五一煤矿)【摘要】通过建立一五一煤矿地面岩移观测站,定期对整个观测站进行全面水准测量,严密监测地表下沉和变形,进而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对地表移动和变形参数进行计算,得出了一五一煤矿井下开采后地表的下沉和移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煤矿地表沉陷提供了数据和理论基础。
【关键字】观测站;地表移动和变形:下沉速度;岩移观测;岩移参数0.前言一五一煤矿已开采多年,为掌握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规律,保证地面矿西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了地面岩移观测站。
1.开采条件本矿井位于黑宝山~木耳气煤盆地的西南部,即小兴安岭西南坡,属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在+480. 6m-+379. 4m之间,一般标高在+40Om。
地势北东高,西南低,相对高差为50m左右。
本区溪流属嫩江水系,夏季地表径流通畅,冬季冰封断流,主要河流为泥鳅河,总体流向为南西。
观测区内村庄周围为农田,村庄南部农田受采动影响,局部有轻微的地表沉降现象,夏季有一定的积水,周围山顶有国家三等坐标点,通视良好,有利于设站和控制测点的连接测量工作。
矿体呈北东一南西走向,倾向南,煤层倾角15°~20°,开采106工作面位于F1108正断层下盘附近,地质条件复杂,小构造较发育,煤层赋存条件变化大。
工作面走向长510m,倾斜长108m,采用走向长壁跨落法回采,煤层顶板为灰白色凝灰质细砂岩、含砾中粗砂岩等;底板为浅灰色泥岩、凝灰角砾岩、粗砂岩。
工作面出水水源主要为煤层顶板砂岩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观测线(点)设计2.1参数选择根据《煤矿测量规程》,确定观测线长度所用的移动角应使用本井田已求得的角值,由于该矿之前无实测数据,故选用临近的地质采矿条件相类似矿区的综合数值。
另外具体限差按《规程》有关条款执行,数据见表12.2观测线位置的选择1061作面回风巷采深Hl为315m,运输巷采深H2为345m,平均采深HO为330m,工作面走向长510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地表移动监测
矿床开采往往造成岩体大规模移动与地表的破坏。
这不仅危及地下工程和地面建筑物,而且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严重的问题。
所以在新建矿山时应考虑地表下沉的控制方法。
目前,地层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胶结充填和留保安矿柱。
但上述方法并非在任何开采条件下都是可行的。
因此,在设计中必须预测和圈定地表移动范围,将建筑物、构筑物均布置在岩层移动范围之外,而且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需要预先评价岩体和地表的破坏程度。
鉴于目前缺乏适合于各种条件的预测岩移范围的计算方法,故地表移动的现场监测就更为重要了。
现场监测可以提供地面初始下沉与开采深度、时间的关系;地表塌陷规律;岩体移动参数;地表移动随开采深度变化的特性;地表下沉与覆盖岩层厚度及上下盘围岩强度的关系等。
一、地表移动观测站的任务
(一)确定地表移动范围、岩层移动角和陷落角。
(二)地表移动盆地内,主断面或某一方向的各种移动、变形值大小及分布规律。
(三)开采对地表岩移在时间上的影响,如地表发生岩移的时间、发生危险变形的时间以及地表移动的总持续时间。
二、观测站位置选择
观测站位置应报从矿区的整体规划,应按矿区开采计划,使观测工作能做到逐步查明各种地质和开采条件影响地表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规律。
初期观测站位置应考虑以下诸因素:
(一)地势平坦,有利于观测。
(二)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