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昆曲文化的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浅析——以昆山市“拾光里”桥下空间为例
高架桥下部闲置空间再利用策略研究——以韩国为例

高架桥下部闲置空间再利用策略研究——以韩国为例摘要:城市中的高架桥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一项策略,也是现代化道路的一项重要标志。
在目前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利用好高架下部的闲置空间,可为人们创造完整丰富的生活空间,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韩国首尔市及周边城市的高架下部再利用项目进行分析,总结出高架桥下部空间再利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高架下部空间利用的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高架桥;下部闲置空间;再利用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志码]: DOI: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快速交通系统的兴起,城市中的高架桥数量急速增加,各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大大缓解,但高架下部的空间因桥下空间缺少管理和相应规范、标识指示不清的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比起其他有专门规划的公共场所,高架下部空间渐渐的成为了城市中闲置空间的一类。
国内较常见的高架桥下空间应用模式诸如桥下绿化带、路面停车场等,空间利用率低、模式较为单一,而且大量的裸露混凝土,高架空间灰暗凌乱,影响城市美观。
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城市内部闲置空间的再利用越发的重视,特别是高架下部闲置空间,由于数量多、再利用相对容易等特点备受人们的关注,各个国家都在对于高架下部闲置空间再利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如法国的“维阿杜克艺术中心”将闲置已久的高架下部改造成了一条商业街;美国的“线之下”将高架下部打造成了一个综合公园……。
本文对韩国部分已经完成的高架桥下再利用项目进行分析。
一、闲置空间1.闲置空间定义与概念闲置空间是指原有阶段性功能已经消失,而目前使用功能不彰,可以有更积极的使用方式或潜力的空间(王惠军,2001);从空间形态上看应为废弃的空间,是多余的空间、坏掉的空间、被遗忘的空间或过渡空间等,均系现阶段功能使用不足或目前处于废弃、停滞状态。
国外的城市研究文献中也充满了对闲置土地的描述和规定,闲置空间可以是大的或者小的,有规则的或不规则形状的地块,是以前开发的或早期开发遗留下来的地块;闲置空间本身就是包含过去时间的物质空间和历史象征,它不仅仅是一个失去功能和被遗弃的空间,而是一个保存着过去的时间和记忆的共享空间。
因地制宜的适度设计——以昆山南站为例

因地制宜的适度设计——以昆山南站为例张爱峰【期刊名称】《建筑技艺》【年(卷),期】2018(000)009【总页数】8页(P66-73)【作者】张爱峰【作者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铁路建设愈发蓬勃发展,然而在高速建造和过度强调车站作为城市设计地标的情况下,小型车站形象大型化,使得站房主体的内在空间质量不受重视,乘车体验差强人意。
同时,作为城市节点的车站却严重脱离城市设计,远离周边城市环境和生活,缺少小型车站应有的亲和力。
昆山南站作为一个小型车站,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各种手法来打造舒适的空间,试图拉近车站与城市、人们的距离,为旅客乘车或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体验。
1 工程概况1.1 项目规模昆山南站位于江苏省昆山市,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两站合建,全程为高架铁路。
其中,京沪高铁车场为4台6线,沪宁城际车场为4台6线,共8台12线。
车站总建筑面积67 250m2,其中站房建筑面积8 994m2,中心站房面积21 470m2,站台雨篷面积36 786m2。
站房建筑共两层,其中一层为站房层,二层为站台层。
站房最高点距广场地面最高点40.56m。
1.2 两站并设的特殊性——投资主体不同带来的弊端昆山南站是京沪高铁与沪宁城际中间站中唯一合并建设的站房,而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分属两个不同的投资主体。
我们刚接到设计任务时,铁道部门要求两站独立设置,除强电、给排水、空调统一设计外,其他部分自成体系。
而两个并设的站房又要分设在南北两侧,会导致进出站流线混乱,两站之间的换乘也有诸多不便。
因此处理好两站之间关系和各自的进出站流线,保证铁路两侧的城市旅客都可以顺利到达每个候车区,实现南北互通,有效地将京沪、沪宁两场合为一体,是本案成败的关键。
2 空间设计2.1 高架站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京沪高铁与沪宁城际在南京至上海区间全部采用高架轨道,更适合于城市化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区域。
