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天疱疮)中医诊疗方案
中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验案1则

山 西 中 医 2021年6月第37卷第6期 SHANXI J OF TCM Jun.2021 Vol .37 No .6·3·品,冰伏邪气,凉遏气机,且苦寒伤阴,阴愈亏,火愈炽,故疗效欠佳。
针对其内有郁火,外有湿热之病机,选用消风散加减以疏解郁热,健脾燥湿。
方中荆芥、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既宣在表之邪,又透内郁之火,宣畅气机,给邪以出路;当归、生地黄滋阴凉血,既养已失之津,又防郁火伤阴;茯苓、白术、陈皮健脾燥湿,脾健则湿自除;桑白皮、蛇床子祛风止痒;合欢皮解郁宁心;甘草调和诸药。
5 结语传统医学认为浸淫疮的病机是心火脾湿受风所致,故其治疗多以清热利湿为主。
但过用寒凉有损伤脾胃的弊端。
笔者认为,“火郁发之”理论是浸淫疮过程不可忽视的治法。
采用宣透法治疗可以因势利导,宣发郁火,使外邪得解,怫郁得散。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轻清宣透的中药宣透郁热,畅达气机,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为中医治疗浸淫疮提供较为完整的临床思路。
(收稿日期:2021-02-26)本文编辑:宋雨中药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验案1则白 云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中医药疗法;验案中图分类号:R758.66,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6-0003-01作者简介:白云,女,副主任医师,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妇幼保健院 (莘县 252400) 。
类天疱疮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大疱性皮肤病,因其皮损类似天疱疮,故名类天疱疮,病程长,预后良好。
临床特征是在红斑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疱,疱壁较厚,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
笔者近来用中医辨证治疗1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魏某,女,83岁,2019年12月24日初诊。
全身起红色风团伴瘙痒半月。
患者半月前全身起红色风团伴瘙痒,自行服用抗过敏药物,现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皮肤发紧,结合病理检查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
刻症见:胸、背、腋下可见散在多处水疱,水疱发生在红斑基础上,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疱壁紧张,侧壁内凹,呈钝角,清亮透明,尼氏征阴性,口腔上腭部位可见小片糜烂面,伴烦躁,面色不华,纳差,手脚浮肿发胀,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1例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起水泡、破裂和结痂。
本文报道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病例。
病例患者,男性,60岁,主诉皮肤瘙痒已有2年,出现多处皮肤破溃,伴有水泡和结痂。
患者家族中有一人患有类似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多处皮肤红斑、破溃、渗液,局部伴有水泡和结痂。
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抗核抗体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和C3水平升高。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
治疗方案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方面,患者首先接受了口服皮质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Prednisone)和阿司匹林(Aspirin)。
泼尼松用于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皮肤病变,阿司匹林用于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活跃,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
治疗初期,患者口服泼尼松每日40mg,逐渐减量至每日维持剂量20mg。
阿司匹林口服每日160mg。
中医治疗方面,患者接受了中成药复方逍遥丸和丹参酮合剂的治疗。
复方逍遥丸主要成分有逍遥散、逍遥散、败酱草、五味子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丹参酮合剂主要成分有丹参、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
治疗初期,患者口服复方逍遥丸每日一次,丹参酮合剂每日三次。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进行了中西医结合的外治疗法,包括外用中成药和现代药物的结合。
外用中成药以乌药散和玉屏风为主,外涂患处,每日两次。
乌药散主要成分有乌贼骨、乌贼骨、熟大黄等,具有祛风清热、收敛止痛的作用。
玉屏风主要成分有天花粉、硫黄、白芷等,具有抗菌、抑制炎症的作用。
现代药物方面,患者使用了外用类固醇药物如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和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Itraconazole)。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皮肤病变明显减轻,瘙痒感减轻。
实验室检查显示抗核抗体水平下降,血清IgG和C3水平趋于正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

[】陈艺坛 ,陈志斌 ,潘云虎. 2 肺部 空洞性病变的影像 学诊 断
[】 临床 军 医杂 志 ,2 0 , 3 3: 7 —7 . J. 0 4 2( ) 4 5
不 同程 度 的 分 叶 ,2 7例病 例 中 中心 性 空 洞 1 例 ,约 占 6 %, 7 3
时需结合临床和细胞 学资料进 行定性。
参 考 文 献
【】马大庆 . 1 肺部 空洞影像 的鉴别诊断 … . 中华放射 学杂志 ,
2 4, 1 7. 00 :
与文献报道相似 。本组 l 0例偏心性 空洞有 9例表现 为近肺 门
示 结 核 空洞 与肺 癌 空洞 两 者 表 现 有 较 明显 不 同点 , 可 以 鉴 别 。
2 例空洞的直径为 3 1 7  ̄7 mm,平均直径 为 4mm。2 3 7例 空洞均为厚壁空洞 ,形态表现多样, l O例 为偏心性 空洞 ,1 7 例为中心性空洞,洞壁 厚薄不均 ,2 O例外壁呈分 叶状 ,多 有 短毛刺, 2 内壁有 结节样突起。 2例 平扫空洞壁 的 C T值约 1 ~ 5 2H 7 U,平均 2 HU,行增强扫描 的 1 I 5例病例 ,增 强后空洞壁
2 1 年 3月第 1 第 0 00 9卷 6期
C ia a hC r hn Hel a t e
・
经验交流 ・
例直接 由手术后病理证实。
12 方 法 .
