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教案Word版

合集下载

实验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实验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实验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测试(一)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实验目的】(1)标准稠度:具有一定质量和规格的圆柱体在不同稠度的水泥浆体中自由沉落时,由于浆体阻力不同,锥体沉入深度也不同。

当圆柱体沉入达到标准值时,浆体的标准稠度即为水泥标准稠度。

(2)通过本实验测定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的用水量,做为水泥的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试验用水量的标准。

(3)进一步了解标准稠度、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概念。

(4)测定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的用水量。

(5)分析标准稠度用水量对水泥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等的影响。

【实验原理】通过试验不同含水量水泥净浆的穿透性,以确定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中所需加入的水量。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有调整水量和固定水量两种方法,如有争议时以调整水量法为准。

1.调整水量法调整水量法通过改变拌和水量,找出使拌制成的水泥净浆达到特定塑性状态所需要的水量。

当一定质量的标准试杆(锥)在水泥净浆中自由降落时,净浆的稠度越大,试杆(锥)下沉的深度(S)越小。

当试杆(锥)下沉深度达到规定值[S=(28±2)mm]时,净浆的稠度即为标准稠度。

此时100g水泥净浆的调水量即为标准稠度用水量(P)。

2.固定水量法当不同需水量的水泥用固定水灰比的水量调制净浆时,所得的净浆稠度必然不同,试杆(锥)在净浆中下沉的深度也会不同。

根据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与固定水灰比时试杆(锥)在净浆中下沉深度的相互关系统计公式,用试杆(锥)下沉深度算出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也可在水泥净浆稠度仪上直接读出标准稠度用水量(P)。

【仪器设备】水泥净浆搅拌机;标准维卡仪(水泥标准稠度、凝结时间测定仪)【实验步骤】(1)试验前必须检查仪器金属杆应能自由滑动,试杆至试模顶面位置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搅拌机应运转正常等。

(2)拌和用水量:采用调整水量方法时,按经验确定;采用固定水量方法时,用水量为142.5ml,精确至0.5ml。

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一、试验目的。

本试验旨在确定标准稠度用水量,以确保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稠度符合工程要求。

二、试验原理。

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稠度受水灰比、水泥用量、砂率、石粉率等影响,通过试验确定标准稠度用水量,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稠度。

三、试验步骤。

1. 准备试验材料,水泥、砂、骨料、水;
2. 根据设计配合比确定水泥用量、砂率、石粉率等;
3. 按照设计配合比配制混凝土试样;
4. 在试验台上进行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5. 测定混凝土的塑度、坍落度等指标;
6.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标准稠度用水量。

四、试验注意事项。

1. 试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 试验材料要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3. 试验操作要仔细,确保数据准确;
4. 试验结果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合理的标准稠度用水量。

五、试验结果分析。

通过试验得出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可以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稠度,保证混凝土的工程质量。

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调整水灰比,以满足不同工程的需要。

六、结论。

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
合理确定标准稠度用水量,可以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稠度符合工
程要求,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工程质量。

七、参考文献。

1. 《混凝土技术规程》。

2. 《混凝土工程施工规范》。

3. 《建筑材料试验方法标准》。

八、附录。

试验数据表格。

以上就是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一、试验目的水泥标准稠度净浆对标准试杆的沉入具有一定阻力。

通过试验不同含水量水泥净浆的穿透性,以确定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所需加入的水量,为检测水泥的凝结时间和体积安定性做准备。

二、试验依据《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11本标准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以及指定采用本方法的其他品种水泥。

