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合集下载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

细菌一般染色方法细菌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染色使细菌在显微镜下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和分析。

细菌染色通常分为简单染色、阴性染色和阳性染色三种方法。

一、简单染色方法:简单染色是最基础的细菌染色方法,主要是用一种染色剂来染色所有类型的细菌。

常用的染色剂有墨汁、甲基蓝、伊红等。

简单染色的步骤如下:1.取一片细菌涂片,将其干燥。

2.在涂片上滴加染色剂,覆盖整个片面。

3.将染色剂置于片上一分钟,用水冲洗。

4.用纸巾将涂片上的多余水份吸干。

5.镶片并观察。

简单染色可以使细菌呈现出斑点或条纹状,并能够区分一些基本形态和结构,但不能提供更多细菌信息。

二、阴性染色方法:阴性染色可使细菌显现为透明,而背景呈色的方法。

常用的阴性染色剂有阿里兹红、印度墨等。

阴性染色的步骤如下:1.将涂片上的细菌涂片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使其成薄层。

2.滴加阴性染色剂到涂片上,使其均匀覆盖涂片表面。

3.用水冲洗染色液,并用纸巾擦干涂片。

4.镶片并观察。

阴性染色使背景呈色,使细菌透明,从而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其形态特征。

三、阳性染色方法:阳性染色可以使细菌显现为有色的圆点或杆状,常用的阳性染色剂有甲基蓝、伊红等。

阳性染色的步骤如下:1.将涂片上的细菌涂片均匀涂抹于载玻片上。

2.将染色剂滴加到涂片上,使其完全覆盖涂片。

3.置片5-10分钟,然后用水冲洗染色剂。

4.用纸巾将涂片上的多余水份吸干。

5.镶片并观察。

阳性染色可以染色细菌,使其呈现有色的形态,便于观察和鉴定。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染色方法,如革兰氏染色法、氢酒精酸快速染色法等。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经典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不同细菌细胞壁的染色性质来将其分为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

该方法使用革兰紫染色剂和碘液,以及酒精和碳酸盐条件溶液进行染色处理。

氢酒精酸快速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染色方法,将细菌用甲基蓝染色液处理一段时间后,用酒精和酸性酒精进行洗涤和脱色,最后用伊红染色液着色。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地将细菌分为两种主要类型: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WOIRD格式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分支杆菌属,诺卡放线菌属。

石炭酸复红染色,金永染色。

芽孢染色:用于区分细菌的芽孢和营养细胞。

结果芽孢染成绿色,营养细胞为红色。

晶体染色:观察苏云金杆菌不同变种的晶体形状大小。

结果晶体染成紫色,芽孢为透明椭圆形,仅见具有轮廓的折光体。

鞭毛染色:有赖夫生染色法、银盐染色法,西萨-基尔染色法等。

一般以西萨-基尔(Cesares-Gill)染法效果最佳。

异染颗粒染色: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直接涂片或改良阿伯特法染色。

墨汁荚膜染色:观察菌体有无荚膜,如新型隐球菌。

碳素墨汁。

镀银染色:螺旋体吉姆萨染色:螺旋体荧光染色魏申染色(wayson)染色:鼠疫耶尔森杆菌。

铬酸P、A、S真菌类染色。

结果:曲霉菌、念球菌属、细胞浆菌属、隐球菌属为红紫色。

曲霉菌丝周边紫红色,弹力纤维紫色,背景绿色。

Mann氏甲基蓝伊红染色法:病毒包涵体染色。

Negri氏小体红色。

Nacchiavello氏染色:病毒包涵体染色。

结果:包涵体、立克次氏体均染红色,其余组织呈蓝色。

C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法:新型隐球菌碘染色法吉姆萨染色:衣原体乳酸酚棉蓝染色,糖原染色:真菌,前者适用于所有真菌,呈蓝色。

吉姆萨染色,瑞氏染色:鞭毛虫,滴虫,锥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原虫。

三色染色,碘染色:阿米巴等原虫。

荧光素吖啶橙染色:疟原虫。

金胺-酚染色:隐孢子虫。

甲苯胺蓝,四胺银染色:耶氏肺孢子虫。

专业资料整理。

临床微生物室常用染色方法

临床微生物室常用染色方法

临床微生物室常用染色方法一、革兰染色本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法,可用于标本涂片或菌落涂片。

