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湖北云学新高考联盟学校高一年级5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2023年5月29日09:00~11:30 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勃兴于元明的古典戏曲几经历史演化,逐渐形成并突出了两种美育功能;和心悦性之“陶情”与礼乐教化之“风教”。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激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

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关实践。

“凤救”也是古典戏曲关育功用的休现。

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

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

以“美风化”为文化革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通过文本呈现、声律传唱以及舞台传播,古典戏曲借“陶情”与“风教”功用,提供了一个理解戏曲审美文化的模本,使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

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

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一(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到七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

它只有大约1.5千克,但却是我们所有智慧的来源。

人类的大脑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是怎么工作的?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

尤其是出于对人工智能开发和大脑疾病防治的迫切需要,人们对脑科学有了更强烈的期待,也因此让脑科学成了科研热门中的热门。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推动第四次科技革命走向深入的重要力量,给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但是,因为对大脑工作方式的了解有限,人工智能的开发与研究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未来,可不可以充分模拟人类大脑,研发出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技术?人脑与机器能否高度融合?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对脑科学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揭开人脑的奥秘。

当然,其中也包括影响人脑健康的复杂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500万人患阿尔茨海默病。

类似的重大脑疾病,还包括幼年期的自闭症、智力障碍,成年期的抑郁症和各种成瘾行为。

目前,这些重大脑疾病已经成为患者本人、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沉重负担。

那么,这些脑疾病是怎么产生的?新的科技研究成果,能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疾病?而未来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方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脑科学专家研究回答的关键问题。

脑科学研究除了对防治脑疾病有决定性意义外,还能帮助我们开发出更接近人脑的智能,为人类服务。

“脑机接口”,也称作脑机融合技术,就是通过芯片和传感器,用大脑控制各种设备,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热门方向。

2020年8月,马斯克的公司成功将芯片植入猪脑,芯片能够感应温度气压的变化,能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能通过发送信号刺激大脑神经元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名校高考预测卷(新教材版)语文试题(含解析)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名校高考预测卷(新教材版)语文试题(含解析)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5月名校高考预测卷(新教材版)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从环境差异的角度,解释了文明在某些地区诞生、某些特定文明成为支配性文明的过程,而其中“获取食物的效率”是早期的关键。

大规模种植,令支持社会发展的“粮食中心”得以诞生;而人类对某些特定味道的追求,最终产生蝴蝶效应,成为人类文明重大转折的起点。

从“人猿相揖别”开始,植物的角色就已经举足轻重。

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在《植物塑造的人类史》一书中描述了红毛猩猩的习性,用以解释人类的祖先当年为什么选择直立行走:“更多时候,它们会用上肢抓住头顶的枝条,下肢在树干上,方便快速采摘那些‘手臂’可以触及的成熟果实。

”部分人类祖先通过“解放双手”,发现了一个更高效率地获得食物能量的途径。

猿猴类动物以素食为主,主要从树叶中吸取热量,可谓事倍功半。

而学会运用上肢的种群,可以摘取果实,在其“菜谱”中增加能量更高的“菜式”。

高能量食物为人类祖先带来两大好处:第一,获得更多支持大脑发育的营养,从而提升种群的智力,驱动其日后进化成人类;第二,减少摄入食物的时长,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繁衍、养育后代、抢夺地盘等,提升种群在其生存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除了带来高能量食物的种种好处外,直立行走还促成了人类祖先掌握更多的衍生技能。

尤其重要的是奔跑和投掷,这些技能使人类祖先找到了狩猎动物的方式,增加了食物源和营养源。

狩猎动物又成为驯化动物的前提,为人类实现大规模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上述一切影响人类种群命运的变化,只不过起源于“摘果实”这个如今看来轻而易举的动作。

继直立行走和狩猎之后,人类收集食物的方式日渐先进。

他们学会了用火,通过加热食物来消灭食物中的细菌,降低进食时感染疾病的风险;他们发展出农业,通过种植、养殖来实现稳定的粮食供应……于是,植物成为驱动人类历史车轮前进的燃料。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有学者分析指出: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

革命回忆录其实就是一种史传体文学作品,是通过弘扬革命者的英雄事迹达到传播红色文化和教育后人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写作,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

“群众写作运动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通过集团写作的方式,记载并讴歌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进而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壮大力量,造就自己的政治优势。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是‘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功能和时代要求,从而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构建新的政治认同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在传统中国社会,传记文学是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传记文学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