的强化较显著 , 这是 因为癌性空洞洞壁是 由血供 一般较丰 富的 肿瘤组织构成 , 以增强扫描后的强化表现较 明显 。 所 肺癌空洞 作 为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癌的一些直接和间接征象对 肺 其诊断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组病例 中有 部分病例可见支气管狭 窄或阻塞、卫星灶 、局部胸膜增厚、胸膜 凹陷征 以及不同程度 的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 大。 在临床 工作中, 肺癌空洞常需与肺结核空洞 、 肺脓肿空洞、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天疱疮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中医通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1. 中药疗法:常用中药如白茅根、枳实、苦参、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等作用的中药来治疗天疱疮。
中药可以内服或外用,并根据病情进行调配。
2. 中药汤剂浸泡:将中药配方煮成汤剂,然后用药物汤剂浸泡患处,具有消炎、杀菌、止痒的作用。
3.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或刮痧等手段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气血平衡,改善身体的防御机制,增强抵抗力。
4. 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刺激皮肤,促进局部气血循环,改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供应,促进皮肤修复。
5. 中医饮食调理: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人的病情可能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最好在就医前咨询中医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

大疱性皮肤病天疱疮的中西医治疗良方天疱疮( Pemphigus)是一种由于表皮棘层细胞松解所致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
在正常皮肤、粘膜或红斑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松弛性大疱,多见于中年人,预后较差,有特征性的免疫学所见。
清《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火赤疱》谓:“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赤者为火赤疮;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
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未破不坚,疱破毒水津烂不臭……”。
其天疱疮近似于现代医学的寻常性天疱疮,火赤疮近似于红斑性天疱疮。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各型天疱疮患者血循环中均存在有抗角朊细胞间物质抗体,而且抗体滴度与病情轻重平行。
在表皮器官培养中加入天疱疮患者血清,48~72小时后可在基底细胞上部出现棘刺松解现象。
棘刺松解的发生可能与抗原抗体结合后产生的蛋白酶有关。
已证实天疱疮抗体与角朊细胞结合后,可使表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后者使纤维蛋白酶系统激活而导致棘刺松解。
天疱疮抗原存在于角朊细胞的连接蛋白桥粒,为糖蛋白,寻常性天疱疮的抗原分子量为210000U(道尔顿);红斑性天疱疮抗原为桥粒芯糖蛋白,分子量为16000U。
天疱疮常与其他自身免疫病如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合并存在。
烧伤、药物(长效青霉胺、保泰松、利福平)可诱发天疱疮。
2.病理天疱疮共同的基本组织病理变化是棘层松解,形成表皮内裂隙和水疱。
疱腔内有棘层松解细胞( tzanckcell)。
这种细胞较正常棘细胞大,圆形,细胞间桥消失,核大而深染,胞浆均匀呈嗜碱性,核周有浅蓝色晕,具有诊断价值。
各型天疱疮的病理特点为:①寻常型:裂隙或水疱位于基底层上方。
疱底有不规则的乳头向上生长,覆有一层呈“墓碑”状的基底细胞,即所谓“绒毛”。
②增殖型:早期损害与寻常型相似,其后绒毛形成和表皮突下伸更显著,棘层肥厚,表皮内可见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所组成的微脓肿。
晚期呈乳头瘤样或疣状增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张力亢进 , 双巴氏征( )舌质淡黯, +。 苔薄黄 , 脉弦滑, 其余系统检
查未见异常。 皮肤种隋况 : 四肢皮肤散在抓痕, 红斑 , 散在 4c x m 5c 1 mx m水疱 , 壁较厚 , l m~ c c 疱 疱液清 , 氏征 阴性 , 尼 部分水 疱破溃 , 可见鲜红色浅表糜烂面 , 双足红肿 , 可见脓疱 , 压痛 明
见异常。右下肢水疱处皮损行组织病理检查 : 表皮下疱 , 内 疱
嗜中性粒细胞及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 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 疱 顶表皮大致正常 ;真皮浅层血管丛周 围及乳头有淋巴细胞及
