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克学派
年鉴学派与兰克史学【关于年鉴学派的史学】

年鉴学派与兰克史学【关于年鉴学派的史学】一、年鉴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的产生,金融寡头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干预,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社会各阶层人们对经济问题的关注。
一些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开始注重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探讨经济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方法论上,机械保守、片面强调考据。
实证史学片面强调史料的重要性,要求历史学家持“客观”、“中立”的态度,通过客观地描述历史,让史料本身说话。
在这种“史料高于一切”的思想指导下,历史学家们皓首穷经,到处搜订原始资料,以全身心的精力去考订史料。
历史学变成了考据学,历史著作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史料汇编。
历史学家们一头扎进档案柜的陈编故纸中,忘记了现实世界里活生生的人事和现实。
二、年鉴学派的兴起和发展1、思想理论渊源早在18世纪,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就曾力主建立一种全面的、普通人的、分析式的新型历史学。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史,还应包括经济、人口、技术与习俗等内容。
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不仅是君主和伟人,还有普通人。
历史作品不应全是纯粹叙述性的事件史,而应是有分析、有说明的结构的历史。
应该说,伏尔泰是近代以后向以修昔底德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史模式提出全面挑战的第一人。
他的新史学观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总体史观的“启蒙”作用。
19世纪后半期以后,基佐、米希勒等都向法国传统史学发起了冲击。
1912年,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鲁滨逊发表了《新史学》,历数了旧史学的种种通病,倡导建立新史学。
“鲁滨逊倡导新史学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它是当时整个西方史学界共同努力的一个部分。
2、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1)1929年,费弗尔和布洛赫于斯特拉斯堡大学创办《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年鉴学派因而得名。
1929年1月,法国年鉴学派发行了《社会经济史年报》。
在创刊号的卷首,载有编者费弗尔和布洛克联名写的一篇简短的《告读者》:我们都是历史学家,‘都有共同的体验,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我们都为长期的、从传统分裂状态中产生的弊病而苦恼。
关于兰克史学的几个观点

关于兰克史学的几个观点摘要:兰克史学是19世纪与20世纪西方史学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学派。
关于兰克学派的史学理论,史学界有三种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是符合实证科学原则的;有的学者认为是反科学的;还有学者认为,兰克史学理论自身也有变化,即从客观走向主观这样一种倾向。
关键词:兰克史学;实证科学;反科学;客观向主观历史在西方成为科学的历史学并且成为西方的史学传统始于十九世纪初。
它是由历史学家兰克奠定的。
兰克史学是十九世纪西方历史学的主流,其治学方式和思想曾在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影响着中外一大批的历史学者。
兰克学派的特点是编撰历史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的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资料都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以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对于兰克史学理论的认识,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它是符合实证科学的作为十九世纪西方史学主流的科学的史学,外国史学界称之为实证主义的史学,是由兰克和他的弟子奠定的。
由兰克确立的实证主义史学模式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历史学家根据确凿的史实和通过自己的意识结构所重构的过去,完全符合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兰克根据这种信念提出历史学的任务和方法。
他在他早期的著作《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历史》的序言中说:“人们一向认为历史学的任务是判断过去并且为了将来的世代的利益而教导现在,本著作不指望这样崇高的任务,它仅仅希望说明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1]最后那半句话成为了实证主义史学的座右铭。
在兰克看来,信史处于第一手资料,认为历史学家只有根据原始资料,才能写出公正无私的历史著作。
为了搞清楚事实发生的真相,兰克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遵循三个要素。
首先,必须穷本溯源,依靠和研究原始资料。
要让亲临其境的人说话,看看真正看到那些事件的人是怎样记载的。
在他看来,叙述历史事件是必须严格依据同时代的资料,越是亲临其境者的记载,其史料价值也就越高。
兰克史学

兰克史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如实记述”,即撰写历史时决不可因政治或宗教等原因而带有偏见,应做到“如其实在所发生的情形一样”;历史著述的目的,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只要史家不偏不倚地、客观地、通过批判性地检验史料,就可以发现事实,重建历史真相。
兰克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写道:“历史指定给本书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可是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
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已。
”兰克强调,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决不能心存实用的目的,只应追求事实的客观真相,不应褒贬是非,不进行任何价值判断。
