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中风医案

合集下载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患者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中风导致脑血供不足,气血运行障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不畅。

下面是一则中医医案,供参考:
主要症状: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诊断:中风后遗症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 主方:活血化瘀汤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6克,阿胶5克,当归10克,生地煎汤内服。

- 辅方:通络活血汤
组成:三七1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川弓30克,白芍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 另外,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加减方药,以调理脏腑功能。

2. 针灸治疗:
- 选取穴位:足三里、合谷、涌泉、太溪等穴位;
- 针刺手法: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如缓刺、波罗针等;
- 针刺次数:每周3次,每次针刺20-30分钟;
- 针刺疗程:治疗至症状明显好转、功能恢复为止。

3. 中医推拿:
- 采用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腧点,促进血液和气的循环,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注意事项:
-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
-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配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以上是一则中医医案,但请注意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是不同的,所以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国医大师张学文中风(脑梗塞)方

国医大师张学文中风(脑梗塞)方

国医大师张学文中风(脑梗塞)方
清肝活血,理气化痰法治疗中风。

汤某
,男,1900-01-01就诊时间:2005-10-25
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1月。

现病史: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否认头昏、意识不清及肢麻症状。

伴有右侧肢体乏力,舌强,偶有饮水呛咳及言语不清。

曾在军大做CT示“脑梗塞”住院治疗,十天后好转出院。

现仍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乏力,言语欠流利,偶有饮食呛咳,纳可,夜休可,二便调。

舌质:暗红
舌苔:白腻脉象:沉脉,细脉。

既往史:
95年曾做“胆囊切除术”,“高血压”病史3年,最高150/?mmHg,自服“北京降压0号”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

辨证分析:肝热血瘀,痰气交阻。

予清肝活血,理气化痰。

中医诊断:中风
西医诊断:脑梗塞
组成:
寄生15g,菊花10g,天麻12g,川牛膝30g,地龙10g,川芎10g,欷莶草15g,红花6g,桃仁10g,生杜仲12g,僵蚕10g,全虫5g,胆星5g,三仙各15g,天竺黄10g,郁金12g。

用法:
15剂,日一剂,水煎服。

内科病症针灸医案中风

内科病症针灸医案中风

内科病症针灸医案中风(一)黄竹斋医案黄竹斋,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

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

诊疗工作中,独具匠心尤以针药并施治疗中风偏瘫疗效突出。

某患者,男,82岁,原民主德国人。

患者于1957年4月20日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偏瘫,遂抬来本院急诊室。

患者神识不清,不会说话,右半身偏瘫,脉浮紧,诊断为类中风瘖痱。

针刺风府、风池、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等穴;服苏合香丸,每服一丸,日2次;古今录验续命汤日服1剂,分二次服。

第二日神志清醒,即能说话。

共针4次,服续命汤8剂,牛黄清心丸10丸,说话、写字、走路,一切恢复正常。

评析:本案为黄竹斋治疗中风验案之一。

黄竹斋(1885-1960年)名维翰,原名谦,字吉人。

晚号中南山人、诚中子,陕西临潼人。

幼时家贫,随父打铁为生。

后发奋攻读,通经史、天文、历算,尤精医学。

曾任军医官,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建国后被聘为西北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兼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

素崇仲景学说,并擅针灸。

撰有《医圣张仲景传》、《伤寒杂病论集注》及《针灸经穴图考》等医药、天文、数学等著作50余种。

曾荣获卫生部金质奖章。

其针药并用治中风偏瘫有独到之处。

曾治愈前苏联大使尤金瘫痪病。

本案患者是德国一高龄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病人,经黄氏针药并用,次日神清能语,8天后即恢复正常,这一消息曾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报刊登载,称赞中国医学高明。

黄氏针治中风之病,每取风府、风池等穴。

此二穴对解除中风不语、神识不清有较好的疗效。

惟风府穴下邻近延髓,针刺不宜过深,一般以0.5~1寸为宜。

苏合香丸对中风牙关紧闭,昏迷痰壅之闭证,有温通开窍之效。

但该方性偏辛香温热,若中风属脱证、热闭者则非所宜。

古今录验续命汤之治中风,早见载于《金匮要略》一书,而后人多畏麻、桂辛热,置弃不用,黄氏则每用此方于中风证属寒痰闭塞,蒙闭神明者,辄收良效。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中医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就来分享几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指导。

