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敦煌”主题专练(论述类+人物传记)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

高中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
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
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
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
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
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
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
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
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
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团美玉似的敦煌》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团美玉似的敦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题。
一团美玉似的敦煌阿来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
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
这个地方,就是敦煌。
这次因为不能推辞的活动,不得不上路了。
今年又重读唐代的边塞诗与凉州词,读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读林则徐和谢彬的西行日记。
其间敦煌这个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
当然,还有那些传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迹。
还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这条曾经的国际大通道上出现过,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在这个时空中响起过。
他们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语言嘶喊;他们交易,用那些语言讨价还价;他们和亲通婚,用那些语言歌唱。
他们传播并接纳彼此的文化……有记载说,张骞通西域发现中亚的汗血宝马时,发现一种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国没有的苜蓿。
于是,他从大宛国带回苜蓿种子,还有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
这些植物已然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飞机下降,敦煌在望。
我从舷窗俯瞰,看见过去称为南山的祁连,积雪的山峰,绵延的山脉。
雪水顺着清晰的沟岔流下,有些流进了绿洲。
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点,只是专注地眺望着雪山水浇灌的绿洲。
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亲手触摸到融雪水滋润的绿色,要到绿树环绕、田畴整饬的绿洲上走走看看。
一下飞机,我就走向绿洲。
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园,看到了刚过花期的苜蓿草。
两千年过去,它们已经从汉代皇家宫苑中种植的西方异草,逸生为寻常的野生植物。
敦煌此地,即便不从复杂的历史、文化、语言寻找入口,就是从一株野草闲花、一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入手,其蕴含也是如此丰富。
我走过一些麦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园,灌溉这片绿洲的渠水在白杨树阴凉下哗哗流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西域的植物经过敦煌东来中国。
中国的植物也借由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去了世界。
美国人劳费尔著的《伊朗中国编》就说道,中国的桃和杏就是借由这个通道传到了外国。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仿真模拟信息卷&押题卷语文(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在这个书法艺术大繁荣、书法教育渐火热的时代,书法教育的层次提升当是题中之义,专业教师的扩容也当是时势所趋,都是值得欣喜的好事,本应无所非议如果“导师”确实是在有责任地“导”,切实传导了中国艺术精神,承担了立德育人大任,的确值得欢欣鼓舞问题是,有些所谓“导师”似乎未能让书法教育取得高质量提升,书法“专业化”对推促书法创新的贡献堪忧。
目前,书法领域“尚技”之风依然盛行,这是书法发展中的非正常现象,其产生与伪导师顺应“展厅时代”之势指导学生密切相关。
在书法教育领域,一些院校的书法专业把培养书法家当成主要任务,想成名成家就要“入展”“入会”,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子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极易从专业修炼之路误入一味追求技术和效果的歧途社会上一些业余书法培训机构,为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更是把“入展”“入会”作为唯一目标,对“尚技”之风推波助澜,成为培养“书法技术工人”的“流水线”作坊还有一些针对青少年开展的书法教育,唯“高端”是瞻,贻害更甚这种以尚技、炫技为荣、为本的现象,背离了书法的艺术之道、审美之道、人文之道,与中国书法优秀文化传统相悖。
当下,书法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也与伪导师相关,即盲目追逐市场和价值市场经济时代,书法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无可厚非,体现了时代进步。
但是,当某些书法家的书法行为渐成逐利行为,将书坛视为名利场,便需要警惕了。
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伪导师不无关联有些伪导师以炫耀润格为尊,以靠书法获利为荣弟子们则上行下效,一些年轻书家、初有成绩的学子,迫不及待地构想、铺设谋取利益的捷径,早早制定、公布自己的作品价位,并借助网络等平台兜售作品。
,币伪导师们通过“导师班”“高研班”等培训课程谋利之手法,也为年轻人所追捧这种逐利氛围对书法艺术健康的肌体从上至下的侵蚀作用,不能不令人忧虑!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疯狂专练6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论述类一、(河北唐山2020届高三联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戌: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王是下达或者执行“大辟”的主体,所以王又有了“辟”这样奇怪的代称,这与用戉代称王的意义是一样的。