数量不等嗜酸 l粒细胞浸润 , 生 符合类 天疱疮诊断。 见图 2 中医 。
图 3 入院治疗 1 d后临床 照片 0
( 京 中医药大 学东方 医院 , 京 107 ) 北 北 00 8
关键词 : 大疱性类天疱疮 ; 泼尼松 ; 清开灵注射液 ; 中药汤剂 中图分类号 : 7 86 R 5. 6
1 临床 资料
0 7 0 — 16 0 1 7 — 7 9 2 0 )3 0 8 — 2 诊断 : 天疱疮 ( 脾虚湿热下注证 ) 。西医诊断 : ①大疱 性类天疱
局部抗感染 , 消炎 , 促进疮 面修复。中医辨证为脾虚 湿盛 、 热
毒 内蕴 , 以健脾除湿 , 法 清热解毒 为原则 , 5 予 %葡萄糖注 射
液 5 0m + 0 L 清开灵注射液 ( 北京中医药大学 药厂)0mL 次 , 4 / 静脉点滴 , 次/ , 1 d 以清热解毒 。 中药拟方 : 黄芩 l g炒薏苡仁 0,
维普资讯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 性病学杂 志 2 0 0 7年第 6卷第 3期
・
1 7・ 8
2 , 0 紫花地丁 1 , g 0g 当归 1 , 0g丹参 1 , 5g水煎服 , 剂/ 。治 1 d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及中西结合治疗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及中西结合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发于表皮下的大疱性皮肤病,属于中医的“火赤疮”,“天疱疮”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总由心火脾湿内蕴,外感风热毒邪,阻于皮肤而成。
典型损害为泛发周身或局限分布于皮肤上的张力性水疱或大疱,水疱紧张坚韧、不易破,尼氏征阴性;破溃的糜烂面易于愈合;粘膜损害少、轻易愈;易反复发作,预后较好。
1 诊断要点1.1临床表现:①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
②局部于某部或周身泛发的张力性水疱或大疱,疱壁紧张坚韧、壁厚,不易破裂,尼氏征阴性。
③水疱散在分布,破溃后的糜烂面常能很快干燥结痂,愈合较快,痂脱落后常遗留色素沉着。
④粘膜损害少且轻,且糜烂面易愈⑤此病反复发作,经过慢性,预后良好。
1.2组织病理:表皮下水疱不伴棘刺松解。
1.3免疫病理: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多数患者可检出血清有抗皮肤基底膜带的自身抗体IgG;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基底膜带有IgG和C3呈线状沉积。
2 临床治疗2.1中医辩证施治,红斑、水疱、糜烂,渗出,水疱不断新发,不易破溃,或见大部破溃后糜烂面,伴以发热,灼痛。
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心烦气躁,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利湿解毒方药:赤芍15g,粉丹皮20g,黄芩15g,黄柏15g,金银花30g,大青叶10g,生地黄30g,连翘20g,石膏20g,知母10g,土茯苓15g、车前子10g,甘草10g。
注:方中水牛角、赤芍、丹皮,生地黄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止痛;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清热解毒;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解肌退热;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身热除,心烦口渴减轻者,去丹皮、黄柏、车前子。
,糜烂,或有口舌糜烂,腹满纳差,胸闷,大便溏薄,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滑数。
治法:健脾利湿方药:茯苓15g,白术15g,薏苡仁15g,生地20g,扁豆10g、枳壳10g,山药20g,丹皮10g,金银花30g,半支莲20g,甘草10g。
王玉玺治疗寻常型天疱疮验案

王玉玺教授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学术 顾 问 ,博 士生 导 师 ,老 中医药专 家学 术经 验继 承人导师。从事 中医临床 、教学 、科研 5 0 余年 , 学验 俱 丰 ,擅 治疗 疑难 性皮 肤病 ,疗 效甚 佳 ,现将 其辨证治疗寻常型天疱疮验案二则介绍如下 。 案 1 :李 某 ,男 ,1 9岁 ,2 0 1 1年 1 2月 初 诊 。 面部 及 口腔 黏膜水 疱 3个月 ,疱 液澄 清 ,疱壁 薄而 松 弛 ,易 破 裂 ,尼 氏征 ( +),破后 糜 烂 面 淡 红 、 渗液多 ,有臭味 ,不易愈合 ,患处偶有瘙痒 ,手足 心热 ,大便每 日2 次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 。在 北 京 口腔 医 院病 理 检 查 示 寻 常 型 天疱 疮 。 中 医诊 断为 火赤 疮 。证属 湿热 内蕴 ,湿 胜于 热 。治 以清脾 除 湿 ,佐 以 清 热 之 法 。用 八 生 汤 加 减 。药 用 白术 1 5 g ,枳 壳 1 0 g ,白扁 豆 1 0 g ,芡 实 1 0 g ,黄柏 1 0 g , 栀子 1 0 g ,薏 苡仁 3 0 g ,泽 泻 1 5 g ,猪苓 1 5 g ,车前 子 1 5 g( 包 煎 ),地 肤 子 2 0 g ,土 茯 苓 3 0 g ,生 地 1 5 g ,丹 皮 l o g ,赤 芍 1 5 g , 白茅 根 3 0 g 。