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大经典之《金匮要略》全80集——026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

合集下载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目录王雪华简介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07 第一篇:概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12 第一篇:小结: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16 第三篇:概述: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第四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31话:血管痉挛性头痛】【32话:空洞性肺结核】33 第六篇:小结: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34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1)35 第七篇:肺痿:肺痈证治(2)【33话:(肺化脓症)连续发烧】36 第七篇:肺胀证治:小结:【34话:结节病】【35话:过敏性哮喘《射干麻黄汤》】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38 第八篇:小结: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36话:肺癌】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37话:不自主的长出气,即“胸中气塞”】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42 第十篇:概述: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43 第十篇:腹满病辩证(2)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38话:老年性便秘】45 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39话:隐匿性肾炎(《大黄附子汤》大黄同煎)】46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内容与第45讲相同)47 第十篇:小结: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48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49 第十一篇:小结: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50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40话:肾变期,尿不下尿来】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41话:气胸】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纵横谈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42话:多饮多尿】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58 第十四篇:水气病59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62 第十五篇:概述: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63 第十五篇:黑疸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43话:排石】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66 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举隅【44话:乙肝】67 第十六篇:概述: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45话:惊悸证】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69 第十六篇:瘀血证辨治(2)小结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70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46话:食已即吐】71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47话:慢性反流性胃炎】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48话:热结旁流】【49话:脾胃虚寒,湿热未尽】73 第十八篇:概述: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50话:胆道蛔虫】75 第二十篇:概述: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51话:风心病】76 妊娠常见诸疾证治77 第二十一篇:概述: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79 第二十二篇:概述: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王雪华简介王雪华教授,女,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学术、学位分委员会委员,教学督导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科委、省医药管理局、哈尔滨市卫生局科技成果(立项)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职,现受聘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风我们在太阳病中学过,其实就是外邪入侵造成的,由于病人的体质的不同,同样的外邪对有的人没有影响,而对有的人却有影响,甚至是致命的影响,这就是同一病症对人不同的影响,也就是同病不同治的因素之一。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二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为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府,即不识人;邪入藏,舌则难言,口吐涎沫。

中风的脉像就是寸口脉浮而紧,脉紧代表是寒,其实从自然中我们也可以体悟到,寒的话,东西就会僵硬。

脉浮代表的是脉虚,也表示人的阳往外抵抗。

如果只是寒与虚的问题,那意味着病邪还在皮肤,此时稍微加以调整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是浮而且血虚的情况,此时就意味着络脉是空虚了,也就是说病邪已经从皮肤进入腠里了,这个时候病邪没有祛除,就会在病人的身体中乱窜,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左边,也有可能在人的身体右边。

有病邪的部位运行反而是比较缓慢,没有病邪的一侧把病邪的一侧气血带过去了,造成病邪一侧气血不足,从而产生麻痹、瘫痪等症状。

如果病邪只是在络(腠里),此时病人只是感觉到皮肤有点麻木不仁了。

如果病邪在经上,病人就会感觉到四肢沉重。

如果病邪进入腑,那么病人就会出现记忆不佳的问题,会不认识自己所熟悉的人。

如果病邪进入臟器,病人就会出现舌头僵硬,难以说话,同时还会出现口吐涏沫。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在上一个条辩中,气血两虚的病人中风使用的是防己地黄汤,是因为病人气血两虚无法使用比较强的祛风处方,只能用比较缓和的处方,同时中风的现象还只是在表。

而我们现在讲的条辩是风邪进入病人的经络,此时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改变处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第五条: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病人中了大风邪,或者说中风比较厉害了,按前面的条辩来讲,至少是进入了经络,风邪到了经络后就会使病人出现四肢烦重的症状,主要是风邪进入后,体内阳对外抵抗而外泄,而造成病人体内阳不足,这样病人就会感觉到体寒,而同时病人由于体液不足,无法向身体供应正常的体液,同样也会有四肢沉重感。

气不足,势必对外抵抗不足,体液运行速度变慢,容易被外邪入侵;血不足,势必对身体供应不足,全身不能得到很好的营养供应,血不足也会导致气不足,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气血是相互的依存的,血是气的载体,气是血运行的根源。

对于气血两虚的人,需要的是同时补气血。

侯氏黑散方处方: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穹、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

执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上述文章只是个人在生活实践以及学习中的领悟,不免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学习爱好者予以指正,如有好的意见与建议也一并予以给出,本人不甚感激。

前后写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以参考后者看法为佳。

用药还需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本篇提示】中风病,以突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甚至昏不识人为特征;历节病,以关节递历疼痛为主证,因痛势剧烈,犹如虎咬,又有白虎历节之称。