2020届高三语文第10周周一晚测现代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2020届高三语文第十周周一晚测现代文阅读训练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央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总说,提出中心论点。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
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
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
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分述一:敦煌宗教文化)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
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
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分述二:敦煌非汉语文献)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
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文本阅读)教师版西城一模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得作品,完成17-20题。
(18分)大敦煌从兰州出发,沿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过武威、张掖、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凡一千一百余公里。
一路西域风光,沧桑雄浑,美不胜收....,而至敦煌则达到顶点。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8万得蕞尔小城,就敢取这么一个大气磅礴得名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她得气魄。
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李吉甫编得《元与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
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尽管现代大多数学者都说,“敦煌”一词就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得汉语音译,但就是敦煌人宁愿相信古人得解释。
就就是这块土地,曾经连接起汉唐盛世与西域文明,手挽着长安城与波斯湾,见证了无尽得繁华与沧桑。
在汉代,敦煌疆域辽阔,统管六县,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在唐代,敦煌更就是成为一座拥有140万人口得大城市,仅次于首都长安。
现在,敦煌虽然没有了当年得显赫地位,规模也大大缩小,然而,历经汉风唐雨得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
价值独特得敦煌文化所散发出得迷人魅力,更就是与日俱增。
到达敦煌,暮色四合。
深秋得敦煌格外清朗,夜晚得天空格外高蓝,明月洒下一地清辉。
从来没有见过那样晶亮得满天繁星,好像一天得星星都集中到这块天空了。
城市不大,但建设有序、干净整洁、规划整齐。
汉唐得建筑,街头得飞天雕塑,满墙风动得壁画,让人怀疑就是在历史与梦幻之中。
一夜小雪,鸣沙山披上一层洁白得轻纱,空气像水洗过一样清爽。
登上山顶,举目四望,那一道道沙峰如奔涌得波浪,气势磅礴。
微风吹来,扑人心怀,爽人心肺,心胸顿觉空明。
鸣沙山得沙粒有红、黄、绿、黑、白五色,当地人称它“五色神沙山”。
登临此山, 听山与泉同振共鸣,犹如钟鼓管弦齐奏,令人动魄惊心。
《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
202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敦煌”主题专练(论述类 人物传记)

202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敦煌”主题专练(论述类+人物传记)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历代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
特别值得庆幸的是,锦绣的隋唐文化在敦煌卷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呈现出来的隋唐文化,包括儒家、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还有从西方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文化。
一般认为,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
它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
隋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造窟最多的时代,佛教艺术发展达到顶峰。
当时,雄伟、壮丽、宏大成为艺术家追求的时代风貌。
因此,塑像以整铺的群像为主,由一铺五身、七身而向九身、十一身发展,气势宏大,并出现了巨型造像。
一尊是武周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造的第96窟北大像,高达33米;另一尊是开元年间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塑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
同时,还出现了巨形经变画,一部经一幅壁画,如阿弥陀经变(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等。
就敦煌遗书而言,因为它是佛教寺院的藏书,故其主体为佛教典籍,大约占到总数的90%左右。
其中,以传世佛经和未入藏佛典以及疑伪经为主。
尤其是疑伪经的出现和流行,据此可以了解当时民众的信仰和社会习俗等。
比如,《十王经》形象地展示了地狱的面貌,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800多件道经及相关文书抄本,其中超过半数的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
比如,敦煌本《老子想尔注》和《无上秘要》《太玄真一本际经》等都非常具有价值。
唐代把来自西方的祆教、景教和摩尼教合称“三夷教”。
祆教,又称拜火教。
隋唐时期,敦煌和中原地区的一些地方都有祆教教徒活动。
例如,《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就记载有祆教寺院,主要信仰者为在华粟特人。
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唐代被称为景教,唐太宗贞观九年传入中国,至唐武宗会昌五年被取缔。
2020年高考语文考向卷模拟试题