革命回忆录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传记体散文作品,其特点是读者面广,可读性强,其中扣人心弦的革命英雄故事,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在传播革命历史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积极作用。

虽然某一篇革命回忆录只是记录了某人、某事或某场战役的某个片段,但无数个片段和故事汇聚到一起,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小见大,就可以像珍珠一样被有机整合串联起来,从微观层面勾勒出一幅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从而生动揭示和展现出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革命回忆录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对缔造新中国这段艰苦奋斗历程的生动再现,就是通过大众书写的方式建构关于中国革命的集体记忆。

“作者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们的文字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就更能打动人。

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 1.下列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属于盐的是A .高锰酸钾溶液B .过氧乙酸溶液C .双氧水D .医用酒精【答案】A【详解】A .高锰酸钾溶液的有效成分为KMnO 4,其在水溶液中电离出K +和-4MnO ,故KMnO 4属于盐,A 符合题意;B .过氧乙酸溶液的有效成分是CH 3COOOH ,在水溶液中电离出CH 3COOO -和H +,即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全部为H +,故其属于酸,不合题意;C .双氧水是由H 和O 组成的化合物,故其属于氧化物,C 不合题意;D .医用酒精的有效成分为CH 3CH 2OH ,其属于有机物,不属于盐,D 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2.飞船推进器中常装有肼(24N H )和过氧化氢,利用两种物质的反应可为飞船提供能源,其反应为242222N H 2H O 4H O N +=+↑。

下列表示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97NB .2N 的电子式:C .22H O 的结构式:H -O -O -HD .2O -的结构示意图:【答案】C【详解】A .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为:167N ,A 项错误; B .2N 的电子式:,B 项错误;C .22H O 的结构式:H -O -O -H ,C 项正确;D .2O -的结构示意图:,D 项错误;答案选C 。

3.“中国名片”中航天、军事、天文等领域的发展受到世界瞩目,它们与化学有着密切A.A B.B C.C D.D【答案】B【详解】A、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不反应,部分SO2溶解在水中与后来通入的H2S 发生反应2H2S+SO2=3S↓+2H2O,生成S沉淀,A不选;B、氯气与氯化钡不反应,通入二氧化碳也不反应,B选;A .AB .BC .CD .D【答案】C【详解】A .加热分解NH 4Cl ,会得到氨气与氯化氢,两者迅速结合生成氯化铵,故制备NH 3不能用加热分解NH 4Cl 的方法,A 项错误;B .NH 3会与CaCl 2发生反应,不能用无水CaCl 2干燥NH 3,要用碱石灰干燥NH 3,B 项错误;C .气体与固体反应,可选择此装置,如果发生反应,则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C 项正确;D .装置中的NH 3能与水直接接触,无法防倒吸,D 项错误;答案选C 。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含答案)005415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含答案)005415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考试总分:35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默写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1.(5分)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诗词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虽然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有特点,却无不表达着创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

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乐观自信;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时的孤苦和悲伤之情。

(2)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精神的富足可以战胜物质贫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5分)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0分)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拾荒人的梦想王培静①新送过来的家具拆开来后,纸皮盒子和泡沫很快就堆满了客厅。

安装家具的工人见我满头大汗地收拾着那些包装箱,便说,你们小区门口就有收废品的啊,叫他们上来清理就好了。

②我想起那些拾荒者就隔着条街沿着马路牙子坐成一排,大约有五六个的样子。

他们蹲着,每人面前都有辆手推的平板车,车上立个大纸牌:收购废品,下面还不忘标上手机号码。

他们大多在附近的地方租房子住,房子被房东用木板隔成n间,弄成房中房,再租给他们。

这就是生活,真实地展露之处,总有种让人说不出的心酸。

③我过去时,正是午饭时间,他们都回去吃饭了,除了一个中年女人依然守在热烘烘的阳光(4)本文拾荒人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心中的梦想。

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清人笪重光《画筌》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说:“实者逼肖,则虚者自出。

”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

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

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

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梁祝相送》可以不用布景,而凭着演员的歌唱、谈话、姿态表现出四周各种多变的景致。