1 4剂 , 日 1 剂 ,水 煎 ,早 晚饭后 0 . 5 h口服 。外 用青 蛤散 在渗 出处干扑 ,结痂处香油调糊外用 ,日3 次。忌食鱼 虾 、海鲜 、辛 辣刺 激性 食物 。二诊 原 有水疱 干 涸 , 在头皮 、 鼻翼各发一粟米样小水疱 , 舌尖红苔薄白、 呈地图状剥脱 ,大便每 日2 次、偏于。上方加苍术 1 5 g ,茯苓 2 0 g ,黄芩 1 5 g , 连翘 1 5 g ,鬼箭羽 3 0 g , 沙参 1 5 g 。7剂 。青蛤 散外用 。三诊无 新水疱 发 生 , 鼻翼处水疱消退 ,皮色淡红 ,色素减退 , 手足心出 汗 。上 方 加黄 芪 6 0 g ,1 4剂 。四诊 面部及 口腔 的水 疱 未发 , 大便 每 日 1 次, 舌淡 红苔 薄 白。上方 1 4剂 , 巩 固疗 效 。半年 后 随访未 再 复发 ,肌肤 正 常 ,身体 健康。 按 :患者属脾运失职,水湿停滞 ,郁而化热, 湿热 内蕴 ,湿胜 于 热 。导师 以清脾 除湿 为 主 ,佐 以 清热 之法 。八 生汤 加减方 中 白术 、白扁豆 、芡 实 、 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车前子、泽泻 、猪苓 、土茯 苓 、白茅根清利湿热 ,黄柏 、栀子泻热燥湿 ,枳壳 宽胸理气 ,生地 、丹皮 、赤芍清热凉血 ,地肤子清 热利湿止痒。同时外用青蛤散清热解毒 、干燥 、消 炎、收敛。二诊原有水疱干涸 , 在头皮 、 鼻翼各发 粟米样小水疱 ,舌尖红苔薄白、呈地图状剥脱 , 故加苍术 、茯苓 、黄芩 、连翘 、 鬼箭羽、沙参健脾 利湿 、清热解毒、滋阴。三诊无新水疱发生,鼻翼 处水 疱消 退 ,皮色 淡红 ,色 素减 退 ,手足 心 出汗 , 故重用黄芪补气健脾 ,托毒生肌 。四诊诸症消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疱疮(天疱疮)中医诊疗方案
(2019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皮肤性病学》(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2017年发布的《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身起水疱,大小不等,发无定处,可遍及全身,伴痒痛难耐,未破不坚,疱破则毒水浸烂不臭,呈慢性病程。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临床皮肤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皮肤性病学》(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
(1)临床特点:好发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4种类型,还可有其他特殊类型,如副肿瘤性天疱疮、药物诱发性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和IgA型天疱疮等。
(2)临床表现:水疱发生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疱壁薄而松弛,尼氏征阳性,易破裂形成糜烂,表面可附有淡黄色痂;病程慢性,此起彼伏;偶见血疱、溃疡、组织坏死;可累及全身各处的皮肤,口腔、咽、喉、食管、外阴、肛门等处黏膜也可受累;表现为水疱和糜烂。
皮损愈合后可留有色素沉着;自觉瘙痒、疼痛、灼热等。
(3)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查:皮损处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内水疱、棘层细胞松解,免疫荧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棘细胞间IgG、IgM、IgA或C3沉积;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血清中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抗体,根据抗体滴度可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
(二)证候诊断
参考《中医皮肤性病学》(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2017年发布的《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1.毒热炽盛证
发病急骤,水疱迅速扩展、增多,糜烂面鲜红,或上覆脓液,灼热痒痛;伴身热口渴,烦躁不安,便干溲赤;舌质绛红,苔黄,脉弦滑或数。
2.心火脾湿证
身起水疱,新起不断,疮面色红,口舌糜烂,皮损较厚或结痂而不易脱落,疱壁紧张,潮红明显;伴见倦怠乏力,腹胀便溏,或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濡数。
3.脾虚湿蕴证
疱壁松弛,潮红不著,皮损较厚或结痂而不易脱落,糜烂面大或湿烂成片;伴口渴不欲饮,或恶心欲吐,倦怠乏力,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缓。
4.气阴两伤证
病程日久,已无水疱出现,疱干结痂,干燥脱落,瘙痒入夜尤甚,或遍体层层脱屑,状如落叶;伴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汗出口渴,不欲多饮,神疲无力,气短懒言;舌质淡红,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数。
