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总结版
史纲大题必考知识点总结

史纲大题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史学概论1. 史学的定义、特点和方法2. 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3. 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二、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1.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2.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3. 世界各大洲古代文明的发展4. 古代东方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三、世界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分裂2. 古代印度的国家和社会3. 希腊城邦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4. 古代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5.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四、世界近代史1. 欧洲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和意义2. 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3.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4. 统一的意大利和统一的德国5. 世界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五、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1. 夏商周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2.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3.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迁4. 唐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5.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六、中国近代史1. 清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2. 鸦片战争和条约的签订3.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4.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5.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发展七、世界两次世界大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结果3. 海战、空战和地面战役4.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八、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1. 冷战的背景和全球体系2. 东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3. 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变革4. 当代世界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九、中国当代社会和文化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党的领导2. 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 中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4. 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变革。
初中历史史学知识点概述与总结

初中历史史学知识点概述与总结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为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一些史学知识点,本文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概述与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提升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第一个知识点是历史源的分类。
历史源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可以分为两大类:文物和文献。
文物是指通过考古发现的实物,如陶器、石碑等。
文献是人们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包括古书、文件、笔记等。
文物和文献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限制性,它们可以互相印证,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第二个知识点是历史的时代划分。
历史被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代。
古代通常指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间的时期,中世纪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之间的时期,近代指公元1500年以后的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和重要事件,通过了解历史的时代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第三个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形态,它以封建制度为核心,以封建契约为基础,由封建主和封建臣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社会关系形态。
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农耕经济、等级森严、君臣关系、礼制等。
通过学习封建社会,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和社会结构,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有重要意义。
第四个知识点是世界史中的重要事件。
世界史中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影响着世界的发展,其中一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古埃及的建立、古巴比伦帝国的兴起、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罗马帝国的崩溃、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等。
通过学习世界史中的重要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拓宽我们的眼界。
第五个知识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不仅仅是学习过去的经验,更是培养我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等能力。
大二上学期史学概论知识要点回顾