这景致在物理学上不存在,在艺术上却是存在的,这是“无画处皆成妙境”。

这不但表现出景物,更重要的结合着表现了内在的精神。

因此就不是照相的真实,而是挖掘得很深的核心的真实。

这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工笔画。

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

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

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

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近人王蕴章《燃脂余韵》载:“女士林韫林,福建莆田人,暮春济宁(山东)道上得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

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

’有依此绘一便面(扇面)者,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

”在这里,诗的末二句是由景物所生起之“情思”,得此二句遂能化景物为情思,完成诗境,亦即画境进入诗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2小题,3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本题共3小题,10分)材料一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

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C.套板效应起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人喜欢走熟路,又喜欢从众,语言就不免平滑俗滥,所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联想意义。

D.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遇见某些事物会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应”。

2.有人对林庚先生《说“木叶”》里的观点提出商榷。

下面的诗句不能证明林庚先生《说“木叶”》的基本观点的一句是()(3分)A.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B.关西又落木,心事复如何。

(贾岛《原上秋居》)C.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

(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D.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3.林庚认为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联想”,而朱光潜认为“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你怎么理解两位先生的观点?(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本题共2小题,7分)突然的陌生——语义饱和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越看越不认识。

小时候抄写课文,重复写某个字很多遍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突然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写了N遍的东西是什么。

这种现象叫做“语义饱和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发现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刺激后会产生神经疲倦。

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一直拼命地工作,高强度运转之后疲惫了,出现了短暂的“罢工”,即语义饱和,这属于正常的“神经心理学”现象。

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你的大脑神经觉得主人太烦人:干嘛老让我看一个东西?刚才是它,怎么现在还是它?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刺激重复呈现,神经元的持续激活导致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缺失。

这是大脑发出的信号,间接表明神经系统累了。

此外,语义饱和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有一定关系。

识别文字,首先是字形信号,即笔画、结构信息等视觉信息刺激神经元产生神经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后脑勺附近的大脑视觉中枢,再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

如果人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眼睛持续接受这个字的刺激,这个刺激信息重复发送到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

久而久之,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产生疲劳,再有新的刺激信号,已经疲劳的神经元也不会将该神经电信号与中枢的记忆数据库比对,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

这个时候,大脑看到这个字仅能注意到字的局部,而无法从整体上对这个字进行认知。

这样我们先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进而丢失对这个字的意思的联想能力,最后熟悉的字变得“陌生”了。

专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汉字的结构对语义饱和的难易会有影响。

左右结构的合体字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即我们看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不认识,如“衡”“明”等;而独体字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发生语义饱和,如“日”“月”等。

“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认读汉字时,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

比如,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久了,连自己都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像陌生人。

当然,大家也不用为此困扰,通常这种“神经疲倦”是暂时的,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

(取材于王若雅的同名文章)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脑的同一地方接受持续相同刺激会产生神经疲倦,出现“语义饱和现象”。

B.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的连通性短暂缺失,是造成神经系统疲劳的重要原因。

C.“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识别汉字时,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让感官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语义饱和现象”就会消失。

5.有同学为了快速记忆某些知识,在短时间内用大量重复抄写来加深印象,但效果并不好。

请你用文章所介绍的“语义饱和现象”的原理,劝说他今后不要用这种方法学习。

(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本题共3小题,10分)材料一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材料二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

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

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材料三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材料四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

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①焕烟霞。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注】①黼黻: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6.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鲁四的书房案头上摆着《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说明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是具有浓厚的封建道统和封建礼教意识的人物。

B.材料二中林冲面对风雪中摇撼的草屋,心里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体现了他还未彻底醒悟、安于现状的心理。

C.材料三描写别里科夫的卧室,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的性格特点,并且他还妄图用这种性格辖制周围的人和事。

D.材料四对“荣禧堂”的布局陈设做了详细介绍,目的完全在于表现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

7.下列是对材料一中脱落的对联补充和材料四对联落款的停顿处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B.德性坚定品节详明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C.礼义廉耻孝悌忠信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D.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8.请根据上面四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几种作用。

(4分)(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本题共3小题,12分)落雪之夜巴金我从王主任的房里出来,雪早已住了。

山坡上一片白色。

石头砌的山路一级一级蜿埏地伸到下面去。

王主任住在半山。

我的住处在山下。

我在这个军的政治部作客已经一个多星期了。

晚饭后我常常同王主任散步到山沟口;有时我也到他的房里坐坐,听他谈些战斗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