高架站场有别于传统地面站场,传统地面站场由于铁路的特殊性,使得城市空间被铁路严重割裂,站场两侧流动性不强;而高架轨道可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使得车站空间更加人性化。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 (4)1.1研究意义 (4)1.2研究目的 (5)1.3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6)1.3.1国外研究动态 (6)1.3.2国内研究动态 (7)2 研究内容、目标与方法 (8)2.1研究内容 (8)2.2研究目标 (9)2.3研究方法 (9)2.3.1文献阅读法 (9)2.3.2现场调研法 (10)2.4技术路线 (11)3 案例分析 (12)3.1美国波士顿大挖掘“BIG DIG” (12)2.3.1项目简介 (12)2.3.2项目的难度 (13)2.3.3项目小结 (14)3.2阿姆斯特丹A8高速公路公园 (14)3.2.1项目概况 (14)3.2.2项目设计理念 (15)3.2.3项目小结 (15)3.3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16)3.3.1项目概况 (16)3.3.2设计理念 (18)3.3.3设计要点 (19)3.3.4项目总结 (20)3.4案例分析小结 (20)4 城市高架桥下部灰空间的景观特性 (22)4.1城市高架桥的概念、类型与特性 (22)4.1.1高架桥的概念与分类 (22)4.1.2城市高架桥的空间特性 (22)4.1.3城市高架桥的景观特点 (23)4.2影响高架桥下部空间景观构成的因素 (25)5 XX市二环路高架桥概述 (27)5.1XX市二环高架桥立面构造和道路结构特征 (28)5.2XX市二环路高架桥立柱绿化形式 (30)5.3XX市二环高架桥中央分车带绿化形式 (31)6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改造设计 (33)6.1设计思路 (33)6.2设计理念 (34)6.2.1立体绿化模式 (34)6.2.2自然式植物配置手法 (36)6.2.3引入乡土景观 (37)6.2.4个性化设计 (39)6.3设计方案 (41)6.3.1标准段设计 (41)6.3.2立柱绿化形式 (46)6.4节点设计方案 (50)6.4.1XX市二环高架桥东段——“城市之声”景观设计 (50)6.4.2XX市二环高架桥西段——“时间剪影”段景观设计 (52)6.4.3XX市二环高架桥南段——“百鸟朝凤”段景观设计 (54)6.4.4XX市二环高架桥北段——“蜀风雅韵”景观设计 (55)7 XX市二环高架桥下部灰空间景观设计总结 (58)参考文献 (60)1研究背景城市交通是一个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交通的需要越来越大,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传统的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要,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要,高架桥作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可以弥补城市街道过窄的现象,利用纵向空间,让日益加重的交通压力得以缓解,使得城市交通向立体化发展,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短时间内高架桥可大大的方便交通出行,但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随着车辆的增多,光靠修建高架桥来治堵是远远不够的。
城市公共空间之高架桥下空间规划

计才能不断满足大众的选择机会。高架桥下空间改 造也是一样的,要在有限的场地尽量发挥出无限的 可能。高架桥下的空间利用要从整个城市的现状出 发,要详细了解周围交通环境和整体的空间性质, 全方位剖析出利弊,好好利用有利的因素,尽量做 到规避弊端,如果不能完全规避弊端也是要尽最大 可能去改变和完善。其实桥下空间也是现在最容易 忽视的一个空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空间形式 太单调、片面,让人们并不会从中去观察到一个空 间的存在,展现给大众的只是空洞躯壳和被无数机 动车穿行的路面,缺乏生机与活力。而对其进行改 造利用是为了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和亲近,要将这 一块被遗忘的空间拉回到人们面前,融入人们的日 常生活里。
3.3 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发展优势改造高架桥 下空间
桥下空间的利用其实是可以成为城市里最耀眼 的部分,因为它距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近,是最能 体现出城市的独具一格和人们的生活气息。桥下空 间的利用当然也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体现出特定的文 化氛围,让人们在面对这些新空间时能有耳目一新 的感觉。空间的改造利用不仅考验设计师是否具有 丰富的设计手法,还考验着设计师是否充满着“烟 火气息”。桥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里其中的一种, 它能带给人们的惊喜往往要比我们想象得多,人们 之所以会忽略它,也正是没有仔细地观赏过。对其 好好的改造和利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在场地 的选择我们需要考虑桥本身的交通、地段、安全等 一些因素,在交通较为繁忙复杂、人流量大的地段 就不要再去增加该地段的负担。而在居住区较为密 集的高架桥附近可以选择视野较为开阔的桥下空间 根据附近的需求进行改造利用,从而方便人们的日 常生活,也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3]。
3.4 创新高架桥下空间改造利用形式
建筑与装饰2021年12月上 29
建筑视角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
旧城失落空间中的景观微更新——以昆明西苑立交桥下微公园为例

旧城失落空间中的景观微更新——以昆明西苑立交桥下微公园为例发布时间:2021-06-30T16:58:17.180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5期作者:练丹麑[导读] 为应对新常态下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挑战,城市规划总体上已从增量规划迈入存量规划新阶段。