知识要点回顾一、历史1、自然史与人类史2、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含义、特点、二者关系)二、历史学1、历史学的类型(专业史学、业余史学及通俗史学)2、历史研究主体(含义和特点)3、历史研究客体(含义和特点)4、历史学的性质(科学与艺术之争)5、历史学的社会价值6、19—20世纪西方史学的转变三、历史观1、含义及其形成(原因、特点)2、历史意识3、类型(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观及唯物史观)4、社会作用5、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点)四、历史认识1、历史认识的真实性(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观点)2、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关系3、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及其层次结构五、历史研究方法1、史学方法论与方法论意识2、历史研究的过程与历史研究方法分类3、史料方法、分析方法与记述方法(史料视野的开阔、史料来源考察、相对于实证主义史学的历史主义、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全球史、史书主要体裁及其发展)自然史与人类史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是指自然界中无意识的发生过的一切,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存在;人类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史。
人们所说的“史学”,在通常意义上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
史学主要以人类史为研究对象,但研究人类史必然要涉及自然史,不能完全脱离自然史来研究人类史。
人类史和自然是是辩证统一的。
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含义、特点、二者关系)客观历史: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客观存在的历史。
主观历史:人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或者说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客观存在过程的印迹,包括历史撰述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认识。
二者关系:1、主观历史不等同于客观历史:主观历史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观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可能与客观历史完全相符。
2、客观历史的特点:客观历史是唯一的;客观历史仅存在于已经消失的过去;客观历史存在于人的意识的唯一方式是转换为主观历史;3、主观历史的特点:主观历史是认识主体根据客观历史的痕迹形成的印象;主观历史借助于人的主观判断而形成。
史学概论(考试必备)汇编

第一章历史和历史科学第一节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一、历史1、历史是什么?鲁滨逊说:历史是一种研究人类过去事业的广泛的学问。
李大钊说:历史就是人类的生活并为其产物的文化。
卡莱尔说:历史是伟人的传记。
费舍说:历史是偶然事物的堆砌。
赫尔巴特说:历史应当是人类的教师。
有人说:最能给人教训的是历史,最能使人愉快的也是历史。
有人还说:历史是终生的眼目,历史是时间的旁观者,又是真理之光。
历史是过去和现在的对话,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是文明人类必修的政治课。
历史能够海纳百川,历史也是各学科的坐标。
历史像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奔腾不息。
历史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
历史的字意解释二、“历史”的文字解释历史在英语里其初意本为“征问”、“问而知之”。
考“历史”一词,虽出现于清末,但“史”字在遥远的古代是指史官,是确定的。
史字,篆文作。
《说文解字》中释为“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
中,正也。
”段玉裁引《玉藻》左右史之言解释记事,以“君举必书,良史书法不隐”解释中正。
但“又”既为右手之义,则中字似应指具体实物。
所以,吴大澄在《说文古籀补》中称:“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
王国维也有另外的解释.认为史字本义,指手持盛筴之器记事之人。
解释虽有歧义,但大体可以看出,史字系指秉持薄冊,职掌记事的史官。
文献记载也说明了这一点。
周代的史官以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御史等名目,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记录历史以成为当时的大事,史籍由此而丰富起来。
乘和梼杌的解释:史官的建置,说明记录历史已成为当时的大事,史籍由此而丰富起来。
孟子所称“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以致所谓的百国春秋。
其中乘:1、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2、史书孙奭疏解释为”以其所载以田赋乘马之事,故以因名为乘也“。
梼杌: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为何称史书?扬善纯在1989年第9期《文史知识》撰文,楚兴于长江流域,被周称为南蛮。
蛮老,苗也。
楚语言与苗语有许多共同处,梼杌源于苗语,即是鳄鱼,是楚人的图腾,当前只有安徽有之曰扬子鳄,而安徽古为楚的中心区域,以次为图腾并进一步为史书名。
史学概论复习知识点汇总

史学概论复习知识点筑波千鸟整理前言:本复习知识点,根据《史学概论》(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分类整理。
前面加*的知识点可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掌握。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名词解释: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学的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历史观,构成了历史学的本体论的核心内容。
*移情式领悟方法:移情式领悟方法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式的领悟”方法,柯林武德特别倡导这种方法。
填空题:历史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它包含着一般哲学具有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这样三个部分。
法国年鉴学派是西方新史学中持科学主义或结构功能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突出代表者之一。
他们反对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史学把政治领袖等精英人物及其思想、动机视为主宰历史进程的力量,认为决定普通大众物质和精神状态的“长时段”结构才是决定历史面貌的根本力量。
唯物史观所说的“物”,不是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人之外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而是人自身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
简答题:历史学的社会作用:①“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②“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③“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人本主义的史学本体论的特点:①强调人的精神、目的、意志、人性、理性等精神因素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强调一切历史话题和整个历史过程都是人的精神、目的和意志的展现。