此篇论述中风、历节病的脉象、症候及治疗;因都属于广义风病范畴,故合为一篇讨论。

一、【原文】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①,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②。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注释】①半身不遂:治病人的左半侧或右半侧肢体不能随意运动。

②痹:指风寒湿邪侵犯人体,使经络气血不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活动不利的疾病。

【白话解】凡属中风病,应当具有半身不遂的特征。

有的病人只出现一侧手臂不能随意活动,这是属于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形成的痹证,不属中风。

若寸口见到微而数的脉象,则多属中风病。

因为脉微主正虚,脉数主邪盛,而中风则多由正虚邪实所引起的。

【本条分析】本条是论述中风的脉证与痹证的区别。

中风与痹证是两种症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的疾病。

中风多由内伤肝肾阴虚、肝阳亢逆化风所致,发病多急重,突发性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重者神志不清等;痹证则属外感风寒湿邪,发病较缓慢,则以四肢关节疼痛、麻木、或活动不利,但神志无妨碍为特征。

二、【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①,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②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③;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注释】①贼邪不泻:贼邪,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泻,外出。

本句话的意思是,外邪侵入人体后不能外出。

②㖞僻:即口眼㖞斜。

指口眼歪斜,不能随意运动。

③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

【白话解】寸口出现浮紧脉,其脉紧则反映有寒邪,其浮脉则反映络脉中血液空虚,体内络脉血液空虚与外来的寒邪相合,则首先使寒邪停留于皮肤。

《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一)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一)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一级】(二)【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外台》治风癫)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三)【风引汤】除热瘫痫。

【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三级】(四)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五)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六)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七)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一级】(八)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

枯泄相搏,名曰断泄。

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

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九)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一级】(十)矾石汤治脚气冲心。

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姚云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历节风,下焦脚弱。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修改版]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修改版]

第一篇:《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四大经典之《金匮要略》全80集——026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视频字幕内容如下:昨天讲了关于中风的两个条文,我是按照原文的本义,给大家作了一个介绍,后来因为时间的关系,我跟大家一起复习了,《中医内科学》对中风的认识,就是后世,关于中风病因,各个朝代它怎么从正虚风中,直到认识到现在的这个病因,比方说象以张锡纯为代表的,考虑到是气血上冲,直接犯脑,就是病位上认识到在脑了,还有就是,象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他认为病因是气虚血瘀,用了益气活血的方药,临床治疗有效。

我现在结合原文,再进一步说一下,你比方说,关于中风的分型问题,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指的是麻木不仁,那么,麻木不仁的这个现象,也叫做“小中风”,或者是叫中风先兆,需要注意临床鉴别。

比方说,最常见的动脉硬化性的麻木,都是患动脉硬化的患者,现在说中、老年人,不完全是在老年人、老年病上,现在大有年龄提前的问题,特点,就是一侧上肢或者下肢,就是我们讲的“但臂不遂”,或者指尖、指端、舌尖的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或者数天,象我在《绪言》里,还给大家讲过一个恶性肿瘤的病例,他首先出现的不是麻木,而是“即重不胜”,先前可能是数小时,或者是几天,数天之内,他有一个先兆的表现,动脉硬化病,就是我们最常见的,它会发展成“即重不胜”,从麻木不仁到“重不胜”,甚至于直接“中脏腑”了,这是第一,最常见的。

第二,麻木不仁,我觉得,中毒或者营养缺乏,也会出现肢体的麻木。

比方说,中毒,包括刚才我说的,乌头(乌头碱)、附子,若中毒的话,也会出现唇舌的麻,或者是肢体、肢端的麻木,如果说有点瞑眩,如果不重的话,那是药物得效的表现,瞑眩反应。

但是,麻木,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那可真就得用解毒办法了,我说这个,就是药源性的致病因素,营养缺乏、不良,我看现在也挺多,有的小孩,特别是女孩子,为了减肥保持体形美,吃得少,逐渐地就形成月经周期紊乱,甚至闭经,有的闭经长达半年、一年以上,在她而言,不觉得是因为少吃饭怎么着,我认为,体形应该是健美,主食可以适当减少,但营养一定要均衡,如果营养缺乏的话,她也会出现肢体远端的麻木不仁,这和我们讲的中风先兆是两回事,这是应该注意鉴别的,而且临床常见的。

