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王清任一个神奇的配方,用好了大有奇效
活血化瘀的千古妙方9味药横扫脱发、头痛、老年斑等10多种疾病

活血化瘀的千古妙方9味药横扫脱发、头痛、老年斑等10多种疾病今天分享一个奇方。
在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了一场由伤寒引发的瘟疫,大批人病愈合后开始脱发,跑遍全国寻医都无果。
这时候,大名鼎鼎的清朝名医王清任闪亮登场。
王清任查阅众多医学书籍,得出结论,久病必瘀,瘀血阻碍了血脉,新血无法顺利抵达头部毛窍,头发没有新血的滋养,自然就会干枯脱落。
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一个千古妙方——通窍活血汤。
病人服用这个妙方三剂脱发就停止了,服用十剂开始长出新头发。
一时间王清任名声大噪,名扬天下。
王清任认为,人体很多疼痛都是因为瘀血造成的,只要把瘀血化掉,便可无痛一身轻。
下面,隆重推荐这首方子:赤芍6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生姜9克、大枣七枚、老葱9克、麝香0.15克、黄酒250克这个方子用了四味活血化瘀的药材,赤芍、川穹、桃仁、红花,四味药,个个都是化瘀高手。
可以搞定身体所有的寒凝、气滞、血瘀。
善于搞定全身上下的瘀血。
加上生姜和老葱,是因为生姜有辛散之性,老葱可以温通经络,有疏通的作用。
加入这2味药,可以让这些活血化瘀的药材药性能够顺利上达于头面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方子用到了麝香。
麝香,主要用于通窍。
我们的头面部是清窍集中地,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一共七个窍门,加上前阴后阴,一共九窍。
如果窍门闭住了就会出现中风,牙关紧咬,口眼歪斜,就会头晕头痛,耳鸣耳聋,眼花眼盲。
而所有中药中,开窍药最好的药就是麝香,它可以通行我们身体的十二经络,上至头面巅顶,内通五脏六腑,没有什么地方是它去不了的。
它可以破一切瘀滞,散一切结节囊肿,消一切肿块包块。
如果实在买不到麝香,可以选用白芷来代替。
白芷也可以开窍。
白芷多用一些,用上15克左右。
最后,这个方子用了黄酒,用黄酒来煮、是为了取黄酒的升达之性,让这个方子药性更快地往头面部走。
那么这个方子可以调理哪些症状呢?这个方子专门搞定头面部瘀血的。
1、治头痛、脸部长老年斑,耳聋,眼花上文提到了,头面部一共有7窍,哪出窍不通,不通就会有淤血,有淤则会痛。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方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特效方
2021-08-02
中风后遗症,主要指脑出血或脑梗后产生的并发症,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二便失禁等等。
对人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
提到中风后遗症,特别是文章的标题所说的特效方,熟悉中医方剂的人,都会想到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的补阳还五汤。
药方组成:黄芪生120g,当归尾3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水煎服用。
该方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
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达到治愈诸症的目的。
该方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影响颇大,效果也确实不错,但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有时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古代人们常常缺衣少食,且以手工体力劳作为主,往往出现过劳,故病人大多气血不足,其病之根源往往在于气血不足,所以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始收全功。
但是如今之人平时多以油腻之食为主,且脑力劳动居多,久坐而少动,故痰湿太重,所以生中风后遗症,大多为痰湿堵塞而成,故治疗应以祛痰为第一要务。
因此用化痰通络方治疗效果更好。
笔者在临床中常用此方,疗效甚佳!