②由于它强调人的精神支配下的意志、目的、动机决定历史进程,而人的意志、目的、动机是变化无常的,一次性的、不重复的,无规律可循的,由此断言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后现代主义”倡导者米歇尔·福柯的主要看法:他证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主流思想体系确认的人性、理想、真理、疯癫、责任、惩罚、权利、社会等等观念的含义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认为真理与谬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并无静止不变的分界线。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

史学概论复习要点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历史学基本概念、历史文化方法和历史学发展的学科。
复习史学概论需了解其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和历史观念。
以下是史学概论复习的要点。
一、史学的定义与特点1.史学的定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的科学.2.史学的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历史性、科学性、文化性和地域性。
二、历史的基本属性和历史事实的本质1.历史的基本属性:客观性、独特性、继续性、发展性、多元性、选择性、相对性。
2.历史事实的本质:历史事实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结果,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表象性。
三、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规律。
2.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
四、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历史文化的传承:历史文化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血脉、历史文化的继承。
2.历史文化的创新:历史文化的现代性、历史文化的多元性、历史文化的拓展。
五、历史学的学科分类1.大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全局、全球和全历史的历史学。
2.普遍历史学: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学。
3.科学史:以历史的方法和观念,研究科学发展的历史学。
4.文化史:研究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学。
5.经济史: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学。
6.政治史: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历史学。
7.军事史:研究战争和军事制度的历史学。
8.社会史: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历史学。
9.思想史:研究人类思想和思想体系的历史学。
六、历史观念的演变与历史主义的争议1.历史观念的演变:宇宙观、人类观、历史观和社会观的演变过程。
2.历史主义的争议:历史主义的发展、历史主义的局限和历史主义的批判。
七、历史的价值与历史的功能1.历史的价值: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相对性和历史的意义。
2.历史的功能:历史的警示功能、历史的反省功能和历史的启迪功能。
八、史学研究的发展与趋势1.史学研究的发展:古代史学、近代史学和现代史学的发展概况。
史学概论总结

史学概论总结序论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就是从先辈的经历中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教训。
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意识产生的原因:历史是现实的前身,现实的历史的延伸。
人们总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这是人们的普遍需要。
第二节历史学的社会价值A.“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
B.“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
C.“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哲学为历史学提供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历史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史实依据和素材。
)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A、《史学概论》就是讲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他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初学者掌握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B、“历史”三层含义:一是指人类过去的经历;二是指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三是指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历史教学改革需要;发展新时期史学工作的需要;提高史学工作水平、史学工作者素质的需要;了解史学与现实社会关系,教育上的作用。
第四节《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史学概论实际上就是历史哲学概论,讲授的基本内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移情式领悟方法:主张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代表:柯林武德,兰克学派;法则归纳式方法:又称实证归纳方法,主张根据多次经验观察到的常规性的法则或结构模式。
代表:密尔五法,年鉴学派);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史学本体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关系: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
三者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其中以社会历史观为核心的史学本体论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研究者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会相应持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史学概论总结(自己)

一、名词解释。
良史:“尝试论之,古之所谓良史这,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史才三长:是刘知幾所著《史通》中提出的关于史家修养的要求:史学、史才、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史料的收集、鉴别和组织能力,叙事载言和撰写文章的能力以及运用体例编次内容的能力。
所谓史学,是指对史料、对历史知识及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所谓史识,是指有自己对历史和史书编撰的独立见解和观点,以及秉笔直书,忠于史实的品质和献身精神。
信史:“必也编次、事实、详略、取舍、褒贬、文采,莫不适当,稽诸前人而不谬,传之后世则无疑,粲然如日星之明,符节之合,使后学观之而莫敢轻议,然后可以号信史。
反是,则篇帙愈多,而讥譙愈众,奈天下后世何!”史法:所谓史法,指历史记载和历史编纂方法,其内容包括史书的外在形式和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史书的体裁与体例。
叶适有史法之议,认为旧史法指的是董狐、齐太史之书法,之后孔子进一步发展。
同时,叶适批评司马迁破坏了“古之史法”,遗祸后代。
史意:所谓史意,指历史撰述中寓含的思想和宗旨,其内容包括史家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史学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史家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