染色结果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紫色)和革兰阴性(红色)两类。

原理:1、等电点学说。

2、化学学说。

3、通透性学说。

试剂1、结晶紫溶液A液:结晶紫2g95%乙醇20mlB液:草酸铵0.8g蒸馏水80ml需在用前24 h将A液,B液混合,过滤后装入试剂瓶内备用。

2、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将碘与碘化钾混合并研磨,加入少量水,使其逐渐溶解,然后研磨,继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完全溶解。

最后补足水量。

3、脱色液:95%乙醇4、复染液A:贮存液:沙黄 2.5g95%乙醇100mlB:应用液:A液10ml蒸馏水90ml(应用液也可用:石炭酸复红10ml加90ml蒸馏水)染色方法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液染1min,清水冲去染液。

(用滤纸吸去玻片上水分)2、加碘液染1min,水洗。

(吸去水分)3、加脱色液,不时摇动约10~30秒,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吸去水分)4、加复染液,染30秒,水洗。

(吹干)5、镜检。

二、抗酸染色抗酸染色直接用于痰标本时,可以适当增加标本涂片的厚度,以提高检出率。

厚涂片时,须掌握染色时间。

如果背景过深,影响镜检。

(厚涂片的同时,涂薄片一张)。

原理分枝杆菌细胞壁含脂质较多其中主要成份为分枝菌酸,此物具有抗酸性,染色时与石炭酸复红结合牢固,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作用,因此抗酸菌能保持复红的颜色,达到染色目的。

试剂1、萋纳石炭酸复红溶液碱性复红乙醇饱和溶液(碱性复红8克,溶于95%乙醇100亳升)碱性复红乙醇饱和溶液:10ml5%石炭酸溶液:90ml2、脱色剂:浓盐酸3ml95%乙醇97ml3、复染液(吕弗勒美蓝液)美蓝乙醇饱和溶液(美蓝0.3g,溶于95%乙醇30ml中)美蓝乙醇饱和溶液:30ml20%氢氧化钾:0.1ml蒸馏水:100ml染色方法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石炭酸复红溶液,徐徐加热至有蒸汽出现,切不可沸腾。

微生物常用实验3篇

微生物常用实验3篇

微生物常用实验第一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是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实验之一。

通过染色方法,使细菌变得可见,便于观察形态、结构、数量等特征,有利于研究其生长、代谢、致病性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介绍细菌涂片染色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细菌涂片1.取出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的细菌菌落,用不锈钢嵌片环沿中心点轻压一下。

2.将嵌片环中的菌落涂匀于无菌载玻片上,制备成直径约1厘米的薄片。

3.待载玻片上的细菌涂片晾干,并用火焰消毒。

二、涂片染色1.用火焰将铺有细菌涂片的玻片烤干。

2.将烤干的玻片浸入甲醇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3.将玻片浸入碘酒中,固定一分钟,再用水漱洗。

4.将玻片浸入乙醇中,使背景颜色褪去,再用水漱洗。

5.将玻片浸入洋红染色液中,染色时间不超过1分钟。

6.用水冲洗干净,晾干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

通过细菌涂片染色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大小、聚集情况、颜色等,有助于鉴定细菌种类,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第二篇:厌氧培养实验厌氧菌是一类生长需要在完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微生物。

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厌氧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厌氧菌对于认识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介绍厌氧培养实验的具体步骤:一、制备厌氧培养基制备厌氧培养基是进行厌氧菌培养的关键。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培养基,并在其中加入培养菌株所需的配方和其他适宜的添加剂。

2.将培养基分装到无菌针筒或暗口瓶中。

3.在体积的一半至三分之二处加入去氧剂(一般为Thioglycolate或Dithiothreitol)。

二、厌氧细菌接种与培养1.准备厌氧细菌培养物的接种种子。

一般情况下,把生长适应在厌氧条件下的细菌进行分生处理来获得设计数量的细胞,并将其重新悬浮在与培养基相同的缓冲液中。

2.在无氧条件下接种厌氧菌,避免暴露于空气中。

可以通过使用瓶盖和橡胶塞的局部替代或全封闭气密容器的方法来实现无氧条件。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在实验室中被广泛应用,以便观察和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分布。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目标特异性染色等。