2020年高考语文考向卷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资源的共滋养。
其中,“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
救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
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其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
敦煌文化既有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汇通融合,又有多种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并盛,既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性。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
“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
“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
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
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之“敦煌”主题专练(论述类+人物传记)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随着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历代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
特别值得庆幸的是,锦绣的隋唐文化在敦煌卷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呈现出来的隋唐文化,包括儒家、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还有从西方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文化。
一般认为,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
它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
隋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造窟最多的时代,佛教艺术发展达到顶峰。
当时,雄伟、壮丽、宏大成为艺术家追求的时代风貌。
因此,塑像以整铺的群像为主,由一铺五身、七身而向九身、十一身发展,气势宏大,并出现了巨型造像。
一尊是武周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造的第96窟北大像,高达33米;另一尊是开元年间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塑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
同时,还出现了巨形经变画,一部经一幅壁画,如阿弥陀经变(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等。
就敦煌遗书而言,因为它是佛教寺院的藏书,故其主体为佛教典籍,大约占到总数的90%左右。
其中,以传世佛经和未入藏佛典以及疑伪经为主。
尤其是疑伪经的出现和流行,据此可以了解当时民众的信仰和社会习俗等。
比如,《十王经》形象地展示了地狱的面貌,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800多件道经及相关文书抄本,其中超过半数的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
比如,敦煌本《老子想尔注》和《无上秘要》《太玄真一本际经》等都非常具有价值。
唐代把来自西方的祆教、景教和摩尼教合称“三夷教”。
祆教,又称拜火教。
隋唐时期,敦煌和中原地区的一些地方都有祆教教徒活动。
例如,《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就记载有祆教寺院,主要信仰者为在华粟特人。
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唐代被称为景教,唐太宗贞观九年传入中国,至唐武宗会昌五年被取缔。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尊经》《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大秦景教宣元本经》等数件汉译景教经典,为研究景教提供了重要资料。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
在唐代,它曾合法流行了一段时间,安史之乱后高昌回鹘地区成为摩尼教的最后一片乐土。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下部赞》和《证明过去因果经》三件摩尼教文献,非常珍贵。
敦煌画卷中的隋唐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多元文化,是混杂居住于西域河西地区的汉族、粟特、于阗、回鹘、吐蕃、吐谷浑、龙家等交往形成的混合型文化。
季羡林先生曾多次强调,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
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扼据丝绸之路要冲、密迩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流的咽喉要道。
绚丽多彩的莫高窟艺术和国之瑰宝敦煌遗书,更是为隋唐盛世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节选自陈大为《敦煌画卷展现了怎样的都会景象》2017年5月10日《解放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卷子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文化在敦煌卷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B.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呈现出来的隋唐文化,表现了包容性,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有外来文化。
C.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
D.隋唐时期建造的敦煌石窟最多,并且呈现出雄伟、壮丽、宏大的特点,体现的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敦煌遗书主要是佛教典籍,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B.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道家典籍和文书抄本,是对我国道教典籍的丰富和有价值的补充。
C.从西方传人的袄教、景教和摩尼教在敦煌莫高遗书中也有记载,甚至有的教义典籍也有保存。