史德:章学诚在其史德篇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他定义为“著书者之心术”,就是“尽其天而不益以人”,是说不能掺进“违理以自用”、“性以自咨”的主观情绪,也就是史家作史能否忠实于客观史实、论断是否公正的一种品德。
他认为“史德”更重要的还在于分清史家主观与历史客观,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尽可能地如实反映客观史实,尊重历史真相。
新史学:最初专指针对具“四弊二病”之旧史学而言的“新史学”,其后含义逐渐扩大,一指经何炳松引进的美国史家鲁滨逊的《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二指以唯物史观为中心的史学,1930年出版的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被称为“新史学的曙光”。
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起,“新史学”逐渐转指有别于旧史学的新兴史学,既包括20世纪初提出的“新史学”,又包括后来形成的唯物史观史学,但不包括国外传入的历史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含义:1,人类过去的经历2,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3,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史学的社会功能:1,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以指导现实的实践;2,继往开来——陶冶人类精神品格;3,温故而知新——传承文化财富,历史学的认识成果具有传承文化财富的价值。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一)史学与文学有联系也有区别1) 区别:史实务求真实,文学可以虚拟夸张,这是二者的基本区别。
2) 联系:史学和文学都是客观的社会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史学与文学在思维形式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某种一致性。
(二)历史研究必须借助文学1)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史学提供研究历史的材料和观点2) 利用文学作品来证史和补史3) 文学的发展对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进步的文学思潮和优良的文风能促进史学的发展;落后的文学思潮和不良文风则对史学产生消极影响。
4) 只有去伪存真,齐虚留实的文学材料才能为历史研究所用。
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两者可相互促进、互相渗透,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可运用于历史学。
共性:①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都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研究对象;②研究目的都在于揭示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现象的发展规律;③两者在性质上都是科学的,具有客观实在性。
差异:①研究对象:历史学研究的是具有高度能动性的人类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般没有思想意识的自然物以及自身能动性比较低的自然运动。
②历史研究具有强烈的时空上的不可重复性,自然科学不具有。
③认识方法:自热科学更多的是运用共时性方法;历史科学应用历时性方法和与之相应的以今推古方法或从历史遗迹推知历史原貌。
经验性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括因果必然性的链条.科学性规律: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性链条”的“不变秩序”的全称判断,这属于“因果必然性”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规律”。
历史中限定性因素首先,人们虽然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只能在不是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既定条件下去创造。
因为没一代人都必然要依靠前代人留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础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那个基础不是他们能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的,二十前代人事先给定的。
其次,每一代人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有一个不能随意超越的自然历史过程。
最后,人类只要还没有经过那些阶梯使自己成长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分工规律制约下,局限在一些固定领域求得生存。
自然条件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主要是因为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土壤,动植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等,是构成生产力的物质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方式。
但是归根到底,他只是客观物质条件起制约作用,那制约作用的强度和广度,归根到底是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劳动生产方式的发展而相应变化的,劳动生产方式和生产里的发展水平最终决定着人类以什么方式控制,利用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技术性方法: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
导向性方法:解释历史事实的方法。
导向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的区别与互补:区别:其一,导向性方法是研究者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转化而来的;而技术性方法虽然在实际运用中总是与某种由社会历史观转化而来的导向性方法联系在一起运用,但它本身作为纯技术方法并不与任何特定的社会历史观—史学本体论相联系。
其二,导向性方法是解释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事实的方法。
关系:不能互相取代的互补关系。
互补:1 技术性方法主要是确定实施的方法,导向性方法主要是解释事实的方法,而科学研究主要就是做确定实施和解释实施这样两件事。
这就决定了这两种方法缺一不可2 技术性方法从推理的形式和技巧上有助于保证推理的严密性和首尾的一贯性,单不能保证推理结论的正确性,而科学的导向性方法才能获得绝无列外的普遍有效的全称前提和同样绝无列外的普遍有效的必然性结论,但不能保证研究者能够慎密无误的进行演绎推导。
史料的定义: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如何收集和整理史料:收集: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2、分类搜集法,3、追踪搜集法,4、通过平时读书与阅读报刊搜集史料,5、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料6,利用互联网整理:1、按性质分门别类的整理,2、按时间先后的整理计量史学的优点和缺点:优点:1) 利用电子计算机,可以使传统史学无法处理的大量史料得以合理的处理和适当利用2) 可以使原来不够确定的历史问题,得到可靠数据的证明3) 可以补充资料的欠缺,可以帮助进行历史预测4) 开拓了新的学科,扩大了新的研究领域5) 可以促进史学研究的现代化缺点:1) 不利于历史知识的普及2) 适用范围和研究对象受到极大限制3) 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从而使客观数据失去效用。
心理史学的优点和缺点:概念:西方心理史学方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说明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的行为,对历史现象做心理学解释的一种新史学方法。