医案一:舒筋活络,通络化瘀患者,男性,60岁,被诊断为右侧脑梗塞余症,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语言不清、咀嚼困难。

中医治疗选用了激活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活血化瘀汤,药物包括红花、桃仁、川芎等,每日3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针刺疗法,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合谷等。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肢体无力减轻,语言恢复清晰,咀嚼功能恢复正常。

医案二:补肾益气,祛痰开窍患者,女性,55岁,被诊断为脑中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口舌生疮、咳嗽痰多等症状。

中医治疗采用了补肾益气、祛痰开窍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物包括黄耆、防风、半夏等,每日2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艾灸疗法,选择了肾俞、百会等穴位。

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肢体力量恢复,口舌生疮痊愈,咳嗽痰多明显减少。

医案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患者,男性,70岁,被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吞咽困难、大便不通等症状。

中医治疗采用了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方法。

方剂主要是清开灵加减,药物包括黄连、连翘、柴胡等,每日3次服用。

此外,还使用了脑部拔罐疗法,结合了风池、百会等穴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意识明显改善,吞咽困难减轻,大便恢复正常。

以上是三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展示了中医药在中风治疗中的丰富经验。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中风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坚持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疗法,如针灸、拔罐等,以加速康复过程。

希望以上医案对正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中风患者有所启发,早日康复。

救生汤医案

救生汤医案

救生汤医案
救生汤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等症状。

以下是一个救生汤的医案:
患者张某,男,50岁,因突发中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但治疗效果不佳。

后来,患者听说救生汤具有治疗中风的功效,于是寻求中医医生的帮助。

经过详细的中医诊断,医生认为张某的中风属于气血不足、脉络阻塞所致。

于是,医生为张某开具了救生汤方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加减。

救生汤的主要成分包括:
1. 当归(15克):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2. 川芎(10克):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3. 红花(10克):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4. 丹参(15克):活血化瘀,清热凉血。

5. 白芍(10克):养血柔肝,舒筋活络。

6. 桃仁(10克):活血化瘀,润肠通便。

7. 甘草(5克):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每日服用救生汤,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某的症状逐渐好转,半身不遂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最终,张某康复出院,对中医治疗表示了由衷的感激。

这个医案展示了救生汤在治疗中风方面的疗效,同时也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降香治中风案例

降香治中风案例

降香治中风案例中风,也被称为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由于脑血管的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导致血液供应中断,从而损害脑部功能。

近年来,降香被广泛用于中风的治疗。

降香,是一种中药材,又名白降香,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它可以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根据中医理论,降香可以通过经络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细胞的代谢能力,从而缓解中风引起的症状。

以下是一个降香治疗中风的案例。

王先生是一位60岁的病人,前段时间突然出现了右半身无力和说话不清的症状。

他被立即送往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缺血性中风。

医生建议服用降香进行治疗。

王先生开始每天按照医生的建议服用降香,同时配合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他还进行了理疗和康复训练,以帮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同时,他的饮食也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并减少了高脂肪和高盐的摄入。

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症状逐渐改善。

他的右侧肢体力量恢复了一部分,说话也变得清晰起来。

他的家人也注意到他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有所改善。

最重要的是,他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他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社交和日常活动中,重拾生活的信心。

当然,降香治疗中风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病人在使用降香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

此外,中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病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降香作为一种中草药,在中风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疗效。

它对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康复具有一定的帮助。

然而,病人在使用降香时需要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中风名医医案

中风名医医案

中风名医医案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或脑中风,是指大脑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功能受损的疾病。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严重程度可导致病患瘫痪、失语甚至生命威胁。

因此,及早发现中风的症状并寻求适当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有许多名医以其卓越的医术和临床经验而被称为中风治疗的专家。

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几位中风名医及其医案,以了解他们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1. 李东垣李东垣是明代杰出的中医学家,被称为“医中之神”。

他在中风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李东垣主张以“理气活血”为基本治疗原则。

他强调通过调理气血平衡,促进血液流通,恢复脑部功能。

他的治疗方法以使用中药为主,组方灵活多样。

例如,他经常选择补气养血的药物,如黄芪、当归、桂枝等,来改善患者的气血不足状况。

2. 王清任王清任是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他的中风治疗方法以穴位和针灸疗法为主。

王清任认为中风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造成的,因此他注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增加脑部的血流量。