二、治疗方法
参照《中医皮肤性病学》(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2017年发布的《天疱疮中医诊疗指南》。
(一)辨证论治
1.毒热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水牛角、生地黄炭、丹皮、金银花炭、莲子心、黄连、白茅根、天花粉、栀子、生石膏、淡竹叶、紫花地丁、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高热者加玳瑁,大便干者加生大黄、火麻仁。
(2)中药塌渍技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好后,用6-8层纱布浸湿后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病患局部,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0~10℃,塌渍时保持纱布湿润。
(3)饮食疗法:宜食清心解毒食物,如莲子汤、绿豆水、萝卜汤及各种新鲜蔬菜汤等。
2.心火脾湿证
治法:泻心凉血,清脾除湿
(1)推荐方药:清脾除湿饮加减。
茯苓皮、白术、黄芩、栀子、泽泻、黄柏、茵陈、枳壳、生地黄、麦冬、莲子心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心火炽盛者加黄连、灯心草;口腔糜烂者加金莲花、金雀花、藏青果、金果榄;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
(2)中药塌渍技术:选用凉血燥湿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好后,用6-8层纱布浸湿后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病患局部,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0~10℃,塌渍时保持纱布湿润。
(3)饮食疗法:宜食清心健脾食物,如莲子汤、冬瓜汤及各种新鲜蔬菜汤等。
3.脾虚湿蕴证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除湿
(1)推荐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茵陈、猪苓、车前草、白术、茯苓皮、黄芩、冬瓜皮、泽泻、黄柏、枳壳、陈皮,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皮损色红者加丹皮、赤芍;痒甚者加白鲜皮;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
(2)中药塌渍技术:选用解毒除湿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好后,用6-8层纱布浸湿后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病患局部,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0~10℃,塌渍时保持纱布湿润。
(3)饮食疗法:宜食健脾益气除湿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粥、芡实粥、茯苓饼及藕粉等。
4.气阴两伤证
治法: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1)推荐方药:解毒养阴汤加减。
南沙参、北沙参、玄参、佛手参、天冬、麦冬、玉竹、金银花、蒲公英、石斛、丹参、西洋参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痒甚加刺蒺藜、当归。
(2)中药塌渍技术:选用解毒养阴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好后,用6-8层纱布浸湿后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病患局部,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0~10℃,塌渍时保持纱布湿润。
(3)饮食疗法:宜食进食养血扶正食品如山药粥、当归补血汤、桂元肉、黄芪粥等。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中药涂擦治疗:紫草制成油剂或复方紫草油涂擦于皮损表面促进皮损愈合,每日2~3次。
2.灸法:辨证选穴,使用艾灸盒或艾灸条,每次20-30分钟,日1次。
3.中药药浴:根据辨证选用药物,用煎煮的中药以能浸泡全部皮损为度,水温37~40℃,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1次。
4.穴位注射:辨证选穴,每穴位抽取2ml自身静脉血穴位注射于穴上,隔日1次或每两周1次。
5.针灸治疗:辨证选穴,用毫针针刺穴位,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或用电针刺激30分钟。
(三)西药治疗
根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杨志波,范瑞强,邓丙戌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年出版),在无禁忌症情况下规范应用全身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作为全身治疗一线药物或联合应用。
有并发感染时对症外用抗生素、抗真菌制剂,同时注意保护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