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生物 4.3 群落的结构 导学案

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一、课标导读: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二、问题导思1.群落的概念?群落、种群、个体之间的关系?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什么?什么是丰富度?规律?3.种间的关系有哪些?对应的曲线分别如何绘制?分别举出相应的生活中的例子?4.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影响森林动植物垂直分布的因素分别是什么?5.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例题导练冲A行动1.图(一)中所表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二)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图(一)(二)中所表示的生物关系配对正确的一组是()A.①-甲B.②-甲C.③-丙D.④-乙2.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
下图甲示我国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01 02 03 04 05种名豚草0.3 0.6 1.1 1.5 2.3狗尾草10.0 9.2 8 6.8 5.5曼陀罗 3.0 2.1 1.1 0.3 0.1龙葵 3.0 2.0 0.4 0 0灰绿藜 3.2 2.8 1.7 1.3 0.6(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竞争关系,它们相互争夺_______________。
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
(3)请在坐标图一的乙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目标导入】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问题导学】一.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1、一口池塘中的鲫鱼和所有生物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它们之间有何关系?.(1)群落的定义: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叫做群落落。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要点:同时、同地、全部生物、彼此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物种(2)种间关系(3)群落演替(4)群落的空间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范围和边界3、研究群落的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丰富度的定义?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有何特点?观察书本72页图4-8和4-9,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1)群落的物种组成意义:是区别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2)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吗?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什么?特别提醒:几种生物种间关系的易误辨析 (1)“大鱼吃小鱼”不一定是捕食。
大鱼吃小鱼⎩⎪⎨⎪⎧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反例: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不是捕食。
(3)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如人吃玉米籽粒,而牛吃秸秆等。
(4)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

群落的构造教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学习群落空间构造与立体农业,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成立生态学的基本看法。
2.研究种间关系,辩图并从图像获守信息,找寻规律。
教课重点、难点教课重点:种间关系。
教课难点:从构造和功能相一致的角度描绘群落的构造特色。
自主学习与重点解说:(一)群落的空间构造与立体农业(提示:阅读教材P74-75)珠三角基塘农业、黄淮海平原“鱼塘—台田”模式、千烟洲立体山区农业模式是我国三种立体农业模式。
立体农业利用了群落的空间构造原理,如图,黄淮海平原“上农下渔”的台田模式是一种由台田与鱼塘等农业生长体制共同组成的盐碱地土地利用模式,上部台地进行农业栽种,下部坑塘进行水产养殖。
护坡草、沙棘耐干旱、耐盐碱,香樁喜光较耐湿。
请小组议论剖析该模式是怎样利用群落的空间构造原理,有何设计意义?小结:意义:(二)种间关系(提示:阅读教材 P73)关系数目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色举例两种生物生计能力不一样,数目上体现出“”,如图 a;生计能力同样,数目上体现出“”,如图 b,一般生态需求越靠近的不一样物种间竞争越数目上体现出“先增添者减少,后增添者减少”的不一样步性变化,是捕食者,是被捕食者对有害,对有益,宿主 b 不可能所有死亡假如相互分开,则两方或许一方不可以独立生存,体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反应练习1.(2019·宿迁高二质检 )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两种草履虫,即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育在容器中,各赐予细菌为食品,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生殖并和细菌数目达到均衡。
可是如把两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育皿中,赐予细菌混淆培育,16天后,结果如下图。
(1)从图中能够看出:混淆培育后,能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可以正常生长的是________。
(2)试剖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由,生物学上称这类现象是什么? _________(3)混淆培育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向是______________,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要素之间主要关系的转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掌握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图像分析和转换能力。
2.独立学习,小组合作,通过举例掌握种间关系的类型。
3.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的观点;高效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法指导】1.预习案由每位同学在课前自学独立完成;探究案在课堂合作交流进行(小组长及具备能力的同学要先预习);训练案是课后作业,同学们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独立限时完成。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
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而掌握关键句。
3.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标识出来并填写到预习案“我的疑问”处,待课堂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予以解决。
预习案(限时2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教材梳理(通读教材,夯实基础)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内聚集在中各种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 关系;(3)群落演替(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物种组成(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等。
(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探究原理①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
(2)探究步骤:①准备→②→③→④观察和分类⑤统计和分析。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现象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条件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的不同、生物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解决。
高中生物 4_3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节群落的结构【自主学习】一、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内聚集在中各种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2) 关系;(3)群落演替;(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1.物种组成(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寄生对寄主有一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注意:(2)两条曲线“交替消长”可能为竞争或捕食关系。
若两曲线最高点相同为竞争关系,不同为捕食。
(3)两曲线“一升一降”,则为寄生关系或竞争关系。
但竞争关系会导致物种灭绝,即下降曲线能降到零,而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汰物种。
概念辨析:(1)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竞争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2)捕食与竞争的区别: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
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
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包括结构和结构方面。
2.类型(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
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森林植物从高到低依次为、、。
高中生物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三节群落的结构【课标点击】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主探究】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什么是群落?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结论:1、群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群落的物种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观察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考: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得出何种结论?结论: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称为丰富度。
种间关系阅读课本72-73页剩余内容,回答:1、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结论:1、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
【例题精析】XXXXX:〖例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解析: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后,大鲈鱼将以小鲈鱼为食,这应属于种内斗争关系,而不应是种间捕食。
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导学案