三、仪器设备(1)水泥净浆搅拌机:如图1-1所示,由搅拌叶、搅拌锅和控制系统等组成。

搅拌叶在搅拌锅内可作旋转方向相反的公转和自转,在竖直方向可以调节;搅拌锅内口径130mm,深95mm。

(2)标准法维卡仪:如图1-2所示,由试杆、试针、试模等组成。

(3)圆模:如图1-3所示,上部内径65mm,下部内径75mm,高40mm。

(4)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5)量水器:最小刻度0.1mL,精度1%。

(6)铲子、小刀、量水器、平板玻璃底板、抹布等。

四、试验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维卡仪的金属试杆能否自由滑动;调整试杆底面与玻璃板接触时,指针对准标尺零点;检查搅拌机运行是否正常;称取测定所需水泥试样mc=500g,水mw=(125~145)g(具体用水量由试验确定)。

(2)制备净浆:先用湿抹布擦试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将拌合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10s的时间内,小心地将称好的500g水泥试样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

将搅拌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将搅拌模式开关拨至“自动”位置开始搅拌,搅拌机将自动完成搅拌程序[即低速搅拌120s,停15s (在停止的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后自动停机,搅拌完毕后控制器时间显示窗为000]。

(3)标准稠度测定:搅拌结束后,取出搅拌锅,将直边刮尺(宽约25mm)、圆模及玻璃板(100mm×100mm×5mm)用拧干的湿毛巾擦拭一遍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一次性装满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圆模中(直径小端朝上),浆体应超过圆模上端。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精)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精)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一、目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是指水泥净浆以标准方法测定,在达到统一规定的浆体可塑性时,所需加的用水量,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安定性都和用水量有关,因而此测定可消除试验条件的差异,有利于比较,同时为进行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试验作好准备。

二、标准法1、主要仪器设备标准稠度仪(滑动部分的总重量为300±1g)(见图I-5)、装净浆用试模、净浆搅拌机等;2、试验方法与步骤(1)试验前准备试验前必须检查稠度仪的金属棒能否自由滑动,调整指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应对准标尺的零点,搅拌机运转正常。

(2)试验方法及步骤①用湿布擦抹水泥净浆搅拌机的筒壁及叶片;②称取500g水泥试样;③量取拌和水(按经验确定),水量精确至0.1mL,倒入搅拌锅;④5s~10s内将水泥加入水中;⑤将搅拌锅放到搅拌机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开动机器,同时徐徐加入拌和水,慢速搅拌120s,停拌15s,接着快速搅拌120s后自动停机。

⑥拌和完毕,立即将净浆一次装入玻璃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并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净浆,抹平后迅速将其放到稠度仪上,将试杆恰好降至净浆表面,拧紧螺丝1s ~2s后,突然放松,让试杆自由沉入净浆中,到30s时,记录试杆距玻璃板距离,整个操作过程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

3、试验结果的确定调整用水量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mm±1mm时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此拌和用水量即为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如超出范围,须另称试样,调整水量,重做试验,直至达到6mm±1mm时为止。

三、代用法1、主要仪器设备标准稠度仪(滑动部分的总重量为300±2g)(见图Ⅰ-5)、装净浆用锥模(见图I-6b)、净浆搅拌机等。

2、试验方法与步骤采用代用法测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可用调整用水量法和固定用水量法中任一方法测定。

(1)试验前准备试验前必须检查测定仪的金属棒能否自由滑动,试锥降至锥模顶面位置时,指针应对准标尺的零点,搅拌机运转正常。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水泥是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水泥的稠度是指水泥浆体的流动性和可塑性,而水泥的用水量则是影响水泥稠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实验,探究水泥的稠度与用水量之间的关系,为水泥的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水泥、清水、容器、搅拌棒、天平、量筒、计时器。

2. 实验方法:a. 将一定量的水泥和清水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不同稠度的水泥浆体。

b. 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倒入不同稠度的水泥浆体。

c. 通过搅拌棒均匀搅拌水泥浆体。

d. 观察并记录不同水泥浆体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e. 测量并记录不同水泥浆体所需的用水量。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显示,水泥的稠度与用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水泥的稠度越大,所需的用水量越少;反之,水泥的稠度越小,所需的用水量越多。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合,也说明了水泥的稠度对于用水量的影响。

实验分析:水泥的稠度与用水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水泥颗粒的粒径和表面积所决定的。