优点: 心理史学的方向是正确的,开拓了心理机制研究,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它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深化对人类行为心理动因地了解与认识; 联接行为与心理.局限性:精神分析理论本身的缺陷(如泛性论,精神病理分析);心理因素决定论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提出,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这种方法突破了以往学者辨伪时或“以经证经”,或在注疏传笺上兜圈子的传统方法,从而推进了重视实物证据的科学历史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层累造成中国古史说:“古史层累说”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最先提出,是主要核心与灵魂,也是最为重要的方法体系。
就具体的古史研究而言,顾颉刚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古史层累说”,这既是一种历史观,又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可以说这是在“层累地造成古史”观支配下的方法论体系。
层累造成的中国古史说有三个涵义:1、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
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人物愈放愈大。
3、我们在这上面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至少可以知道那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顾颉刚创建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不但是批判、改造、整理、重建中国古史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现代历史意识、现代历史观念,就历史观而言,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超越,对于转变传统史学观念、建立中国现代科学史学将发生积极的影响。
兰克:兰克实证主义:①实证主义基本理论和信念是兰克建立的。
通过历史学的意识而重构的过去是能够认识过去真正发生过的事件.②要求把经过实证的历史事实作为历史的客体。
特殊贡献在于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史料批判的方法③把自然科学的模式运用到历史科学中来。
④研究主题是事件的历史。
⑤在学术发展方向上,日益成为独立的、专业化布罗代尔:①总体史思想:是布罗代尔史学思想的核心;以普通民众活动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原则,是布罗代尔所倡导的总体史思想的根本治史原则;打破学科壁垒的跨学科研究,是布罗代尔所倡导的总体史思想的基本治史方法。
②地理历史结构主义:强调地理因素对人类活动的极大限制作用,并把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系统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但他同时又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③长时段理论:他认为历史学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主要体现在时间概念上。
历史时间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多元性,布罗代尔区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
他还把长时段——地理时间——结构,中时段——社会时间——局势(情势),短时段——个体时间——事件对应起来。
长时段现象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
因此,历史学家只有借助长时段的观点,研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的总体。
而长时段理论是布罗代尔全部历史思想的出发点。
一、所谓清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号馆的称呼,它是相对于贪官而存在。
中国古代史籍称好官为循吏、廉吏、良吏。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体系的国家,从《史记》开始就有对官僚类型的评价。
首先必须承认清官也是的客观存在,但无可否认,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因为清官也是官,而官则是为了封建统治服务的。
但相比贪官,清官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更有益,但无可否认另一种说法“清官比贪官更恶”;愿意在其有益于延续封建王朝的存在。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从古到今不计其数,而好皇帝则是个人素质较高的皇帝,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对于皇权巩固王朝机器运转促进作用。
一方面,皇帝的个人素质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好皇帝完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他改变不了历史的大趋势,比如清末光绪皇帝。
二、正统观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不直接阐述对人物事件的看法,但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坐着主观看法。
今天的史学家,写史时要批判继承,流露出自己的观点,事实不具独立于人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独立性,历史研究者按自己的理解想象将其描绘出来,历史事件独立于研究者主观意识之外,但是能被研究者认识清楚,客观历史不可重现,但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作为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描述归纳三、上述观点中兰克认为历史学家的工作仅限于陈述事实,如实直书,这些思想是兰克史学的核心,即“客观主义”“据事直书”,弄清真相,不褒贬是非,重视史料,用叙事描写方法,而非分析概括。
对于上述兰克的观点,必须明白,他看大了客观性,否认历史学家对史料渗透,方法单一,有片面性,忽视历史作用,兰克倡导客观主义的史学认识论,主张历史学家“排除自我”的一切先人之前,理论干扰,回避提出任何明确标准,而史料史实不可能自身说话,一切史料历史事实都是研究者带着一定目的假设去收集解释的,标榜让事实说话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不过是躲藏在事实背后的一种虚伪的历史客观性。
历史意识及人们意识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记住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历史是现实前身,现实是历史延伸,历史有巨大社会价值1、“以史为鉴”指导人们社会实践。
2、“既往开来”陶冶人精神品格。
3、“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一味的“陈述事实”,割断历史与生活联系,否认从过去的经验中进行概括的可能性,并强调事件独特性,割断历史学与科学哲学联系,其必被新史学取代四、规律即客观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上述观点首先肯定了自然界中存在规律,这点事正确的,但另一方面,他否认人类社会存在规律,这是错误的。
19c末,20c初,一些哲学家提出一套把自然科学与社会历史科学截然区分对立起来的理论,类似于上述观点,人的价值判断和意志在社会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不可能像与价值无关的自然现象具规律属于人文主义本体论,方法论,割断了历史学与生活的联系,否认从过去经验中概括的可能并强调事件独立性割断历史与科学、哲学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