组成:胆南星6克,制半夏10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甘草5克,天麻10克,全蝎3克,蜈蚣6克,地龙6克,焦三仙各6克。
本方为导痰汤加味而成。
导痰汤由《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的二陈汤演化而来。
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方中中加入天麻、地龙以增强祛风止痉,化痰散结的功效。
全蝎、蜈蚣,其性走窜,善于祛风通络。
痰去风停,则脉道畅通,后期辅以益气健脾之药物调理,则能收到非常好的功效!。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活血化瘀方,针对疑难杂症有奇效!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活⾎化瘀⽅,针对疑难杂症有奇效!王清任,清代医学家(1768-1831年)。
字勋⾂,直⾪⽟⽥(今属河北)⼈,⾢武庠⽣,⼜纳粟得千总职。
年轻时即精⼼学医,并于北京开⼀药铺⾏医,医术精深,颇噪于⼀时。
因其精究岐黄,于古书中对⼈体构造与实际情况不符,颇有微词,并敢于提出修正批评,其⾰新精神甚得好评。
尝谓“著书不明脏腑,岂⾮痴⼈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夜⾏”,故精⼼观察⼈体之构造,并绘制图形,纠正前⼈错误,写成《医林改错》。
王清任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许多病是由于⾎液流通不畅引起的。
⾎液不流畅,淤积在某个器官或⾎管⾥,就影响了这个部位周围组织的⽣理功能,引起疾病。
根据这种“⾎淤致病”的学说,他研究并创⽴活⾎化瘀⽅剂33⾸,其中⽐较经典的有通窍活⾎汤、⾎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以及⾝痛逐瘀汤等。
今天我们就⼀起来了解下他的⾎府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府逐瘀汤当归10克,⽣地10克,桃仁13克,红花10克,枳壳7克,柴胡3克,⽢草3克,桔梗5克,川芎5克,⽜膝10克。
⽔煎服。
主治:头痛(⽆表证、⾥热证、元⽓虚、痰饮等证),胸痛,天亮汗出,⼼⾥热,瞀闷,急躁,夜睡梦多,不安,⼩⼉夜啼,呃逆,⼲呕,⼼悸,易怒等。
此⽅为伤科医⽣普遍采⽤。
邓⽒曾治疗⼀位被⼿推车压伤胸部的患者,经其他法治疗⼗多天,胸痛仍甚,⽤此⽅内服,药渣复煎,加酒、醋各⼀两,热洗痛处,3⽇后痛消,继服数剂(并加外洗)以巩固疗效。
此⽅对于顽固性之头痛、失眠,经久治⽆效,⽽⾆边有瘀点,或见涩脉者,有时能收到意外效果。
本⽅对胸部因于瘀热的证候多有效。
少腹逐瘀汤⼩茴⾹7粒,⼲姜0.7克(炒),⽞胡3克,没药7克(研),当归10克,川芎3克,⾁桂3克,⾚芍7克,蒲黄10克,五灵脂7克(炒)。
⽔煎服。
主治:少腹积块疼痛,或积块不疼痛,或疼痛⽽⽆积块,少腹胀满,经病崩漏,⽩带,不孕等病证。
据邓⽒临床体会,本⽅对于妇科多种疾病有效,如少腹积块疼痛,或经痛之喜按者,经⽔过多,或断续淋沥不⽌者均有效。
王清任治疗中风(脑梗)的神奇之药——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治疗中风(脑梗)的神奇之药——补阳还五汤标签:中医补阳还五汤王清任脑梗中风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作用,是王清任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有关该方剂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
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
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
”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赖气血运行。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
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
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
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
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
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
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
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
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为武痒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歧黄术。
约20岁开始行医,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寓北京,他的医疗技术“名噪京师”。
王氏治学严谨朴实,著《医林改错》之卷,对我国的临床医学和解剖学颇有贡献,特别是他的活血逐瘀法则,多为后世医家所崇。
浅谈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疾病的一点体会

浅谈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疾病的一点体会王清任是清代传奇大医,为了搞清楚人体结构,修正古籍中关于人体结构的谬误,深入坟场和死刑场,解刨了无数尸体。
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大胆尸体解剖,弄清楚了很多古籍上关于人体的错误所在。
而王清任做为医学大家不迷信古籍勇于创新的最大贡献还是在六大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的革命性创新,影响了一大批医学界后人。
补阳还五汤是王清任治疗中风虚症的经典方剂,我在临床上运用该方合理化裁加减不下数百次。
针对虚症引发的中风效果及其灵验。
