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风沙掩埋不了的环境之殇
楼兰的兴废观后感

楼兰的兴废观后感楼兰,一个繁华市景的国家,一个被沙暴吞噬的国家。
曾经“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的楼兰,不古楼兰,被无情的沙海踩在脚下。
楼兰的忧郁结束了吗?没。
在青海那个中国最小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一些地方如今已经遮住了沙丘,构成半岛。
冲和古抚今,不禁使人战栗:湖泊水位上升的脚步从来没暂停。
除了那昔日“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的甘肃,什么时候也变成了“万丈厚土,寸草不生”的呢?我想要楼兰的忧伤就必须到此结束了吧!但没有,回看现在,工厂就像遍地的蚂蚁窝一样分布在祖国各地。
黑色的烟云,得意的从烟囱中跑出来,踩在白云的身躯上。
每每清晨,大雾弥漫着整个天空。
小河不再歌唱,小鸟不再欢叫,就连蚂蚁也不敢再出来觅食。
看看身边,一张张“树的心血”被大家折成玩具乱扔乱玩,有的干干净净,就被小主人扔在一边,置之不理……楼兰的悲剧还没完结,望着被沙海荒废的古楼兰,我常有一种冲动,期望大家化哀伤为动力,不要使中国沦为第二个楼兰。
楼兰,不,现在已经应称之为古楼兰了——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早已从地球版图中消失……曾经就是“马蹄超过超过,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的楼兰古城,如今可以变为这个样子,都就是由于人毁坏环境的犯罪行为导致的。
xx年以前的楼兰,有人在“沙漠、狂风开始无休止的吞噬楼兰”之时对国王提出“对‘砍树者’进行‘罚马’、‘罚牛’”的建议。
只是,这个建议提得太晚了:树木,已经砍光;沙海,已经来袭。
即使最后国王同意了这个政策,但是时间不等人,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终究逃脱不了被掩埋的命运。
但,发生这种悲剧的地方,仅仅只有楼兰吗?在宁夏、青海、甘肃中东部出现的“环境质量急转直下”问题说明了什么?在“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尼雅、古皮山等城镇的灭亡真的一点启示都没有给我们带来吗?一个地方没有了,除了其他地方可以回去,那个地方没有了,可以再往远处跑……但要到整个地球都荒漠化后,我们往哪里跑?“存活的家园”到底在何方?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一个接一个的向我们发起攻击。
分享《文化苦旅》观后感范文3则

分享《文化苦旅》观后感范文3则《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文化苦旅》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觉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
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和风土人情。
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
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三点疑问。
首先,散文集多是一些优美的抒情文章,比如席慕容和宗璞的散文。
当然也有一些叙事性的,比如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面就重点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的一些琐事。
但是这些散文类型多有抒情之意。
所以当看到一本以游记为主题的散文时,我不免眼前一亮,想要看看散文类型的游记文章有何不同。
其次,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
最后,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
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
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
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带着这些想法和疑问,我慢慢的阅读了这本散文集。
《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中在我阅读过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流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
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
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写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
读起来让人感觉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作者靠着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古人身处此地当时的心境和生活。