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之一。

它基于细菌细胞壁的特性,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染色过程中,先通过紫色染料普鲁士蓝霜处理细菌细胞,使其呈紫色。

随后用碘酒金溶液进行固定,不易被冲洗掉。

然后使用乙醇洗去多余染料,并通过红色染料孔雀石绿进行反染,使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绿色。

抗酸染色用于分辨酸杆菌,如结核分枝杆菌和变形杆菌等。

这种染色方法基于酸性染料的特点,如琼红和文氏染料,能够着色酸杆菌。

染色过程包括涂片染色、定着、洗涤和固定等步骤,最终观察酸杆菌的红色或粉红色。

目标特异性染色常用于检测特定微生物或其特定组分。

例如,荧光染色可以利用荧光染料与微生物靶标结合,使其发出荧光信号;免疫染色可以利用抗体识别特定微生物蛋白质,再用染色剂标记抗体,显示出目标微生物的位置。

总之,微生物染色的原理是通过特定的染料与微生物结构或组分的相互作用,使其呈现出可视化的颜色或荧光信号。

这些染色方法对于微生物的鉴定、分类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微生物染色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染色可以使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更加清晰,便于观察和研究。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1. 革兰氏染色法(Gram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根据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可以保留紫色的革兰氏染料-碘-酒精复合物,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由于细胞壁较薄,无法保留染料-碘-酒精复合物,经酒精洗涤后以褪色方式显现嫩蓝色。

2. 去瓶球菌染色法(Ziehl-Neelsen染色):该染色方法主要用于诊断结核菌感染。

结核菌具有酸酒杆菌的特征,该染色方法通过热定性进行,即将杆菌加热固定在玻璃片上。

染色液为仲子红与甲苯红的酒精醚溶液,结核菌上的脂质物质可以吸附染色液,呈现红色。

3.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采用的是接种在含有豆粉和盐的琼脂糖平板上的细菌进行。

染色液为碘酸钾和碘甘液的混合物,在细菌细胞内部染出棕色团块。

4. 吉姆萨染色法(Giemsa染色):吉姆萨染色法主要用于染色血液细胞、细菌和寄生虫等。

染色液为吉姆萨染料溶液,通过染色液和蒸馏水的混合来染色。

吉姆萨染色方法对捕获染色成分极为敏感,将蓝色碱性染料用于碱性碳水化合物和核酸材料,将红色和紫红色酸性染料用于酸性成分,如蛋白质和细胞质组分。

5. 格拉姆-韦瑞染色法(Gram-Weigert染色):该染色法用于菌体内基质和胞外多糖的特异染色。

六元蔗糖银试剂与格拉姆染色特殊染料结合,生成黑色的沉淀物,用以观察菌体内多糖地点和部位。

6.碘染色法:碘染色用于染色藻类和真菌。

该染色法主要原理是将菌丝或细胞的内部特异性细胞器染为紫黑色,以便更容易观察和研究。

7.寇歇染色法:寇歇染色法主要应用于真菌的染色,染色方法与碘染色类似,可以观察到真菌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和结构。

总结起来,微生物染色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适用于特定的微生物和研究目的。

常用微生物染色法

常用微生物染色法

1革兰染色法:2.1.1染色剂的配制1.1.1结晶紫液称取结晶紫2.0g,加95%乙醇20ml,使溶解为甲液,另取草酸铵0.8g,加水80ml,使溶解为乙液。

甲、乙液相混,静置48小时后使用。

贮存在密闭的棕色瓶中。

有效期为3个月。

1.1.2碘液称取碘化钾2.0g,加水3~5ml,使溶解,再投入碘1.0g,用力振摇,使之全部溶解,加水稀释至300ml,即得,贮存在棕色瓶中。

密闭保存,有效期为1个月。

1.1.3脱色液:95%乙醇。

1.1.4复染液:a.沙黄(番红)复染液:称取沙黄0.25g,加95%乙醇10ml溶解,然后再加纯化水至100ml即得。

b.稀石碳酸复红染液:称取碱性复红2.5g,研细,加95%乙醇25ml。

放置过夜,用滤纸过滤,加5%石碳酸水溶液20ml混合,为石碳酸复红液,再取此液10ml,加水90ml,即成稀石碳酸复红液。

1.2染色操作方法:1.2.1涂片、干燥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少许菌苔在水涂成一薄层;或将长菌的培养液取少许轻轻涂在载玻片上,自然干燥,也可以在微火焰上通过几次,使菌体固定。