练丹麑柳州市建筑设计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市 545001摘要:为应对新常态下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挑战,城市规划总体上已从增量规划迈入存量规划新阶段。
面对用地紧张、公共活动空间匮乏等一系列问题,激活“失落空间”或可成为旧城应对存量更新时代的突破口。
基于以上思考,以昆明西苑立交桥下微公园营造为例,从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城市失落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达到刺激城市活力的目的。
关键词:失落空间;微更新;活力营造1、城市双修视角下的失落空间在《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一书中,罗杰·特兰西克率先提出城市失落空间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目前,我国城市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建设和管理亟待改善,以包含“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模式为出发点的城市精细化建设成为主流。
城市中的失落空间通常零散却广泛的分布在与人民生活关联性高的社区、街道及各项基础设施中,具有类型多样、破碎程度高,但可达性强、利用成本低等特点。
当下,合理配置存量资源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与要求,从“大规划”到“小织补”,以城市棕地、废弃地、闲置地、低效存量绿地等城市失落空间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逐渐成为城市修补的主要途径。
城市桥梁的交通功能空间一直是设计者和使用者所关心的部分,但桥下空间环境极少被关注,被遗忘的桥下空间逐渐成为城市犯罪的高发地带,成为“违法经营点”、“流浪人集聚地”,最终导致桥下空间不能发挥功用,造成空间资源浪费,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典型的城市失落空间。
城区内新建高速铁路桥下空间利用改造方案研究——以广湛高铁佛山南海段为例

ecology into the city and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to the countryside.Key words Guangzhou-Zhanjiang high-speed railway; space under bridge; uti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ynchronous construction; scheme study我国目前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及最高运营速度的高速铁路网,高铁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高铁桥下“灰色”空间资源利用严重不足,随着“高铁进城”的深入推进,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对节约土地、改善交通状况、扩大城市容量、提高城市绿化、丰富城市空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1]。
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和改造城区内新建高铁桥下空间,转变高铁穿城的“邻避”为“邻利”,切实改善民生,切实提升沿线市民的幸福感,使得桥下空间利用功能复合化[2],真正实现功能惠民化,让桥下空间“好用”,成为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新建广湛高速铁路佛山南海段桥下空间利用改造方案研究为例,根据广湛高铁沿线村镇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结合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城乡融合等要求,以广湛高铁用地为基础,确定桥下空间利用的范围和功能定位。
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诉求和高铁安全运营要求,提出桥下空间利用的空间布局方案和景观规划方案。
1 桥下空间利用及改造研究依据1.1 《广铁集团高铁桥下土地保护性利用安全管理办法》根据《广铁集团高铁桥下土地保护性利用安全管理办摘要 目前,高铁建设形成“脏、乱、差”的桥下“灰色”空间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公共空间资源。
佛山市南海区境内高铁、城际铁路累计达227 km,以占地及其安全保护范围30 m 计算,其桥下空间涉及土地面积高达6.81 km 2。
文章通过对新建广州至湛江高速铁路桥下空间利用改造方案的探索研究,以广湛高铁建设为契机,结合征地拆迁、“三旧”改造及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的需要及内容,为沿线用地空间整合,探索城乡空间融合发展途径,实现自然生态入城、配套设施下乡。
桥下空间利用开发模式

桥下空间利用开发模式 一、桥下空间开发的意义 桥下空间嘛,大家都知道,通常它是那种被大家忽略的“死角”。城市里的桥下,没人愿意去,空空荡荡的,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小商贩摆摊,似乎是想借此一席之地维持生计。但是要说这块地方能咋样呢?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没人关心的地方嘛”,没啥开发价值。但真要这么说,可就错了,桥下空间完全可以变成一块宝地。打个比方吧,这就像是你翻开一副地图,发现一片荒芜的土地,谁会想去种地?可一旦你下定决心去开发,种上花花草草,再加点心思,哎哟,反倒是成了大家的“世外桃源”。桥下空间就像是“城市的废弃角落”,但如果我们能够让它焕发新生,提升它的利用价值,立马就能改变城市面貌。不是说它比黄金还贵,而是它能改善城市的功能性,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大家想想,如果城市的桥下能成为商业、休闲、公共服务的场所,那岂不是事半功倍? 