D.“三夷教”传人的时间各不相同,流行的区域也大小不一,其原因是或受到官府的限制,或受到战乱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敦煌画卷角度人手,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察隋唐时期民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样态。
B.敦煌画卷中的隋唐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多元文化,也是多民族交往的混合型文化。
C.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是历史上地域广阔、影响深远的四个文化体系,而这四个体系的唯一交汇之地在中国。
D.敦煌扼据丝绸之路要冲,自古就是中西交流的咽喉要道,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推行,必将再次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都。
【答案】(1)C(2)A(3)D【点评】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其中,A项偷换概念,是十王经之类的疑伪经”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而非佛教经典。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其中,D项曲解文意。
”必将再次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都”表达太过绝对,原文中并没有提到二、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韩国人的敦煌梦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在敦煌流沙的广漠之中,也有一粒沙,八年面壁,在莫高窟众佛千年冗长的温柔目光中,一笔一画地摹拓着心中的世界。
一个唯有菩萨端坐,有飞天歌舞,有自然与生命万世轮回的世界。
,这粒沙名叫煌沙,敦煌之沙。
“煌沙”这个意蕴深长的名字属于一位韩国画家--徐勇。
徐勇是第一个在中国获得敦煌学博士学位的外国人。
而他在敦煌学术上的成就源于他在上百个石窟里的8年苦修。
2007年2月9日下午,刚刚遢过论文答辩的徐勇喝了点酒。
土黄色的上衣,绛红色的丝巾,时尚的黑框眼镜,衬着飞红的面颊,加上说到激动时舞动的双手,属于艺术家的不羁气质彰显无疑。
这样一个不羁的人在八年前却被敦煌“俘虏”。
那一年,韩国人徐勇已在中国的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硕士毕业。
读硕士时,也已在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办过了两次个人展览,赞誉声一片。
但徐勇的心却无来由地发虚。
签证还有3个月,离校回国之前,徐勇独自去了敦煌。
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一见钟情,在他第一次看到敦煌时,只是觉得“比画册好而已”。
这一次,当苦闷的徐勇再次走进莫高窟,如雷轰顸、顿时彻悟,徐勇说:“不回国了。
”1998年,兰州大学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立,韩国画家徐勇第一批考入学习。
“当年招这个学生我们也是战战兢兢。
从绘画角度研究敦煌学是我们的一个尝试。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徐勇的导师郑炳林招了这个外国画家当学生。
在中央美院学习的时候,徐勇只学了4个月的中文,但这不妨碍他画画。
要读个敦煌学博士,就没那么简单了。
“除了画画,还要听课,还要看书。
看韩文也罢,看汉文?”徐勇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我的白头发多了很多。
”对徐勇而言,这些困难都不是问题。
“关键是敦煌,敦煌的菩萨喜不喜欢我。
”在曾经迷惘过的徐勇看来,敦煌的壁画太美了,“经过1500年,那些壁画已经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是徐勇对敦煌的最高评价。
对着莫高窟临摹,一画就是一天,在他眼里,“那些壁画整幅看,好看,一个小局部也好看。
我跟那些画像有交流。
”临到一根线描到一个色,他会对着墙壁自言自语:“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呢?非常非常好,你看你看,天才画的。
”临摹了一段时间后,徐勇开始思索,“壁画是可以临摹的,但画家徐勇呢?在哪里?”他觉得临摹是为了应用,怎么将临摹的心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爱思考的徐勇很快创作出有自己影子的作品。
这些作品先后在北京、韩国展出,反响热烈。
2007年2月9日,在徐勇的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专家一致认为,他用汉语所做的论文《敦煌壁画材料研究》将敦煌壁画绘制技法同敦煌壁画材料相结合,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学术探讨,这是前人没有涉猎过的角度领域,切入点新颖,对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八年厮守,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在许多人看来,一个韩国人在沙漠里一待就是八年,不能想象。
徐勇却认为,那是再享受不过的一段时光了,“吃过早饭,画画;吃过午饭,画画;吃过晚饭,画画;第二天醒来,还是画画。
”在韩国,研究敦煌学的人不多,且多侧重于文学方面。
徐勇说有人比他研究得好,但在韩国,徐勇等于敦煌,因为没有人能在敦煌待那么久。
徐勇每次回韩国,都能成为明星。
报纸、电视、电台,报道的标题就是“徐勇回来了!”在韩国,徐勇的身份是大学教授,教授徐勇在韩国很忙,办展览、开讲座、当嘉宾,场合不同,所说主题却只有“敦煌、敦煌、敦煌”。
在徐勇的影响下,敦煌的知名度提高了。
很多韩国人对敦煌产生了兴趣,他们的旅游目的地多了中国甘肃。
对于未来的日子,徐勇心里有数:“做桥梁是我的责任,让两国在敦煌学方面好好交流。
以前我是学生,现在我是老师,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对于未来的日子,徐勇早有打算:“韩国的假期很长,有三四个月。
一放假,我就带着学生来敦煌,喝啤酒吃烤肉,吃过早饭,画画;吃过午饭,画画;吃过晚饭,画画;第二天醒来,还是画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徐勇,这个韩国人,曾在敦煌的上百个石窟里苦修8年,而成为第一个以自己敦煌学术上的成就享誉中外的外国人。
B.敦煌莫高窟有强大的魅力,徐勇心甘情愿成为它的俘虏。
徐勇对敦煌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相处日久慢慢培养出“感情”。
C.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招了徐勇这个外国画家当学生,内心也是战战兢兢,因为从绘画角度研究敦煌学还只是一个尝试。
D.徐勇开始对着莫高窟临摹,用这种方式与画像交流。
后来徐勇不满足于只是临摹,他将临摹的心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创作出有自己影子的作品。
E.本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以平实的笔触叙述了一个外国人与敦煌结缘的故事,很有感染力。
(2)本文讲述“一个韩国人的敦煌梦”,这个敦煌梦有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