第三,就是感染引起的神经炎性麻木,除了表现为,肢体的麻感觉障碍以外,还有原发病的特有症状,比方,急性、多发性的神经根炎,这种有麻木感的病人,他首先出现的是发热,我们学校就有一位青年医生,跟着到俄罗斯去,参加医疗队,在那儿他就是,因病毒性感染,可是那时候没有特效药,另外,治疗上也是费用很高,治疗稍微延迟了一下,结果搞得不仅是麻木了,而且下肢行动几乎就是残废了,现在他就是中、西医综合治疗,当时看到病情控制不了的话,提前回国,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就不至于这样了,他长得确实很好,美男子,结果现在行走的步态,和原来大不一样,所以,这一定要引起重视,感染引起的麻木,就是感染性神经根炎。

还一类,就是压迫性麻木,我亲身体会过,1984年的时候,突然地怎么站不起来了呢?后来,第一感觉,就是脚趾头,从哪最明显呢?就是臀部,坐骨神经所循行的部位,咱们说,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一直到脚趾头,麻得就象过电一样,这真是风驰电掣一样地疼痛剧烈,不可屈伸,当时拍片子,根本看不出来腰椎间盘,有什么变化,从骨头找病因找不出来,骨科的老专家们告诉我,说“你这是退行性变,劳伤还是外伤?”,我说,“肯定劳伤啦!”,最严重发作的时候,就干脆不能翻身,也不能动了,就得是按照中医的,牵引、推拿按摩进行治疗,我这个病现在已经10多年了,就是保守治疗,所以,我非常相信我们中医,对于骨节间的病,治疗办法非常好,和我相应的前后得病的一些人,有的人就做手术了,结果手术后,他也离不开腰围子(护腰),我认为,这个病在护理上,一定要减少弯腰,应该坐硬板凳,躺硬床,这些都得注意,就是护理要跟上,这个病是神经受压迫来的,所以,脊柱骨质增生性的麻木,包括我说,我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些问题,都是,包括刚才讲的“风湿四病”,它以疼痛为主症,有的影响到神经,他也会出现兼有麻木的,这是压迫性的麻木。

还有一点,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就是我们,上次讲百合病的那种异常感觉,这就是中、青年人,有的比较多发,这种麻木,它是部位不固定,病情也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要说犯病,他形容起来比谁都重,你让他做一些相应的检查,却没有变化。

比方我刚才说,早期,你查血常规,类风湿因子,他得有白细胞升高,伴有发热的症状,你若查类风湿因子,它得有标志,这个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型的,什么也查不出来,他也有游走性疼痛的表现,但是部位不确定,这就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所表现的麻木,刚才我说,脊椎压迫,大概最常见的是什么呢?就是颈椎病,颈椎病现在也挺常见的,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劳动强度增强,或者总是伏案工作,使颈椎病更常见,从“肌肤不仁”来说,需要鉴别诊断的就提示这么些,也是咱们中医门诊里面,最常见的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我想说的就是“中经络”,中风的“中经络”这部分,象腔隙性脑梗塞这种病人,大概找中医的不少,“腔梗”(腔隙性脑梗塞简称),发病率高,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不象咱们说的,非得是猝然昏倒,他这未经昏仆,有的时候可能好好的,就是逐渐、逐渐地,病情进展到自己感觉不正常的时候,再去做脑CT,才看出是个“腔梗”,有的是多发性的,有的就是一点点,初起,比较轻微的,所以,中经络,我讲的是属于“即重不胜”的,或者是运动有点障碍的这种情况,属于“不遂”的这一类,基本病因,就是持续性的高血压、高血脂,微动脉的粥样硬化,还有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它必须具备糖尿病的病史。

这个,昨天在复习,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上,我提到了,关于“内伤积损”的问题,“内伤积损”,我觉得要按照我们,这次讲的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进行脏腑经络辨证。

首先说,为什么发病年龄提前,咱们从《素问·上古天真论》,能看出来,男子是“五八肾气衰”,所以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三十几岁,三十八、九岁,就有动脉硬化,有的出现中风,这就是肾气衰的根本。

若是老年人,就是肾元不足,元气不足了,作为肾,先虚以后,对肝的功能影响,就是水不涵木,因此,高血压、高血脂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不得考虑,是源于肝阳、肝火,轻者是肝火上炎,重者就是肝阳上亢,所以,水不涵木,是木少滋荣这个情况,对肝木的影响,所以,表现为咱们经常看到的症状,治法上,就得是滋水涵木,或者是清肝平木这样的一些治法,作为母子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到心,所以,这个病位上,若是西医,他就盯着心电图,就去治心,他为什么没有咱们这个整体观,或者按照五行生克制化原理来考虑,使疗效更好呢?我觉得,“腔梗”的问题,就是最能结合我们前面讲的理论,再结合咱们对“中经络”的分析,我现在说,从肾影响到肝木了,肝旺证尤其常见,因此由肝木又影响到心了,是肝火的偏旺。