二、如何开发桥下空间 1.创意加点子,立马能变宝 大家别看桥下空间大多看着荒凉,往往就缺一个合适的“点子”。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块地方不适合用作商业用途,觉得桥下的空气不好,环境差,但其实呢,只要稍微做点改动,完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例如,可以把它改造成一个开放式的公共艺术空间,搭配上一些简洁的美术装置或者涂鸦墙,既吸引人,又能增加城市的艺术气息。或者,干脆把桥下空间打造为“城市书吧”,试想一下,雨后的桥下,坐在一个角落,泡上一杯咖啡,翻开一本书,不是很惬意嘛!此外,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把一些小型市场、 手工艺展览、农产品摊位等搬到这里,既增加了地方经济,还解决了桥下空间闲置的问题,简直是一举两得。 2.交通与步行的结合,简直不能更方便 桥下空间的开发可不光是为了好看,最重要的是方便市民。我们都知道,城市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老旧的街区,常常堵得像“粘锅”,动弹不得。桥下空间的开发,可以加入交通元素。比如说,打通桥下的步行道,或开设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站点,方便市民在城市里快速移动。更牛的是,如果能与地铁、公交站点对接起来,那简直就成了一个“超级交通枢纽”,方便了无数人。大家都知道,城市发展得再好,交通便利了才算是“扬眉吐气”。因此,桥下空间的开发不仅能改善外观,还能提高交通效率。 3.环境改善,不容忽视 提到桥下,大家脑海里可能立刻就浮现出一幅“阴暗、潮湿、脏乱”的画面。确实,很多地方的桥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不仅差,连空气也不是那么清新。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我们是否能用心去改善。说实话,只要做点点滴滴的小改动,桥下的环境就能焕然一新。比如,铺设防水、防潮的地面材料,安装合适的照明系统,再加上定期的绿化,桥下的环境立马不一样了。这样一来,不仅人们心情连路过的人都会多看一眼,觉得这地方不再是个死角,而是一个具有新意的活力场所。尤其是在夏天,大家喜欢去哪儿待凉快?如果桥下能够做得有点绿意,种些植物、安放几张长椅,肯定会吸引不少人驻足,享受片刻的清凉。 三、桥下空间的未来前景 1.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不仅是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稀缺,连普通老百姓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局促。所以呢,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成了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们思考的重要问题。而桥下空间的开发,就是这个问题的一个“解药”。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我们不仅能够提升桥下空间的利用价值,还能让城市更加绿色、宜居。例如,可以用桥下空间来建设地下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分类站点等基础设施,不仅能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还能优化城市的功能布局。 2.文化与商业并重,双赢局面 如今,大家去哪个地方旅游,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文商旅一体化”。文化和商业是可以互相结合的,甚至是相辅相成的。而桥下空间的开发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能够在桥下建设一个文化与商业并重的空间,不仅能为市民提供一个文化活动场所,还能引入一些商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例如,可以开设小型餐饮、咖啡馆、书店等商业设施,又能定期举办展览、讲座、演出等文化活动。这个“文商旅一体化”的桥下空间,既能满足市民的需求,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岂不美哉? 3.生态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桥下空间开发不仅仅是为了赚点钱,还能够带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我们在设计时,注重绿色生态,使用环保材料,种植一些本地的花草树木,那么桥下空间就能成为一个绿色小氧吧。这样的环境对于市民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桥下空间的开发往往还能带动周边区域的环境改善,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长此以往,这种开发模式一定能够让城市变得更和谐、更宜居。 桥下空间的开发,正是一个被低估的宝藏。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去规划,它绝对能成为城市中的一块亮眼的“明珠”。
公园城市建设实践的思考:园林生活与城市的链接基于对昆山城市绿色空间更新建设经验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59公园城市建设实践的思考:园林生活与城市的链接基于对昆山城市绿色空间更新建设经验◎刘佳摘要:从“园林的生活”的维度重新认识绿色空间和城市的关系,是推动城市新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新时代的城市更新发展中,大型公园和城市的关系需要进行结构秩序的重新构建,从而推动城市走向公园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昆山高新区大型绿色空间在城市产业升级跨越发展的过程中,依托大型公园更新改造契机,充分实践了公园城市的新理念,让公园链接城市,促进城市重回活力,塑造了昆山的地域特色风貌和气质,以此,推动昆山高新区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公园城市;园林生活;公园一、公园之于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和生活的链接,培育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以园林为代表的绿色开放空间是城市生活美学的产物,是城市景观、文化、生活空间的载体,最终形成了城市气质的综合代表。