水泥颗粒的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水泥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因此需要更多的水来降低水泥浆体的黏度,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而当水泥颗粒的粒径较大时,水泥浆体的流动性和可塑性相对较好,所需的用水量也相对较少。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水泥的稠度与用水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的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水泥稠度和用水量,以确保建筑物的质量和稳定性。

总结: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的结果对于水泥的选择和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合理控制水泥的稠度和用水量,可以提高水泥浆体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因此,建议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调整,以充分发挥水泥的作用,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实际施工中,还应注意控制水泥的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以保证水泥浆体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实验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实验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实验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目的:了解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试方法。

实验原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是指混合一定量的水泥砂浆、石膏和标准砂后所需的用水量,是评价水泥砂浆的物理性能和工艺性能的重要指标。

按照标准GB/T2419-2005《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法》进行测试。

实验仪器:标准稠度量具、电子天平、计时器、量筒、砂子、水泥、石膏。

实验步骤:1. 将砂面水分调整至标准状态。

2. 将适量的水泥和石膏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称重记录。

3. 将混合后的水泥和石膏倒入混合砂中,搅拌均匀。

4. 在标准稠度量具上设定好初始高度,并用计时器计时。

5. 沿着标准稠度量具的周边,将搅拌后的混合物均匀地压入量具中。

6. 将标准稠度量具上的初始高度恢复,并等待一定时间。

7. 在标准稠度量具上调节液位至初始高度,记录下此时的液位。

8. 用计时器计时,停止计时,记录下经过的时间。

9. 断开液位调节开关,将稠度量具倒置,使其中的混合物落入量筒中。

10. 用量筒容积计算出用水量,并计算出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值。

实验数据记录:混合比例:水泥:石膏 = 1:1水泥用量:1000g石膏用量:1000g测量时间:30min初液位高度:200mm液位恢复时间:0.5min实验结果:用水量:350ml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值:3.5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试,我们得出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结果。

这一结果可以用来评价水泥砂浆的物理性能和工艺性能。

同时,本实验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试的方法,为今后的实验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1.试验目的水泥的凝结时间和体积安定性都与用水量有很大关系。

为消除试验条件带来的差异,测定凝结时间和体积安定性时,必须采用具有标准稠度的净浆。

本试验的目的就是测定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的用水量,为测定水泥的凝结时间和体积安定性做好准备。

2.主要仪器设备(1)标准法维卡仪(见图15.5)(或代用法维卡仪),见图15.6。

(2)水泥净浆搅拌机,见图15.7。

(3)天平(最大称量不小于1kg,分度值不大于1g)。

(4)量筒(最小刻度0.1ml,精度1%)。

3.试验方法及步骤(1)试验前仪器检查。

仪器金属棒应能自由滑动,搅拌机运转正常等。

1)标准法(2)调零点。

将标准稠度试杆装在金属棒下,调整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3)水泥净浆制备。

用湿布将搅拌锅和搅拌叶片擦一遍,将拌和用水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10)s内小心将称量好的500g水泥试样加入水中(按经验找水),过程中要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先将锅放到搅拌机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慢速搅拌120s,停拌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接着快速搅拌120s后停机。

(4)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迅速装入已置于玻璃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振动数次,刮去多余净浆;抹平后迅速放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让试杆自由沉入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与底板的距离,升起试杆后,将试杆擦净,整个过程在1.5min内完成。

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

其拌和用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2)代用法(1)仪器设备检查。

稠度仪金属滑杆能自由滑动,搅拌机能正常运转等。

(2)调零点。

将试锥降至锥模顶面位置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

(3)水泥净浆制备同标准法。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教案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教案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意义。

2. 掌握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操作步骤和技巧。

3. 能够正确评价试验结果,并应用于实际工程。

1.2 教学内容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定义和作用。

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基本原理。

3.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操作步骤。

4.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第二章:教学准备2.1 仪器设备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仪。