比如作者在《三峡》中写到了漂泊江湖的李白;在《阳关雪》中写到了送别故人的王维;在《柳侯祠》中写到了遭到贬谪的柳宗元等等。
生与死的楼兰观后感

生与死的楼兰观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楼兰这座古城“死”了,它旁边碧波荡漾的罗布泊也干涸了。
往日的繁华与绿色也一同消亡,在那里,如果肆虐的风沙暂时停息,那里就笼罩着一片死的宁静。
楼兰死了,是因为地表生长的绿色植被被破坏了。
当地表的植被遭到破坏时,土壤在直接的风吹日晒下,越来越松,成了细沙,风吹着沙子移动,所以楼兰就被沙漠吞没了。
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有一种深深的恐惧,人类如果再这样破坏环境,那么只能最终走向灭亡。
每当春季出现扬沙天气时,风沙无情地吹打着我们,我们只好紧闭门窗躲在教室里,不能出去活动,这时,我们都会诅咒这鬼天气。
每当这时候,我就会试想,如果将来到处是沙漠,没有一滴水,没有一片绿州。
到那时候,人们就只能一起呼唤水的到来,体验濒临死亡的恐惧。
我不能让种悲剧再上演,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环境,爱护绿色,让市郊充满绿色。
楼兰消失了,我们不能再让任何一座城市成为下一个楼兰。
楼兰文案短句

楼兰文案短句
1. 楼兰,沙漠中的古老之城。
2. 楼兰,沉睡千年的沙海遗迹。
3. 众神遗落的繁华,楼兰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4. 楼兰,文明的金字塔。
5. 沙海中的奇迹,楼兰的传说永不磨灭。
6. 楼兰,消失于世的神秘之城。
7. 楼兰文明,揭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
8. 楼兰,透露着历史沧桑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9. 楼兰,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衰落。
10. 楼兰,古人类智慧的杰作。
11. 传说之地,楼兰的传世之谜待解。
12. 楼兰遗址,重塑古代文明的多彩画卷。
13. 楼兰,迷失在无垠沙海中的文明瑰宝。
14. 风沙中的宝藏,楼兰的历史能否重生?
15. 楼兰之谜,古老的迷局等待着解开。
16. 楼兰,遥远而神秘的世外桃源。
17. 楼兰遗址,承载着无尽的历史记忆。
18. 沙海中的幽灵之城,楼兰的光辉尚存。
19. 楼兰,逝去的帝国,永恒的传承。
20. 被时间深埋的楼兰,历史的缺憾。
21. 楼兰,经历了繁华和没落的古代都市。
22. 神秘而寂静的楼兰,回荡着未解之谜的魅力。
23. 楼兰,消逝的传奇文明之城。
24. 沙漠守护者,楼兰遗址的珍贵遗产。
25. 怀古之间,楼兰绽放迷人的魅力。
26. 古老的沙海之城,楼兰守望着丝路的辉煌。
楼兰古城衰亡与周边环境的哲学思考

楼兰古城衰亡与周边环境的哲学思考作者:陈天柱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2期[摘要]楼兰,这座“荒漠中的庞贝城”曾令世界轰动一时。
在其神秘色彩逐渐淡化、慢慢退出人们视线的时候,周围环境也和它本身一样悄无声息地变化着。
环境因素对这座古城的兴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曾经盛极一时的楼兰国最终被漫漫黄沙湮没,让人不得不再次审视其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所导致的后果。
[关键词]楼兰古城;罗布泊;塔里木河[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080-02一、楼兰古城依存环境(一)关于罗布泊与楼兰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罗布泊的最早记录为《山海经》,将其称为“泽”。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东望泽,河水之所替也。
”《北山经》有言曰:“敦甍之水,西注于泽。
”黄文弼先生指出:“敦甍之水,即今焉耆河,下流为孔雀河,注入罗布淖尔。
”①《大唐西域记》记载:“由且末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且末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楼兰古城遗址位于其东北方向。
“纳缚波”是唐代人对罗布淖尔的称谓,可能是一种音译;罗布淖尔原为蒙古语,“淖尔”是“海”的意思,“罗布”是地名。
历史上,罗布泊名称很多。
菖蒲海、盐泽、牢兰海、孔雀海、辅日海、临海等均指罗布泊。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
”《汉书·西域传》记载:“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往菖蒲海。
菖蒲海,一名盐泽也。
”罗布泊是现代称谓,相比之下,历史上的“罗布淖尔”范围比今天的罗布泊大得多,有水有陆,更接近古代文献记载。
罗布泊众多异名之间有何关联,已难以考据,但它与楼兰古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众所周知,如今的罗布泊已经是一片荒漠,寸草不生,生机全无。
楼兰之名最早见于汉代。
司马迁《史记》中曾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汉书·西域传》记载:“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
我的楼兰唯美句子

我的楼兰唯美句子