1.2.2染色步骤a滴加结晶紫液,覆盖约1分钟,水洗,(勿使水直接冲洗涂片处)。

b滴加碘液,覆盖约1分钟,水洗、吸干。

C用95%的乙醇褪色至脱色乙醇不呈紫色为止,约20~30秒,水洗吸干。

D滴加沙黄染液或稀石碳酸复红染1分钟,水洗吸干。

1.2.3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

1.3注意事项1.3.1涂片必须洁净无油,以免影响涂片质量。

1.3.2涂片的菌量不可太浓厚,否则看不清单个菌落形态。

易出现假阳性。

1.3.3用火焰固定时,不可过热,以载玻璃片不烫手为宜。

1.3.4一般以检查培养18—24小时的菌为宜,革兰氏阴性菌染色反应较稳定,不受菌龄的影响。

革兰氏阳性菌易受菌龄影响,较老的细胞如培养24—48小时以上,则有部分或全部细胞转成阴性反应,所以培养18—24小时染色镜检为宜。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细菌的染色和涂片观察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研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染色和涂片观察的方法。

一、细菌染色方法:1.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染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该方法,细菌可以被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步骤:(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炬预热玻璃片,使玻璃片夹持菌液返燃。

(3)在火焰中反复将菌液加热,使其彻底干燥。

(4)将干燥的玻片放在青霉素醛固定液中,固定细菌片。

(5)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在微生物操作台上反复冲洗,去除青霉素醛固定液。

(6)将玻璃片放在碘酒液中浸泡3-5分钟,使菌液变成深度蓝黑色。

(7)洗净玻片,以去除碘酒液。

(8)将玻片放入95%乙醇中,进行除膜操作,1-2秒钟后取出。

(9)玻片反复在试管中加乙醇,直至洗涤液基本为无色,然后将玻片放入流动水中漂洗。

(10)用草绿素溶液染色,将玻片浸泡5分钟。

(11)用水漂洗片面,直至玻片颜色基本不变。

(12)用纤维纸轻轻拍去多余的水分,放在显微镜载物玻片上中间,覆盖一层玻璃标本纸,压平,尽量避免产生气泡。

(13)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革兰氏阳性菌为紫色或紫蓝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粉红色。

2.肥湖水染色法:肥湖水染色法也是常用的细菌染色法之一,可以用来观察鞭毛、纤毛等细菌结构。

步骤:(1)取一块玻璃片,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热熔玻璃片,使其保持与菌液接触状态,避免菌液干燥。

(3)将玻璃片放在肥湖水溶液中浸泡2-3分钟。

(4)用生理盐水将玻璃片反复冲洗,去除肥湖水溶液。

(5)用希森润湿法将玻璃片上覆盖一层希森润湿剂。

(6)利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鞭毛呈现鲜绿色,纤毛呈现暗蓝色。

二、涂片观察方法:1.涂片制备:涂片制备是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涂片制备的步骤如下:(1)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涂布于玻璃片上。

(2)用火焰或紫外线灭菌,使其迅速晾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1简单染色
不同的细菌,或者由于观察者所侧重观察的内容不同一,所以所使用的染料也有差异,但是简单染色的方法是一样的。

先按照上述的制片方法制片,制成需要观察的玻片后,使用相对应的染料滴加到玻片上菌膜区域,以覆盖菌膜为准。

按照不同染料的要求,结合所观察的内容确定染色时间,染色时间到达时,进行水洗,干燥等步骤(见图5-2)。

最后得到的玻片加盖盖玻片即可进行镜检。

如有需要可以后续再进行油封、蜡封等封片过程。

2芽孢染色法
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的细菌能产生内孢子,这些孢子耐高温、干旱及有毒化学试剂。

