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微课1 (2)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7篇)《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总体设计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
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
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故都的秋微型课教案

故都的秋微型课教案《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下面是故都的秋微型课教案,欢迎阅读。
故都的秋微型课教案导: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其蓬勃,夏天有其妖娆,冬天有其庄重,秋天却有其深沉。
文人雅士歌秋,赞秋,悲秋,怨秋,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摇曳多情,姿态万千,你知道哪些关于秋的诗句?……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该是什么样一种情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走进他的《故都的秋》,去欣赏北国秋的姿态,去品味古都秋的秋味。
(听读全文)用一句话写出你听读的感受。
1、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往往一抓标题,二抓首尾段。
从标题看本文写了什么?秋。
抒发了什么情感?怀念。
从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看本文写了什么?秋味;抒发了什么情感?挚爱。
学习本文应该主要抓住两个字:景和情。
2、整体感知二:1)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2)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为什么?(言之有理即可)a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方法:1、美读法。
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
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制作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融入了郁达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
(板书题目) 我们主要通过1、美美地听;2、美美地读;3、美美地品;4、美美地练四个环节来品味《故都的秋》的美。
二、美美地听:听读配乐朗诵,思考: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描写了哪几幅秋景图?(播放情景交融的flash朗读课件)明确: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幻灯片)三、美美地读、美美地品:1、全班齐读思秋、恋秋两部分。
2、学生找出最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A、找出关键词语。
B、比较不同句式。
C、体会深层含义。
D、诵读精彩片段。
故都的秋微课1 (2)

《故都的秋》微课1●教学目标(1)学习对比分析的艺术手法、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2)体味作者这样写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细节分析南国和北国秋的特点。
(2)难点:对比分析南北国秋,理解作者的意图,情感。
●教学时间:15分钟。
●教学过程一、导入《故都的秋》,顾名思义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天。
那么他就仅仅只写了北平的秋么?(学生回答:不是,还写了南国的秋。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郁达夫又是怎么写南国之秋的,题目明明是《故都的秋》写南国之秋的目的又何在呢?二、具体研读。
1、作者如何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南国之秋的段落,请同学们朗读文中的第2段和第13段)2、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3、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以江南之秋衬托故都之秋,通过两者的“秋味”的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4、在结构安排上为什么要一前一后的写南国之秋?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与“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念。
5、文中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明确:第1段和第14段。
第一段写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对故都秋的眷念之情。
“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念”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第1段和第14段自然就构成了前后呼应。
6、总结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衬托出故都秋味的美,更切合他的心境。
同时呢,我们也因此学到了一种写作技巧——就是当你要赞颂一样事物的时候,写一样事物与之对比,形成一种取舍,更加突出自己所赞颂的事物。
在写作的时候结构上应注意前后呼应。
所以在下次我们写作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种技巧。
7、作业运用对比的手法,一段文字。
【语文】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故都的秋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四、课堂检测
二 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故都的秋第二课时
课题
《故都的秋》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2

故乡是心灵深处 永恒的归宿,远离家 乡的游子用笔写下了 一首首感情真挚的作 品,丰富了我们的文 学世界,你有否找到 一些关于“思乡”的 作品呢?
ppt课件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S形驼背的 (详)
的直 立
(略)
ppt课件
请同学样思考下面的问题:
(一)、作者回忆往事旧景,为什 么要围绕榕树这个中心?
答:这是因为故乡的榕树给了作者
太多美好的回忆。
(二)、哪么,这些美好的回忆都 有些什么呢?(要求:每件事用一句话概括)
ppt课件
作品中的哪 些句子或段落能 引起你的共鸣? 为什么?它有否 令你想到自己家 乡的一些人、一 些事?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 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 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ppt课件
在离家千里的游子 的心中,总有一种牵 挂,美丽而忧伤,那 就是“乡愁”。
《故乡的云》牵动 了费翔的思乡情, 《故乡的榕树》又牵 动了谁的乡情呢?
笛声在诗歌中的作用:衬悲情,引乡情
我国古代乡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鸿雁、明月、笛声、浮云、落日、
黄昏、暮色等
常用的表现手法:借物抒情 寄情于物
ppt课件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几个 地方的榕树?
香港住所榕树 眼前 大陆故乡榕树 回忆 大陆故乡榕树 眼前
ppt课件
• 文中共写了故乡的多少棵榕树?哪棵 是详写,哪棵略写?
故都的秋教学10min微课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一、引言《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
本文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切热爱和眷恋,以及对秋天的独特情感。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主要围绕“秋之声”作为切入点,探讨《故都的秋》中对于秋声的描绘,以及秋声在《故都的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都的秋》中所描绘的秋声,对于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之作用,培养学生以小见大分析文本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课前预习、课前朗读课文、课堂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找到秋声在《故都的秋》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探讨秋声的意义,以及作者对秋声的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玩味与怀念之情,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场景导入——秋天到了,同学们可以发现我们身边的哪些变化吗?最明显的变化是树叶颜色的变黄,天气的转凉、桂花的开落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身体感受到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秋天也有自己的声音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中,秋天独特的声音都有哪些吧?2. 初步感知: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回答对秋声的描绘在文章中的哪个位置。
(1)第三段: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2)第四段: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3)第五段: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4)第7、8、9段: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14.1《故都的秋》第1课时课件 (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心的宁静
悲凉
静
静
悲凉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秋色
碧绿、淡淡、 蓝白、枯黄
秋声 飞声
秋形
破屋、破壁腰、 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合作探究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 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 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 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 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合作探究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 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7-10段 第11段
合作探究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枣子树:屋期。 清冷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 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合作探究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微课1
●教学目标
(1)学习对比分析的艺术手法、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2)体味作者这样写所要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节分析南国和北国秋的特点。
(2)难点:对比分析南北国秋,理解作者的意图,情感。
●教学时间: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都的秋》,顾名思义写的是故都北平的秋天。
那么他就仅仅只写了北平的秋么?(学生回答:不是,还写了南国的秋。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看郁达夫又是怎么写南国之秋的,题目明明是《故都的秋》写南国之秋的目的又何在呢?
二、具体研读。
1、作者如何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南国之
秋的段落,请同学们朗读文中的第2段和第13段)
2、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3、作者写南国之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以江南之秋衬托故都之秋,通过两者的“秋味”的对比,突出北
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
比较的表现手法。
4、在结构安排上为什么要一前一后的写南国之秋?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与“色彩不浓回味
不永”的特点,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念。
5、文中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
明确:第1段和第14段。
第一段写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
写对故都秋的眷念之情。
“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念”是在离开故都
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第1段和第14段自然就构成了前后呼
应。
6、总结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衬托
出故都秋味的美,更切合他的心境。
同时呢,我们也因此学到了一
种写作技巧——就是当你要赞颂一样事物的时候,写一样事物与之对
比,形成一种取舍,更加突出自己所赞颂的事物。
在写作的时候结构
上应注意前后呼应。
所以在下次我们写作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这种技
巧。
7、作业
运用对比的手法,一段文字。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1段)
对比突出对北国
秋的喜爱南国之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2段)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1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