1. 我的楼兰,那是心中永远的梦幻之地啊,难道不是吗?就像沙漠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神秘的光芒。
比如当我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楼兰古城在风沙中若隐若现。
2. 我的楼兰,你为何如此让我着迷?像一个古老的咒语,紧紧抓住我的心。
每次想起,就如同被卷入一场奇妙的梦境,无法自拔。
3. 我的楼兰,难道不是记忆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吗?它就好似一首悠扬的老歌,随时能勾起我无尽的思绪,像那风吹过沙丘的声音。
4. 我的楼兰啊,你是我灵魂的寄托呀!这多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归属,比如当我踏上那片土地,心中便涌起难以言喻的感动。
5. 我的楼兰,是那样的独一无二啊,难道不是吗?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想想我第一次听闻楼兰的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了。
6. 我的楼兰,你可知道我对你的思念有多深?就如同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每次在书中看到关于你的描述,都好似与你更近了一步。
7. 我的楼兰,你就是那片神秘的沙漠之花呀!像一阵温暖的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
就好像我努力去追寻关于你的一切,乐此不疲。
8. 我的楼兰,难道不是我心中永恒的向往吗?仿佛是一座永远无法抵达的彼岸,但又让人充满期待。
像我无数次幻想在楼兰的街头漫步。
9. 我的楼兰,你承载了多少故事和情感呀!就像一本厚厚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奇。
当我试图去解读你,总是被深深震撼。
10. 我的楼兰,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却的啊!如同一个深深的烙印,印在我的心底。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你永远在那里,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我的观点结论:我的楼兰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和神秘的存在,让人无法抗拒地被吸引,为之沉醉。
楼兰的忧郁读书心得范文700字2022

楼兰的忧郁读书心得范文700字2022楼兰,一个久负盛名的国家;楼兰,一个曾经无比繁华的古老国家;同时,是一个结局可悲的古老国家。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楼兰的忧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楼兰,一个多么美丽多么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他是古丝绸之路的一座重镇,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
然而,这样的一个美丽、富饶、辉煌的国家,却因为破坏环境而被沙海湮没了。
楼兰的辉煌被"砍"成了沙海,宁夏的沃野被"挖"得面目全非,青海湖更是以每年10~13厘米的速度下降水位……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楼兰的马蹄哒哒,驼铃声声,商贾使节络绎不绝,现如今已变成一片茫茫沙海,连一点碎片也都找不到了。
"天下黄河富宁夏"和"黄河两岸,沃野千里"的宁夏,古时候有相当温暖湿润的气候,而现在,由于一代又一代的人挖甘草,已严重的破坏了环境,现在的宁夏,则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了!青海湖的水位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下降。
青海湖的水位如果照这样的速度下降的话,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泊还能在这世上存留几年人类总是认为自己是万能的,自己是世界的主宰,自己能永远的征服自然,但是,人类错了!弱小的人类是永远不可能征服大自然的!对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想法,自然总是一忍再忍。
可是,人类所做的事实在是太绝情了!居然能把青山砍成了秃岭。
这时的自然就再也忍受不了了!"你们既然把我的子孙--树木,砍光,我就要用沙暴让你们知道过度砍伐树木的后果;既然把我的儿女--水源,耗干,我就要用干旱让你们知道过度浪费水的后果。
我要用你们人类的自责和内疚,祭奠我的儿女、子孙!"这也许就是自然想说的话吧!平时,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骄傲自大的,但是,人类在自然带来的灾难面前呢无比的脆弱!自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可是这次为什么这般生气难道不是人类惹恼了自然吗对!没错!是人类!是人类"砍"没了自己的楼兰,是人类"挖"走了自己的沃野,是人类"耗"尽了自己的水源,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直到有一天,人类的良知叫醒了自己……"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又是种树!"只是良知说……不……是发自内心的呐喊!读了《楼兰的忧郁》这篇课文后,坐在桌前,课文中的景象时不时在脑海里回放着,不能忘怀。