这样,兰克认为史料高于一切,历史学家要弄清历史事实的真相,就要穷本溯源,收集原始资料,让史料本身说话。
兰克强调,史著是否可信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作根据;为使所用的史料确实是可信的,就一定要通过周密的校勘和考证,辨别其真伪。
兰克的这些主张,使得他的历史编纂更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主要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回忆录等。
在西方史学发展史上,兰克还首创了历史研究和教学的新方法,他用研究班(seminar)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大批历史学家。
在研究班中,学员可在教授的主持下,围绕某个专题进行教学和研究。
兰克认为,历史知识的传授和史学家的培养,仅仅通过讲课是不够的,其不足之处可用研究班的方式来解决。
在研究班中,兰克的学生在史料的鉴别、理解和使用上;在培养不偏不倚的绝对客观态于沛,郭小凌,徐浩著.西方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6.124再传弟子遍布西方各国,他们大多严格承继兰克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客观主义视为唯一科学的史学方法,逐渐形成颇有影响的“兰克学派”。
他们无论是在德国,还是在国外,大多是多有成就的史学名家,如美国的班克罗夫特、瑞士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1818--1897)、德国的吉泽布莱希特(Giesebrecht,1814—1889)、乔治-惠芝(Georg Waitz,1813—1886)、威廉·瓦腾巴哈(Wilhelm Wattenbach,1819—1897)和济贝尔(SybeI,1817—189s)等。
兰克及其史学流派

兰克及其史学流派利奥波尔德.冯.兰克是19c的德国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史学大师,是传统史学的集大成者。
热爱古典语言学和神学的他于1818年应邀去法兰克福高级中学担任古典文学教师。
在这里,他才开始从语言学转向历史学。
德国历史学家尼泊尔波尔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和他教学上的需要促使兰克最终转向历史。
兰克晚年回忆这一转变时曾说“我经过比较,发现真实的历史比虚构的小说要有趣味的多,要美得多。
于是,我摒弃了小说,决心在我的著作里避免一切虚构和幻想而坚持写实”。
19c初,浪漫主义思潮风行,它唤醒了历史的独立意识,竭力要求摆脱历史与哲学、历史与道德的依附关系。
而且,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相继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取得了惊人发展,这给迷茫中的历史指明了一条鲜明的道路。
在这种时代精神氛围的孕育下,产生了以兰克为代表的19c西方史学。
兰克一声著述颇丰,1824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
他的史料批判态度集中表述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一书后面的目录——“近代史家批判”中。
这个附录比正式著作更著名,以致西方史学界很多人认为近代史学批判的开端在1824年。
在这里,兰克第一次吧尼泊尔倡导的治史原则应用到近代史方面。
尔后,兰克依据在柏林大学档案馆里的16c 和17c的外交文件写成了《西班牙君主国》一书。
尔后,相继写成了《塞尔维亚革命史》、《历史政治评论》、《教皇史》等,晚年仍坚持创作。
然而,兰克的成功和巨大应先并不全在于他身后那些卷帙浩繁的著作,还在于他通过柏林大学的专题研究班所配演出的一大批弟子,从而形成一个代表时代历史学主流的学派——“兰克学派”。
在研究班中,兰克不仅对弟子教授了大量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他一整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系统的传授下来。
他通过研究班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卓越学者,他们任职于德国各主要大学,事实上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多数出自于兰克的研究班。
兰克在他的成名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曾说过“历史指定给书本的任务是:批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兰克及其史学流派

兰克及其史学流派利奥波尔德.冯.兰克是19c的德国历史学家,在西方史学界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史学大师,是传统史学的集大成者。
热爱古典语言学和神学的他于1818年应邀去法兰克福高级中学担任古典文学教师。
在这里,他才开始从语言学转向历史学。
德国历史学家尼泊尔波尔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和他教学上的需要促使兰克最终转向历史。
兰克晚年回忆这一转变时曾说“我经过比较,发现真实的历史比虚构的小说要有趣味的多,要美得多。
于是,我摒弃了小说,决心在我的著作里避免一切虚构和幻想而坚持写实”。
19c初,浪漫主义思潮风行,它唤醒了历史的独立意识,竭力要求摆脱历史与哲学、历史与道德的依附关系。
而且,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相继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取得了惊人发展,这给迷茫中的历史指明了一条鲜明的道路。
在这种时代精神氛围的孕育下,产生了以兰克为代表的19c西方史学。
兰克一声著述颇丰,1824年写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
他的史料批判态度集中表述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一书后面的目录——“近代史家批判”中。
这个附录比正式著作更著名,以致西方史学界很多人认为近代史学批判的开端在1824年。
在这里,兰克第一次吧尼泊尔倡导的治史原则应用到近代史方面。
尔后,兰克依据在柏林大学档案馆里的16c 和17c的外交文件写成了《西班牙君主国》一书。
尔后,相继写成了《塞尔维亚革命史》、《历史政治评论》、《教皇史》等,晚年仍坚持创作。
然而,兰克的成功和巨大应先并不全在于他身后那些卷帙浩繁的著作,还在于他通过柏林大学的专题研究班所配演出的一大批弟子,从而形成一个代表时代历史学主流的学派——“兰克学派”。
在研究班中,兰克不仅对弟子教授了大量知识,更重要的是将他一整套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系统的传授下来。
他通过研究班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卓越学者,他们任职于德国各主要大学,事实上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大多数出自于兰克的研究班。