或者说,再有一类,就是心气大伤,有的时候,有的老年病人,表现为气阴两伤,冠心病、糖尿病,为什么气阴两虚型多见呢?我觉得,和咱们认识有关。

还有一个,就是心气大伤以后,作为心主血脉的,这个“发动机”、“司令部”,出问题了,对脾、对宗气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什么叫“宗气”?这又是基础的知识,是以肺呼吸的、自然界的清气,积于胸中,胸为气海嘛,气到这胸中了,必须得和脾胃生化的,精微物质、精微之气聚于胸中,然后脾气散精,上升于到肺,肺才能敷布。

所以,宗气在胸,为气海这地方,直接影响到脾,这个“宗气”实际上联系到脾土,宗气不足,所以它无力推动“宗气”,上升于脑,就是说,心气大伤以后,或者是气阴两伤的病人,他肯定宗气不足,宗气不足,它无力推动,宗气上升于脑,可能讲基础的时候了解到,肾通于脑,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

现在说,如果宗气不能上升于脑,脑脉失养,所以,气虚而血涩,或者气虚而血瘀,清空失调,或者说是清空失润,这就是说,为什么崇尚,益气活血法,以补阳还五汤为典型的例子?对“腔梗”,可以说也是一个有效的基础方剂,我觉得,这个疾病的全过程,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正好和我们昨天所复习的,中风的病因联系起来了,从整体出发来看待,而不是一段一段的,也不是从某一个历代医家,你说、我说,不知所云,谁说的对?拿不准。

我觉得,按照张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看到人体内部的环境里面,五脏,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种从整体观念出发,我觉得,用来解释,“腔梗”的主要病机,很有道理,给大家参考。

再一个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痰和瘀和谁搏结的问题,作为“腔梗”,就是风、痰、瘀为标。

刚才说的五脏之间的关系,是正虚的问题,标实,标实到哪去了呢?是风和痰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从鳖甲煎丸给我的启发,开始重视痰、瘀是什么时候,是我讲《水气病》篇的时候,讲“血不利则为水”,这个水血互患的立论,我再回想鳖甲煎丸提到的,它之所以形成癥块,癥瘕痞块,是因为疟邪和痰、瘀互结,现在我来讲中风的发病,为什么在治疗上,都想到痰、瘀了?实际上,原理即,张仲景的“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也就是痰、瘀相关了。

痰、瘀相关的理论,从1981年开始,有一位叫董汉良的人,在《中医杂志》上,首先提出痰、瘀相关理论的看法,那篇文章给我的启发很大,当时我的先生,正好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就定为,“痰阻、血瘀,在中风发病与治疗中的地位”,答辩的时候,当时有些老专家提出疑问,脑出血还要活血化瘀吗?现在看来,真就是痰浊、血瘀,在中风发病过程中,或者是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发病,还是治疗过程中,的确占有重要地位,现在,溯本求源,我觉得张仲景在理论上,就是一大贡献,在整个疑难杂症里面,他对病因、病机的认识,特别是对“本虚标实”,这样一个病情的认识,本虚为什么呢?它要产生病理性产物的,病理性产物,它又是一个致病因素,所以,它会在临床上,出现各种各样的相应症状。

你要根据证候,再来辨证施治,有其证用其方,这是不一样的,就“腔梗”来说,风、痰、瘀为标的问题,这就是在肝、肾、心,阴阳失调的基础上,比方说,情志不调了,这些病人,不管他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肯定是有生活事件的严重刺激,情志不调,郁而化火,所以急性发病,首先表现的,就是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的话,昨天讲的,如果出现神识的障碍,意识障碍,首先是“即不识人”,他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有的就是几小时的,或者还得几天,才能醒过来,这都不一样。

急救,比方西医的急诊,接诊的时候,他(病人)有时候出现昏迷,他若真是脑栓塞,马上就用进口溶栓的药,所以,有的时候,这样的病人到咱们这里就诊,咱们就是看什么呢?“腔梗”以后恢复期的治疗,或者后遗症的治疗。

我说这个,是不是咱们得实事求是的说,所以,语言蹇塞,口眼斜,半身不遂,这个阶段,有的时候,也是因为五志化火,特别是饮食失宜,他也不好好吃饭了,所以,饮食失宜,伤及脾运,也是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