我的楼兰这首歌的意思

我的楼兰这首歌的意思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我的楼兰》这首歌到底是啥意思。
这首歌啊,就像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梦幻之旅。
你听那旋律,悠悠扬扬的,仿佛把咱们一下子就拉进了那古老神秘的楼兰古国。
有人说,这歌是在讲述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想象一下,在那片茫茫的沙漠之中,有一对恋人,他们的爱如同沙漠中的清泉,珍贵而又难得。
可是呢,命运弄人,也许是战乱,也许是天灾,让他们不得不分离。
那份爱啊,就深深地埋在了心底,成了永远的遗憾。
还有人觉得,这是对一个消逝文明的怀念和惋惜。
楼兰古国,曾经那么辉煌灿烂,可最终却被风沙掩埋,只留下了一片荒芜。
歌里仿佛在问:“曾经的繁华哪儿去啦?”那种失落和感慨,真的让人心里酸酸的。
对我来说呢,每次听到《我的楼兰》,就好像能看到一个美丽而孤独的女子,站在那残垣断壁之间,望着远方,眼神里充满了故事。
她可能在思念着故人,也可能在追忆着过去的美好时光。
这歌的歌词也特别有意境,“想问沙漠借那一根曲线,缝件披风为你御寒”,哇,多浪漫啊!就好像是在说,不管世界怎么变,我都愿意为你付出一切。
而且啊,歌手的演唱更是给这首歌注入了灵魂。
那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像带着我们在情感的海洋里起起伏伏。
呢,《我的楼兰》这首歌的意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
它就像是一本没有结局的书,任由我们去想象,去感受。
不管你是觉
得它是爱情的悲歌,还是文明的挽歌,它都能触动咱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好啦,朋友们,这就是我对《我的楼兰》这首歌的一些想法,你们觉得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楼兰,风沙掩埋不了的环境之殇提要:楼兰,中国历史中一个神秘的名字。
最近听到关于楼兰的消息,是源于一篇题为《世界上最早的咸海型灾难:楼兰王国在塔里木盆地的衰落》的文章.就在不久前,这篇反映多国地质学家对罗布泊地区古环境联合研究最新成果的科技论文,被Nature旗下《Scientific Report》正式在线发表。
令人瞩目的是,这项研究从地质学角度有力地证明了罗布泊地区的古代环境恶化主要属于人为生态灾难,为长期争论的楼兰古国消亡之谜提出了新的证据。
历史悬案,楼兰古国是干旱气候的牺牲品?3月3日,记者带着对古楼兰和罗布泊的浓浓好奇,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青龙桥基地,见到了常年研究罗布泊盐湖资源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刘成林研究团队。
关于罗布泊地区古环境与楼兰消亡的研究,便是由他们联合冰岛大学、北京大学、德国地学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
在一间不大的多功能会议室中,面对墙上标注着楼兰古国位置的罗布泊地形图,刘成林与他的学生张华兴致勃勃地讲起了罗布泊以及楼兰兴盛时期的地理和人文。
罗布泊盐湖诞生于更新世,是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由断裂而形成的一个构造坳陷区。
它处于塔里木盆地东端的沉降区,罗布泊凹陷由西向东倾斜,西面海拔达1300米,而东部地区则降低到760米。
分布在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的塔里木河、孔雀河以及车尔臣河等都向这个洼地汇集,为罗布泊注入浪涛滚滚的“生命之源”。
“别看现今的罗布泊地区已被荒漠、盐沼所侵蚀,被称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
然而在几千年前,它却是绿林环绕、水波弥漫、土地肥美的富庶之地。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坐落在罗布泊西侧孔雀河西岸的楼兰王国更是繁荣至极,一度成为欧亚大陆东西贸易的中心。
”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它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
最早记载“楼兰”这一名称的是《史记》:“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根据《史记》的描述,楼兰人在公元前3世纪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时的楼兰受月氏的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被匈奴所管辖;西汉时,楼兰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将近3000人。
然而,楼兰的繁荣却在公元4世纪时戛然而止,只留下一座在风沙和岁月掩埋中闪烁着文明遗辉的古城,以及一个吸引着无数人探寻真相的历史谜团。
为什么它就这样神秘地消失了?张华告诉记者,自1899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发现楼兰遗址以来,关于楼兰古国消失原因的争论从未间断,流传比较广泛的有“战争说”、“瘟疫说”、“生物入侵说”、“气候突变说”等等。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古楼兰的消亡常常被认为是“气候突变”的结果——干旱气候引起的水资源匮乏、绿洲大面积减少,最终导致了楼兰古国的消逝。