他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针刺风池穴,这是头部的一个穴位,位于颈椎上方。

通过刺激风池穴,可以促进颈椎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脑部的供血情况。

3. 郭勤微郭勤微是现代中医学家,是中风治疗领域的权威之一。

郭勤微主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注重预防和康复。

他认为中风的预防是最重要的,通过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潜在风险因素,可以大大降低中风发生的概率。

对于已经中风的患者,郭勤微注重康复治疗,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以上仅是部分中风名医的治疗方法和理念,他们的医案丰富多样,每个医案都是他们多年来临床实践的结晶。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除了从名医那里寻求专业的治疗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减少压力等,以降低中风的风险。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中风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通过及早发现中风的症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我们有机会战胜中风,恢复健康。

中医医案——中风(二十三)

中医医案——中风(二十三)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治愈中风二例病案一:胡某,男,63岁。

初诊:8月5日主诉及病史:素患肝阳头晕头痛,心烦易怒,近感昏眩恍惚,身如浮云,指麻身困。

昨午猝然跌仆,肢体偏废于左,口眼㖞斜于右,神识昏迷,目呆斜视。

诊查:舌鲜红,苔干黄而垢,脉滑劲疾有力。

辨证:肝肾阴精虚亏,而阳刚太盛,风阳内动,痰火上扰,脑腑元神受损,为类中入脏之危候。

治法:养肝肾之阴,以引上亢之风阳,参熄风化痰,以清脑腑元神。

宗河间地黄饮子而变其制。

处方:鲜生地黄24g 制首乌24g 鲜霍斛24g 甘杞子15g 山茱萸肉9g 天竺黄15g 净远志12g 白蒺藜15g 秦艽15g 嫩钩藤18g 另:羚羊角粉1.5g 猴枣0.9g(研末)竹沥90g 分3次开水送服二诊:10月5日。

今晨左下肢略能转动,惟神志不清,昏昏嗜睡,呵欠频作,齘齿作声,脉弦滑,舌转黄而厚腻,风痰内盛,蒙蔽神志,险证未脱,再宗导痰合解语煎加减。

处方:制胆南星10g 姜半夏10g 石菖蒲6g 化橘红9g 远志12g 沉香屑6g 嫩钩藤18g 明天麻9g 白蒺藜12g 磁朱丸18g(包煎)另:羚羊角粉1.5g分3次用竹沥90g送服。

三诊:10月7日。

神志较前清醒,嗜卧而不落䀛,舌音尚不清晰,时称头痛,口角流涎,呵欠频作,舌苔黄腻。

前方参以交心肾、宁神志,能得肾中精气,脑腑元神上下贯注,则偏废之局,桑榆可守。

前方去磁朱丸、白蒺藜、沉香屑,加川黄连1.8g、肉桂心1.8g.四诊:10月10日,脉象渐转缓滑,向之弦劲有力者已去八九;神志渐清,呵欠亦稀,言语渐能有序,头痛亦减,舌底绛,苔中心转白,上罩灰腻,满布不松;咳嗽痰黏,嗳气不舒,口角尚有流涎。

高年卒中,真阴真阳亏损,风火痰湿交困,因果相循,病非一端,现证阳气不展,痰湿难化。

宜于补益肾气之中,参与芳淡宜通之品,为阳光烛照之助。

处方:上川黄连1.8g 肉桂心1.8g 朱远志10g 沉香屑5g 化橘红6g 姜半夏10g 石菖蒲8g 茯苓神各18g 肉苁蓉9g 甘杞子18g 酸枣仁18g 炒白术9g药后诸症继续减轻,至10月14日后停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中风医案
中医治疗中风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等方法,针对病人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个中医治疗中风的典型医案:
病人男,65岁,患有高血压多年。

一天突然出现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步态不稳等中风症状。

中医辨证分析:
该病人属于中风病类型,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肾气不足,以及脏腑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疏肝理气、补肾壮阳的中药方剂。

主要成药包括川芎、红花、丹参、黄芪、当归、白芍等。

2. 针灸疗法:采用针刺穴位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以及搔痒、拔罐等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

3. 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脊柱、头部、四肢等部位,以及灵活运用拇指压、揉、拿、推、按等手法,按摩和刺激相关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4. 康复训练:采用针对病人病情和症状的康复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功能性训练、平衡训练、手指灵活性训练等,帮助恢复患者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

疗效评估: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头晕、说话不清、右上肢无力等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步态也比之前更加稳定。

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整体健康状况明显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中风需要根据具体病人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与西医医生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