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完整版)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患者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中风导致脑血供不足,气血运行障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不畅。
下面是一则中医医案,供参考:
主要症状: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诊断:中风后遗症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 主方:活血化瘀汤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6克,阿胶5克,当归10克,生地煎汤内服。
- 辅方:通络活血汤
组成:三七1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川弓30克,白芍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 另外,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加减方药,以调理脏腑功能。
2. 针灸治疗:
- 选取穴位:足三里、合谷、涌泉、太溪等穴位;
- 针刺手法: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如缓刺、波罗针等;
- 针刺次数:每周3次,每次针刺20-30分钟;
- 针刺疗程:治疗至症状明显好转、功能恢复为止。
3. 中医推拿:
- 采用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腧点,促进血液和气的循环,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注意事项:
-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
-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配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以上是一则中医医案,但请注意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是不同的,所以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风后遗症的概述
2.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3.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4.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5.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6.结语
正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遗留下的一系列症状,包括肢体瘫痪、关节僵硬、行走不便等。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组成:海风藤、秦艽、牛膝、杜仲、桑寄生各 15 克,巴戟、白芍、木瓜、制附子、狗脊、木香各 20 克,薏苡仁 50 克,肉桂 10 克,白醋 15 毫升 (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
功效:用于中风后遗症,症见关节僵硬,行走不便。
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组成:桂枝、川椒、寻骨风、桑枝、槐枝、桃枝、椿枝、茄根。
用法: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取药汁,兑热水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每天两次,5 天为一疗程。
功效: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根据患者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功效:针对不同的症状表现,辨证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结语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中风后遗偏瘫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方案 , 将其分为阳亢血瘀 、 血 虚挟 瘀 两 种类 型并 进 行对 症 治疗 , 每组 各 有 患者 4 0 例 。男 性 患者 5 1 例, 女性 患者 2 9 例; 年 龄 范围为 5 1  ̄ 7 9 岁, 其 平均
年龄为 ( 6 5 . 2±4 . 4 ) 岁; 偏 瘫 时 间 范 围为 6  ̄ 2 4个 月 , 其 平 均 偏瘫 时 间为 ( 1 1 . 2 士2 . 5 ) 个 月 。所 有患 者均 因 为形成 脑血栓 、 脑 溢血 、 脑栓 塞 等脑 血 管意 外 引发 。患者 肌 张力 程 度在 0  ̄ 1
忍冬 藤 1 5 g 、 桑枝 3 0 g以及 3只全 蝎 。患者 在病发 后第 4天服
用 药物 。服 用方 法如 下 : 水 三碗 半 煎 , 存八 分 。渣水 两碗 , 煎 存六 分 , 分 早晚服用 。1 个疗 程为 3个 月 , 共 需治疗 2个疗 程 。
( 下转 第 1 6 1页 )
2 . 5 用药情况和预后情况
本 组 6例 使用 中药 制剂 出现 不 良反 应 的患 者 中 , 5例 患 者为单独用药 , 占( 8 3 . 3 3 % ) , 剩余 1 例 患 者 为合 并 用 药 , 占 ( 1 6 . 6 7 %1 。其 中停 药后 自行恢 复 没有 进 行 处理 的 患者 4例 , 占( 6 6 . 6 7 %) , 经对症 处理后恢 复 的患者有 2 例, 占( 3 3 . 3 3 % ) 。
( 上接 第 1 5 9页 )
根 据 中 医辨 证 对患 者 进行 分 型治 疗 , 主要 如下 : ( 1 ) 血 虚 挟瘀 、 经络 阻滞类 型患者 。对此类 患者治 疗原则 为和血 活血 、 通络 化瘀 , 药方组 成如 下 : 地龙、 桃仁、 当归、 赤芍 及川 芎 等各 1 0 g , 红花 4 g , 葛根 1 5 g , 2 0 g 鸡血 藤 、 1 2 g丹参 以及 3 g田七 。患 者病 发 后 4  ̄ 8天 服用 此 药方 ; ( 2 ) 阳亢血 瘀 、 经 络 阻滞 类 型 患 者 。对 此类 患者治疗 需遵循 平肝潜 阳与化瘀通 络 的原 则 。药 方组成 如下 : 地龙、 归尾等各 1 0 g 、 红花 4 g 、 天马 6 g 、 冲 田七 3 g 、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中风后遗症(编码为:A07.01.01.05 )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编码为:I69.300)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 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经典【文献摘要】《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中风后遗症的经方及时方辨证论治展望

要结合性地考虑前期中风阶段的病机关键,正是由于中风的病机未加以诊治,才会演变为当下的诸般遗留疾病。
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曾有中风相关疾病与足厥阴肝经有密切联系,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肝风妄动是中风的病机所在。
因此,当疾病演变至中风后遗症的环节时,应主要解决肝风内动及肝阳上亢问题。
肝为将军之官,从属风木,水火炽盛,容易自内生风,当肝阳上亢、肝风妄动时治法上要潜阳降逆、平息肝风,在中风急性发作时,镇肝熄风汤常常被医家所引用。
此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善于治疗内生之肝风,以患者素体肝肾阴虚为主,使得肝阳偏亢,阳亢易化风而致气血逆乱,因为肝肾阴虚,阴液不足滋养,所以会出现烦热、面红、耳鸣的现象,当疾病急性发作时以治标为主。
当疾病已然发展至中风后遗症时,疾病处于缓和阶段,当以治本为主,故在治疗时以滋养阴虚为本,渐而平肝熄风。
方中龙骨、牡蛎、龟板、白芍都可潜阳滋阴、镇肝息风,玄参、天冬又可滋补阴液,滋水涵木,可引动肺脏的清肃之气下行,制约厥阴肝木的妄动,原方中有一味茵陈,其性娇嫩,张锡纯评价该药为青蒿之娇嫩者,用以疏理肝气,顺应足厥阴肝性,在众药中对足厥阴肝经的治疗起到恩威并施的作用。
书中记载,临床中有患者脑中常自觉发热,烦躁不宁,现代医疗系为脑充血证,医家谨守病机,论为阴虚阳盛,肝阳上亢,予原方内服治之,牛膝一两、龙骨、牡蛎、龟板、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麦芽、茵陈二钱,水煎服,连服数剂,脉象平和,疾病向愈而将药停服。
有研究团队就镇肝熄风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研究表明,镇肝熄风汤能够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的诸多症状,兼具开通之效。
百病皆由于脾胃虚弱所生,太阴脾与阳明胃为后天之本,许多后世医家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却容易忽略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调制,若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长期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厥阴肝脏也难以储藏足够的血液,故在疾病治疗中可辨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而论治。
健脾胃二经以促气血化源,充养肝血以补养足厥阴肝经,以达到潜阳补阴的效果。
中风病恢复期后遗症期中医药治疗