2. 天平或电子秤。

3. 量筒。

4. 玻璃棒。

5. 毛巾或纸巾。

2.2 材料1. 水泥。

2. 清洁水。

第三章:操作步骤与技巧3.1 操作步骤1. 准备仪器设备,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按照试验标准要求,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水泥。

3. 将水泥放入试验仪中,加入适量的清洁水。

4. 使用玻璃棒搅拌水泥和水混合物,直到达到标准稠度。

5. 记录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6. 重复试验多次,计算平均值,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3.2 操作技巧1. 在搅拌过程中,要迅速而均匀地搅拌水泥和水混合物,避免产生气泡。

2. 在记录用水量时,要准确读取量筒的刻度,避免视线误差。

3. 在进行多次试验时,要确保每次试验的用水量和方法都保持一致,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第四章:试验结果评价与分析4.1 结果评价1. 根据试验结果,计算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平均值。

2. 评价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判断试验结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2 结果分析1. 分析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与水泥性能之间的关系。

2. 探讨试验结果对实际工程的影响,如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等。

3.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优化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质量和效果。

第五章:安全与环境保护5.1 安全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眼镜和手套等。

2. 避免触摸热的仪器设备,以免烫伤。

3. 正确使用仪器设备,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教学与工作一线紧密结合,让学生与岗位零距离。

2、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掌握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的意义。

3、掌握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的试验方法,会使用维卡仪、会读数、会判断、会下结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试验方法
难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的具体操作,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思路设计】
引导学生观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总结试验目的、试验仪器使用注意事项、试验步骤并写试验报告;
学生依据自己所写试验报告(合格的)进入试验室做试验,教师指导学生整个试验过程负责答疑解惑。

【学生活动】:写预习报告,做试验,完成结果评定,做计算题
【教师活动】:提炼、指导试验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水泥凝结时间受加水量多少的影响,水加多了凝结时间就延长反
也就无法进行合格性的判定,这一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水泥其它指标的测定,所以需要统一一下做水泥试验时加水量的多少,即确定标准稠度用水量。

新课教学:
1、什么叫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水泥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前为何必须检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
定义:拌制水泥净浆时为达到标准稠度(即浆体达到规定的可塑性程度)所需的加水量。

水泥凝结时间和安定性与水泥浆的水灰比有关。

用水量过多,水泥水化速度虽然加快,但水泥颗粒间距加大,凝结时间反而延长。

当水泥安定性介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时,加大水灰比,则安定性表现为合格。

故先测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以相同的条件来测定水泥的凝结时间与安定性。

2、维卡仪的作用、组成?
用于测定凝结时间、标准稠度用水量。

标准稠度试杆、初凝试针、终凝试针、试模、玻璃底板。

3、试验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
①维卡仪准备:先看是否能自由滑动;再调零
②检查搅拌机能否正常运行
4、水泥净浆如何制备?
①用湿布擦拭搅拌锅和叶片
②先倒水→5s~10s内称好500 g水泥倒入锅内(防溅出)→搅拌锅升到搅拌位置→启动(低速120s、停15s、将叶片和锅边浆体刮入锅底、高速120s)
5、如何测定?有什么注意事项?为什么?
6、结果评定
以试杆距离底板6㎜±1㎜为达到标准稠度;
标准稠度用水量P=标准稠度用水量/水泥用量*100%
7、代用法
①调整水量法
②不变水量法
课堂练习
1、某水泥样品用代用法中的不变水量法试验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得试锥下沉深度为S=40㎜。

求其标准稠度用水量是多少?实际加水量是多少?
P=33.4-0.185S=33.4-0.185*40=26.0%
实际用水量为500*P=130.0 ml
2、采用不变水量法测定标准稠度时,若试锥下沉35㎜则标准稠度用水量P为 %。

A、26.9
B、27.0
C、27.9
D、28.0
二、观看试验视频写试验报告
试验目的、材料的规格与用量、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试验步骤、试验报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