兰克在他的成名作《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曾说过“历史指定给书本的任务是:批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年鉴派和兰克派之争

年鉴派和兰克派之争年鉴派和兰克派之争姓名:罗睿学号:100201115 班级:历史1001 内容提要:年鉴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
年鉴派创始之前,其创始人的思想不过是倡导反对兰克模式的“新史学”思想的一部分,是反兰克模式的前驱。
那么年鉴学派到底跟兰克学派有着怎样的“恩怨”呢?本文将做出简要的分析。
关键字:年鉴学派兰克学派实证主义史学事件历史总体的历史20世纪初,社会的变迁,科学的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在史学界也掀起了一波变革,提倡新史学的年鉴派一问世就把矛头指向了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传统史学。
在比较这两个学派之前的矛盾所在,我们理应先概括下它们各自的史学理论。
兰克学派以其创始人兰克的观点为代表,兰克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的序言中写下了他一生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历史指定给书本的任务是:评判过去,教导现在,以利于未来。
可是本书并不敢期望完成这样崇高的任务。
它的目的只不过是说明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已。
”这句话被后人千百次地引用,似乎就是这句话首次揭示了客观主义史学的宗旨,即“如实直书”。
1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1《成才之路》 2010年第33期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英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R.G.柯林武德对兰克观点的归纳是:通过历史批判以确定史实,凡是作为历史研究对象的事实都是单一的,即不重复的,从而历史家仅仅据事直书,而不对事实进行任何价值判断。
他把兰克学派归为“实证主义”,认为其深深受到19世纪的实证主义精神的影响2。
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 A.孔德等提出。
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
历史学有哪些主要的流派?

历史学有哪些主要的流派?一、兰克学派兰克(1795-1866)是欧洲19世纪影响力巨大的一位史学大师。
曾经被腓特烈四世任命为普鲁士国家史官,编写《普鲁士王国史》,后来又用半辈子时间编写了《法国史》和《英国史》。
70岁被授予贵族爵位,82岁高龄带着一群助手学生编写《世界史》。
享年91岁,死后在家乡立纪念碑,绝对是人生赢家。
兰克学派的特点就是剥离所有的偏见,用纯粹客观的视角来陈述历史事实,注重实证。
而且以政治史为主,收集第一手的史料追求广博。
二、年鉴学派1929年,《年鉴》杂志在法国问世,年鉴学派也从此诞生。
年鉴学派觉得传统的兰克学派已经过时了。
年鉴学派不仅研究政治史,而是研究社会总体历史;不仅收集文献史料,也收集其他史料;还提倡史学应该跨学科研究。
年鉴学派的两位创始人,费弗尔(1878-1956)和布洛赫(1886-1944),早在1929年之前就已经做了很多革新传统的工作。
三、新社会史传统的社会史可以追溯到启蒙时代的伏尔泰。
但新社会史却是从年鉴学派中脱胎出来,20世纪50年代才成型的。
四、计量史学计量史学就是在历史研究中使用数理统计的方式,也算不上一个严格流派。
计量史学一般以美国经济学家研究南北战争之前的南方奴隶制经济为起点,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福格尔(1926-2013),他因在计量史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直和西方的传统史学(以兰克学派为代表)处于完全对立状态。
兰克本人也承认:“历史科学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性的。
”所以兰克学派作为资产阶级御用史学,肯定和唯物史观水火不容。
马克思本人曾毫不留情地批判德国两大宗师,分别是黑格尔和兰克。
批判前者是因为唯心主义,批判后者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兰克学派只是一群“收集趣闻轶事”的“历史的宫廷侍从”。
六、比较史学历史比较方法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马克思也对历史比较研究做出过较大贡献。
论题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

论题兰克史学和它的世界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兰克史学及其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的深远影响。
兰克史学,源于19世纪的德国,由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Leopold von Ranke)创立并发展,它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实证性,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兰克史学的基本理念、研究方法及其核心观点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兰克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包括对其他历史学派别的影响,以及在当代历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兰克史学的价值,以及它在推动世界历史研究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兰克史学的基本观点与特点兰克史学,以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兰克为代表,是一种深受19世纪欧洲学术环境影响的史学流派。
兰克史学的基本观点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兰克史学坚持严格的史料批判。
兰克认为,历史研究的基础在于对原始史料的细致审查和批判性使用。
他强调,历史学家必须摒弃主观偏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待史料,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这种对史料的重视和批判精神,使得兰克史学在历史学领域中独树一帜。
兰克史学注重历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兰克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与其他事件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