闭证—痰火瘀闭证〔阳闭〕
起病急骤,神识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 遂,肢体强痉拘急,颈强身热面赤,气粗 口臭,躁扰不宁,舌质红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苔黄腻,脉 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 盛,气血上逆,神窍闭阻。
闭证—痰火瘀闭证 〔阳闭〕
应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常用羚角钩藤汤加 减。以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肝 息风;胆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 热化痰;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假设痰热 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 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 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代赭石等 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 厚加生大黄、枳实;痰热伤津,舌质干红, 苔黄糙者,宜加沙参、麦冬、石斛、生地。
2.与痫病鉴别 都有卒然昏仆的见症。而 痫病为发作性疾病,昏迷时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或作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 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 居多。
3.与厥病鉴别 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 般移时清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 斜、言语不利等症。
4.与痉病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 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 神昏,但多出如今抽搐以后,无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等病症。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 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三、诊断要点
〔一〕诊断根据 〔二〕病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一〕诊断根据
1、具有突见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 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 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 前兆症。
闭证—痰浊瘀闭证〔阴闭〕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 感觉减退或消失,神识昏蒙,痰涎壅盛, 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舌质紫 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中风后遗症的辨证分型与康复用药

中风后遗症的辨证分型与康复用药
中风也叫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由于中风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
中风虽然有相同类似的症状,但形成的病因是不同的,不同病因形成的中风康复起来用药是不同的,如:气虚血瘀型的就得补气为主加上活血化瘀的药,阴虚引起的中风康复就得以滋阴活血化瘀为主。
下面把常见的中风证型与康复用药给大家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康复用药:这个证型是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症状的,如:无力,脉沉,怕劳累,体倦等为主要表现。
这个证型的中风康复可以用黄芪颗粒来补气,联合溶栓脑通胶囊打通脑络。
二、肝肾阴虚型的中风后遗症康复用药:这个证型的中风患者是以阴虚血少导致的血瘀。
在康复时要以滋阴补血加活血化瘀为主要用药。
这个证型的中风患者可见舌红无苔,手脚发热,爱盗汗,口干等。
这个证型的中风可以用归芍地黄丸来滋阴补血,用溶栓脑通胶囊来打开门瘀阻的经络。
三、痰浊阻络型的中风后遗证康复用药:这个证型的中风患者是以痰浊,痰粘导致的血瘀阻络。
症状以痰多而粘,舌苔厚不易刮下为主要表现,康复用药是以清气化痰联合活血化瘀通脑络的药为主。
推荐清气化痰丸联合溶栓脑通胶囊。
对证一碗汤,不对论船装。
对证用药,提高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遗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后遗症系中风发病半年以上而某些临床症状、体征未能消失。
中医认为中风的形成,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原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
本病病位在脑,但和肝、脾、肾、心等脏器密切相关。
论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其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其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临床如能正确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及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在“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
按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
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之症俱在,乃瘀血、湿痰阻络而成,故治宜标本兼顾。
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大致可分以下几型,并需随证加减。
1.气虚血瘀型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腻或有齿痕,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0g。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
如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以益气通络;上肢偏瘫重者加桑枝、桂枝以通络,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地黄、山茱萸等以壮筋骨,强腰膝。
半身不遂较重可加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活血通络;肢体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络;兼有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等化痰开窍。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肝肾阴虚型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健忘失眠,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熟地10g,山药15g,山茱萸10g,杜仲10g,枸杞子10g,白芍10g,玄参10g,天冬10g,龟板胶15g,鹿角胶15g,阿胶15g,丹参30g,当归10g,红花5g,鸡血藤15g.方中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白芍、玄参、天冬以滋养肝肾之阴,龟板胶、鹿角胶、阿胶等以补髓养阴,丹参、红花、鸡血藤以活血通络。
如大便干燥加肉苁蓉、当归、火麻仁以滋液润肠;失眠加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以养血安神,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眩晕头痛者加钩藤、石决明、龙骨以平肝潜阳;肢体强痉拘急着可加入全蝎、天麻、僵蚕等以熄风止痉。
3.风痰瘀血型证候:此型以实为主,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加减:半夏10g,茯苓10g,白术10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天麻10g,香附10g,丹参15g,大黄5g。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化湿;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脾运以化湿;又配以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泻热凉血,以防腑实,此大黄用量宜轻,以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
若半身不遂重者可加天仙藤、伸筋草、鸡血藤以增强活血通络之力;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枝以清热泻火;头晕、头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泻火。
中风后遗症除中医的辨证治疗外,还可运用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推拿及理疗等,同时应鼓励患者进行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