内孢子还能抵制细菌染色液的进入,在革兰氏染色法涂片染色时,革兰氏阳性菌的芽孢呈现无色。

然而,芽孢一旦着色后就很难脱色。

虽然芽孢通常可在革兰氏染色片中看到(芽孢由于不易让染料进入多呈现无色),但在不易清晰观察时,可用特殊的芽孢染色法,使芽孢与菌体呈现不同颜色,更便于观察。

其实验的操作方法与革兰氏染色类似。

主要的芽孢染色法有以下两种。

(一)孔雀绿染色法
(1)将生有芽孢的斜而菌苔按革兰氏染色法涂片后,用饱和孔雀绿水溶液(约为
7.6%)染10 min。

(2)用自来水冲洗。

(3)用0.5%番红液复染30%.
(4)水洗,吸干。

(5)镜检:芽孢呈绿色,菌体和芽抱囊呈微红色,但应注意菌体中有异染粒时,也可呈绿色。

(二) 石炭酸复红染色法
(1)按常规涂片。

(2)滴加石炭酸复红于涂片上,并于玻片下缓缓加热,使染液冒蒸气但不沸腾,并继续滴加染液,不使涂片上染液蒸干,这样保持5 min。

(3)涂片冷却后,倾去染液,用酸性乙醇脱色至无红色染剂洗脱为止。

(4)彻底水洗。

(5)用吕氏美蓝复染2 min -3 min。

(6)水洗、吸干。

(7)镜检:镜检时,菌体及孢囊呈蓝色,芽孢呈红色。

具体实验时,在对一些特殊芽孢染色时,需要对染色液和复染液进行修改。

3鞭毛染色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非常纤细,直径一般为10nm~20 nm,超出了光学显微镜的观察极限,因此通常情况下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鞭毛。

通过使用特殊的染色技术,可以将染色液附加到鞭毛的周围,增加它的直径,从而能够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鞭毛,而且能检测鞭毛在细菌中的分布。

尤其是鞭毛染色可用于区分假单胞菌科的一些有两极鞭毛的细菌和肠杆菌科有周身鞭毛的细菌(在运动时)。

鞭毛十分细小,很容易从细菌上脱离,所以要得到非常满意的鞭毛染色玻片十分困难。

另外,很多染色方法会产生沉淀物,这又使得观察鞭毛十分困难。

鞭毛染色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银盐法,使银在鞭毛上堆积;另一种是使用复红沉积在鞭毛上。

(一)银盐沉积法(改进的Fontana方法)
应使用绝对干净(无油脂)的载玻片进行染色,最好是新的无油载玻片。

用过的载玻片要在酪酸洗液中浸泡,并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后方可再次使用。

细菌在琼脂斜面上,比最佳生长温度低3℃~5℃的温度下培养,可在斜面上加1滴~2滴灭菌的生理盐水保持湿度。

(1)将载玻片在火焰上快速灼烧5s,放在染色架上冷却,用蜡笔分成两个区域(用镊子夹住载玻片的一端)。

(2)用移液管或巴斯德移液管移取2mL无菌水加入到幼龄(通常为18 h)、生长活跃的斜面菌株中,慢慢振荡并旋转试管使菌株悬浮。

建议尽量避免使用接种环。

然后转移到干净的试管中,通过悬滴试验检查菌体的运动性。

用无菌水将悬浮液稀释至略有浑浊为止。

放入20 ℃-30 ℃培养箱中培养30 min,然后移取一满环悬浮液加在已冷却的载玻片一端。

倾斜载玻片让液滴流到蜡笔画的中心线。

在空气中自然干燥,不要加热玻片。

(3)用媒染色剂媒染5 min。

(4)慢慢用蒸馏水充分漂洗掉所有的媒染液。

(5)用热的Fontana银液覆盖,染色 5 min,每隔 1 min更换1次染色液( Fontana银液在沸水浴中加热)。

细菌涂层的每一部分都始终要浸在染色液中,不能裸露。

(6)用水冲洗,在空气中晾干,镜检。

(二) Leifson替代染色法
下述Leifson鞭毛染色法可以代替上述方法的(3) ~(6)。

(1)滴加1 ml的Leifson鞭毛染色液,注意不要使染色液干燥,直到玻片上形成细微的铁锈色沉淀(约10 min) 。

(2)慢慢地用蒸馏水充分冲洗干净。

(3)用1%的亚甲基蓝复染5 min ~10 min。

(4)用水洗净,空气中干燥,镜检。

没有复染时,细胞和鞭毛都呈现桃红色,复染后,细胞染成蓝色,鞭毛染成红色。

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鞭毛很容易脱落,若观察时视野中大多为周身鞭毛细胞,说明该菌是周毛菌,但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极端鞭毛细胞时,并不一定说明不是周毛菌。