因此,他在研究历史时,注重从整体和长远的视角出发,探讨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
兰克史学还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兰克认为,历史研究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论,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待历史,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他主张通过严谨的史料分析和逻辑推理,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从而使历史研究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的学科。
兰克史学的这些基本观点与特点,在当时的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历史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也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兰克史学的世界影响也不容忽视,它对于世界各地的历史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克学派:1.学科背景:17.18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力量信心十足。
这直接促成了他们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研究历史。
他们希望把历史学当作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或者试图求得客观、真实的历史事实,或者试图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等等。
以兰克为代表的客观主义史学和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就是在这种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
2.兰克学派是西方19世纪的一个重要史学流派,创始人为德国史学家兰克,兰克在史学方面的著述主要有:《1494—1514年的拉丁与条顿民族史》、《教皇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史》、《普鲁士王国史》、《16—17世纪的法国史》、《16—17世纪英国史》、《世界通史》。
3.兰克史学观的核心是提倡客观主义的治史原则,即他在《拉丁和条顿民族史》中提出的“如实直书”的原则,也就是强调历史学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弄清历史事实的本来面目。
这就要求历史学家保持一种超然物外、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如其本来的样子再现、叙述出来。
4.为了实现如实直书的原则,兰克系统地归纳并总结出一套搜集和考证史料的有效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注意搜集原始证据和第一手史料,即与事件同步的第一手史料。
在原始资料中,他特别看重档案文献。
他的历史著述主要是以档案文献作为基本史料来源的。
在兰克看来,“对可靠资料的批评考证,不偏不倚的理解,客观的叙述,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就可以再现全部历史真相”。
5.兰克的史学思想也有明显的缺陷。
首先,兰克所标榜的“客观主义”只能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的史学研究中是无法落实的。
他的历史研究更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而忽略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研究,兰克的史学思想中带有宗教神学史观的色彩
孔德与实证主义:1.实证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强调感觉和经验、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派别。
实证主义史学是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在历史研究上的一种反映,而实证主义思潮则是19世纪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特别是实验科学不断繁荣的一个产物
2.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之父”孔德(Comte,1798—1857年),主要代表还有英国的斯宾塞
3.实证主义史学更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注重自然规律与人类历史规律的一致性。
实证主义史学强调:历史学若要成为一门科学,就不仅要客观地描述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还在于从客观的历史过程中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4.历史研究要以对事实的发现、确定和检验作为起点,把发现规律作为包括历史学在内的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人类的智力或精神都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同人类智力的这三个发展阶段相适应,人类社会也经历了相应的三个阶段: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和工业时期。
因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类精神和知识的发展。
5.孔德认为历史学研究应该采取实证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获得真实的历史事实,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
西方历史哲学:(思辨、分析、批判各一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史学领域发生了一场由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变的同时,在历史哲学领域也开始了一场变革,这就是由传统的所谓思辨的历史哲学向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之转变,即历史哲学所考察的方向由本来侧重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就是由传统的考察历史演变的动力、模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转向历史认识或历史理解的性质的研究。