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学习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学习目标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预习导学:1.群落:内聚集在中的集合体。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
(2)关系(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
(6)群落的和边界。
基础:研究群落以研究为基础。
学习目标二:群落的物种组成预习导学:3.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4.衡量指标:,即群落中的多少。
5.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学习目标三:种间关系合作交流:6.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试通过实例说明理由。
7.种间关系包括哪几种类型?请举出实例并用合适的数学形式表明各种间关系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或联系。
学习目标四:群落的空间结构预习导学:8.群落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9.群落空间结构包括和等方面。
合作交流:10.植物和动物的垂直结构分别受哪些因素影响?垂直结构的存在有何意义?11.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存在受哪些因素影响?学习目标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2.探究原理(1)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
13.探究步骤:巩固提升:14.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
这些现象中体现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有() A.竞争和种内斗争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C.竞争和种内互助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15.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16.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3节群落的结构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重点)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重点)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概念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2.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
3.种间关系(对点连线)提示①—c—Ⅲ②—b—Ⅳ③—d—Ⅰ④—a—Ⅱ[合作探讨]探讨1:尝试用曲线表示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之间的关系?提示:探讨2: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思考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V分别属于哪种种间关系?提示:捕食、寄生。
[思维升华]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寄生A寄生生物B宿主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互利共生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根瘤菌1.下列不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A.种群种类的多少B.种群密度的大小C.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和劣势种群D.种群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解析A、C、D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种群密度为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答案 B2.下图所示为下面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导:5min)
1、通过对池塘群落的分析,说出群落水平上的问题
2、结合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
【基础感知】(思:18min)
一、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_________________中各种
__________________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优势种、_____________关系、群落的___________、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
阅读教材P27相关信息,可知:
(1)意义:不同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的物种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特征。
(2)上述差别的衡量指标:____________,即群落中_______________的多少。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_______________。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
________________。
二、群落的中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______。
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____和空间等2.竞争
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_______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
_______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学习】
1.一个动物园中圈养的虎、狮、豹等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群落吗?
2.阅读并分析教材P72--P73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单独培养的结果曲线可看出:单独培养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混合培养结果曲线图思考:
①起初阶段(第4天以前)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随后(第4--6天期间)二者的数量变化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原因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__________________争夺的结果。
③最后(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其原因是: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开越_______,最终____________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实验结果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争夺______________。
(3)上述混合培养实验中两只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
(4)两种竞争关系的物种,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生存一方被淘汰吗?
2.阅读并分析教材P73资料2,并回答下列问题:
(1)猞猁与雪兔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前者为______________,后者为
______________。
(2)从猞猁与雪兔的数量变化上可以看出,每次波动都是_______先增加达到波峰,_______后增加达到波峰;并且雪兔的个体数量要比猞猁的个体数量______。
所以雪兔为________,猞猁为____
(3)成年的鲈鱼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会以本种的幼鱼作为食物,这属于捕食吗?为什么?
3.菟丝子依靠缠绕在豆科植物茎上,吸取有机养分生活。
由此推理可知:菟丝子获利,大豆受害,宿主一般不会死亡。
二者之间的关系为
______________关系。
【课堂检测】
1.判断正误
(1)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
(2)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
(3)微山湖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4)群落是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系统,主要研究性别比例、种间关系以及
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 不同群落生
物的丰富度不同
C.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 丰富度越大
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3.下图中的①~①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
A是地衣中藻类
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
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
线: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①②③
D:___________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④与②相比,始果不同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一定区域生物种群
2.种群间演替垂直结构和水平勾结
3.(1)物种数目区别不同群落
(2)丰富度物种数目
(3)越丰富越低
二、1、食物 2、资源 3、寄居体内或体表 4、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深入学习】1.不属于
2.(1)二者均能正常繁殖(2)①增加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数量较多②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食物
③大大草履虫资源
(3)竞争(4)不一定
3、(1)捕食者被捕食者
(2)雪兔猞猁多被捕食者捕食者
(3)不是因为捕食关系为种间关系,而该题中是中内斗争
4、寄生
【课堂检测】
1、×√×××
2、A
3、(1)A:③ B:② C:① D:④
(2)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的生物,由于缺乏食物和生存空间而死亡(3)竞争生物不会导致宿主全部死亡,因为寄生生物依赖宿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