注意事项:
(1)适宜的培养基、温度和通气条件下,以短期内多次连续接种培养的幼龄菌种鞭毛情况最好。

因此,用于鞭毛染色的菌种常常用幼龄菌,菌龄老化或某些培养条件变化常导致鞭毛脱落或丧失。

(2)玻片应清洁无油污。

鞭毛非常纤细且容易脱落,故操作过程动作要轻。

(3)染色法的染料须当日配制, 4 h内效果最好。

所以鞭毛染色液最好现用现配。

4荚膜染色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形成的,分泌于细胞壁外的一层胶状黏液性物质,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糖类物质。

荚膜的折光性低,易溶于水,与染料亲和力低,但荚膜的通透性比较好,某些染料可透过荚膜而使菌体着色。

因此染色后在菌体周围有一浅色或无色的透明圈,即为荚膜。

一般采用负染色的方法,使背景与菌体之间形成一透明区,将菌体衬托出来便于观察分辨,故又称衬托法染色。

因荚膜薄,且易变形,所以不能用加热法固定。

具体操作步骤(见图5-8)。

(一)制片
加1滴6%葡萄糖水溶液于载玻片一端,无菌操作,挑取细菌斜面上培养72 h左右的胶质芽孢杆菌与其混合。

(二)推片法制片
加1滴墨汁充分混匀。

用推片法制片,将菌液铺成薄层,自然干燥。

(三)固定
滴加1滴~2滴无水乙醇覆盖涂片,固定1 min, 自然干燥;也可以不加处理,自然干燥。

注意:不能用火加热干燥。

(四)结晶紫染色
在已自然晾干的涂面上,滴加1%结晶紫染色液染色。

(五)冲洗
2 min后,以20%硫酸铜冲洗数次。

再用自来水冲洗1次。

(六)拭干水分后镜检
用擦镜纸拭干水分后镜检。

有荚膜的菌菌体呈紫色,背景灰黑色,荚膜不着色呈无色透明圈。

无荚膜的菌,由于干燥菌体收缩,菌体四周也可能出现一圈狭窄的不着色环,但这不是荚膜,荚膜不着色的部分宽。

5死活染色
在显微镜下活细胞细胞膜完整、立体感强,细胞质透明度好,颗粒状物质少;死细胞膜破裂,无立体感,细胞通透性差,有颗粒状物质、空泡。

染色排除法是生物研究中判断细胞活性的一种常用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实验是利用了死活细胞在生理机能和性质上的差异来进行的。

原理:因为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不需要的物质通常不进入细胞,染色剂中如台盼蓝能进入死细胞,从而可以使死细胞染色。

依此染色便可以判断细胞的活性。

活细胞必须要通过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膜来保持内部生理环境的稳定性。

细胞死后,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原先不能进入细胞的物质也能够进入细胞。

常见的细胞染料有:中性红、台盼蓝、甲基蓝、美蓝、荧光素双乙酸酯等。

台盼蓝染料正常情况下被活细胞拦在细胞膜外,只有细胞膜受损或者细胞死亡后,才能进入细胞,从而与解体的DNA结合,使其着色,因此,活细胞一般不被台盼蓝染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

通过显微镜观察很容易识别出死亡的染色细胞,并可用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用美蓝染色液可以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死活染色鉴别。

美蓝是一种弱氧化剂,氧化态呈蓝色,还原态呈无色。

活的酵母因为新陈代谢不断进行,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能将进入细胞的美蓝还原,而细胞不染色。

因此,用美蓝对酵母细胞染色一定时间后,无色的为活细胞,蓝色的为死细胞。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活细胞的还原能力是有限的,必须严格控制染色的时间和染料的浓度。

方法:取0.1%美蓝液一滴,滴在玻片中央,加一滴酵母菌悬液,混匀。

染色3 min ~5 min后,加盖片制成水浸标本片,即可镜检,这种方法也适用于细菌和霉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