思辨的历史哲学;研究历史事件实际过程的理论,如研究历史过程的意义和目的、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等;1.思辨的历史哲学家,主要是从考察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出发,侧重于从历史演变的动力、发展模式及规律的研究中寻求历史意义。
他们大多都是先验主义者,先入为主地用某种固定的发展模式去套用历史事实,先验地将人类的历史整齐划一地分作某几个发展阶
段,或绝对地把某一精神、思想或因素当作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以及文化形态学派的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即是思辨历史哲学的典型代表。
2.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把历史学分为三种,即观察历史的方法可以分成三种:(1)原始的历史;(2)反思的历史;(3)哲学的历史。
第一种原始的历史,即叙述的历史,其突出特点就是直观性,这种历史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史学家亲身经历过的事件,运用的材料都是作者亲闻目睹的。
第二种反思的历史,这是较高形态的历史。
这种历史的特点是它超出了直接的见闻性,上升到了知性反思的水平,用“抽象的观念”来压缩历史叙述,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
第三种哲学的历史,是最完善的历史,也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所采用的历史,即通过理性来认识历史
思想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把历史当作一种被动的材料,使其去适应一种思想,哲学的历史还需第二种根据,即理性是历史的主宰和推动力。
黑格尔将世界历史视为一个理性或“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
在黑格尔看来,人类历史就是理性或“绝对精神”利用人类实现其本质自由的过程
批判的(分析的)历史哲学;对历史学的探究和解释取代了对历史本身的解释,对历史知识的研究取代了对历史现象的研究,
德国思想家狄尔泰;以理解为基础的历史认识论思想就是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思想
1.他的历史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精神科学引论》第一卷(1883年)、《精神科学中世界历史的构建》(1910)、《历史理性批判》(未完稿)等著作中。
2.狄尔泰的批判历史哲学,主要是对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所作的划分,这种思想来源于他对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的结合。
3.有关社会和历史的各种科学都一直对形而上学俯首帖耳,其后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又成为它们的新主人
4.狄尔泰反对实证主义的统一科学观,也不赞成康德等人的理性主义认识论。
为此,狄尔泰提出了“精神科学”的概念:狄尔泰把科学分成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认为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5.在狄尔泰看来,历史学家只有通过主观的体验才能达到主体对客体的真正理解。
狄尔泰认为,史家在内心深处重现历史人物的过去并非是机械地、原封不动地再现过去,而是借助史家的德才学识批判地重演历史人物的经历。
6.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的基础是生命哲学
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卡尔·波普尔、美国的卡尔·亨佩尔和加拿大的威廉·德雷
卡尔·波普尔;历史哲学代表著作主要有《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历史主义的贫困》(又译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年)。
1.波普尔不同意狄尔泰和柯林武德等人关于自然科学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有原则性区别的主张,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猜想与反驳的方法是这两种科学都采用的方法。
,
2.波普尔反对把理解的方法说成是人文科学的特点,波普尔也承认历史知识与自然知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3.“历史主义”有一种独特的内涵,用以指代一种坚持历史进程遵循着客观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人们可以借此预测未来的历史决定论观点。
历史主义又可分为反自然的历史主义和泛自然的历史主义;反对反自然的历史主义学说;波普尔更严厉地批判了泛自然的历史主义,主要是反对它所强调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预测问题,
4.尽管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趋势,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律,尽管在特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作局部的社会预测,但从逻辑上来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预测是不可能的。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古史新证
1.“二重证据法”,就是用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记载相互补正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
2.所谓“纸上之史料”,依据时间先后顺序,主要有:《尚书》、《诗》、《易》、《五帝德》、《帝系姓》、《春秋》、《左氏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战国策》及周秦诸子、《史记》。
所谓“地下之材料”,主要指甲骨文和金文二种
3.“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4.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结束了古史研究以文献为唯一依据的局面,为古史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王国维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学术研究,获得了巨大成就
“古史新证”的主要任务,就是用甲骨文、金文等地下材料来证明上述纸上材料或对其予以补充纠正。
其“二重证据法”,就是用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记载相互补正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