以苏州昆山为例,江南水乡的城市活动很多都是围绕园林,水域等蓝绿色空间展开的,并由此构成江南雅生活,这些场景在诗词歌赋中常常出现,比如描写苏州昆山水乡泽国的:《锦溪渔唱》明·文征明:斜阳诗思绕寒汀,何处秋风欸乃声。
水漫蒹葭情不及,锦溪桥下白烟生。
围绕园林等绿色空间所产生的活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园林雅集,促进了江南城市气质的形成。
比如,在亭林园的快哉亭赏石会友,《拜石坛》明·顾阿瑛:快哉亭下坡仙友,拜到丹邱三百年。
图1 昆山亭林园 (图片来自百度网络)图2 杜克小镇鸟瞰图 水乡润泽,戏曲渔歌,赏园诗会等具有个性魅力的活动及其绿色空间既是城市的标志空间,同时也促进形成了昆山的江南水乡城市气质。
二、城市之于公园——公园的生命力来源于与城市的融合链接城市发展带动了绿色开敞空间的升级,通过城市向绿色空间进行功能渗透升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联动,文化植入等方式,改造提升绿色公共空间,形成城市空间活力、生态、人文核心,与城市片区联动,共同推动城市高效高质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昆曲文化的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
浅析——以昆山市“拾光里”桥下空间
为例
摘要:桥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的金角银边,蕴含了无数的可能性,是一处不容忽视的城市角落,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桥下空间正发生着蜕变,走入人们的视野,在车水马龙之下,怎样赋予这些桥下的“消极空间”全新的生命,使其成为儿童的乐园、老年人的天地、青年人的网红打卡地,成为城市更新下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笔者通过自身设计并完工的项目作为研究案例,旨在为城市桥下空间设计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桥下空间;景观设计;昆曲文化
1引言
高架桥作为城市交通快速发展的产物,规模与体量逐年增加,随着城市绿地空间的存量更新、城市双修等政策的提出,将人们的关注点慢慢的引向了桥下空间这一曾经被忽略的灰色空间[1]。
桥下空间因其位置的特殊性,设计与利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创新性。
2桥下空间与城市文脉
2.1桥下空间类型
根据桥下空间所处位置及规模体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城市中作为社区游园建设的桥下空间。
(1)停车空间,因其桥下有天然遮阳顶面以及开发利用相对容易等因素,
停车功能为现存桥下空间的主要利用模式,但在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桥下空间应
发挥出更多的功能。
(2)商业步行街,作为一种典型的商业公共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购物、
休闲、交流,以及进行餐饮等功能。
(3)极限运动空间,主要使用人群集中在城市中的青年人,在快速的生活
与工作节奏下,青年人寻求极限运动带来的放松,使极限运动空间应运而生,是
现今桥下空间开发的一个方向。
(4)社区游园,随着“15分钟生活圈”、“出门即公园,入眼即美景”,
等新观念的提出,社区游园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家门口的公园”,社
区游园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
角色。
社区游园大多是利用城市“边角地”所建成的,作为桥下灰色空间的开发,社区游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2.2桥下空间的文化功能特殊性
桥下空间与其他城市游园功能相同,具有美化城市环境,促进人们沟通交流,舒缓愉悦身心等功能。
不同的是,桥下空间还具有文化宣传这一特殊功能。
桥下
空间由于其特有的空间结构,其桥墩柱立面与桥顶面,成为了良好的城市文化载体,在设计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多维度的文化宣传面,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具有一定的优势。
同时,因其交通功能的属性,人流量车流量聚集,对文化的宣
传具有传播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对于桥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上,应注重当地文化
特色的挖掘,避免同质化,力争使每一处桥下空间都成为城市的宣传客厅,无论
是对当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3昆山“拾光里”桥下空间设计
3.1区位概况
(1)项目位置
萧林大桥跨张家港河桥下空间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即“拾光里”桥下空间)
位于昆山市高新区萧林中路与广福路交叉口处,萧林路高架桥下。
地块紧邻张家港,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良好,是周边居民遛弯纳凉的好去处。
总占地面积
约4000平方米,是一处典型的城市小游园。
(2)文化背景