该方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方歌: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瘀阻经脉用桃红。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证。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苔白,脉缓加减化裁: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三十克开始),也就是所谓的黄芪一两起步。
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如果是下肢为主者,可以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着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本方需久服方能显效,愈后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在临床运用:1、治气虚血瘀的代表方,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苔白脉缓为辨证要点。
2、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3、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或痰阻血瘀者忌用本方。
这一点为医者切记之。
方解: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清朝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一个方子补上五成阳气,把丢失的阳气补回来

清朝名医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半身不遂,一个方子补上五成阳气,把丢失的阳气补回来补阳还五汤是专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对于已经中风的朋友服用这个方子是有可能痊愈的,有很大希望生活能够自理。
中风,自古以来,就是元气亏损,气血瘀滞。
这位清朝医林怪杰用毕生经验总结出四个字:补阳还五。
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个常用方。
补阳还五汤,从名称来讲,补阳还五是一种比喻,如果把人体的阳气比做全部是十分,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百分之百,凡一侧偏废,在王清任认为是半身无气,半身无气不能推动经络气血运行,造成半身偏瘫。
人健康时有十成阳气,所以通过这个方子,益气活血,把身体十成阳气中失掉的五成补回来。
半身的元气是还五,还那个丢失的百分之五十的意思。
这是一种比喻。
从名字说明,中风是阳气不足。
这里主要指气虚。
《医林改错》中是这样说的:“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十分元气,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所用也......”人身之阳气,虚累的人能剩下七成八成,声音就不嘹亮了,如果再弱呢,剩下六成的时候,就老容易打困,看到凳子想坐,看到床想卧。
如果剩下五成,立马手麻半边身体用不了,身体的能量啊,只够一半用,所以干脆把一半归并到另一半,免得两边都用不上,就是这么个意思。
补阳还五汤:黄芪(生)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去土)、川芎、红花、桃仁各3g。
补阳还五汤是中药队伍中赫赫有名的战将,领军者为黄芪,它率领归尾、地龙、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六员大将组成了一支目标一致的攻坚队伍。
清代名医王清任,1个活血化瘀方,化掉身体一切淤血

清代名医王清任,1个活血化瘀方,化掉身体一切淤血一个三十几岁的女子,因为早年精神上受了一点打击,每天都郁郁寡欢,后来经人提醒后发现自己脸上长了很多斑。
按常理来说一般是老人才会长斑,而她才三十几岁。
老中医给她舌诊后发现,她的舌质紫暗,舌下黑粗,再结合她有胸闷和情绪低落,经常爱叹气的症状,判断她为肝气不舒。
随后解释道:“ 你这种斑是黄褐斑,是因为心里老堵着,血气无法生发出来,慢慢就变成了淤血,淤血反映到脸上就成了斑,应该按照气滞血瘀进行调理。
”随后老中医给女子开了一剂药物,也就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有名的血府逐淤汤。
女子连续喝了四个疗程之后,脸上的斑果然就慢慢消退了。
血府逐瘀汤,在《医林改错》上,能治疗十九种病症,从上面这个案例就说明其实还远远不止。
中医认为,人的血液畅通,身体才能健康,如果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或是血流迟缓,就会导致瘀血阻滞,导致脑梗、心梗等一系列疾病的出现,这个方子,帮助大家活血化瘀,改善血瘀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现在人营养已不缺了,有病了大都是气滞血瘀,或者因为气滞血淤得病,后因病而气滞血淤。
包括打伤啊,风寒伤啊,熬夜伤啊,久坐伤,都是气滞血淤,他到最后面都会在这里。
而血府逐瘀汤就是专门化气滞血淤的。
瘀血有什么特点?嘴唇偏乌暗的,舌下静脉怒张的,曲张的,脸印堂发黑的,黑暗的。
脉象一摸下去呢,涩涩的,好像刀刮竹一样,流得很无力的,有瘀堵。
局部呢,痛得像刀刮一样,这些都是淤血在体内的表现。
且看血府逐瘀汤组成: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穹、牛膝。
来一起观摩下这个各味如何逐瘀。
当归是血中圣药,行心之血,调肝之气,养血和血,可预防它药活血而造成耗血,故而王清任大人点兵点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另有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这些归属肝经的重要人物。
桃仁破血行瘀。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川芎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行气活血。
互相配合不伤肝,温和有力逐血瘀。