研究团队以罗布泊湖心位置获得的5.7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沉积特征分析,同时结合高精度的光释光定年以及粒度、孢粉、盐度、全岩和生物壳体同位素等环境指标,重塑了罗布泊地区过去8900年环境演化历史。
结果表明,罗布泊地区在1800~2000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萎缩甚至干化,并伴有风成沉积物的侵入,指示了当时绿洲退化、自然环境恶劣的生存面貌。
一般而言,这种伴有风成沉积的干旱事件通常被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古湖泊大面积萎缩甚至干涸的原因。
但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周边湖泊的古环境演化过程发现:1800~2000年前,在罗布泊古湖泊出现干化的同时,邻区的赛里木湖、艾比湖、乌伦古湖、巴里坤湖甚至更远的伊塞克湖、玛纳斯湖、昆仑山等正经历着湿润的气候环境;只有作为注入罗布泊的水源之一的孔雀河源头——博斯腾湖湖面发生过大规模下降。
如果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从而导致楼兰古国的消失,那么,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湖泊应该经历着相似的环境变化历程,而不是相悖的古环境面貌。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这种区域性环境的差异用气候变化来进行解释是比较牵强的。
超负荷开发,典型的咸海型生态灾难为什么湿润大气候环境中的罗布泊却遭受了与附近湖泊截然相反的命运——环境迅速恶化,自然与文明的绿洲都在风沙中节节败退乃至消亡?历史记录表明,西汉设置西域督护府开始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后,这里迎来了经济与文化的飞速发展。
西汉政府还在天山南北实行驻兵屯田,以减轻当地各民族的经济负担,解决驻军和来往使者商旅的食宿问题,同时修筑城堡,建立烽燧,进一步拓展丝绸之路。
但正是由于西域人口的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土地开垦、树木砍伐以及引水灌溉农田,使得这一地区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超过了当地生态承载力,从而也引起下游水资源的匮乏、绿洲退化、沙漠化加剧。
历史资料显示,那一时期中央政府曾下令禁止在罗布泊地区进行树木砍伐,这也透露出一个信息——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十分严重。
通过对相关自然、历史信息的综合研究,研究团队提出,楼兰古国的消失是人为因素的结果,这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气候变化导致楼兰古国消失的传统认识,同时,也将人为因素导致罗布泊大面积消亡和周边环境退化的历史追溯至2000年以前,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咸海型生态灾难”实例。
说起“咸海型生态灾难”,许多人都不会陌生。
位于中亚横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内陆湖泊,但是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它的面积缩减了至少3/4,这被称为地球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之一。
1911年至1960年,咸海入流量平均每年560亿立方米,平均水位保持在53.3米绝对高程,水面面积6.6万平方公里,水体总量1万亿立方米。
前苏联为开发新垦区种植棉花、稻谷、蔬菜等,在其上游的锡尔河和阿姆河兴建了卡拉库姆调水工程。
20世纪60年代,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阿姆河、锡尔河及新运河流域,开垦和灌溉了660万公顷的水田和棉田,使该流域成为新的粮棉生产基地。
卡拉库姆列宁运河是最主要的调水工程,可灌溉350万公顷的荒漠草场和100万公顷的新垦农区,改善700万公顷草场的供水条件。
以新建运河为代表的调水工程建成后,该地区棉花丰收,水稻高产,农业出现连年跃进局面,农作物年产量比调水工程兴建之前提高4倍。
至1980年,前苏联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其中95%产于该地区。
当时,全苏联40%的稻谷,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产于该地区。
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从20世纪20年代前的700万人猛增到3600多万人。
然而,人们始料不及的是,与农业生产丰收、地区经济繁荣相伴而来的是超乎想象的巨大灾难。
1960年起,阿姆河、锡尔河每年至少有60立方公里的水被引向陆地。
而咸海是一个内陆湖泊,锡尔河、阿姆河入湖水量锐减的直接后果就是咸海水位的急剧下降和水面面积的急速缩减。
1998年,咸海已经缩小到2.9万平方千米,并且被分割成了两个小湖;2004年,只剩下1.7万平方千米,成了由3个小湖组成的湖群;到了2007年,3个小咸海的面积之和只是咸海极盛时的10%。