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更是中国传统戏曲昆曲的发源地。
六百多年前,是
昆山绘就了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时移世易,经典不变,《牡丹亭·游园惊梦》、《九莲灯·火判》等都是昆曲历史文化中的经典曲目。
但由于其受众群体的单一性,怎样使这门艺术得以推广,也是近几年昆山文化传承的主要努力方向。
随着“昆曲+”生态圈的提出,更多昆曲周边产品的开发,让更多人接触到了昆曲,
迷上了昆曲,使传统昆曲文化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受到了重视。
3.2场所解读
(1)人群特征
笔者于2021年6月对场地展开实地考察,观察记录场所使用人群及使用时
间的特征。
笔者将场地人群划分为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调查中发现,该区
域周边居民的活动需求量大,其1km半径辐射范围内,有多个居民小区,且周边
没有集中绿地空间,主要活动人群以老人和小孩为主,活动时间集中在早晨、下
午以及傍晚时分。
根据现状考察来看,桥下存在活动空间不足,设施简陋单一,
区域划分不清晰等问题,不能满足各个年龄段市民的需求,亟需改造提升。
(2)活动类型
基于现状人群特征的考察,得出对于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时段的人群活动类型
的需求(见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儿童的活动时段多与老年人相重合,中青
年人的活动相对独立。
社区游园中,人群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出现,带孩子晒太
阳的老人、接学生放学的父母、散步的夫妻等,都是这里常出现的场景,使得这
里从早到晚都有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
表1设计场地不同年龄段人群行为分析
3.3设计策略
(1)主题鲜明,激活昆曲文化
主题是游园的灵魂,明确的主题赋予了游园生命。
在这片桥下空间设计时,
昆曲即为场地的灵魂,设计期望让人们在这片独特的空间里拾取昆山的印记,追
溯昆山的文化,在这昆韵十足的桥下时光中,对昆曲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在场地设计时,线条以昆曲中舞动的水袖为原型,流动的线条,在平面和立
面空间上产生出多变的可能,犹如昆曲中耐人寻味的魅力。
在主题颜色的打造上,提取青衣中的青色,经典而不失活力,点亮桥下灰空间。
在线条与颜色的结构控
制下,将各个主题节点串联于其中,每个节点的设计,都融入到整体的元素之中,共同烘托出一处主题鲜明的桥下空间。
桥墩柱立面上两幅生动活泼的昆曲人物彩绘,作为整个场地的亮点,成为了城市的宣传面,像人们展示着昆曲的魅力。
(2)空间重构,完善场地功能
人们的生活是千姿百态的,对空间的使用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设计力求使
不同人群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
在功能的考虑上,打破原有单一
的空间结构,通过前期对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分析,打造了满足儿童探险精神的“银河探险”主题空间,青年人漫步的“山水景墙”滨河空间,中年人交谈的
“流云景廊”休闲空间,老年人活动的“翩翩起舞”广场舞空间等,同时在场地
入口,设计了展现昆山区域特色的“城市展墙”等节点,江南水乡的剪影以及高
新区的标志建筑物,都增强了这片场地的标志性。
(3)植物优化,柔化空间边界
桥下空间因为桥顶面的遮蔽,使得桥下基本为全荫空间,因此在种植区域以
及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尤为重要,植物尽量种植在场地周边可见光处,且应注意植
物的高度控制,避免遮挡桥下活动空间的采光,在桥顶面正投影之下,注意选择
耐阴植物。
植物的设计避免过于生硬,多设计于以各个活动空间边界处,起到分
割空间功能的同时,增添桥下空间的生态气息,柔化硬质场地。
4结语
桥下空间是一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尺度空间,在城市建设进入到精细
化更新的阶段,桥下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各个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关注
点。
从单一的停车功能到公众的参与,从无人问津到拍照打卡,是桥下空间创新
开发的一个过程。
本文以昆山“拾光里”桥下空间为例,阐述了桥下空间设计的
一个方向,强调了主题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设计者的工作不仅是满足功能需
求这一单一的课题,怎样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怎样延续城市文脉,成为了我们
努力的方向。
尤其是像昆曲这样的传统文化,怎样使传统年轻化,得以活化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笔者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给广大从业者提供一个方向,通过设
计激活桥下的灰色空间,使其变为城市的亮点,成为一张张有记忆、有生活、有
情感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黄竹.城市桥下空间的类型与开发利用方式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9(1):101-107.
[2]曲勃润,郁枫.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北京二环路桥下消极空间改造研究[J].
城市建筑空间. 2022,29(04):78-81
[3]华中科大学.环境心理学(第四版)环境行为研究及其设计应用[M],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