血府逐瘀汤:清代名医王清任,一个方子专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血府逐瘀汤:清代名医王清任,一个方子专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一个清朝的武举人,号称三大怪医之一,叫王清任,他写了一本书叫《医林改错》,书写的非常生动简明,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废话。
王清任开创了中医对血瘀的认识。
同时他也是一个谦虚务实的医家,他在书里写:“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
”在王清任的方子里,用的最多效果最好的,就是血府逐瘀汤。
听这名字就知道,它是祛除瘀血的。
对,要记好,它是祛除瘀血的啊!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赤芍6克、川芎6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6克、川牛膝9克你也可以选择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
方药组成,是桃红四物汤打底(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加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而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甘草缓急,调和诸药。
共奏活血调气、祛瘀止痛之功。
王清任都拿它来治什么病?基本上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病,总结一下大概有十四种,但其实还不止。
第一,主治头痛头痛有外感的,也有内伤积热的,也有气虚的。
一般外感的,用发汗;有积热的,用泻下;气虚的用补益。
但是有一种头痛,它既不怕凉怕冷,也不上火郁闷,还不气虚没力。
这种头痛在书上记载着,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血府逐瘀汤一剂而愈。
第二个,治疗胸痛血府,胸为血府,胸部就是血液汇聚之府,所有胸部的刺痛,包括胆囊炎痛、肋骨痛、后背痛、胃脘痛、咳嗽肺痛啊,只要是刺痛感在那里,固定不移,诸方不效者,用此一方疼痛立止,永不复发。
跌打损伤的加上小半碗酒,能喝酒,加浓度高一点,不能喝酒,就加普通的黄酒或者普通的浓度低的。
酒可以通上彻下,行气血,熟地当归啊在酒里头,它那些药效会被溶解出来。
没酒的时候呢,效果会只能发挥到六七成。
第三,胸不任物睡觉的时候,胸一点都不能压东西,压一点就很不舒服,像爆炸一样,睡不着。
血府逐瘀汤,立马宽胸解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王清任一个神奇的配方,用好了大
有奇效
人们常说,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所以要珍惜当下的生活。
的确,有的人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突然病倒了,然而,在众多疾病中,突然发作并导致一病不起的,非中风莫属。
而中风这种疾病,大多属于突发,而且疾病发作迅速,如果得到及时的救治,也往往会留下后遗症。
这个后遗症如果不好好治疗,可能后半生只能躺在病床或者轮椅上了,所以,这种疾病不得不引起人们对它的高度重视。
所谓中风,最主要的症状主要是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瘫痪等症状。
而中风的出现,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及时抢救,对于中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然而,中风患者救治成功后,后遗症依然需要继续治疗。
而对于中医以及中风后遗症,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了一个奇特的配方,虽然只有七味药,但是全方的用药却十分奇妙,奇妙的是方中用了120克黄芪,而其他6味药仅仅22.5克,差不多就是黄芪的一个零头,这可是中医组方里极其独特的。
一方面体现了“重剂起沉疴”的经方霸气,另一方面又体现“轻可去实”的时方绝妙。
说到这里,
可能已经有人猜到了这个方子,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的“瘫痪论”里,全方由“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等7味药组成。
主要用于中风,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对此,王清任对补阳还五汤的兼证进行了加减,比如初得半身不遂,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上防风一钱,服用四五剂之后可以去掉防风;如果患者害怕使用大剂量黄芪,可以先用一二两,以后逐渐加到四两,到微微有效时,每天服用两剂,这不就是八两了吗?两剂服用五六天,之后每天仍然只服用一剂。
如果病了两三个月,以前的医生用了太多的寒凉药,可以加附子四五钱;如果用散风药太多,可以加党参四五钱。
如果服用此方中风病愈之后,依然药不能停,或者隔三五天服用一剂,或者七八天服用一剂,要是停药可能将来会得气厥之证。
那么,这个补阳还五汤为何会有这般功力呢?且看其中的配伍奥秘。
全方以黄芪为君药,补益元气,起到“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的作用;以当归尾为臣药,主要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且当归尾活血通络却不伤血分;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为佐药,这四味药可以说是活血化瘀的核心力量,是活血化瘀的不可多得的组合;地龙在很多医家解释的是佐药,但据地龙的作用,其实它既是佐药(通经活络),又是使药(熄风止痉)。
补阳还五汤对于中风(脑梗死、脑出血、偏瘫)的作用可以说是被后世医家广为运用,已经是中风类疾病的标杆式经典名方。
不仅如此,补阳还五汤用来调理脑萎缩,也有独特的效果,不过还需要加上一些其他辅助药,比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又比如远志、菖蒲化痰开窍,还比如益智仁、补骨脂益精填髓。
为什么这么用药呢?主要是增加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化源作用,从而对脑萎缩这种疾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