水量减少致使盐碱析出,咸海的水盐度越来越高,已经不再适合鱼类生存,而干涸裸露的湖床,几乎寸草不生。
在风力作用下,大量盐碱撒向周围地区,使咸海周围地区的沙质平湖平原逐渐沙漠化。
加上大规模开垦、不适当灌溉、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人类活动,导致农田盐碱化、河流污染、疾病增加、生物物种锐减……2010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乘直升机视察这里时曾惊叹,咸海干涸是“地球上最令人惊讶的生态灾难”。
让历史照进现实,高度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咸海型灾难:楼兰王国在塔里木盆地的衰落》第一作者冰岛大学地质系教授Steffen Mischke,就曾是咸海生态灾难的研究者之一。
作为国际著名的介形虫研究专家,当他还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任教时,就与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在气候变化和古环境研究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
“大约三四年前,斯蒂文在与我们合作进行罗布泊盐湖成矿背景研究时,发现罗布泊的环境变迁与咸海生态环境演变有着惊人的一致,于是建议我们开展相关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
”刘成林介绍说。
参加这一研究项目的还有北京大学、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各国科学家都对楼兰古城湮灭的原因和罗布泊的环境变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以前,我们更关注盐湖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现在我发现环境研究更有意思。
地质科学也应该更多地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服务。
”有此感悟的张华,今年刚刚31岁,是刘成林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了老师的研究团队,现在已成为其中的科研骨干之一。
对于20多年前第一次进入罗布泊时的震撼,刘成林始终难忘:罗布泊地区的地表完全被盐壳和风沙所覆盖,极度荒凉,没有一丝生气。
车行几个小时,连一棵草都看不到,更不要说动物和人了。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荒漠戈壁一望无际,没有任何标志性的参照物,行走其中,完全靠GPS等导航设备,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揭开自然历史之谜的诱惑就是会让人忘却一切危险。
斯文·赫定在荒原中发现楼兰古城之后,无数科学家、探险家将人生的一个坐标指向了罗布泊这个神秘的地方。
1980年,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都为罗布泊增添了几分沧桑和悲壮。
尽管楼兰的风沙历史久远,但罗布泊并没有随着楼兰古国的消亡而完全消失。
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还超过2万平方公里;20世纪初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水域。
斯文·赫定在1934年第三次来到罗布泊考察时还荡舟其上,感叹这里的美景,并在《亚洲腹地探险八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罗布泊真正的“死去”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干涸成为形似椭圆形大耳朵状的湖盆,表面沉积着30至50厘米厚的坚硬盐壳。
如今的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愈发恶劣,成为远近闻名的“生命禁区”。
问题出在哪里?仍然是对水资源的过量索取。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罗布泊新湖区还有水。
后来,随着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工农业快速发展,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在上游兴建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大量截流。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
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现在看来,尽管塔里木河中上游的农垦开发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粮棉生产等,但对生态的干扰也非常大。
增加耕地用水、修建水库截水、掘堤引水、建泵站抽水,终于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20世纪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
断了水的罗布泊也迅速干渴着死去,很快便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